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 著
赵城艺 石衡潭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7-07。
…
·正文约9700字
·粗体原文标
·编录:杨原平
…
基督教相信上帝拯救全人类的旨意,这通过耶稣基督显明出来,在这个背景下,基督教如何理解其他宗教传统?一般有三种看法:1.排他论 2.包容论 3.多元论。
p485
现在,我们再来思考基督教如何理解自身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关系。基督教相信上帝拯救全人类的旨意,这通过耶稣基督显明出来,在这个背景下,基督教如何理解其他宗教传统?必须强调,基督教想要从基督教自己的角度评价其他宗教传统。这种反思不是回应其他宗教传统的信徒或它们的世俗观察者,也不是要赢得他们的赞同。
一般来说,可以确定三种看法:
1.排他论(exclusivism),又被称为特殊论(paticularism):认为惟有听到、回应基督教福音的人才能得救。
2.包容论(inclusivism):认为尽管基督教代表上帝标准的启示,但是,属于其他宗教传统的人也可能得救。这种看法包括并行论(parallelism),它是包容论的一种,承认宗教之间的明显差异,认为每一种宗教都应当被视为有效的,因为它们实现各自独特的目标。
3.多元论(pluralism) :认为人类的所有宗教传统都同样有效地彰显、通往宗教真相的同一个核心。
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三种看法。但是,排他论、包容论和多元论这种传统的三分法也有难题。读者必须理解,虽然这种分类便于教学,但是,它们其实经常不足以对基督教神学现有的各种看法分类。最好把它们视为简便的方法,用来将基督教对其他宗教的看法系统化;它们不是独特的、前后一致的思想流派。
例如,很难用这种三分法为一些神学看法定位,主要因为它没能区分其他宗教的真理问题与拯救问题。许多神学家对基督教会之外的真理持“包容论” ,同时对拯救持“排他论”。例如,卡尔·巴特尴尬地跨坐在这三种分类上,提出要想成为解释说明的有效工具,它们需要修正。可以被归入某一类的思想家却可能对他们的主题持完全不同的看法。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三种定位的每一种——排他论、包容论和多元论——本身便都是“排他论”。每一种都假设其他种是错误的,从而最终表明自己本身便是“排他论”。
这些担忧众所周知,当然还有其他看法。例如,芬兰学者韦利-马蒂·凯尔凯宁(Veli-Matti Kärkkäinen)已经提出另一种三分法,即“教会中心论” (eclesiocentrism)、 “基督中心论” (Christocentrism)和“上帝中心论” (theocentrism)。但是,这三种可选的看法都没有被普遍认同。因此,我们将采取传统的三分法,尽管它们还有明显的局限性。
我们先来思考传统上被称为“排他论”的看法。
p486
被普遍称为排他论的看法也被称为特殊论,因为它肯定基督教信仰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对这种看法最有影响力的阐释可能出现在亨德里克·克雷默(Hendrik Kraemer, 1888-1965年)的著作中,尤其是他的《非基督教世界中的基督教信息》 (Christian Message in a Non-Christian World, 1938)。克雷默强调,“上帝已经在耶稣基督里启示出惟一的道路、惟一的真理和惟一的生命,希望这被全世界人知道。”这个启示是独一无二的;它自成一类,不能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启示观相提并论。
就这一点而言,这种看法有一定的广度,可以容纳几种观点。克雷默本人似乎认为,在基督之外,存在对上帝的真认识,因为他说上帝“以一种不完整、令人费解的方式在理性、自然和历史中”照耀。问题是,只能通过基督认识上帝,还是基督提供惟一的框架,用来分辨或解释在其他地方所获得的对上帝的认识。
卡尔·巴特等一些排他论者(有些人更喜欢将他们称为“特殊论者” )的看法是,除了通过基督之外,根本无法获得对上帝的认识;另一些人(如克雷默)却容许上帝的自我启示以多种方式、在许多地方出现,但是,他们坚持认为,只有根据上帝在基督里的决定性启示,才能正确解释、真正认识这种启示。(这里的争辩类似于关于上帝的自然认识和启示认识的争辩。)
那么,没有听到基督的福音的人怎么办呢?他们会怎样呢?没有听到基督的人或听到而拒绝接受的人不会得救,特殊论者岂不是这样认为吗?特殊论的批评者经常搬出这种批判。因此,主张多元论的约翰·希克提出,只能通过基督得救的教义不符合上帝希望拯救全人类的信仰。事实上,如果思考巴特的看法便很容易明白,事实并非如此。在20世纪为排他论辩护的人中,巴特的观念是最复杂的。
巴特宣称,拯救只能通过基督实现。但是,他坚持认为,恩典在末世将最终战胜不信——在历史终结的时候(我们之前在探讨他的拣选教义时已经谈到这一点,参369—370页)。到了最后,上帝的恩典将大获全胜,所有人都会信仰基督。这是惟一的得救之路,但是,这条路因上帝的恩典而对所有人有效。对于巴特来说,上帝通过基督进行启示的特殊性同拯救的普世性并不矛盾。
近年来,斯蒂芬·尼尔(Stephen C. Neill, 1900-1984年)和莱斯利·纽比金(1909-贝1998年)解释特殊论者的看法;他们都是英国神学家,平生大部分时间在印度担任基督教主教。纽比金认为,肯定基督教的独特地位与对其他宗教的尊重和兴趣根本不矛盾。但,是,他非常清楚,由于基督教的本质,基督教怀疑其他信仰体系的真理。
基督教信仰自称是人类惟一的信仰形式;由于它自称占有真理,便为其他所有信仰体系都蒙上一层阴影,认为它们是假的,至少是不完全真实的。基督教的这个主张自然冒犯其他所有宗教体系的信徒。它几乎同样冒犯在相对主义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在相对主义中,宽容几乎被视为最崇高的美德。但是,我们一定不能认为,这种普世有效性的主张可以完全从福音中除去,却一点也不改变福音的原貌。
p487
尼尔承认,对于非基督徒来说,这听起来一定很像“疯狂的妄自尊大和最糟糕的宗教帝国主义”。但是,他相信,尽管对基督教信仰这一方面的阐释与应用可能非常敏感,但是,它却不能被否定或淡化。
莱斯利·纽比金同样肯定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性,以及传教需要回应基督教信仰对现实的独特理解。纽比金对排他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捍卫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性。他强烈反对所有这样的企图:认为基督教只是对上帝的一种看法,或一种看见更伟大实体的方法。他认为,用多元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有缺陷的。他说明的方式是,指出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斯密斯(Wilfred Cantwell Smith, 1916—2000年)的多元论的一些难题;斯密斯的多元论认为,所有宗教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经验。
根据斯密斯的看法,“超越者”显然纯粹是一种形式范畴。崇拜者可以任意选择构想他、她或它的方法。因此,根本没有任何错误或被误导的崇拜,因为作为崇拜对象的实体是不可知的。《瑜伽·吠世斯泰》 (Yoga Vasistha)有这样一句话: “你是没有形状的。你惟一的形状是我们对你的认识。”斯密斯引用这句话,认为它是“我所知道的最有神学见识的话之一”。凡是宣称某个“超越者”的观念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基督教声称,“超越者”完全在耶稣里(歌罗西书1: 19) ,便应当被视为完全不可接受的。根本没有任何标准可以用来检验对超越者不同的观念。主观性把我们完全困住: “超越者”是不可知的。
因此,纽比金重申他所认为的基督教的经典看法:耶稣基督是独一无二的信仰独一无二的基础和中心。
包容论
包容论认为,基督教为其他宗教留出空间。包容论者认为,它们不是贬低或否定真理,而是通往基督教信仰之路的里程碑。可以看到,这些观念于19世纪下半叶在英属印度形成,因为越来越多的英国神学家直接了解到印度教。法奎尔(J. N. Farquhar, 1861-1929年)特别倡导“实现假说”(fulfillment hypothesis),认为其他信仰表明它们将在基督教里的实现。
就基督教与其他信仰的关系而言,英国神学家莫里斯(F.D. Maurice, 1805-1872年)为“实现”的模式奠定基础,(p488)他的《世界宗教和它们与基督教的关系》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Relations to Christianity, 1846)标志传教士开始不再“毁谤”其他宗教传统。韦斯科特(B.E.Westeott, 1825-1901年)也阐发类似观念,说到在世界的宗教中,有”上帝之道的渐进作为”和“上帝教育世界的计划”。神学家开始在印度的背景下反思这些观念。于1876年在马德拉斯讲座的过程中,斯莱特(T.E. Slater)阐释“实现”模式的指导原则:
p488
不要在世界的其他宗教中将基督教介绍成敌对的宗教,在非基督教国家听起来像是末日丧钟的哀鸣,而是要坚定有力地劝说,所有人天生都是基督徒;要这样高举基督教:印度教徒将发现,在基督教中,他们圣贤最崇高、最早的理念和他们心灵最真实的情感与渴望得以实现和满足。
这些观念于19世纪90年代越来越受欢迎,同文化观与神学观的转变产生共鸣。在1908年的一篇社论中,《马德拉斯基督教学院杂志》 (Madras Christian College Magazine)引用拿撒勒人耶稣登山宝训的一句话(马太福音5: 17) ,为越来越成为传教新正统的观念制定指导原则: “‘我来不是要废除,乃是要成全’,这句话不能只用于犹太教。凡是其他宗教的真理和启示都一定在耶稣基督里实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束这些神学思辨。尽管这些观念随后几十年偶尔也被探讨,但是,它们从未得到所需的系统解释。从“实现”的角度理解其他宗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复兴,尤其是在天主教神学中。让·达尼埃卢(1905-1974年)认为,基督教应当被视为成全人对得救与被接纳的渴望。达尼埃卢是著名的教父学者,他阐发殉道士查斯丁等教父的论证,认为异教徒的宗教应当被视为“上帝的教学法”。教会“不鄙视异教的教导,而是给它自由,成全它,使它圆满”。这在教会论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些人将通过基督得救,尽管他们不属于可见的教会。
基督和教会的领域超越基督明显的启示与教会可见的扩张的界限。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片土地,都有人在不认识基督时信仰他,都有人无形之中属于可见的教会。
这种看法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变体是重要的耶稣会神学家卡尔·拉纳阐发的,他很快便作为这种“包容论”的主要倡导者而闻名于世。拉纳所阐发的看法远非以前那些温和的包容论。
在《神学研究》第5卷中,拉纳提出四个论点,所阐释的看法是,不仅每一个非基督徒都可以得救,一般的非基督教宗教传统也可能得到上帝在基督里拯救的恩典。卡尔·拉纳的宗教神学基于两个核心原理:上帝拯救旨意的普世性和基督教独特信仰的必要性。
p489
1.基督教是绝对的宗教,基于上帝在基督里自我启示的独特事件。但是,这个启示发生在历史的特定时空中。因此,生活在此前的人或还没有听过这件事的人似乎被排除在救恩之外——这有悖于上帝拯救的旨意。
2.因此,尽管有错误和不足,但是,非基督教宗教传统仍是有效的,能够传达上帝的拯救恩典,直到福音被它们的成员知道。福音被传给这些非基督教宗教传统的信徒之后,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便不再有效。
3.因此,非基督教宗教传统的忠实信徒应当被视为“匿名基督徒”。
4.其他宗教传统不会被基督教取代。宗教多元化仍将是人类生活的特点。
我们可以更详细地探讨前三个论点。
拉纳显然特别肯定一个原则,即根据基督教传统对基督的解释,只能通过基督得救。 “基督教自认为是绝对的宗教,是给所有人的,它不能承认其他任何宗教还与它有同样的权利。”但是,拉纳补充这一点,强调上帝拯救旨意的普世性:上帝希望所有人都得救,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基督。”不管怎样,所有人必定都能成为教会的成员。”
因此,拉纳认为,拯救的恩典一定能在教会之外获得——所以可以在其他宗教传统中得到。他强烈反对采取过于简单的解决方案的人,就是坚持宗教传统或是来自上帝,或是不真实的,纯粹是人的发明的。克雷默认为,非基督教宗教传统只是自我辩解的人为构建;相反,拉纳认为,这些传统很可能包含真理的成分。
拉纳通过思考《旧约》与《新约》的关系证明这种看法。严格来讲,《旧约》代表非基督教(犹太教)的世界观,但是,基督徒能在其中读到、看到仍然有效的成分。《旧约》要根据《新约》评价,结果,某些习俗(如关于饮食的律法)因不可接受而被抛弃,而其他习俗(如道德方面的律法)则被保留。拉纳认为,对其他宗教应当采取同样看法。
因此,上帝拯救的恩典可以通过非基督教宗教传统得到,尽管它们有不足之处。拉纳认为,这些宗教的信徒便这样接受这个恩典,只是他们没有完全明白它的内涵。正是这个原因,拉纳用“匿名基督徒”指经历过上帝的恩典却不一定认识他的人。
“匿名基督徒”的观念受到严厉批判。例如,约翰·希克提出,这是家长式统治, “单方面将荣耀的地位给人,对方却没有表现出对这种地位的渴望。”但是,拉纳旨在让上帝的恩典在属于非基督教传统之人的生命中产生真实的效果。能完全认识上帝的真理(即在基督教传统中所认识的),不一定是获得上帝救恩的先决条件。
拉纳不允许基督教被等同于其他宗教传统,也不承认它们是特殊的实例,都同样是与上帝相遇。对于拉纳来说,基督教和基督具有其他宗教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地位。问题是,其他宗教传统能同样得到基督教所提供的救恩吗?(p490)拉纳的看法让他提出,非基督教宗教传统的信仰不一定正确,却可能通过它们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如无私地爱邻舍——传达上帝的恩典。因此,拉纳认为,其他宗教是“合法的” ,同时坚持这种合法性只是暂时的,到了在历史和生命中遇到基督教时便无效了。
p490
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倡导一种稍有不同的看法。在论其他信仰的教令《在我们的时代》 (nostra aetate, 1965)中,此次会议跟随拉纳的主张,肯定上帝的真理之光的确可以在其他宗教中看到。拉纳允许其他信仰有拯救的潜力,而此次会议在这一点上持守基督教信仰的独特性。
天主教绝不否定这些宗教中真实与神圣的部分。虽然有些生活与行为的方式以及训诫和教导在许多方面都与她自己的教导不同,却时常反映出一束启迪所有人的真理之光,因此,她对这些是十分尊重的。但是,她宣扬且有义务宣扬的是,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 14:6),在他里面,上帝叫万物与自己和好(哥林多后书5: 18-19) ,人找到他们完满的宗教生活。
拉纳与第二次梵蒂冈会议的差异可以概括如下:拉纳在启示和拯救方面都持包容论,而第二次梵蒂冈会议只在启示上持包容论,却在拯救上持特殊论。
在福音派内,宗教多元化的问题现在正被广泛讨论。现在,福音派内的普遍共识是坚定的排他论。但是,一小群神学家的看法值得关注。在论证全人类都能得救时,加拿大神学家克拉克·平诺克(Clark H. Pinnock, 1937- )援用类似于公元2世纪护教家的逻各斯基督论,他的包容论在某些方面与拉纳的相似。以下考量明显影响到他的思想。
如果上帝真的爱全世界,渴望每一个人都得救,从逻辑上讲,每一个人必然都能得救。所有人必须都有分享上帝救恩的机会。如果基督在所有人仍是罪人时就为所有人而死,所有人必须都有机会对这件为他们而做的事做出决定。他们不能只因为没有人把基督的福音传给他们便没有机会。上帝普世拯救的旨意意味着,普世的所有人都能得救。
近年来,由于对多元论的缺陷越来越不满,出现一种包容论的变体,有时被称为并行论。多元论试图将所有宗教都强行塞进同一个基本模式(我们马上就会思考),这激怒了约瑟夫·迪诺亚(Joseph Di Noia)和马克·海姆等神学家,他们坚持认为,必须尊重每一种宗教的独特特征。在《宗教的多样性》 (The Diversity of Religion, 1992)中,迪诺亚呼吁重视宗教的多样性,批判他所认为的简化论的缺陷。在《各种拯救:宗教的真理与差异》(Salvations: Truth and Difference in Religion, 1995 )中,海姆批判三位重要的多元论思想家:d约翰·希克、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斯密斯和保罗·尼特。他认为,这三位思想家创建的范式都源于并依靠西方的自由思想。必然的后果是,他们最终强迫宗教进入事先做好的模具。
p491
对于海姆来说,尊重宗教的本来面目至关重要。他不主张,所有宗教最终都通向基督教真理(包容论者的看法),或通向某位超越所有宗教传统的终极实在(多元论者的看法);相反,他坚持认为,我们必须重视每一种宗教对自己的信仰和目标的理解。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将实现基督教的目标——新耶路撒冷。穆斯林将根据自己的信仰和实践进入穆斯林的天堂。佛教的信仰和实践将实现佛教的目标,等等。海姆不强迫所有宗教最终都走到同一个地方;他坚持认为,我们应当尊重它们自己对它们正在努力实现的目标的憧憬。
海姆的看法本身便是一种宗教特殊论。他从基督教的角度著述,坚持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承认其他宗教特殊论的现状和可能有的价值,而不是设法将它们全部纳入某种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宏大理论。海姆认为,多元论其实是隐秘的包容论,因为它自称相信许多目标,而实际上只相信一个——约翰·希克的“实在中心论” (reality-centeredness)、保罗·尼特的“从社会压迫中的解放”和威尔弗雷德·坎特韦尔·斯密斯的“普世的信仰和理性”。
并行论容许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不同的宗教可能真的极为不同,为它们的信徒提供矛一盾的目标,尽管每一个目标都可能是好的,却很难同时实现。这便是海姆上述著作的书名《各种拯救》非常重要的原因。多元论坚持认为,所有宗教最终都能实现同样的拯救;海需姆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我们必须承认、尊重各种宗教自己对实际拯救的独特理解。“基督徒始终可以承认,某些传统所包含的宗教目标是人发生改变的真实状态,这不同于基督徒的追求。”因此,基督教神学应当始终承认,有(或可能有)许多不同的宗教目标,从而有不同的拯救。
并行论提出许多问题。它的基本看法可以被描述为“绝对者多元论” (plurality of absolutes)。应当承认,所有宗教本身都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怎么可能呢?可能都是对的吗?事实上,海姆的论点是,尽管这些主张可能是错误的,但是,从认识论上讲,它们都是合理的。这个结论反映出,后现代主义者反对现代主义者对证实信仰的单一标准的望坚持。各种宗教都提出自己证实信仰的标准,它们的信仰由它们自己的标准证实。这个论点也不是没有问题。但是,它肯定让我们远离构成多元论基础的现代主义者的假设。现在,我们仍不知道后人将如何评价这种新看法。
他论”的角度理解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关系所遇到的难题。其他人并不同意;虽然他们承克拉克·平诺克和其他包容论者显然相信,可以用“包容论”解决从“特殊论”或“排认“特殊论”的模式遇到极大难题,但是,他们相信, “多元论”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难题,我们现在就来探讨。
p492
关于基督教与其他信仰的关系,多元论的基本特点是,认为每一种宗教都应当被视为代表对某个终极灵性实体独特而同样有效的理解,某些宗教将它称为“上帝” ,而其他宗教对它的定义更像无神论的。因此,多元论者倾向于将他们所相信的构成所有宗教基础的灵性实体称为“终极实体”或“实在者” ,从而避免明确使用“上帝”一词。
约翰·希克(1922- )是宗教传统多元论最重要的倡导者。在《上帝与信仰的宇宙》 (God and the Universe of Faiths, 1973)和《第二个基督教》 (The Second Christianity, 1983)等著作中,希克认为,必须从“基督中心论”转到“上帝中心论” 。他将这种转变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希克宣称,必须远离”基督教为中心的教条,从而认识到上帝才是中心,所有宗教……包括我们自己,都侍奉他,都围绕着他”。希克是这样说的:
今天,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似乎认为,在我们对宗教的理解中,我们需要一场哥自尼式革命。传统的教条始终是,基督教是信仰之宇宙的中心,其他所有宗教都被视为在不同的距离围绕着基督里的启示旋转,等级的划分是根据它们距离它的远近而定。但是,过去的几百年来,我们不断有新发现,认识到其他宗教中有对上帝深深的热爱、真圣徒和深入的灵性生活;因此,我们创造出自深己的本轮理论,如匿名基督教和隐性信仰。但是,现在,从基督教为中心转变匿到上帝为中心,并将我们自己的宗教和世界其他伟大的宗教都视为绕着同一个神圣实体旋转,岂不是更实际吗?
在阐发这种看法时,希克提出,上帝本质的一个方面对其他信仰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即他普世拯救的旨意。如果上帝希望所有人都得救,不可想象的是,上帝的自我启示只达到一小群人得救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这不一定是特殊论或包容论的特点。但是,希克得出结论,认为必须承认所有宗教都通向同一位上帝。基督徒根本没有通向上帝的特别渠道,通过所有宗教传统,上帝可以被全世界的人认识。
希克以基本是康德的哲学体系为理论基础,认为必须区分构成世界各种宗教体系基础的终极灵性实体与这些体系中对这个实体的感知。康德坚持认为,“物自体”不能被直接认识;人只能反思现象世界,它最多只能提供对那一实体的间接认识。因此, “实在者”是无法理解的;宗教为人提供对那一“实在者”的回应,反映出世界各种宗教发展的历史因与社会背景。
这种区分让我们能认识一位无限、超越的神圣实体,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认那一实体的概念、形象、经验和回应的多元化。人对“实在者”不同的认知和回应是世界各种宗教传统塑造的,反过来也丰富这些宗教传统。其中反映出在普世人类大家庭中形成的不同的思考、感受和经验的方式。
p493
这个主张也有问题。例如,十分明显的是,世界各种宗教传统的信仰和实践完全不同。希克对这一点的处理是,提出这种差异可以用“都可以”而非“非此即彼”解释;它们应当被理解为互补的,而不是矛盾的,都是对同一个神圣实体的洞见。这个实体是所有宗教的核心;但是, “它们对那个实体的不同经验,以及历代以来与不同文化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互动,导致它们的分歧越来越大,它们的阐释越来越不同。”希克在《第二个基督教》中是这样说的:
因此,神的观念具体形成一系列神圣位格(personae)——耶和华、天父、阿拉、克立须那神(krishna)和湿婆神(shiva)等。在人的经验中,神圣实体影响到人类某些特定的生活,这产生这些神圣位格。因此,耶和华是向犹太人显现、被他们所认识的神,或用较为哲学化的术语来说,是犹太人所经验的无限神圣实体的具体形式。因此,从本质上讲,耶和华的存在与希伯来人有关,约的观念确定他们的关系。我们不能将他的角色从希伯来人的历史经验中抽离。他是犹太人历史的一部分,他们是他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耶和华是与克立须那神完全不同的神圣位格,因为克立须那神是向印度毗湿奴派(vaishnavite)传统中数百万人显现、被他们所认识的神。
显而易见,这种观念与自然神论者提出的历经数代而堕落的“普世理性的自然宗教”非常相似。
这些难题与各种宗教传统显著的特点有关。换句话说,非基督教宗教的信仰让人难以接受它们都是在论述同一位上帝。但是,还有一个更基本的神学隐忧:希克真是在探讨基督教的上帝吗?基督教的核心信仰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明确启示出来,如果希克想继续下去,便必须把这个信仰搁置一旁。希克认为,他的看法只是以上帝为中心,而不是以基督为中心。但是,基督教坚持认为,上帝只能通过基督认识,这是标准;这意味着,通过基督而有的认识才确实是基督教对上帝的认识。因此,对于许多批判者来说,希克放弃以基督为基准点,便是放弃从基督教的角度发言的权利。
这里的真正问题是,希克等多元论者被困在他们不能解决的矛盾之中:一方面,需要暗自论证他们自己对人的本性与命运的多元论看法优于、反对传统的宗教观;另一方面,这同时明显需要坚持一个原则,即否定这些论证的合理性。多元论者想要批判、挑战(他们所认为的)基督教的这种倾向:(p494)当评判非基督教宗教时,基督教往往是帝国主义者,有居高临下的姿态。但是,在批判、质疑的同时,多元论者自己却恰恰在做自己所希望批判的事,即批判基督徒有基督教的看法。但是,为什么要批判基督徒有基督教的观念呢?或基批判穆斯林有伊斯兰教的观念呢?根本没有一个思想体系能忍受这种矛盾。
p494
更为重要的是,始终有人质疑这种模式的知识基础。加文·德·科斯塔援用哲学家阿人拉斯代尔·麦金太尔的见解,指出根本没有对宗教“超然的”或“客观的”看法。启蒙运动相信,这些看法是客观的,但是,所有这种反思都是在传统中产生的。
因此,德·科斯塔认为,希克的宗教多元论其实“代表某个特定传统的看法,有排他论的所有特点,只不过它是西方自由现代性的排他论”。希克多元论的知识基础具有根深蒂固的现代性。因此,人们近年来对一种可选看法的兴趣日渐浓厚,它可能避免多元论的知识缺陷。这种新看法被称为“并行论” ,之前在本章已经讨论过;事实上,它提供对宗教关系这个问题的后现代看法,避免希克的多元论绝对的现代主义。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关于基督教如何理解自身与其他宗教传统之间关系的争辩还将继续下去,兴起于西方社会的多元文化主义更是增添了燃料。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以上概述的三种看法很可能将继续出现在基督教著作中。
现在,我们要把注意力转向基督教神学的最后一个方面,传统上被称为“末后的事” ,更专业地说是末世论(eschatology)。
1.你如何定义“宗教”?
2.为什么“非宗教的基督教”这个观念会深深吸引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3.所有宗教都能通向上帝吗?
4.基督教实现人类的宗教抱负。为什么人们近年来始终对这种观念兴趣盎然?
5.你认为卡尔·拉纳的”匿名基督徒”这个观念有多大好处?又有多大说服力?
6.为什么复活和基督的神性等观念其实是信仰之间对话的极大障碍?为了使这种对话更富有成效,便可以废除这些观念吗?
…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Alister E.McGrath)1953年出生,英国北爱尔兰人,获得牛津大学神学、文学和分子生物物理学三个博士学位。享誉世界的基督教神学家、护教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神学与宗教学系 Andreas Idreosf科学与宗教讲座教授,牛津大学威克里夫学院前院长,同时兼任剑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神学、系统神学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反对新无神论、反宗教主义,拥护神学批判实在论。著有《基督教神学原典菁华》《科学与宗教引论》《无神论的黄昏》《道金斯的迷思》《历史神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基督教的未来》等。
赵城艺,先后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金陵协和神学院、博塞普世神学院(日内瓦大学),现任教于江苏神学院。译著有《基督教神学导论》《基督教教义简史》《基督教史》等。
石衡潭,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光影中的信望爱》等,译著有《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自由精神哲学》等。
本书是作者在牛津大学教授基督教神学几十余年的心得之作,简洁而清晰地阐述了有关基督教神学的基本知识。书中概述了历代以来基督教伟大传统中的核心主题,向读者展现出基督教神学的丰富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通过分析与思考来让读者理解每种思想的优劣,让读者充分掌握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点与深刻洞见。作为当今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基督教神学教科书,本书选材精当,编排合理,广受世界各地师生欢迎。无论是研习基督教神学,还是了解基督教文化,本书都是必读的入门佳作。
第一部 划时代的里程碑:历史时期、主题、基督教神学家
导论…003
第一章 教父时期(约100约-700年)…005
第二章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约700-约1500年)…023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期(约1500-约1750年))…045
第四章 现代时期(约1750—现今)…069
第二部 来源与方法
第五章 准备启程:起步的基础…107
第六章 神学的来源…127
第七章 认识上帝:自然与启示…161
第八章 哲学与神学:对话与争辩…183
第三部 基督教神学
第九章 论上帝…211
第十章 论三位一体…253
第十一章 论基督的位格…291
第十二章 信仰与历史:现代的基督论议题325
第十三章论基督的拯救…347
第十四章 论人性、罪与恩典…385
第十五章 论教会…417
第十六章 论圣礼…445
第十七章 基督教与世界宗教…473
第十八章 末后的事:基督徒的盼望…495
神学术语表…519
出版后记…5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