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尚节 著
宋天真 编
团结出版社 , 2011-8。
…
·正文约3000字;
·编录:杨原平
…
小妹死了我想:人死以后到哪里去?- 恒切祷告确实是教会大复兴的前奏。- 做妈妈的应该教导孩子从小就会祷告。 - 家内家外表现不同,未重生得救的我是个伪善者,劣根性暴露在庭里。 - “蒙双亲时常代儿祷告,使儿不至随世同流合污。”
(1901-1909)
p4
我五、六岁时,全家从凤迹村搬到兴化(附注:今叫莆田)城内,爸爸担任兴化福音书院的副校长。近处有所教会办的哲明小学,我除了上小学外,每圣日参加主日学。由于主日学老师教授有方,使我获益不浅。后来我讲道用来喻解真理的故事,很多是采取当年在主日学校所听到的。
第一件事:上小学时,一天傍晚放学回家,听到慈母哭女的哀声。姐姐叫我过去,告诉我小妹瑞德已经死了,我拉着小妹妹僵硬冰冷的手,不禁思想:人死以后到哪里去?因而产生了怕死的念头。
第二件事:我九岁时亲自目睹兴化空前未有的大奋兴会,主讲人是我主日学的老师,他的讲题是“橄榄山下客西马尼园的耶稣”,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原来这次大会前,兴化万明治西女教士因看到兴化教会冷冷冰冰,心中甚是忧伤。每次给她母亲撒拉去信都提及此事。(p5)一九〇九年三月二十三日,撒拉给女儿万明治的信中充满了信心和鼓励。当时从美国发一封信到中国需五星期。正是撒拉发信那一天,林鸿万牧师对蒲鲁士教士说:“今追念救主受难,有奋兴之希望。”蒲鲁士夫妇领会众为奋兴会禁食祷告。由此可见恒切祷告确实是教会大复兴的前奏。
p5
九岁的我,记得在这次大奋兴会时,悔罪的儿童献上、偿还偷来的皮球共有五六百个,纸笔墨砚不计其数。在我生命中,最愿意追忆的就是那年的奋兴会,会中撒的善种,会后蔓延到各处,开出花,结出生命的果子。我时常祷告,希望五旬节的圣灵,也在我主领的聚会场所工作,光景如一九〇九年兴化的奋兴会一样。
第三件事:一九〇九年秋天,爸爸的气喘病特别严重,因哽在咽喉的痰咳吐不出而发躁。眼泪汪汪的妈妈对我说:“快为爸爸祷告,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我实在不忍听爸爸咳嗽的声音,就祷告说:“神啊!求你留下我爸爸的命,直到养大我成人。”刚“阿们”完,只听见喀呛一声,爸爸咽喉里咳出了哽噎着的痰。同时,塞在胸头的气也平下来。感谢父神垂听我的祷告,医治命在旦夕的爸爸。有这一次的经历,使我信心有了根底,以后在美国留学遇到急难时,总不忘记藉着祷告去胜过一切的艰难。因此,我希望做妈妈的,应该教导孩子从小就会祷告。
(1913-1919)
难忘的奋兴会已经闭幕,但燃烧的奋兴之火却愈烧愈烈。仅容五六百人的小礼拜堂实在不能容纳如此多的听众,十二岁的我帮助爸爸将信徒按照距离的远近,在每主日的上、下午分三次聚集,使每位信徒在主日有一次聚会的机会。
p7
上中学后,常跟爸爸到四乡去布道。爸爸生病或上省城去时,我代替爸爸主领夜间礼拜,讲章则来自东抄西袭,靠着自己记忆力强、胆子大,在台上讲。暑假时纵然骄阳似火,我聚众在绿荫下宣讲救恩,汗水常常流得连眼睛都睁不开,不时用袖子擦一下。往往讲到乐而忘倦,连饭都不想吃。对讲道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是神赐给我的特别恩典。我主领唱诗,散发福音单张,销卖圣经单行本,课余还协助父亲编辑《奋兴报》,为此人们称我为“小牧师”,还领到教会中工作的头奖。
附注:根据《卫理公会与兴化年议会史料》记述,第一份《奋兴报》是由蒲鲁士夫妇及宋学连牧师出版的,先是月刊,1913年改为周刊。宋尚节高中毕业后继任父职,编辑《奋兴报》;此报遇事直书,立论公正,故行销海内外,宋尚节也向《奋兴报》投稿。此外,他又曾聚集青年同道,每礼拜下乡,轮流到各小学,联络教职员,给小学生讲故事,教他们唱赞美诗,作有意义的游戏,使他们继续来教会。
p8
从外表来看,我在校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我是个伪善者,我的劣根性暴露在我的家庭里。我离奇古怪的性格,有我父亲的遗传。父亲发脾气时,雷霆般的吼声,铁青的面孔,谁都会捂耳不敢听,掩面不敢看。有一次,我大发脾气,把汤泼到哥哥脸上,父亲自然要痛打我一顿,我对父亲说:“你若再打我,我一定跳到井里去死。”父亲把水井盖了起来。又一次,我被父亲打,钻到床底下,藏了很久。全家找了许久也找不到,都急哭了,我还是不出来。直到夜半,才从床底下爬出来,因为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又一次,我和父亲发生争执,我装腔作势,用力地用头向一口大水缸撞去,缸破水流,我头部却没有受伤。还有一次,爸爸痛打我之后,跑到书房里,我好奇地从门缝里看,发现爸爸在哭,我忍不住钻进房里问:“爸爸,我挨打的还没有哭,为什么你倒哭起来?”爸爸说:“这是父母爱子之心,主爱我们,也是如此!”
我在家内和家外表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人,回想未重生得救的我,在当时对圣工那样热心的动机,无非是用来高举自己、沽名钓誉。
(1919-1920)
一九一九年夏天,父亲为奖赏我高中毕业得第一名,让我母亲给我赶制一件新长衫去领文凭。高中毕业后准备升学南京金陵大学,母亲和大姐在家为我装备行装。我与姐夫林质甫(附注:即林文彬牧师)——爱主的传道 人——去北高镇布道。在这段时间曾写过几天日记。
p9
六月十九日晨,读约翰福音第三章,论天父救世之妙旨。上午读《莎氏乐府》等书,下午同姐夫去探访信徒。先到许家,一老翁说:“我一生穷凶极恶,吃喝嫖赌,枪杀过人,自知死后在地狱里必占一席。”我对他说:“前年北高布道团引你乡谢嫂悔改,她年已八十一,但能虚心接纳真道。去年九月某晨,特请女传道到其家祷告,她告诉女传道,自己在梦中见一穿白衣有两翅膀者说,五天后请回天家。五天后果٣真离开世界。”我继续向老翁谈及耶稣的救恩,来听者几十人,乘机教唱布道团歌,许多儿童欣然同唱。
七月二十四日早上,忽闻大姐瑞珠于昨日患吐泻疫症去世了。是夜,幼弟亦患吐泻疫症,全家夜不能眠。我向神哭祷,主若允许幼弟存活在世,我愿终身传道。那几天,我为弟弟调理汤药。几天后,弟弟完全好了。我心中想,自己若是个女的,愿终身职业是护士。
p10
我本欲进南京金陵大学,忽转赴美留学经过是这样。物理课刘丽川老师在课堂上讲,由于美金价跌,留美费用至多三百元。我在一周内时刻与父亲谈留美事,几乎如痴如狂。父亲向郜教士谈及此事,郜师母说四年前,美国俄亥俄州威斯理大学嘱咐他们代选一个中国学生留美。她答应写信去问。一天晚上,郜师母请父亲到其家告诉他,威斯理大学校长来信,可以给我一个免学费的名额。今在日记上特写此文,以表我心不忘主恩。
父亲将此佳音告诉我以后,对我说:“我确实没有能力供你出洋,传道三十多年,所有的积蓄还不到一百元,都给了你,也不够川资的一半。”我只有上山去祈求神。感谢神,他确实是听了我的呼求。父亲的学生听到我有志出国求学,学成归国传道,都慷慨借款给我,有十元的,有二、三十元的,我——都记上账。那时正值美金跌价,一元美金只值龙洋九角半,因此所借之款除买船票外,还买一套西装,添了一些衣服鞋袜。
一九二O年二月十一日离开家乡,几天后到了上海。(p11)同行的七位阔少爷夜以继日地去跑马厅、电影院、游艺场游逛。我在旅馆里读经、祷告、看书及写日记。但下雨天他们不能外出时就拿我当笑料。我给父母的信写道:“儿这些天,受同伴者之侮辱,儿诚不堪其扰,蒙双亲时常代儿祷告,使儿不至随世同流合污。”
p11
三月十日搭了海轮,直向新大陆驶行。同行者头晕呕吐不敢起床,我在甲板上独自凭栏远眺,俯望海水,数算神恩浩大而泪下。
1.父母的特别经历 / 2
2.难忘的童年往事(1901-1909) / 4
3.内外不一的悲哀(1913-1919) / 6
4.筹备留学之点滴(1919-1920) / 8
1.初到美国的苦况(1920-1921) / 14 2.病中经历(1921) / 17
3.遵父母命定终身(1922) / 19
4.下乡见异象(1922) / 20
5,优等大学毕业生(1923) / 23
6.攻读硕士的生涯(1923-1924) / 26
7,博士毕业任助教(1924-1926) 28
8,新派扰信心(1926-1927) / 30
9.在婴孩口中建立了能力(1926) / 34
10.重生之夜得更新(1927) / 35
11.入精神病院接受特殊造就(1927) / 37
1.返乡、结婚、当教师(1927) / 46
2.遭污蔑专一传讲(1928) 49
3.滨海八人行(1928) / 50
4.天马山(1928) / 52
5.江西牯岭夏令会(1928) 53
6.三人团(1928) / 55
7.赴闽南(1928-1929) / 56
8.往乡村(1929) /61
9.福州(1929) /67
10.闽北险遭捕(1929) /70
11.培训工人(1930) / 75
12.被管教(1930) / 80
1.离家乡北上考察(1930-1931) / 90
2.复兴之秘诀(1931) / 97
3.与伯特利同工(1931) / 112
4.携“血经”、日记脱险(1931) / 123
5.赴东三省(1931) /125
6.在山东医病(1931-1932) / 146
7.在枪声中(1932) / 149
8.赴华南(1932) 154
9.赴华北(1932) 173
10.赴山东、河南、山西(1933) 181
11.遭误解合作门关(1933-1934) 200
1.打开五省之门(1934) / 214
2.复兴之火烧到南方(1934) / 227
3.再次南下北上(1935) / 237
4.初次南渡,走向国外(1935-1936)/ 248
5.三台三山,三高三低(1936) / 270
6.第二届特别大会(1936) / 279
7.再次南渡,奋兴异邦(1936)/ 289
8.国难前后依然奔波(1937) / 303
9,福建、安南、云南之行(1938) / 334
10.泰国、南洋、爪哇之行(1938-1939) /345
11.最后一次南渡(1939-1940) / 355
1.在上海期间(1940) / 376
2.在协和医院(1940-1941) / 392
3.在香山静养(1941-1944) / 401
4.离世(1944) / 429
===
===
四月十二日抵达旧金山,同行者分散到各自要上的大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