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凯勒《走过苦难》11.1苦难中与神同行

20251-25-1.jpg

《走过苦难》

提摩太·凯勒 著  

李 婧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7。

·正文约2560字

·粗体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提要

神的应许不是把苦难挪去。神应许的是他会与我们同行,走在我们旁边(p296)。关键在于,我们要亲身经历神,认识他,才不会因受苦而软弱,反而会借着受苦而更坚强(p298)。

第三部分 火炉中同行

第11章 同行

你行在火中,忍受试炼重重,

我恩典全备,丰富足够你用;

火焰虽凶猛,你却毫发无伤,

我意本如此,去糟粕炼精金。 

——约翰·吕本, 《稳固根基》

p293

我们已经讨论了如何为苦难作预备,现在是时候问一问:当苦难来临时,要怎样做才能面对和度过呢?

如今,大部分写给受苦者的书和各种资源都不谈忍耐,相反,里面用的都是商业和心理学用语,目的在于让人有能力管理、减少并且克服生活中的压力和创伤。心理治疗师告诉受苦者要避免负面情绪,建议他们休假放松、锻炼身体,或是加入互助群体,以此来解决问题,并且“学会接受不可改变的事”。这一切只为控制你当下的情绪反应和周围的环境。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在装备信徒应对苦难方面,走得更深更远。

11.1 苦难中与神同行

p294

有一首著名的圣诗,说的是耶稣早已“踏过”我们踏过的那片忧伤困苦之地。

天地尚未创造,神子已得冠冕,

随他脚踪同行,人子已得冠冕;

人心饱受煎熬,忧伤他都知晓,

因他背负担当,众生得享安息。

我们看到,圣经中提到面对苦难,一个常见的比喻是行走——行走于艰难、危险,甚至会丧命的环境中,总之是在黑暗中行走。“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山谷,也不怕遭受伤害,因为你与我同在。” (诗23: 4:参赛50: 10, 59: 9;哀3:2)另一个意象是穿过水深之处,“我深陷在淤泥中,没有立足之地;我到了水深之处。” (诗69: 2;参诗69: 15, 88: 17, 124: 4;伯22: 11;出15: 19)也有其他经文,暗示山路崎岖险峻,要小心行走(诗73: 2)。这些比喻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断提醒我们,不能逃避苦难,一定要走过去。

p295

行走的比喻表达了进步的概念。许多古人认为,逆境算不了什么,我们只需坚持、忍耐、毫不退缩,甚至不动声色地忍耐到底。现代西方人把苦难看作坏天气,你要想方设法避免或者远离,直到风暴平息。但是基督教信仰却在行走这个比喻中——走过黑暗、漩涡和烈火——呈现出一种不寻常的平衡。我们不能失掉根基,让苦难肆意践踏生命;也不能认为自己总能够逃脱或不受任何影响。我们要面对苦难,度过苦难,不惊惶,不避讳自己的软弱哀伤,不愤恨,不让恐惧夺去力量,同时也不能沉默屈服,不能投降或绝望。

让我们仔细想想行走在火中这个比喻。毫无疑问,火可以烧毁一切,折磨我们直至死亡。在犹太、希腊和罗马文学中,火是用来形容逆境和审判的常见意象。2在圣经很多章节里,苦难都被比喻成烈火(诗66: 10;箴17:3, 27:21;亚13: 9;玛3:3)。当人陷入逆境和忧伤时,仿佛被扔进烈火,这很容易理解,无须惊讶(伯18: 14-16;诗66:12)。圣经中运用这个象征最著名的段落当属《以赛亚书》43 章,神亲自对他的子民说:

你从水中经过的时候,我必与你同在;你渡过江河的时候,水必不淹没你;你从火中行走的时候,必不会烧伤;火焰也不会在你身上烧起来。因为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是以色列的圣者,你的拯救者……你不要惧怕,因为我与你同在。(赛43:2-3、5)

p296

洪水和火焰都是“极端艰难的处境”。我们要留意,正如大家熟知的《诗篇》23篇所讲,圣经没有应许信徒免于苦难。神没有说“假如你从火(或洪水和深谷)中行走”,而是在你行走时。神的应许不是把苦难挪去。神应许的是他会与我们同行,走在我们旁边。这个比喻在《以赛亚书》中更进一步,经文说,虽然神的子民要忍受灼热,火却不会“在他们身上烧起来”。这似乎在说,他们虽然忍受煎熬,这煎熬却在他们身外,不会进来腐蚀灵魂,使他们的心刚硬,让他们陷入绝望。

《彼得前书》似乎是圣经中讲苦难最多的书卷。使徒彼得把《以赛亚书》 43章铭记于心,他写信告诉众人,苦难如同炼金的火焰,又仿佛锻造金属的火炉。他的收信人当时正在受苦。他说他们正处在“各种试炼中”(彼前1: 6)。希腊语“试炼”一词,指的是“尝试了解某样事物的本性或特征。一种考验”。“他们……所信的被中伤污蔑。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关系受到威胁,甚至谋生都有困难。”这就是彼得所说的火焰,但是他更进一步,不只把苦难描绘成火焰,还是炼金的火炉。根据扔进火炉之物和锻造之法的不同,这火炉可以烧毁一切,也可以精炼提纯。所以彼得又说:

p297

试炼……是要叫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比那被火炼过,仍会朽坏的金子更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和尊贵。(彼前1: 6-7)

我们在前言中大致提过这个意象——逆境如同火焰,不会毁掉你,反而会造就你,让你更坚强、更美善,仿佛矿石在炉中冶炼。这如何又怎么能够发生呢?

黄金是一种贵金属,它在火中会变软熔化,却不会被烧成灰烬。但是黄金中的确含有杂质,炼金的人有办法将其除掉。杂质或被烧尽,或浮于表面而被撇去。在某种意义上,火焰“本想”毁掉放入其中的金子,结果却适得其反,金子在火中变得更纯更美。

彼得把接受了耶稣基督救恩的基督徒比作含有杂质的黄金。我们对神的信仰混杂了各种渴望——安逸、权力、骄傲、享乐和自我,这些东西彼此争竞。我们的信仰总是停留在抽象的知识层面,并非真心实意。我们可能认识到自己是罪人,因神的恩典而得救,但是固有的观念仍然左右着我们的内心——我们之所以过得好,是因为行为更体面,思想更开明,工作更努力,更有爱心,更有处世经验。但我们个性中其实有很多污点:听到批评就泄气,批评别人又很严厉;不善于聆听,对看不惯的人很挑剔;有时太冲动,有时太懦弱;有时控制欲太强,有时又十分不可靠。这些污点我们往往看不见,即便生活因此黯淡无光,又给别人带来了伤害。

p298

这时候,苦难来临。灵魂中所有“杂质”——胆小怯懦、自私自怜、心存苦毒、意欲欺骗——都被苦难和试炼暴露出来了,如同火炉让矿石中的杂质显现。我们终于看清了自己。经历苦难如同冶炼黄金,我们身上有些东西被毁掉了,有些却更纯净、更坚定。

当然也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如何作出回应会决定最终的结果。彼得提醒他的读者,苦难来临,不要感到奇怪(彼前4: 12),不要放弃希望。受苦的人“要继续地行善,把自己的生命交托那信实的创造者” (彼前4: 19),按照应许, “满有恩典的神……在你们受了短暂的苦难之后,必定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 (彼前5: 10)。彼得的意思是,不要以为,只要进了火炉就必定变得更好。我们必须在身陷火焰中时,认定神、倚靠神、呼求神、相信神。神在《以赛亚书》43章中亲自对我们说,他会与我们同在,在火中与我们同行。关键在于,我们要亲身经历神,认识他,才不会因受苦而软弱,反而会借着受苦而更坚强。

20251-25-2.jpg

作者简介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1950-2023)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创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另著有《诸神的面具》《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的正义》《十架君王》等。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了解火炉

第1章 不同文化中的苦难  017

第2章 基督教的胜利  045

第3章 挑战世俗文化  083

第4章 恶之难题  111

第二部分 直面火炉

第5章 挑战信仰  147

第6章 神的主权  169

第7章 神的苦难  191

第8章 苦难的原因  211

第9章 学会行走  242

第10章 苦难各异  267

第三部分 火炉中同行

第11章 同行  293

第12章 哀哭  313

第13章 信靠  333

第14章 祈祷  353

第15章 思考,感恩,爱  386

第16章 盼望  411

后 记  419

注 释  423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