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凯勒 著
李 婧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7。
…
·正文约3200
·粗体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
信心就是相信神的应许,我们凭借信心抓住救赎;救赎不是靠我们自己,而是因基督的拯救而白白获得的。这对基督教的苦难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我们必须首先仰赖基督为我们受苦的丰盛恩典,然后才能像他一样面对苦难。当痛苦悲伤来临时,他不仅与我们同在,还改变我们的生命。
p62
教宗格里高利的时代结束后,教会内部逐渐发生重大转变,人们相信, “应该耐心忍受(苦难),靠着神的恩典,得到天堂的奖赏……”换句话说,苦难帮你除去罪孽,这听上去很像倡导因果报应的东方宗教。如果你耐心领受苦难,就能除去部分罪债,赢得神的青睐,进入永恒极乐。
中世纪后期神学家约翰内斯·冯·帕尔茨(Johannes von Paltz)在 1504 年写了《天堂宝藏的补充》(Supplement to the Heavenly Mine)一书,可以作为例证。他在书中说,受苦时表现出的耐心具有极高的道德价值,即使你一生犯罪无数,只要你最终凭着信仰冷静地接受死亡,那么一切罪债都可免除。罗纳德·里特格斯指出,这种强调用忍受苦难来赢得救赎的观点偏离了早期基督教的教导,(p63)有异教禁止表达悲伤的意味。用里特格斯的话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基督教化的斯多葛主义” (Christianized Stoicism)。悲伤的宣泄或痛苦的呼喊都会被天庭视为缺乏信仰上的顺服,所以,情感宣泄对于免除道德罪债来说帮助不大。最重要的莫过于压抑情感,平静地接受苦难,不要质疑。按照这种理解,约伯不应该宣泄情感, 《诗篇》作者不应该哀伤恸哭。圣经中关于理解苦难、经历苦难的教导本来是丰富多元的,在这个时期却被简化成了咬紧牙关隐忍到底。
p63
但是接下来欧洲发生了改革运动,尤其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圣经神学,不仅更新了教会,更深化了基督教的苦难观。按照中世纪的观点,我们完善品格,最终会赢得永生,得到救赎。路德拒绝接受这种观点。在他看来,我们是因信心而得救,信心不单指内心单纯,从根本上说,更是“接受的能力”。信心就是相信神的应许,我们凭借信心抓住救赎;救赎不是靠我们自己,而是因基督的拯救而白白获得的。这对基督教的苦难观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路德在讲道中强调,最重要的就是承认,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靠自己得到救赎。我们只需要信靠耶稣,神就白白赐下恩典,完全接纳我们成为他眼中看为公义的人。明白和掌握了这一点,就拥有了真正的自由,不再背负向社会、家庭、他人甚至自己证明自己的重担。(p64)不再惧怕将来,不再因宿命而焦虑。在所有观念中,这最能让人得释放,从而终于有能力面对一切苦难。因为十字架,你知道神必然与你同在;因为复活,你知道最终一切都会是美好的。
p64
靠品德、靠心态、靠善行才能得救的观念,给生活蒙上了一层厚重的不确定和不安全的阴影。如果神按照我们生命的好坏来施行拯救,那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安心,不能确定神是否与我们同在,是否爱我们,因为我们的生命必然有缺陷。要想逃离这种不确定性,你需要打破一切幻象,承认自己不可能用智慧和能力为自己创造安稳美好的人生,也不可能指责神,说他应该给你这样一个人生。
在路德看来,苦难有双重作用。在得到喜乐和爱从而战胜苦难之前,我们需要苦难来清空我们的骄傲,引领我们在基督里找到真喜乐和唯一的安稳。路德宣称:“既然神用诸般苦难拿走了一切我们看为好的东西,甚至生命,那么只有当我们把心灵寄托在更美好的事物上,也就是通过信心与神联结时,我们的内心才能安宁,才能承担苦难。”苦难消除了我们的幻觉,让我们知道不可能靠自己的能力来主宰人生,拯救自己。人们“在苦难中被掏空”,这样才能被神和他的恩典填满。路德写道:“神的本意就是无中生有。一个人若不能让自己成为无,神就不能塑造他成为有。”
所以,神只接受被遗弃的,只医治生病的,只让瞎眼的看见,只让死人复活,只让罪人成圣,只给愚人智慧。简而言之,他只怜悯那可怜的。
p65
对路德来说,苦难的意义远超过做好精神准备。他最先提出了“十架神学”这个概念,和“荣耀神学”形成对比。世人期待一位强大的神,凡追随他的,只要尽力遵从而不违背律法,就会蒙福亨通。这是约伯三个朋友的观点,也是耶稣时代法利赛人的观点。根据路德的记载,中世纪大部分教会的领袖也持有类似心态。这是“荣耀神学”,并非基于圣经的神学。圣经传递的信息让人惊叹,神的属性恰恰是透过十字架上的软弱、苦难和死亡才得以彻底彰显。这和“人们期待找到的神恰恰相反”。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写道:
如果一个人以为,在受造物身上,神隐秘的作为显而易见,那他不配称作神学家。配称作神学家的人,一定是透过苦难和十字架,理解了神要显明的一切。
—
*应为《海德堡辩论》。引文见《海德堡辩论》第 19、20条。——编者注
p66
路德说, “荣耀神学”认为神的作为“显而易见”。所以约伯的朋友认定,如果你事事顺利,那说明你的为人得到了神的赞许,如果你遭受苦难,那说明你做了错事,神抛弃了你。他们觉得分辨神的目的和计划很容易。但是约伯受苦,背后的原因很神秘,神向约伯隐藏了他的目的,读者也不十分清楚。可是约伯的痛苦挣扎却把神的本质深刻地显露了出来,不仅在圣经中,也在历代所有文学作品中——而约伯本人也被更新改变。
同样,耶稣时代的宗教领袖盼望一位态度和蔼友善、容易被人理解的弥赛亚,能够带领他们击败罗马政权,让以色列实现政治独立。他们不能接受一位柔弱的、受苦的、被钉上十字架的弥赛亚。那些站在十字架下望着耶稣死去的人,根本不知道眼前的一幕正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救赎行动。他们看到耶稣受难,可是他们真的“清楚明白”神的作为吗?他们不明白——尽管奇异恩典就在眼前,他们看到的只有黑暗和痛苦。凭借理性,他们认为神不可能用这种方式行事。所以他们嘲笑耶稣,让他“从十字架上下来吧”,还说“他救了别人,却不能救自己” (太27 :42)。他们没有意识到,耶稣之所以能救世人,正是因为他没有救自己。
只有通过软弱和痛苦,神才能拯救我们,以最深刻的方式向我们彰显他无尽的恩典和慈爱。(p67)的确,这就是测不透的智慧——一次行动,同时成全了律法的公义和对悖逆之人的饶恕。那一刻,神的爱和公义都得到了满足。这位弥赛亚到来、死去,为的是将死亡终结。罪只有通过软弱和苦难才能得赎——这是唯一将邪恶终结却又让我们存活的方法。
p67
路德认为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离弃我?” (太27: 46)——是“整本圣经中最伟大的话语”。路德亲身经历过”Anfectungen”,这个德语词是指世界、肉体、魔鬼用邪恶和苦难对人类不断发起“攻击”。对路德来说, “Anfectungen是……种绝望无助的状态,和Angst [或惧怕]十分相似”。但是路德从十字架上这段离弃之言看到了一个深刻的悖论。基督以他的人性承受神的离弃;他对Anfectungen的理解,比任何人所能经历到的都要深刻。所以新约《希伯来书》劝告我们,要向耶稣寻求怜悯和恩典, “作为及时的帮助”,因为他“同情我们的软弱,他像我们一样,也曾在各方面受过试探,只是他没有犯罪” (来4:14-15)。路德看到, “在基督里,被神离弃的罪人们有了救主,他全然担当了人类背离神的罪孽——并且胜过了它”。
于是路德问,为什么人会因生命中充满黑暗和痛苦而惊讶呢?即便是在基督里显现的神自己也没有回避这一点。(p68)但是,尽管神的目的常常隐晦不明——约伯和站在十字架下的人都不明白,我们却因为有圣经的教导、掌握了圣经的信息而知道,向上即是向下。通往能力、自由和喜乐的路上会有苦难、失落和悲伤。
p68
不是说坏事自然会带来好事,也不是说这个过程类似交易。我们只有明白耶稣所受的苦,他为我们成就的事,苦难才会让我们成长。路德说,“基督徒必须首先全然接受耶稣为他们受苦所带来的所有好处”,否则“就不能和基督一同受苦”——不能效法他在压力下的忍耐和爱。路德的亲身经历让他知道,如果不确定神对我们的爱,苦难必会把我们撕碎。中世纪教导说,根据忍受苦难的程度赢得神的奖赏,这根本不能奏效。我们永远达不到问心无愧,因为我们永远不能确知,自己在苦难面前是否足够顺服,内心是否足够纯净。
路德说的没错,要想战胜苦难,这种良心上的平安恐怕是唯一重要的先决条件。我们绝对不能用忍耐去赢得在基督里的平安——我们先要有这平安,然后才能忍耐。我们必须首先仰赖基督为我们受苦的丰盛恩典,然后才能像他一样面对苦难。如果我们知道,尽管我们有很多缺点,他依然无条件地爱我们,那我们就能确信,当痛苦悲伤来临时,他不仅与我们同在,还改变我们的生命。我们还能确信,他不仅在我们身边,他还内住在我们心中。我们既然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我们受苦就如同他自己受苦,他都感受得到(比较徒9: 4;西1: 24)。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1950-2023)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创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另著有《诸神的面具》《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的正义》《十架君王》等。
第1章 不同文化中的苦难 017
第2章 基督教的胜利 045
第3章 挑战世俗文化 083
第4章 恶之难题 111
第5章 挑战信仰 147
第6章 神的主权 169
第7章 神的苦难 191
第8章 苦难的原因 211
第9章 学会行走 242
第10章 苦难各异 267
第11章 同行 293
第12章 哀哭 313
第13章 信靠 333
第14章 祈祷 353
第15章 思考,感恩,爱 386
第16章 盼望 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