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凯勒 著
李 婧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7。
…
·正文约2300
·粗体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
世俗主义眼中的终极现实冷酷无情,灭绝不可避免。其他文化也认为,生活每天都充满乐趣,但背后不过是全然的黑暗和幻象。基督教则截然不同。其他世界观让我们坐享生命之乐,等着悲伤来临;基督教却给信徒力量,使之身处这个世界的悲伤之中,预尝将要来临的喜悦。
p36
以下图解加上了第五种文化——世俗文化的苦难观:
p37
基督教和这些文化相比又如何呢?德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在他的文章《苦难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Suffering)中指出了基督教的独特之处。他写道,在某种程度上,将基督教的教导和其他文化与宗教体系的阐释比较后会发现, “基督教教导人们用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待苦难”。
在看重荣辱的文化里,宿命论很普遍,但是”基督教却完全没有这种古老的傲慢……没有受苦者的自夸——那些人用他们自己所承受的苦难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别人也能看见这种能力”。基督教也不因厄运难逃而苦修隐忍, “在基督教信仰中,受苦的生灵放声哭嚎,恣肆而刺耳”,包括在十字架上。基督徒被允许—-甚至被鼓励–用哭喊和质疑来表达哀伤。
基督徒和佛教徒不同,基督徒相信苦难是真实的,并非幻象。“无需重新诠释:痛苦就是痛苦,是悲惨的境遇;欢乐就是欢乐,是天赐之福,不仅是”淡泊宁静, ……那是佛所认为的至善。基督教不压制人性中的敏感,而是让灵魂充分经历苦难,达致芳醇。”35我们在耶稣身上也看到这一点。他在客西马尼园中说: “我的心灵痛苦得快要死了。” (可14: 34)他极其痛苦,恳切祷告,汗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22: 44)。他绝非淡泊宁静。他并非为了达到内在的平静而使自己的心远离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相反,他对他的天父说: “但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可14:36)
p38
基督徒相信,苦难降临总是不公平又不相称的,这一点和相信因果报应的人不同。生活本就无公平可言。很多过得好的人并没有好行为。舍勒写道,因果报应论坚持认为,一个人所受的苦都是他应得的,基督教却不这么看,而是承认人生的不公平,从而能够公正看待苦难的至深至重。这个观点在《约伯记》里说得很清楚,神责备约伯的三个朋友,因为他们认定约伯受苦是因为他有道德过失。
从耶稣身上最能看清这一点。如果有人因品行而配得美好人生,那么耶稣配得,可是他没有得到。舍勒说整个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一个无辜的完美典范,为他人的罪债凭空受苦 苦难因这位受苦者的神性而全然不同,变得美好又高贵”。由于十字架,苦难用来“炼净,而非惩罚”。
基督教和二元论(某种程度上还有道德判断的观点)不同,不认为只要拥有忍耐痛苦的美德,就可以清偿罪债。基督教不会教导“苦修、自愿禁欲……能提升人的灵性,让人更接近神……苦难本身能把人带到神明面前的说法并非基督教的解释,更像是古希腊和新柏拉图主义的解释”。37另外,二元论把世界分为好人和恶人,苦难是美德的标签,彰显道德优越感,让你可以名正言顺地把恶待你的人妖魔化。基督教恰恰相反。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有一句名言:“善恶的分界线穿透每个人的心。”
p39
基督教从恩典的角度理解苦难。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得到饶恕、爱和接纳,成为神的子民。这美好的一切,我们本不配得,这使我们免于以受苦自夸的诱惑。但是,这些不可估量的美好,我们此时此刻就能享有,这让苦难变得可以忍受。舍勒写道:“殉道者之所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不是因为来生令人心驰神往,而是因为承受痛苦折磨的同时,亲历神的恩典带来的喜悦。”的确,苦难不仅因这喜悦变得可以忍受,甚至还能在悲伤中增强这喜悦。“基督教的教义不仅仅让人用耐心忍受苦难……生命中的苦难将我们属灵的眼光聚焦在基督的救赎上,那是核心,是心灵的美善。”
最后,和世俗文化相比,基督教给受苦者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呢?我们先简单讲一下,后面章节再深入讨论。不同于宿命论,基督教认为苦难影响巨大;不同于佛教,基督教认为苦难真切实在;不同于因果报应说,基督教认为苦难往往不公;不同于世俗主义,基督教认为苦难有其意义。苦难总有一个目的,如果应对得当,它会像钉钉子一样,把我们深深钉入神的爱里,使我们获得超乎想象的安稳和灵性力量。面对苦难,佛教说接受它,因果报应说偿还它,宿命论说如英雄一般忍受它,世俗主义说避免它或者解决它。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每种文化的苦难观都包含真理的元素。受苦者的确不能放太多心思在物质利益上。而且圣经也的确说过,苦难充满世间,根本原因是人类背离了神。(p40)我们也的确要忍受苦难,不能被它打垮。世俗主义的警告也有道理,不能太过容忍导致伤害的环境和因素,那的确需要改变。世俗主义之前的文化在面对多变的环境和不公义时,往往太过消极。
p40
但是我们看到,从基督教的观点出发,这些方法都太片面,把问题分解了,因此都是片面的真理。耶稣基督的榜样和救赎把各方洞见纳入一个连贯的整体,并最终超越这一切。舍勒在文章结尾再次宣称,基督教彻底逆转了其他所有观点。
古代人……觉得外部世界开心快乐,世界的核心却极其悲伤黑暗。在所谓的美好往昔的欢乐表象之下,“偶然”和“命运”隐约可见。基督徒看外部世界黑暗又充满苦难,但世界的核心除了祝福与欢喜,再无其他。
他对古代文化的看法大致正确,但他所说的尤其适用于世俗世界观。理查德·道金斯说过,世俗主义眼中的终极现实冷酷无情,灭绝不可避免。其他文化也认为,生活每天都充满乐趣,但背后不过是全然的黑暗和幻象。基督教则截然不同。其他世界观让我们坐享生命之乐,等着悲伤来临;基督教却给信徒力量,使之身处这个世界的悲伤之中,预尝将要来临的喜悦。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1950-2023)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创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另著有《诸神的面具》《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的正义》《十架君王》等。
第1章 不同文化中的苦难 017
第2章 基督教的胜利 045
第3章 挑战世俗文化 083
第4章 恶之难题 111
第5章 挑战信仰 147
第6章 神的主权 169
第7章 神的苦难 191
第8章 苦难的原因 211
第9章 学会行走 242
第10章 苦难各异 267
第11章 同行 293
第12章 哀哭 313
第13章 信靠 333
第14章 祈祷 353
第15章 思考,感恩,爱 386
第16章 盼望 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