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 著
赵城艺 石衡潭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2017-07。
…
·正文约3000字
·编录:杨原平
…
p420
最终,西方教会加速了对教会的本质和身份的神学反思。基督教教义的发展似乎有一个普遍规律,即神学争辩促进教义的发展。似乎需要某种刺激,激发持续的神学反思。对于教会论而言,这种刺激是以罗马帝国的北非为中心的一场争辩,史称“多纳图争辩”。
在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84—313年)统治之下,基督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迫害始于公元 303 年;君士坦丁归信基督教和《米兰敕令》(Edict of Milan)于公元 313年的颁布结束迫害。公元303年2月的谕令规定,焚烧基督教著作,拆毁基督教堂。凡是交出书籍焚烧的基督教领袖后来被称为traditores——交出(自己书籍)的人。现代英文“叛徒” (traitor)源自同一词根。阿普汤加的菲利克斯(Felix of Aptunga)便是“交出的人”,后来,他于公元311年将凯基利安(Caecilian)按立为迦太基的主教。
p421
迦太基的许多基督徒被激怒,因为这种人竟被允许参与圣职按立,因此,他们宣称,自己难以接受凯基利安的权威。他们认为,新任主教的权威受到损害,因为给他按立圣职的主教曾在迫害的压力之下叛教。因此,这种做法玷污大公教会的教阶制度。教会应当追求圣洁,不应该允许这种人留在教会中。
到了奥吉斯丁于公元388年回到非洲时,已经有一小群信徒脱离教会,成为当地主要的基督教团体,并得到当地非洲人的大力支持。社会问题笼罩着神学争辩;多纳图派(Donatists,得名于分裂的非洲教会领袖多纳图[Donatus] )往往争取当地非洲人的支持,而大公教会信徒则争取罗马帝国殖民者的支持。
争辩所涉及的神学问题非常重要,直接关乎一位教会领袖神学中的尖锐矛盾,他便是公元3世纪非洲教会的主要领袖迦太基的奚普里安。在《论大公教会的合一》(251年)中,要奚普里安为两种相关信念辩护。首先,分裂是完全不合理的,绝对错误的。不能以任何理由破坏教会的合一。走出教会,便等于放弃一切得救的可能性。其次,由此可见,叛教或造成分裂的主教根本没有资格施行圣礼或担任基督教会的圣职。由于脱离教会,他们已经失去自己的灵性恩赐和权柄。因此,他们不能按立神父或主教。他们所按立的人,其圣职都应当被视为无效的;受他们洗礼的人,其洗礼都必须被视为无效的。
然而,如果某位主教在迫害中叛教,随后又悔改,这该怎么办呢?奚普里安的理论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
1.由于叛教,主教犯下叛教的罪。〔“叛教” (apostasy)直译为“背离” 。〕因此,他使自己脱离教会,不能再认为他可以施行有效的圣礼。
2.通过悔改,主教可以重获恩典,便能继续有效地施行圣礼。
多纳图派采取第一种看法,而大公教会信徒(因他们的对手而闻名天下)持第二种立场。多纳图派通常是非洲当地的柏柏尔人(Berbers) ,而大公教会信徒主要是罗马帝国的殖民者。因此,公元4世纪初的多纳图争辩所牵涉的政治问题及其政治意义,便令这场正常的神学争辩变得更加微妙复杂。
奥古斯丁对多纳图派的挑战做出回应。他相信,同多纳图派的教导相比,他提出的教会论在《新约》中有更坚实的基础。奥古斯丁特别强调基督徒的罪性。教会不必是由圣徒组成的“纯洁的身体” ,而是由圣徒和罪人共同构成的“混合的身体” (corpus permixtum)。奥古斯丁在《圣经》的两个比喻中看出这一点:撒网的比喻,网捕到许多种鱼,以及麦子和稗子的比喻(马太福音13: 24-31)。麦子和稗子的比喻特别重要,需要进一步探讨。
麦子和稗子的比喻说,一个农夫播种,后来发现长出的庄稼既有麦子,也有稗子。怎么处理呢?(p422)要想在麦子和稗子都生长时分开它们,将导致灾难,或许在拔出稗子的同时还会伤及麦子。但是,到了收割的时候,所有庄稼——无论是麦子,还是稗子——都会被割下分类,这样才不会伤及麦子。因此,分别善恶是在末世进行的,不是在历史之中。对于奥古斯丁来说,这个比喻正是指世界上的教会。教会必定既有圣徒,也有罪人。要想在今世将他们分开,时机既不成熟,也不合适。到了上帝自己的时候,就是历史的末了,才会区分圣徒与罪人。没有人可以代替上帝做出这种审判或区分。
p422
施洗约翰(John the Baptist)的预言是一段相关的《圣经》章节。施洗约翰预言,拿撒勒人耶稣将要进行一场可被比作打谷的审判(马太福音3:11-12)。堆在谷仓里的麦子和糠将被分开。那么,如何解释这个比喻呢?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对于多纳图派来说,谷仓是指这个世界,其中既有麦子,也有糠。麦子将与糠分开,组成教会,是无罪之人的团契,而糠仍属于世界。奥古斯丁认为,教会就是谷仓,因为它的成员既包括麦子,也有糠。
那么,教会是哪种意义的“圣洁”呢?对于奥古斯丁来说,教会的“圣洁”不是教会成员的圣洁,而是基督的圣洁。教会不可能是这个世界的圣徒所组成的集会,因为教会成员被原罪玷污。但是,基督令教会成为圣洁——就是在末日审判时最终实现、达至完美的圣洁。除了对圣洁进行这种神学剖析之外,奥古斯丁还机警地注意到,多纳图派没有活出他们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奥古斯丁指出,在道德方面,多纳图派同他们的对手一样堕落。
在圣礼神学中,奥古斯丁也提出类似看法。对于多纳图派来说,圣礼——如洗礼和圣餐(Eucharist)或主餐(Lord’s Supper)–只有在施行者的道德与神学纯洁性毫无争议时才有效。这种态度可以在锡尔塔(Cirta)的多纳图派主教佩蒂利安(Petillian)的书信中看到。公元402年,佩蒂利安给奥古斯丁写了一封信,较为详细地阐释多纳图派对圣礼有效性的看法。他们坚持认为,圣礼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施行者在道德上是否配得施行圣礼。在下一章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一点。
奥古斯丁对此做出回应,认为多纳图主义过于强调代理者——人——的品质,却忽视耶稣基督的恩典。在奥古斯丁看来,堕落的人根本不可能分辨谁是道德的,谁是不道德的,谁配施行圣礼,谁不配施行。这种看法完全符合奥古斯丁对教会的理解——教会是由圣徒和罪人共同构成的“混合的身体” ,认为圣礼的功效不在于每一位施行者的功德,而是首先在于设立者——耶稣基督——的功德。因此,圣礼的有效性不取决于施行者的功德。或许就教会牧养而言,由无可指摘的人施行的圣礼是有利的;但是,这在神学上根本没有必要。基督是圣礼有效性的最终保障;施行者只是起到次要、从属的作用。
多纳图和他的追随者坚持认为,教会及其圣礼制度的功效取决于教会代表在道德和崇拜方面的纯洁性。因此,基督教福音的恩典和医治的能力被理解为视教会及其牧师的纯洁性而定。对于奥古斯丁来说,这相当于令拯救间接取决于人是否纯洁,而不是基督的恩典。(p423)牧师和圣礼只是上帝恩典的渠道,不是起因。多纳图主义的威胁是,让人的得救在于圣洁的代理者,即人,而不再决定于耶稣基督的死亡和复活。因此,就确保或维系拯救而言,基督的作用是次要的,而作为代理者的人却起到至关重要的主要作用。
p423
在此,关于希波的奥古斯丁对基督教信仰的理解,我们看到一个重要主题:人性是堕落的,受伤了,是脆弱的,需要上帝恩典的医治,才能复原。奥古斯丁认为,宁可将教会比作医院,也不能把它比作健康人的俱乐部。教会是医治这些人的场所:他们知道,自己需要赦罪和康复。基督教生命是从罪中得医治的过程,不是无罪的生命,仿佛治疗已经完成,病人已经完全健康。教会是病人和康复中病人的医院。只有在天堂里,我们才最终成为义人,彻底健康。
因此,奥古斯丁认为,多纳图主义具有致命缺陷。教会是,也应当是混合的身体。在目前的时代中,罪是教会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不应当成为分裂的原因和理由。但是,奥古斯丁所担心、所憎恶的分裂终于在16世纪发生,由于宗教改革,西欧的一些教会脱离天主教(译者注:以前的大公教会),成为新教。现在,我们就来看这些重要发展。
…
阿利斯特·麦格拉斯(Alister E.McGrath)1953年出生,英国北爱尔兰人,获得牛津大学神学、文学和分子生物物理学三个博士学位。享誉世界的基督教神学家、护教学家,英国牛津大学神学与宗教学系 Andreas Idreosf科学与宗教讲座教授,牛津大学威克里夫学院前院长,同时兼任剑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历史神学、系统神学以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反对新无神论、反宗教主义,拥护神学批判实在论。著有《基督教神学原典菁华》《科学与宗教引论》《无神论的黄昏》《道金斯的迷思》《历史神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基督教的未来》等。
赵城艺,先后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金陵协和神学院、博塞普世神学院(日内瓦大学),现任教于江苏神学院。译著有《基督教神学导论》《基督教教义简史》《基督教史》等。
石衡潭,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香港第三十届汤清基督教文艺奖得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光影中的信望爱》等,译著有《城邦:从古希腊到当代》《自由精神哲学》等。
本书是作者在牛津大学教授基督教神学几十余年的心得之作,简洁而清晰地阐述了有关基督教神学的基本知识。书中概述了历代以来基督教伟大传统中的核心主题,向读者展现出基督教神学的丰富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通过分析与思考来让读者理解每种思想的优劣,让读者充分掌握基督教神学的基本观点与深刻洞见。作为当今国际上最受欢迎的基督教神学教科书,本书选材精当,编排合理,广受世界各地师生欢迎。无论是研习基督教神学,还是了解基督教文化,本书都是必读的入门佳作。
第一部 划时代的里程碑:历史时期、主题、基督教神学家
导论…003
第一章 教父时期(约100约-700年)…005
第二章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约700-约1500年)…023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期(约1500-约1750年))…045
第四章 现代时期(约1750—现今)…069
第二部 来源与方法
第五章 准备启程:起步的基础…107
第六章 神学的来源…127
第七章 认识上帝:自然与启示…161
第八章 哲学与神学:对话与争辩…183
第三部 基督教神学
第九章 论上帝…211
第十章 论三位一体…253
第十一章 论基督的位格…291
第十二章 信仰与历史:现代的基督论议题325
第十三章论基督的拯救…347
第十四章 论人性、罪与恩典…385
第十五章 论教会…417
第十六章 论圣礼…445
第十七章 基督教与世界宗教…473
第十八章 末后的事:基督徒的盼望…495
神学术语表…519
出版后记…5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