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凯勒《走过苦难》5.3神的伤痕5.4黑暗中的光

20251-25-1.jpg

《走过苦难》

提摩太·凯勒 著  

李 婧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7。

·正文约3800字

·粗体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提要

耶稣彰显了至高的大能——一位无比强大的神,出于对我们的爱,自愿变得软弱,陷入被欺压的境地和一片黑暗之中。同时,耶稣也成就了至高的荣耀——出于对我们的爱,他愿意放下自己全部的荣耀。这在其他任何宗教中都看不到。

第二部分 直面火炉

第5章 挑战信仰

5.3 神的伤痕

p154

最后,道成肉身和救赎这两个教义也是可供我们心灵取用的资源。

彼得·贝格尔是社会学家,并非神学家,但是他知道,每种文化必须为其成员提供一种理解苦难的方式。他总结了圣经中两种最基本的方式。(p155)旧约的《约伯记》展示了苦难最难解、最残酷的真相——说到底,我们根本不能质疑神。约伯求问神,为什么如此沉重的哀伤和痛苦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他得到的回答却是,“质疑者提问的权利遭到严重质疑”。神挑战约伯,让他看清楚自己作为人的有限,即使神的计划和目的摆在眼前,他也想不明白。此外,身为罪人,他也无权要求舒适的生活。贝格尔承认这个观念在逻辑上很有说服力,但它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愿景, “大部分人难以承担……只有少数有‘宗教癖’的人才有可能接受”。值得庆幸的是,这不是圣经对苦难的定论。

p155

贝格尔说, “旧约显出苦难让人无法承受的张力”,但随之而来的,是“基督教的根本解决办法”。这解决办法就是, “道成肉身的神是一位受苦的神。如果他不受苦,他不上十字架,道成肉身就解决不了苦难的问题。可以说,道成肉身产生的巨大效果要归功于苦难”。贝格尔引用加缪的话,后者写道: “只有无辜的神做出牺牲,无辜的人所受的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苦难才算合理。只有神遭遇巨大不幸,人的痛苦才能被抚平。”

贝格尔认为这个解决办法绝妙无比。他写道:

借着基督,旋风惊雷中的耶和华(《约伯记》中的耶和华)不再是可怕的他者,而是显得平易近人。同时,默想基督受苦,人类对自己的罪性认识更深,更发觉自己不配,以往(忏悔)的投降得以重新来过,而且更加明确……[因为] 基督受苦不是让神称义,而是让人称义。

p156

《约伯记》恰当地表明了人的不配和有限,必须完全降服于神的主权。但是如此疾呼,受苦者恐怕无法承受。新约时代到来,对那些信靠神的主权的人来说,当中满有超乎想象的安慰。掌权的神亲自下来,经历这个世界的黑暗。他亲自将苦杯一饮而尽。他这样做不是要让自己称义,而是要让我们称义,承担我们本应受的苦难、死亡和诅咒。他把所有惩罚都担在自己身上,这样到他再来的那天,他能够终结一切邪恶,却不必指责和惩罚我们。

新约教导说,耶稣就是神取了人的形象来到我们中间——“神本性的一切丰盛,都有形有体地住在基督里面”(西2:9)。他虽然是神,但他也受苦。他也经历软弱, “曾经流泪大声祷告恳求” (来5: 7)。他亲身经历了拒绝和背叛、贫穷和辱骂、失望和绝望、丧亲之痛、折磨和死亡。所以他能够“同情我们的软弱”,因为“他像我们一样,也曾在各方面受过试探,只是他没有犯罪”(来4: 15)。他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超过人类最深重的苦难,他遭到天父的离弃,他所受的苦远超过我们所受的苦,正如他的智慧和能力也远远高过我们。没有什么比失去爱的关系更让人痛彻心扉。但是我们无法体会耶稣的处境,(p157)他不仅失去了几年来和亲友门徒们建立的关系,还有天父无限的爱,耶稣曾在永恒中拥有那份爱。这样的分离,无论怎样都无法承受。因此,耶稣在十字架上大声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时,他经历的是神的离弃。

p157

耶稣彰显了至高的大能——一位无比强大的神,出于对我们的爱,自愿变得软弱,陷入被欺压的境地和一片黑暗之中。同时,耶稣也成就了至高的荣耀——出于对我们的爱,他愿意放下自己全部的荣耀。

这在其他任何宗教中都看不到。约翰·迪克逊(John Dickson)牧师有一次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一间大学演讲,题目是“神的伤痕”。在问答环节,一位穆斯林教徒站起来说: “宇宙的创造者臣服于他所造之物的力量,这是何等荒谬——他吃喝拉撒,甚至还要死在十字架上。”迪克逊对他说,你很聪明,讲得有道理,而且礼貌客气。那人继续说,神是“万因之因”,他让次等的生命伤害自己,这不符合逻辑。他说完之后,牧师觉得自己实在没有王牌可出,也没有妙语来反击,最后只能感谢这位穆斯林教徒,因为他把基督教的独特之处讲得如此清晰。“说神是有伤痕的神,在穆斯林看来是对神的亵渎,但在基督徒看来,这却是宝贵的真理。”

所以彼得·贝格尔是对的。《约伯记》给出的回答—— “神知道他在做什么,你要闭嘴,相信他”——完全正确,(p158)但仍显不足。若只有这个答案,实在太冷酷。所以新约给我们更多资源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恐怖。我们离开了神,神却没有抛弃我们。在世界主流宗教中只有基督教教导说,神以耶稣基督的身份来到世上,遭受苦难,经历死亡。

p158

明白了吗?的确,我们仍然不知道神为什么允许邪恶和苦难持续肆虐、任意妄为,但我们至少知道了不是因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不爱我们。不是因为他不在意我们。他全心全意,要给我们最终的幸福,为此他不惜纵身跳入苦难的深渊。他明白我们的遭遇和感受,因为他亲身经历过,他向我们保证,按照他的计划,每一滴眼泪终将被抹去。有人或许会说, “但‘为什么,这个问题他只解释了一半”。没错,但我们需要的正是这一半。

如果神把所有事情背后的原因都解释给我们听,我们有限的智慧恐怕难以招架。想想孩子和父母。三岁的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父母让他们做某些事又不做另一些事。他们虽然不明白,却能够了解父母的爱,愿意相信他们,被他们保护。那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不过神和人之间的差距远远超过三十岁的父母和三岁孩子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不应期待明白神的全部意图,但是借着十字架和耶稣基督带来的福音,我们明白了神的爱。那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安·福斯坎普(Ann Voskamp)在《一千次感谢》(One Thousand Gifts)一书中分享了她的经历,(p159)两岁的妹妹无故被卡车撞死,她后来走出痛苦,有所领悟。她总结说,重要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我们是否相信神的性情。他真的慈爱吗?他真的公义吗?这是安·福斯坎普的结论:

p159

 [神]把耶稣给了我们……如果神连自己的儿子都给了我们,他会保留任何我们需要的而不给我们吗?说到赢得信任,神难道不是已经彻底赢得我们的信任了吗?他流血的伤痕、刺入额头的荆棘,还有干裂的双唇,呼唤着你的名字。既然如此,他怎会不慷慨地把他看来最好、最适合的一切全都给我们?实际上,他已经把最不可思议的给了我们。

5.4 黑暗中的光

这是一个黑暗的世界。我们有很多方法防止那黑暗靠近自己,但都不能一劳永逸。无论哪一样生命之光——爱、健康、家庭和工作——最终都将逝去。到那时,我们的知识、能力和权势都显得不够,我们需要更多支撑。 

《以赛亚书》9:2和《马太福音》4:16告诉我们,耶稣降生,让“住在黑暗中的人民,看见了大光;死亡幽暗之地的居民,有光照亮他们”。但是你可能会问,既然耶稣是世界的光,(p160)为什么他来到世上却不除掉苦难和黑暗呢?孩子们依然早夭或死于各种暴力。穷人们依然命如草芥。年轻的父亲依然因意外丧生,留下孤儿寡妇相依为命。战争还在继续,战争的传言还在散播。他为什么不停止这一切?

p160

但是如果耶稣来到世上,不是三十三岁就死去,而是有更长时间惩治不公、制止邪恶,又会怎样呢?我们的结局又当如何?托尔金说过:“[邪恶]受挫后会歇一歇,然后改头换面,卷土重来。”他说得没错。想想看,科技进步给医疗和传播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借着通讯革命,铁幕落下,冷战结束。但是不少博学之士担忧,恐怖分子可能用同一科技手段瘫痪整个电力网络,使上万亿财富化为乌有,使世界陷入衰退。核能若运用得当,可以有效解决能源问题,但也可能引发核扩散,带来核恐怖主义。每当新发展制服了某种邪恶,邪恶总能找到方法,利用那项新发展,摇身一变,又回到我们当中。

为什么?因为世上的邪恶和黑暗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内心。马丁·路德说过,人类的本性就是“朝向自我” (in curvatus in se)。我们极度自我中心,本性如此,甚至自己都不承认。这种“朝向自我”的本性正是无数苦难和邪恶的源头,大到报刊头版的暴力和屠杀,小到个人婚姻不幸。哲学家约翰·格雷是无神论者,但是在这一点上他认同《创世记》:

p161

现代神话说人类正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比起《创世记》里的神话,那无非是迷信。《创世记》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不能把我们从自己手中解救出来。我们知道得比以前多,但这只能说明,我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把幻想变为现实……《创世记》让我们看到,在生命最核心的领域里没有进步可言,只有不断和我们的本性争战。

现在你明白了吗?如果耶稣第一次来到世上就手持刀枪,用他的能力摧毁一切苦难与邪恶之源,那么无人能存活于世。如果你觉得不是这样,那我必须对你说,你对自己的能力不了解,你对自己的内心不了解。

耶稣第一次来到世上,不是要伸张正义,而是要承担公义的审判。他没有手持刀枪,而是让铁钉刺穿双手。基督教的教导历来如此:耶稣代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担当我们的罪债,为我们受罚,这样当他再来的时候,他可以除掉邪恶,却不用毁灭我们。

耶稣第一次来到世上,没有政治目的,不是为了让犹太人摆脱罗马人的压迫——那看上去相当不错。他不是来做人类能做(而且必须做)的事——反抗当下的邪恶、防止邪恶再次发生。他的计划更激动人心。他在这个世上降生,死在十字架上,死后复活,从而展开那个计划。因为他的死和复活,世上从此有了这样一批人,他们心中有一股独特又强大的能力,(p162)可以压制邪恶的意念,同时,他们又领受使命,反抗周遭和社会的邪恶,忍受却不至于疲乏。这都是因为神的儿子经历了人类之苦,在十字架上把邪恶彻底击败,最终结束罪恶、苦难乃至死亡,成就美好。

p162

圣经中说,只有耶稣才是世界的光。如果你确信你在他的爱中,没有什么能把你从他手中夺走,他要带你进入神的国度和神的永恒——那么当你生命中其他的光亮都熄灭时,他就能成为黑暗中的一线光明。他此时对你的爱——还有这份永不更改的希望——的确是黑暗中的光,借着它,我们能够找到出路。

20251-25-2.jpg

作者简介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1950-2023)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创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另著有《诸神的面具》《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的正义》《十架君王》等。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了解火炉

第1章 不同文化中的苦难  017

第2章 基督教的胜利  045

第3章 挑战世俗文化  083

第4章 恶之难题  111

第二部分 直面火炉

第5章 挑战信仰  147

第6章 神的主权  169

第7章 神的苦难  191

第8章 苦难的原因  211

第9章 学会行走  242

第10章 苦难各异  267

第三部分 火炉中同行

第11章 同行  293

第12章 哀哭  313

第13章 信靠  333

第14章 祈祷  353

第15章 思考,感恩,爱  386

第16章 盼望  411

后 记  419

注 释  423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