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凯勒《走过苦难》4.1恶之难题的背景4.2邪恶对神的种种反驳

20251-25-1.jpg

《走过苦难》

提摩太·凯勒 著  

李 婧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7。

·正文约4200

·编录:杨原平

提要

“恶之难题”由来已久。如果你相信有一位神,他无所不能、统管世界、良善公义,那么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世上有邪恶和苦难?人们会期待,一位神,只要他全能并且全善,就应该阻止惨剧发生,因为他不仅想要如此,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做到。但是邪恶存在,横行于世。

第一部分 了解火炉

第4章 恶之难题

“既然世界的秩序由死亡塑造,还不如不相信神,完全靠自己去和死亡角力,这对神难道不是更好吗?我们也用不着抬头看他,反正他只是静静地坐在天堂里。”

塔鲁点点头,说: “没错,但是就算你成功了,也不会持久。仅此而已。”

雷克斯面色一沉。“对,我知道。但是没有理由就这样放弃。”

“的确没有理由。不过我现在倒是看出来了,你把这场鼠疫看得很重。”

“对。一场永无休止的败局。”

—— 阿尔贝·加缪,《鼠疫》

4.1 恶之难题的背景

p112

“恶之难题” (problem of evil) 由来已久。如果你相信有一位神,他无所不能、统管世界、良善公义,那么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世上有邪恶和苦难?大卫·休谟在他的《自然宗教对话录》中论述了这个问题,堪称经典。“伊壁鸠鲁早先问的问题,尚未有答案。他愿意制止罪恶却无能为力?那他就不是全能的。他有能力制止邪恶却不愿意?那他就一定心怀恶意。他既有能力又愿意?那邪恶究竟从何而来?”这番话正是在用邪恶反对神,或者干脆叫作邪恶之辩。

很多人坚持认为,恶之难题是最强有力的反驳,它在广义上证明了神不存在,具体到基督教,又让后者饱受质疑。那我为什么不在第一章开篇就探讨这个问题呢?我的原因是,苦难是个真实的处境,古往今来,个人和社会都在不断和苦难较量。苦难在成为哲学议题之前,首先是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在我们问“为什么?”以前,先问“怎么办?”我要怎样度过苦难?所以,我们先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审视苦难,对比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看它们怎样切实地处理邪恶和伤痛。我们发现,要想度过苦难,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告诉人们苦难是什么、苦难的意义(或者没有意义),以及如何回应。如果没有这样一套信仰,没有人能在苦难中照常生活。

p113

如果我开篇就回应“邪恶证明神不存在”这个古老难题,那免不了会给人留下印象,苦难只对相信一位传统的神构成威胁。那些信神且用苦难质疑神的人,他们大部分的想法渐趋世俗化。但是我们发现世俗主义也是一套信念,而且恐怕是众多世界观中最不堪一击的,无法帮助其追随者理解并度过“生命中的恐怖时期”。基督教尽管确实被恶之难题所困扰,可是和其他信仰相比,其表现却相当不错。如果全面地看待苦难——从社会文化、实际生活和心理因素的角度,这就更明显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首先考察上述领域,直到本章才探讨哲学问题。不可否认,苦难的确让人质疑对神的信仰,我们必须认真回应。

在开始之前,我们要把查尔斯·泰勒所描述的西方社会世俗化的演变史记在心里。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神和邪恶之间会产生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早在基督降生三百年前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是泰勒看得很准,他说尽管哲学家们很早就开始探讨,然而人们对邪恶之辩产生广泛兴趣却是在启蒙运动之后。这种转变是因为西方思想认为神遥不可及,认为人类靠理性就能完全了解世界。科技进步又强化了这股新思潮,一路发展,最终产生了“缓冲的自我”——一个不断扩张、自给自足的自我。人类对自己的理智和认知能力空前自信。

如果身处内在框架思考邪恶和神,那么结论只能是怀疑神,因为它已隐含在前提假设中。现代人讨论苦难,出发点是一个抽象的神——为了方便论证,(p114)这位神全能全善,但是不再荣耀、伟大、智慧无限、无始无终、创造万有、供养万物。所以现代人比其祖先更容易得出怀疑神的结论,这不足为奇。如果他们看不出某一次受苦是值得的,那么神也给不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邪恶对我们来说没有意义,那么好吧,邪恶就是没有意义的。

p114

由此可见,虽然哲学讨论和难题仍在,文化环境却不知不觉动了手脚。我们本来可以直接进入哲学辩论,但为什么要先记住这一点呢?因为我们必须提醒自己,除了推理和论证,社会环境也塑造我们的信念。我们崇拜和渴望取悦的人信些什么,我们也会觉得那有道理。社会和文化环境会影响我们对不同论点的接受程度。所以要想尽可能做到深思熟虑、不偏不倚,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对自己的文化偏见保持高度警觉。

如果有个案子呈在法官面前,而他恰巧投资了涉案公司,那他就应该保护自己,回避这个案子,因为他的客观性会遭到质疑。我们现代人也是如此。既然我们的最高追求就是自由、个人独立自主,那么神已经不可信了,因为他的存在是妨碍我们的那块最大的绊脚石。我们遇到邪恶和苦难马上就开始抱怨,因为这符合我们的文化偏见。但我们不是那位法官,不能走开不碰这个案子。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我在这里只想呼吁读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西方文化偏见的影响,在讨论恶之难题的时候务必保持警觉。

4.2 邪恶对神的种种反驳

p115

今天许多人被恶之难题所困扰,的确,只要相信神就无法绕过这个难题。人们会期待,一位神,只要他全能并且全善,就应该阻止惨剧发生,因为他不仅想要如此,而且他完全有能力做到。但是邪恶存在,横行于世。所以,这位全能又充满爱的神要么无法存在,要么恐怕从未存在。这句话隐含的意思不可忽视。邪恶以两种形式向神发起攻击。一种叫做逻辑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这样一位神根本不存在),另一种叫做事实论证(目的是用推理来说明,这样一位神可能不存在)。我们先讨论更雄心勃勃的“逻辑”论证。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纯理论哲学家普遍认为,邪恶对神的反驳已经盖棺定论,圣经中的神已被证明不可能存在。在他们看来,基督教表面上讲不通,逻辑上也不成立。英国哲学家约翰·麦基(John Mackie)在他那篇广为流传的文章《邪恶与全能》 (Evil and Omnipotence)中写道: “可以证明,宗教信仰不仅缺乏逻辑支持,而且很明显是非理性的,其核心教义中有些部分互相矛盾。”

但是在1974年,阿尔文·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出版了两本著作,情况有所改变,一本是《神、自由和邪恶》 (God, Freedom, and Evil),(p116)另一本是《必然性的本质》 (The Nature of Necessity),后者语言更学术,论证更有力。普兰丁格在书中指出,“从逻辑上讲,邪恶和一位全能全知全善的神并非互相排斥(即便用广义的逻辑来检视)。”普兰丁格和追随他的哲学家们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二十五年后,大部分人都同意,逻辑论证对神的反驳以失败告终。哲学家威廉·阿尔斯顿(William Alston)写道,用邪恶证明神不存在,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已经彻底破灭”。不过,仍然持怀疑态度的思想家又推出了新的版本,这一次叫作事实论证。虽然改头换面,它的驳斥力度却更弱了。事实论证的意思是,苦难不能证明,但是显明了神的存在不那么可信,尽管并非不可能。我们在后面会看到,扳倒说服力更强的逻辑论证的理据让事实论证同样站不住脚。

p116

这些都说明了,以前就连街头路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苦难和邪恶能证明神不存在,但是现在,学术圈已经彻底抛弃了这个论断,“因为无神论者背不动这个包袱,就是证明神和……邪恶根本没有同时存在的可能性”。邪恶对神的种种驳斥不再那么令人信服了。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要了解这场近代历史上的哲学辩论,我们最好先区分神义论(theodicy)和为神辩护(defense of God)。

20251-25-2.jpg

作者简介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1950-2023)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创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另著有《诸神的面具》《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的正义》《十架君王》等。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了解火炉

第1章 不同文化中的苦难  017

第2章 基督教的胜利  045

第3章 挑战世俗文化  083

第4章 恶之难题  111

第二部分 直面火炉

第5章 挑战信仰  147

第6章 神的主权  169

第7章 神的苦难  191

第8章 苦难的原因  211

第9章 学会行走  242

第10章 苦难各异  267

第三部分 火炉中同行

第11章 同行  293

第12章 哀哭  313

第13章 信靠  333

第14章 祈祷  353

第15章 思考,感恩,爱  386

第16章 盼望  411

后 记  419

注 释  423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