提摩太·凯勒 著
李 婧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7。
…
·正文约9000字
·编录:杨原平
…
既然掌握了应对苦难的基本原则,现在我们就可以放心探讨圣经提出的各样具体方法和策略了。我们不能只用其中一种,根据苦难的原因不同,每一次应用都不尽相同:
12.1 不许哀哭;12.2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12.3 在黑暗中哭泣;12.4 耶稣经历的黑暗;12.5 哀伤和欢呼。
p313
我的生命为彰显他的权能,他确曾把我的欢乐变成哭泣,但此时,他让我的哀伤变为歌唱。
——乔治·赫伯特, 《约瑟的彩衣》
既然掌握了应对苦难的基本原则,现在我们就可以放心探讨圣经提出的各样具体方法和策略了。我们不能只用其中一种,也不能照本宣科,把它们看作一系列独立的“步骤”来跟随。这些方法彼此渗透,互有交集。而且,根据苦难的原因不同,受苦者性情不同,以及其他个别因素,每一次应用都不尽相同。
p314
罗纳德·里特格斯在其权威著作《苦难的革新》 (The Reformation of Suffering)一书中,追述了路德和其他德国宗教改革者是怎样恢复基于圣经的苦难观的。他们认为,中世纪的教会假定忍受苦难才配得救赎,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类似异教的斯多葛主义。路德宗信徒极力主张,耶稣已替我们承担了所有罪债,所以我们不需要赚取基督的帮助和关注,而是确信他爱我们,与我们共渡难关。
但是里特格斯也强调,路德宗教会似乎和中世纪教会在这一点上看法一致,就是忽略了圣经中“哀哭”的见证,否认其重大意义,不承认那是对苦难合理的回应。 《诗篇》中有许多“哀哭的诗”。诗人高声呼喊,表达痛苦和忧伤,有的是抱怨他人的行为,有的甚至为自己的所思所行而苦恼不堪。但也有一些诗作表达了对神的失望。《诗篇》44: 23写道:“主啊!求你醒来,为什么还睡着呢?” 《诗篇》89:49也说:“主啊!你从前指着你的信实向大卫起誓要施的慈爱,现今在哪里呢?”另外《约伯记》整卷书充满哀伤的呼喊,先知耶利米的预言有些也是如此。耶利米甚至把神比作看上去丰沛,实际却干枯的溪流。他向神大声呼喊: “我的痛苦为什么长久不止呢?我的创伤为什么无法医治,不得痊愈呢?你对我真的像叫人失望、靠不住的溪流吗?” (耶 15: 18)
p315
里特格斯说路德宗信徒担心基督徒怀疑基督的爱,就尽量贬低哀伤的合理性。他说早期的宗教改革者制造了一种风气,谁若怀疑或不满,旁人一定会皱眉头。按照教导,基督徒不能哭泣,不能哀嚎,必须毫无畏惧、欢喜快乐地接受神的旨意,以此表示对神的信心。里特格斯引用了早期路德宗作家的文章,他们觉得《约伯记》不应出现在圣经里,因为像约伯那样质疑神是严重的罪。有位神学家解释说, 《约伯记》之所以被纳入圣经,是因为神要我们知道,即便信仰软弱如约伯,他仍然能原谅并施恩。
这当然有一定道理。约伯在信仰上的表现的确或许能做得更好,而且他在最后一章也承认了。他对神说: “我从前只是风闻有你,但现在亲眼看见你。因此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灰烬中懊悔。” (伯42: 5-6)但即便如此,说约伯不应该宣泄情感、哀伤呼喊,这并不符合圣经的教导。
比如第1章,约伯知道子女丧命、产业尽失后,圣经中说他“撕裂外袍”,然后“俯伏在地上敬拜” (伯1: 20),但是作者又加了一句, “在这一切事上,约伯并没有犯罪” (伯1:22)。在许多虔诚的基督徒眼里,他最初的行为显出他信心不足,肯定是不妥的。他撕裂外袍,倒在地上,大声呼喊。他没有表现出斯多葛式的坚忍。但圣经却说,“在这一切事上,约伯并没有犯罪”。到了第3章,约伯诅咒他出生的那日,(p316)在怒气中发问,几乎就是控诉神不公。但令人惊讶的是,神最后却给了约伯正面的评价。在《约伯记》结尾处,神对约伯的第一个朋友以利法说:
p316
“我要向你和你的两个朋友生气,因为你们讲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对。现在你们要为自己取七头公牛、七只公羊,到我的仆人约伯那里去,为你们献上燔祭,我的仆人约伯就替你们祷告;我悦纳他的祷告,就不按照你们的愚昧待你们。你们讲论我,不如我的仆人约伯说的对。”于是提慢人以利法、书亚人比勒达、拿玛人琐法,照着耶和华吩咐他们的去行,耶和华就悦纳约伯的祷告。(伯 42:7-9)
约伯表达哀伤时情感汹涌、措辞激昂。他对神不“含蓄”,祷告也不客气。他让自己的情感尽情流露。我们后面会看到,虽然神在旋风中回答约伯,让他承认了神不可测透的智慧和君威,但神最终还是判定约伯说得对。
所以,不要对陷入哀伤的人说“你要振作!”,而要对他们更温和,更有耐心。我们对自己也是一样,不能假定信靠神就一定不会哀哭,不会气愤,不会绝望。
p317
《以赛亚书》 42章描绘了一个“受苦的仆人”,
《以赛亚书》53章表明他背负了我们犯下的种种过错,这样一来,因为他受苦所以我们就不再受责罚了。《以赛亚书》 42:3提到这位仆人时说:“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熄灭的灯火,他不吹灭;他忠实地传出公理。”希伯来文“压伤”一词指的不是轻伤,而是体内重要器官遭受重创——换句话说,是致命打击。这个词如果用在人身上,说明伤口虽看不见,这人却要丧命。如果是压伤的芦苇,那说明这株植物被弯到一定角度,只是没有断成两截。不过它的伤势太重,从此再也不能结实了。但这位仆人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他可以医治,芦苇又能结实。
这位仆人是谁?基督教会早就知道,这位仆人正是耶稣基督(徒8: 32-33),而且《马太福音》 12: 20也提到,耶稣不会折断压伤的芦苇,不会熄灭将残的灯火。这意味着耶稣基督本着仆人的身份,专门寻找绝望的人,关心脆弱的生命。他爱那些被击打、被压伤的人。那些人表面上如常人一般,内里却垂死挣扎。耶稣看清他们的心,也知道要怎样做。主医治伤心的人,包扎他们的伤处(诗147:3;赛 61:1)。
举个例子, 《列王纪上》 18章和19章记载了以利亚的事迹。以利亚是大有能力的先知,是属神的伟人,但他为神效力却几近崩溃。众人背离他,不听他的话。虽然他奉神的名说预言,众人还是不听。以利亚是伟大的先
知,(p318)但他同时也是个普通人,承受失望、攻击和困难的能力有限。他极其沮丧,想要自杀。他在旷野走了一天的路,对神说:“耶和华啊,现在已经够了,求你取我的性命吧。”(王上19:4)然后他躺在罗腾树下,忧愁地睡着了。
那一刻,以利亚很绝望,他是个被压伤的人。他生命的火光微弱,即将熄灭。他没有处理好苦难和压力。他没有说:“我要单单以神为乐!”相反,他要神取走他的性命。于是神派了一位使者来到他身边。猜猜看,这位使者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给以利亚准备食物。
忽然有一位天使拍他,说:“起来,吃吧!”他张眼一看,只见头旁有用炭火烤的饼和一瓶水。他就起来吃喝,然后又躺下去。耶和华的使者第二次回来拍他,说:“起来吃吧!因为你要走的路程太远了。”于是他起来吃喝,靠着那食物的力量,他走了四十昼夜,直走到神的山,就是何烈山。(王上19:5—8)
神见他受苦,就派来一位使者。使者说“悔改!你岂敢对我失去希望”了吗?没有。使者说“欢呼!我带来好消息”了吗?也没有。使者盘问他了吗?还是没有。这位使者拍拍他,轻轻地,很温柔,好像打招呼,而不是用力摇晃。他给以利亚准备了食物并且鼓励他:“你要有更多力气才能走下去。”他让以利亚睡了一会儿,然后又来给以利亚供应食物。
p319
把故事读完,你就知道好戏在后头。神最终临到他,让他领受任务,走出绝望。神问他问题,让他回应,挑战他对形势的解读,向他表明情况并没有他想象得那么糟。神还启示他接下来对以色列的计划(王上19:9-18)。
但是神最初并没有和他讲道理或把一切解释清楚。神知道先知也是肉身——以利亚此时精疲力竭。他需要休息和食物。他需要有人关切地拍拍他。这之后,神才和他说话。这平衡之举发人深省。今天许多人把抑郁看作纯粹的生理问题,不过是大脑的化学反应出了毛病,吃点药休息一下就好了。还有人,比如基督徒,他们来到抑郁的人身边,告诉他们要振作,要悔改,要与神交好,要重拾信心,要重回正道。但是神用以利亚显明,我们是复杂的受造物——有身体有灵魂。如果处理方法过于简单,压伤的芦苇会被折断,将残的烛火会被熄灭。神没有那样做。在恰当的时刻,沮丧失望的人的确要面对问题,要接受挑战。但他也需要去海边走走,吃一顿大餐。
《以赛亚书》 42章说的正是耶稣关怀被压伤的人,从不恶待他们。十七世纪英国伟大的清教徒牧师理查德·薛伯斯(Richard Sibbes)写过一本经典著作,名为《压伤的芦苇和将残的灯火》 (The Bruised Reed and a Smoking Flax),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p320
要明白耶稣怎样怜悯压伤的芦苇,不妨看看圣经中用哪些动物来比喻他——羊羔、母鸡(路13:34)——都是最温和的。不仅如此,耶稣还会医治伤心的人(赛61: 1)。耶稣受洗时,圣灵如鸽子降到他身上,表明他是如同鸽子一般温和的中保。你听听他的邀请:“你们所有劳苦担重担的人哪,到我这里来吧!”(太11:28)他是能治愈所有疾病的医生。他为了拯救我们的灵魂而死,用自己的血医治我们。到神那里去,不用害怕,因为在神那里有如此一位中保,他不仅是我们的朋友,更是我们的弟兄和丈夫。当我们被压伤时,让这个事实支撑我们,要这样想……”既然基督怜悯我,不肯折断我,那我也不会让绝望把自己折断……”
关键在于——受苦的人需要哭泣和倾诉心声,不能禁止他们宣泄情感,只顾给他们讲道理。我们自己陷入哀伤时也要注意这一点。有本书叫作《从灵车看到的风景》 (The View from a Hearse),讲述了一个男人痛苦的一生,他的三个儿子相继离世。
我坐着,痛不欲生。有人走过来和我讲神的作为,和我分析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让我要对来世有盼望。他一直在说,我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理。
p321
可我没有感动,只希望他赶快离开。他终于走了。
又有一个人过来了,也坐在我身旁。他没说话。也没套我的话。他只是坐着,坐了一个多小时,我说什么他就听,也回应几句,简单地祷告,然后起身走了。
我很感动,我得到了安慰。我真不想看到他走。
我的弟弟比利是同性恋,他染上了艾滋病。我们的父母都是基督徒,谨守教会历来的教导,相信同性恋是罪。那时候比利的情况急转直下,他被送进临终病房。我们七十多岁的父母从一千英里以外的地方赶过来照顾他,每天十四个小时陪伴他左右,晚上睡亲戚家小屋的沙发床,这样持续了整整七个月。他们没有质问比利,甚至从没提过彼此的分歧。他们给他一口一口喂果汁,一勺一勺喂酸奶,满足他的基本所需。最终,比利自己想谈一谈这件造成家庭分歧多年的事。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的父母营造了一个爱的环境,让他愿意敞开,坦诚沟通。我们把事情谈开,说出实情,泪流不止。许多困扰我们家庭关系和灵命成长的问题都得以解决。
教会很少提供让人表达哀痛的机会,直到今天,在许多教会里,受苦的人都不能自由地放声哭喊, “神啊,你在哪里?你为什么不帮助我?”(p322)总有人有意无意地告诉约翰·费恩伯格,不要过度悲伤,要尽快振作起来,”在灾难中欢呼”,可是这让他感到扎心。他心如死灰,想要哭喊却不能。阅读《诗篇》中的哀伤之作并借此祷告本来是个好建议,可惜没有人这样帮助他。
p322
《诗篇》88篇是一篇濒临死亡祈求神救助的诗。但即便在众多“哀歌”当中,这首诗也别具一格。大部分呼求的诗都以赞美之音结尾,或至少表达了积极的盼望。但这首诗和《诗篇》39篇却因为在结尾处看不到任何希望而引人注目。旧约学者德里克·基德纳提到《诗篇》88篇时说,这是“《诗篇》中最悲伤的祷告”。按照标题,这首诗由以斯拉人希幔所作。结尾最后一个希伯来单词的意思是“黑暗”,诗人说“黑暗成了我的知己”。他态度强硬,直接告诉神—-你却不是!但是从整本圣经来看,这首诗对我们用处很大,鼓舞很深。希幔写道:
耶和华、拯救我的神啊!
我昼夜都在你面前哀求。
愿我的祷告达到你面前,
求你留心听我的呼求。
因为我饱经忧患,
我的性命临近阴间。
我被列在下坑的人中,
p323
就像一个没有气力的人一样。
我被弃在死人之中,
好像被杀的人躺在坟墓里;
你不再记念他们,
他们也和你(“你”原文作“你的手”)隔绝了。
你把我放在最深的坑里,
把我放在黑暗的地方和深渊里。
你要为死人行奇事吗?
阴魂会起来称谢你吗?(细拉)
在坟墓里有人述说你的慈爱吗?
在灭亡之地(“灭亡之地”原文作:“亚巴顿”)
有人述说你的信实吗?
你的奇事在黑暗里有人知道吗?
你的公义在那遗忘之地有人知道吗?
耶和华啊!我却向你呼求,
我的祷告在早晨达到你面前。
耶和华啊!你为什么丢弃我?
为什么掩面不顾我?
我自幼受苦,几乎死亡;
我受了你的惊吓,以致困惑不安
(“困惑不安”原文意义难确定)。
你的烈怒把我淹没,
你的惊吓把我除灭。
p324
这些终日像水一样环绕我,
一起把我围困。
你使我挚爱的和同伴都远离我,
黑暗成了我的知己。
(诗88:1-6,10-18)
这首诗让我们了解到,首先,信徒会长期身处黑暗之中。黑暗一词总共出现了三次(第6、12、18节)。这种写法表明,虽然我们不断祷告,不断隐忍,情况却未必会好转。诗人在结尾处没有表达任何盼望,说明信徒虽然活着,却在黑暗中挣扎。这里的黑暗可能指外部艰难的环境,也可能指内在灵性上的痛苦。这就是《诗篇》 88篇的核心信息,非常真实而残酷。情势不会立刻明朗,我们总是弄不清楚原因。有位解经家写道: “谁要想从经文中构想出一套哲学,把万事都解释清楚,那他必须先撕掉这一页。”
第二,在持续的黑暗中,神的恩典以更深刻的方式彰显。希幔很愤怒。他其实是在诘问神,他说:“我想要赞美你。我想要对其他人宣告你的慈爱和信实。”他没有说: “神,我确信这一切有你的美意。”希幔最后那句话的本意是:“你从未真的与我同在”。他没有控制自己的脾气,和神讲话也不客气。但是德里克·基德纳说:“圣经中出现这样的祷告恰恰见证了神体贴我们。神知道一个绝望的人会怎样表达。”(p325)基德纳的重点是,如果我们相信,圣经是神借着圣灵所启示和编纂的,那很明显,神没有“刻意删除”这样的祷告。神没有说,“真信徒绝不会这么说话!我不想在我的圣经中看到这种内容”。当然,这并不是说像希幔和约伯那样的态度无可指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在《约伯记》结尾和本诗中都看到,神没有说,不可以这样痛苦呼求。神理解我们。换句话说,神依然是这个人的神,不是因为他总是一副笑脸不闹脾气,而是因为神有恩典,神有耐心,愿意怜悯我们——无论我们的动机如何,他都与我们同在。恩典成就了救恩。
p325
希幔没有赞美神——他软弱崩溃——但《诗篇》中还是保留了他的祷告。我们因此受到鼓舞,可以向神敞开,真诚地倾诉内心的挣扎。
第三,我们仍然被黑暗笼罩的时候,恐怕正是击败邪恶势力的绝佳机会。黑暗中,我们可以选择侍奉神,只因为他是神,但是在安逸中往往不需要做这个选择。我们陷入极度黑暗的光景,觉得从神那里一无所得,和神的关系彻底破裂。但即便如此,倘若你仍然顺服、祷告、寻求神、遵守诫命爱他人——似乎这样做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但那又如何呢?我们这样做,就真的学会了为神的缘故爱神,而不是为神赐下的好处爱神。
这样一来,当黑暗消散,困境转变时,我们会发现,自己不再那么倚赖除神以外的东西来获得快乐了,(p326)我们在神里面拥有了新的力量和满足,在困难面前更坚韧、更笃定、更平安。煤经过火炼终于成了钻石。J.R.R.托尔金在《指环王》中描写了山姆·詹吉是怎样度过信仰危机的:
p326
虽然山姆没有了盼望,或者说几乎没有了盼望,盼望却变成一股新的力量……他感到四肢一阵激动,好像身体发生了改变,是石头或钢铁做的,无论绝望、疲倦或望不到头的贫乏的前路,都不能让他屈服。
我们也会有这种经历的。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对希幔知之甚少,但还是对他的生平有些许了解。基德纳说:
即便这首诗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盼望,从标题得知,这位自认为被神离弃的作者应该是大卫所设的诗班的领袖之一。因为他,我们才能读到可拉子孙的诗,它们是《诗篇》中一个最为丰富的系列。希幔的确背负重担,沮丧绝望,但他的生命绝不是一无是处。即便他觉得自己生不如死,但在神的手中,他的生命依然结出累累果实。
这首诗最后还指出一点,就是不妨比较一下我们经历的黑暗和耶稣经历的黑暗。(p327)希幔的黑暗经历为神所用——神借此让他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虽然他感到自己被全然拒绝,实际上却不是。他从未被拒绝。我们觉得被神抛弃了,但如果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就“不被定罪了” (罗8 1),可见我们的感觉并不可靠。我们觉得神任凭事情发生,但圣经说他让“万事都一同效力” (罗8: 28),我们的感觉真的不可靠。
p327
但是你可能会问,我怎么确定这都是真的?我怎么确定他与我同在,对我的人生有美好计划,即便我周围只有黑暗?现在就告诉你答案。
《诗篇》 39篇是另一篇“无望的诗”。诗人在结尾处说: “求你不要怒视我。” (诗39: 13)但是这世上唯一寻求神却真的不见神的面,真的经历全然黑暗的只有一人,就是耶稣。他的确被神抛弃了。在他死去的时候,他被所有人背叛、否定、拒绝和离弃,甚至包括他的天父。全然黑暗真的成了耶稣唯一的知己。
从正午到下午三点钟,遍地都黑暗了。大约三点钟,耶稣大声呼叫: “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太27: 45-46)
耶稣才是真正经历过彻底黑暗的那一位。他为了让我们认识神,从而永远不会被神撇下或离弃,甘愿被天父拒绝,(p328)而那本是我们应受的惩罚(来13:5)。因为他真的被神抛弃,我们才能看上去或感觉好像被神抛弃。纵然不断跌倒,但我们从来没有被抛弃。贾艾梅(Amy Carmichael)是一位爱尔兰宣教士,她于二十世纪初远赴印度宣教,著作丰富。她有一首诗叫作《陌生的尘土》 (These Strange Ashes),记录了灵魂与神的对话:
p328
“但是主啊,这些陌生的尘土,这虚无,
这令人困惑的失却,又当如何?”
“孩子,我在十字架上忍受折磨,
被剥夺净尽,真的抵不上那些吗?”
当耶稣在客西马尼的时候,他本来可以放下自己的使命,说: “为什么我要为了这帮门徒下地狱?他们不理解我,不支持我,甚至在我最迫切地需要陪伴的时候,他们居然睡着了。”但是耶稣没有这样做。他为了我们而去承受苦难。即便他的苦难深重,他依然没有抛弃我们。既然如此,你觉得他会在你正受苦的时候抛弃你吗?圣经注释家迈克尔·威尔克(Michael Wilcock)想象耶稣借着《诗篇》39 篇对我们说话:
的确,基督以这种方式亲自走入黑暗,然后又被提了上来。但在这里,他要借着他的话语,并借着那些明白他话语的仆人,(p329)解救那些依然陷入在黑暗中的灵魂。他说: “这可能发生在信徒身上,但那并不意味着你迷失了。即使你以为这不是你应得的,它依然会发生。(毕竟我也经历了!)你没有误入歧途。只要此世仍在,新天新地尚未来到,这种事就随时会发生。即使发生了,你也不明白。但是总有答案,总有目的,终有一天你会明白。”
p329
因为有了耶稣——即便陷入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你仍然有盼望。
最后,我们应该谈一谈“在苦难中欢呼”是什么意思。接下来的章节还会探讨这个话题,但是有必要现在就讲清楚,我们不应该把圣经中这一劝勉看作是纯粹主观的、情绪化的说法。欢呼并不仅限于“非常快乐的情绪”。基督徒也不是只能表情僵硬,嘴角上扬,义正辞严地说: “我不会被打败!”这种回应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是一种自我满足,仿佛你可以给自己足够的力量,但实际上这力量只能从神而来。这不现实,甚至很危险。苦难让人内心哀伤,受苦的人的确会软弱。如果你否定自己受伤——告诉自己一切都好,谢谢——那你日后要付更大的代价。你可能突然之间就爆发了,崩溃了,整个人生瞬间坍塌了。那时候你才意识到,之前不过是自我欺骗。你受的伤远比
你想象的要更严重。
p330
在《彼得前书》1:6中,彼得告诉他的收信人,要在基督身上看到神的救恩,“你们要喜乐。然而,你们现今在各种试炼中或许暂时会难过”。值得留意的是,这两句话的时态都是现在时。他们正在救恩中喜乐,即使他们正在深深的难过、创伤和悲哀中受苦,两种状态同时发生。希腊文“难过” (lupeo)一词是现在时,意思是“严重的精神折磨和情绪搅扰”。圣经描写耶稣在客西马尼的时候也用了这个词,意味深长。耶稣“心里忧愁难过[lupeo],对他们说: ‘我的心灵痛苦得快要死了,” (太26: 37-38)。彼得说,他的收信人中有很多都陷入困境,十分难过——同时又很喜乐。两个都是现在时。
要注意,彼得没有说:“你们曾经在基督里喜乐,现在你们遭遇苦难,不过不要担忧,你们将来会再次感到喜乐。”他也没有说:“我很高兴地看到你们即便在这样的试炼和苦难中,心里也没有满是忧伤,而是在基督里喜乐。”彼得没有把忧伤和喜乐对立。他的意思不是或在基督里喜乐,或在痛苦中哀哭,二者只能选其一。不是这样的。二者不仅能同时做到,而且必须同时做到,那样才能在苦难中成长,而不是被苦难击败。
这个概念对现代西方人来说很难理解,因为我们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属于个人的,(p331)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或是高兴或是悲伤,在我们看来,感觉不能强迫。没错,的确不能否认感觉或者制造感觉。但也要记得,圣经中“心”并不等同于情绪。根据圣经,你最深刻的承诺、信任和盼望都在你心里。情绪、思想和行动都源于那些承诺。在神的里面“喜乐”意味着我们要认真思考和提醒自己,神是谁,我们是谁,神为我们做了什么。每当这样做时,我们的情绪可能会回应和跟从,也可能不会。所以我们不能下结论,说喜乐里面一定没有忧伤、怀疑、软弱和痛苦这些感觉。仍然难过,却又在苦难中喜乐。
p331
可以这样理解。哀伤和难过驱使你更亲近神。这和炉子的道理一样,外面越冷,炉子的温度调节器越要把炉内的温度调高。哀伤和难过把你带到神面前,向你展示你不曾知道的资源。一定要感受这份哀伤。我们往往倾向于这样说:“我害怕哀伤,害怕难过。我不想有这些感受。我要在主里喜乐。”但是看看耶稣。他是完美的,对吧?但他常常呼喊。他总是哭泣,是个哀伤的人。为什么?因为他完美。当你不是只顾自己时,你会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悲哀。所以真正的喜乐是,你仍然难过,却体会到主的喜乐。不是先有难过再有喜乐,不是先失声痛哭再感到喜乐。哭泣把你带进喜乐,提升喜乐的境界,这份喜乐又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哀伤,却又不被它吞没。换句话说,你终于在情绪上健康了。
p332
钟马田 (D.M. Lioyd-Jones) 有一次讲道的内容就是《彼得前书》这几节经文,他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我们不能期待神会为基督徒免除苦难和内心的黑暗,或者只要我们祷告,神就会救我们脱离黑暗。与其盼望神用快乐取代哀伤,我们更应该寻求“荣耀”——尝到与神同在的滋味,确信神的同在,越发体会到神的同在——那会帮我们胜过黑暗。他说:
我们真正想说的是……基督徒不是对周遭百毒不侵的人。我们认为有必要强调这个真相,因为有些人完全误解了基督徒的人生,他们的观念让基督徒看上去很虚假。基督徒也会陷入悲哀……把哀伤从情感中剔除,这是反常的,不符合新约圣经,带有斯多葛主义的味道,或是由某种非基督教的异教生出的心理状态……[基督徒]有能力摆脱这些情绪,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他的荣耀在于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却又不为其所控。基督徒并非没有感情。认清这点很重要。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1950-2023)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创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另著有《诸神的面具》《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的正义》《十架君王》等。
第1章 不同文化中的苦难 017
第2章 基督教的胜利 045
第3章 挑战世俗文化 083
第4章 恶之难题 111
第5章 挑战信仰 147
第6章 神的主权 169
第7章 神的苦难 191
第8章 苦难的原因 211
第9章 学会行走 242
第10章 苦难各异 267
第11章 同行 293
第12章 哀哭 313
第13章 信靠 333
第14章 祈祷 353
第15章 思考,感恩,爱 386
第16章 盼望 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