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凯勒 著
李 婧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4-7。
…
·正文约6000
·粗体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
苦难无处不在,不可避免,其影响往往无法抵挡。一位良善的神、公义的神、慈爱的神,怎么能允许如此悲惨、败坏、痛苦又令人心碎的事情发生?如司汤达所说:“为上帝所能做的唯一辩解是——他不存在。”但有人在苦难和不幸中找到了神,归向神,而非远离神。
p1
我认为,认真对待生命的意思是:无论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做什么,都必然和这个永恒真理有关,即创造之可畏……万物深处,惊恐发出隆隆巨响。若非如此,必是妄谈。
—— 厄内斯特·贝克尔, 《拒斥死亡》
我要时常称颂耶和华,赞美他的话必常在我口中。我的心要因耶和华夸耀,困苦的人听见了就喜乐。你们要跟我一起尊耶和华为大,我们来一同高举他的名。
——《诗篇》34:1—32*
—
*本书引用圣经经文采用新译本。— 编者注
p2
苦难无处不在,不可避免,其影响往往无法抵挡。如果你花一个小时来读这本书,其间世界上会有五个孩子死于虐待和暴力。”如果你花一整天时间来读,死于暴力的孩子将超过一百个。当然,苦难的形式不计其数,这只是其中一种。每小时有上千人死于交通意外或癌症,有上万人得知所爱的人猝然离世的噩耗。把这些数字汇总,相当于每天都有一座小城被一扫而空,令至亲好友悲痛欲绝。
每当大灾难来临,总是伤亡无数–例如1970年孟加拉国的博拉热带气旋,2004年印度洋海啸,还有2010年的海地地震,每次都有二三十万人顷刻丧命-—全世界报章头条刊载这些消息,导致人们因灭顶之灾而惊慌失措。但是数据会产生误导。这些历史性灾难实际上并没有改变死亡率。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意外死亡,而他们身后有更多的人被悲伤震惊乃至崩溃。这些事件,绝大部分都不会成为头条新闻,因为痛苦和不幸是这世界的常态。
莎士比亚洞若观火,他写道:
每个早晨
都有新寡妇人哭嚎,新孤幼儿哭喊,
新的悲痛直上云霄,发出凄厉的回声。
邪恶和苦难如此普遍,我们几乎对刚才提到的那些数字无动于衷。但我们必须注意。作家厄内斯特·贝克尔(Ernest Becker)曾指出,(p3)否认人生之悲惨和苦难之不可测是危险的。每当听到什么悲剧,我们心中那根深蒂固的心理防卫机制就会开始工作,心想,这些事只会发生在别人身上,发生在穷人或者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人身上。我们还会对自己说,如果找到能人来治理,矫正各样社会体系,那么这些事就再也不会发生了。
p3
但是贝克尔相信,这种想法根本没有“认真对待生命”,或者说,根本不承认“这永恒真理,即创造之可畏……万物深处,惊恐发出隆隆巨响”。“惊恐来自死亡。死亡必然来临,不可预测,不可阻挡。
“环城公路狙击手” (Beltway Sniper)事件发生时, 《纽约时报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安·帕切特(Ann Patchett)的文章,当中传递了同样的信息。按照当时的情形,杀手在华盛顿地区随意开枪射杀路人,不分种族年龄。文章写道:
我们总是想从谋杀案中理出头绪,好让它不临到自己身上。例如,我不符合受害人的特征,我不住在那里,我绝不可能到那地方去,也绝不可能认识那人。但是,如果没有具体描述,没有地点和人物,那该怎么办?我们去哪里寻得内心的平安?……
事实上,让自己免于死亡堪称一项全国性的消遣。我们做运动、检查胆固醇水平、给乳房拍X光片,无非就是想躲避那必死的命运。(p4)你可以翻查档案,然后确定自己在哪些方面不符合受害人的特征。但狙击手不是向人群扫射,而是瞄准目标,一枪毙命。这提醒我们死亡本身是如此恐怖。尽管我们做足防备,但这种事多半是随机发生。
而且必将发生。
p4
帕切特和贝克尔揭示了,我们通常怎样否认惊恐发出的隆隆巨响。本书正是尝试去做他们所力劝的事——认真对待生命。我想帮助读者们过美好的生活,即便现实残酷,也可以满怀喜乐。失去所爱、身体虚弱、罹患绝症、遭遇背叛、财务困窘以及道德失足,只要你像普通人一样活过这一生,这些事你总会遇到。没有人能幸免。
所以,无论怎样防患于未然、编织美好生活、努力保持健康、获取财富、与亲朋好友友好相处以及事业成功,也无法避免会发生一些事,毁掉这一切。多少金钱、权力和筹划都无法避免丧亲之痛、严重的疾病、伴侣的背叛、金融危机,还有其他众多灾难侵入你的生活。人类的生命注定是脆弱的,受制于不可控的外力。人生是一场悲剧。
凭着直觉,我们都明白这个道理。那些经过苦难历练的人实在太清楚,仅靠自己手上的资源,根本无法捱过这一生。不想陷入绝望,就必须有支撑。本书将会论证,这个支撑必然关乎心灵。
p5
凯西和我结婚那天,我们当着众亲友、家人的面,彼此许下诺言。除了惯常的誓言外,我们又加了一段经文,就是《诗篇》34: 1-3,我们把它刻在结婚戒指的内侧:
我要时常称颂耶和华,赞美他的话必常在我口中。
我的心要因耶和华夸耀,困苦的人听见了就喜乐。
你们要跟我一起尊耶和华为大,我们来一同高举他的名!
宣誓本身就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段崇高的话语又让气氛更加热烈。从那时起,我们共同踏上一生之久的侍奉旅途,期待着向全世界放胆宣讲我们所认识的至圣者。回想当初,我们几乎把这段经文的核心字句完全抛诸脑后。它这样定义成功的侍奉,就是“困苦的人听见了就喜乐”。凯西后来提到,我们之所以没在意那段话,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那个年纪甚至连嵌甲之痛都还没尝过”。年轻的我们骄傲自大,无法想象何为苦难。我们那时还不明白,帮助他人理解苦难、面对创伤,同时自己也应对得当,这有多么重要。
在我成为牧师之后,非常想弄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拒绝神、排斥神。很快我就发现,苦难和灾祸恐怕是主要原因。(p6)一位良善的神、公义的神、慈爱的神,怎么能允许如此悲惨、败坏、痛苦又令人心碎的事情发生?内心痛苦加剧,头脑就越发怀疑。每当我和不幸的人在一起,我发现自己总是在应付对方的激烈抗议——针对神是否存在,针对基督教信仰。几年之后,一位好莱坞女明星接受访问,她的爱人刚刚死于意外。她其实很久都没有思想过神、谈论过神了,但是这事一发生她就问:“一位慈爱的神怎么会让这件事发生?”转瞬之间,她从对神不闻不问变成对神满腔愤怒。正是这种经历,让众多思想家,例如作家司汤达(Stendhal,原名Marie-Henri Beyle)提出如此论调:“为上帝所能做的唯一辩解是——他不存在。”
p6
不过我也发现,仍然有许多人在苦难和不幸中找到了神。他们发觉,逆境让自己归向神,而非远离神。艰难时刻把他们唤醒,本来骄傲地以为自己不需要心灵慰藉,却发觉自己必须认真向神寻求。苦难把“真理的旗帜插进叛逆灵魂的堡垒”。除非人经历苦难,否则不会找到神,这么说可能有些夸张,其实不然。每当苦难降临,我们终于意识到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生命,也从未掌控过。
经过这些年,我发觉逆境不仅让人相信神的存在,也让那些已经相信神的人,更加深刻地经历神的真实、慈爱和恩典。从对神的抽象知识,到现实生活中真实地与他相交,苦难是让这个转折发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正如C.S.路易斯说过的那句名言, “神透过欢愉对我们低语,透过良知与我们交谈,(p7)但是透过苦难向我们呼喊”。信徒们在头脑中明白许多教义真理,但是除非经历了失望、失败和失落,那些真理鲜有进入心灵的。曾经有一个人,眼看就要失去事业和家庭,他对我说:“我一直都懂‘耶稣是你唯一所需’这道理,但你不会真正理解这一点,除非耶稣是你唯一所有。”
p7
最后,随着我越来越理解圣经,我发现圣经中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苦难之真实。《创世记》开篇就记录了邪恶和死亡怎样进入了世界。《出埃及记》描述了以色列人在旷野飘流四十年,其间他们经历了严峻的试炼和考验。旧约智慧文学主要讨论的就是苦难。《诗篇》为人生各种可能的遭遇提供了祷告。这卷书震撼人心,里面充满痛苦的呼喊和对神直接的质问, “为什么苦难如此不可测又如此不公平?”在《诗篇》44篇作者眼看国破家亡,他呼喊道: “主啊!求你醒来,为什么还睡着呢?求你起来,不要永远弃绝我们。你为什么掩面,忘记了我们的苦难和压迫呢?” (诗44:23-24) 《约伯记》和《传道书》几乎通篇都在深刻反思,义人为何受苦,以及人生漫无目标实在让人沮丧。先知耶利米和哈巴谷口下毫不留情,抱怨为何邪恶似乎统治历史。在新约中,《希伯来书》和《彼得前书》几乎就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残酷的悲伤和烦恼而作的。然而超越这一切的,是整本圣经的主角耶稣基督,他作为一个人,历尽一切悲伤。所以,圣经涵盖一切,圣经关乎苦难。
p8
凯西和我后来发现,我们自己也躲不过苦难。2002年,我被确诊患了甲状腺癌,随即动手术,接受治疗。大概在同一时间,凯西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越发严重,几年之间,她不得不进行多次手术,有一年多达七次。在某个时刻,我发现自己陷入痛苦的挣扎,因为妻子的慢性病,我可能要放弃侍奉。那段日子是迄今为止最黑暗的岁月。但是通过圣经和个人经历我们都很清楚,前面还有更黑暗的时刻。不过也会有更多欢乐,我们此时无法想象。
——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消化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肠梗阻等。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不易根治。许多病人出现并发症,需要手术治疗,而术后复发率也很高。— 编者注
回顾人生,凯西和我发觉,为什么人既相信神又不信神,人的品格既可堕落又可升华,神显得既不太真实又更加真实,问题的核心正是苦难。我们阅读圣经,希望了解这个深刻的规律;同时发现圣经伟大的主题正是神通过苦难带来完全的喜乐,而不是尽管有苦难,神仍然带来完全的喜乐;这和耶稣拯救我们一样,因为耶稣上了十字架,所以他拯救了我们,而不是尽管他上了十字架,他仍然能拯救我们。所以,似乎有一种喜乐,很特别,很丰富,又很深刻,只能通过苦难并且在苦难当中才会临到我们。
本书记录了我们这些年因侍奉“困苦的人”所学到的东西。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曾经写道,苦难让神“好像缺席”。(p9)她是对的。但是大卫在《诗篇》34 篇中反驳说,尽管感觉不到神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神真的缺席了。大卫回顾自己身处急难、几乎丧失一切的时候,得出结论,“耶和华亲近心中破碎的人,拯救灵里痛悔的人” (诗34: 18)。
p9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从我们的切身经历中得知,诚然如此。
这本书是专门写给受苦的人吗?没错。不过有必要讲明,我们都是受苦的人,或者说,我们都将成为受苦的人。此时此刻,并非所有人都在经历深深的痛苦和哀伤。有些人虽未亲身经历,却看到他人身处其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哲学的、社会的、心理的和道德的疑问。另一方面,那些正身陷苦难的人却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哲学问题来看待。所以,在一本书中既探讨旁观者的疑问,又处理受苦者的挣扎,实在不容易。受苦的人虽然会使用哲学命题呼喊——“神啊,你为什么允许这样的事发生?”但他们真正在乎的是求生。怎样才能挺过去?怎样才能度过苦难又保全自己?用那种不带感情的哲学腔调与身处苦境的人交谈,真的很残忍。但是痛苦的经历不可避免地把我们引向对神、对万物本质的“终极疑问”,这些疑问不可忽视。
p10
在我读过的关于邪恶和苦难的书中,有一个特点很明显,就是大部分书籍都只从一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很多书从哲学角度权衡“恶之难题”(the problem of evil),看它能否让神的存在变得多少有些可能、让基督教信仰多少有些可信。也有些书从神学角度提炼并整合圣经中所有关于苦难的主题和教导。最后,还有许多书从信仰角度将一系列默想记录下来,意在帮助陷入悲痛中的受苦者。另外也有小部分的书和文章,结合了历史和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不同文化怎样帮助其成员面对困难和考验。我读得越多,越明显地感到,这些角度彼此互补,如果囿于某一观点,只能留下更多问题悬而未决。
于是我决定把这本书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采用略微不同的方式,但都为同一个核心意象所联结,就是用燃烧的火炉来象征苦难。这个来自圣经的比喻含义丰富。显而易见,火代表了折磨和痛苦。圣经将经历困难和考验称作“从火中行走” (赛43: 2)或者“火炼的试验” (彼前4: 12)。圣经还将受苦比作被火炼(彼前1:6-7)。圣经当中的火炉,其含义比我们所说的“熔炉”要更广。无论是什么,达到那种热度都十分危险,且威力强大。但是如果运用恰当,火炉不会带来毁灭,反而会塑造、精炼、提纯,甚至美化放进去的东西。这个关于苦难的看法非比寻常。如果我们用信仰直面苦难、忍受苦难,它最终会把我们变得更美好、更坚强,更充满荣耀和喜乐。这样一来,苦难实际上是用邪恶对抗邪恶。它能够挫败邪恶的毁灭意图,从黑暗和死亡中带出光明和生命。
p11
在本书第一部分中,我们会从外部观察“火炉”,也就是苦难的现象,以及不同文化、宗教和历史时期的诸般探求,看它们如何帮助人们渡过难关。我们也会探讨“恶之难题”这个经典的哲学问题,以及我们能够给出哪些回应。由于这一部分查考很多学术内容,必然更趋近于神学讨论。掌握整幅图画纵然至关重要,但坦率地讲,对于正经历苦难的人来说,未免太过抽象。
第二部分不再集中探讨神学议题,而是要全面透彻地理解,圣经对苦难的特性都说了些什么。从哲学思考到个人经验之旅由此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如同父母陪伴孩童学步,圣经也是一步一步地教导我们行走。圣经要我们在苦难中稳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明白圣经关于苦难的教导–苦难极其真实,当中却又有惊人的盼望,这个教导既平衡又全面,精妙绝伦。它提醒我们,不要想着能逃离火炉(逃避苦难)、轻易穿越火炉(否认苦难),或是木然躺下(在苦难中感到绝望)。
最后,第三部分是最实用的内容。圣经并没有把经历“苦难的火炉”看作技能。苦难之所以造就我们而不是毁灭我们,原因正在于神自己与我们同在火中行走。但是真的遇到苦难时,究竟怎样与神同行?怎样调整自己,转向神,(p12)使我们在苦难中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糟?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都会重点讲述一种策略,帮助我们在苦难的火炉中与神联结。不要把它们当作独立的“步骤”,只能按部就班严格执行:它们其实是同一个行动的许多不同侧面,这行动就是认识那位曾说“你从水中经过的时候,你从火中行走的时候,我必与你同在”(参赛43: 2)的神。
p12
如果你正深陷困境,或许可以先读第二和第三部分。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种方法可以面对苦难,它们各不相同,有时甚至互相矛盾。圣经十分奇妙的一点是,它有丰富多元的资源供受苦者取用。圣经认同苦难形式多样、原因各异,正确的回应也不止一种。为了展示人们对苦难可能有各种回应,我在许多章的末尾都加上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当中的主人公与神同行,度过苦难。这些故事既真实又富启发性。圣经没有承诺苦难在今生会得到圆满解决,会有“大团圆”的结局。但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有信仰的人怎样在各种苦难中,靠着神的帮助,从火炉当中走过。这些故事提醒我们,即使最糟糕的时刻,神依然在场。抑或应该说,在最糟糕的时刻,尤其需要知道神的同在!
圣经对苦难最生动的描述,大概记载在《但以理书》 3章。三个义人被扔进燃烧的火炉中,就要丧命。但是他们身旁出现了一个神秘的身影。旁边的人十分惊奇,因为看到火炉中还有第四个人,好像是“神子”。他们在苦难的火炉中穿过,(p13)毫发无伤。基督徒借助新约知道,那就是神子自己。几百年后,他来面对自己必须面对的苦难的火炉,那苦难无与伦比,他走上了十字架。这把神“与我们同在”推上了全新的高度。通过他我们看到,神和我们一样,亲身经历苦难之火。在爱与谅解以及我们的极度痛苦中,他的确是与我们同在的神。
p13
他把自己投入火炉,如此,当我们陷入火的试炼时,我们可以转向他,确信自己不会被火吞灭,反而会变得更美更好。“我必与你同在,试炼变成祝福,使你的最大困苦成为属灵益处。”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 1950-2023)美国神学家、护教学家,纽约救赎主长老教会创会牧师。其著作《为何是他》和《一掷千金的上帝》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另著有《诸神的面具》《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慷慨的正义》《十架君王》等。
第1章 不同文化中的苦难 017
第2章 基督教的胜利 045
第3章 挑战世俗文化 083
第4章 恶之难题 111
第5章 挑战信仰 147
第6章 神的主权 169
第7章 神的苦难 191
第8章 苦难的原因 211
第9章 学会行走 242
第10章 苦难各异 267
第11章 同行 293
第12章 哀哭 313
第13章 信靠 333
第14章 祈祷 353
第15章 思考,感恩,爱 386
第16章 盼望 4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