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83.切斯特顿《正教》《永恒的人》

2024-05-11.jpg

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8400字;

·编录:杨原平

简介

切斯特顿对宗教和道德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创作了一些20世纪最受关注的维护基督教正统性的作品:《异教徒》,《正教》, 《永恒的人》,侦探小说集《布朗神父》。对于切斯特顿来说,生活充满了疑惑和未知,而只有信靠基督才能完美地解决疑难问题。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第83章 切斯特顿

p802

切斯特顿①生于1874年5月29日伦敦肯辛顿(Kensington)区。最初在1891年时,他开始练习绘画,致力于成为一名艺术家,但是后来他放弃了这个理想,当了一名记者。慢慢地,他成了《伦敦新闻画报》的长期撰稿人。切斯特顿认为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娱乐大众4的记者”,但这种说法不正确,他的作品范围广泛,触及文学各领域。他撰写了许多著名作家和历史人物的传记,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查尔斯·狄更斯》和《圣法兰西斯》,他的作品不是为学者而作,但却不乏深刻之处,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主题。侦探小说集《布朗神父》(Father Brown)是他在1911年到1936年间陆续完成的,直到现在还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书中直接反映出切斯特顿对罗马天主教的无比敬仰。1922年,切斯特顿加入天主教徒会,于1936年6月14日卒于白金汉郡的比肯斯菲尔德(Beaconsfield)庄园。

①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 1874-1936年):英国记者,对宗教和道德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创作了一些20世纪最受关注的维护基督教正统性的作品;主要作品:《异教徒》(1905),《正教》(1908), 《永恒的人》(1927),侦探小说集《布朗神父》。

在切斯特顿的众多著作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与捍卫和阐述基督教信仰有关。对于切斯特顿来说,生活充满了疑惑和未知,而只有信靠基督才能完美地解决疑难问题。他早期的两部最重要的作品展示了这一主题,一部是《异教徒》(Heretics, 1905年),另一部是《正教》(Orthodoxy, 1908年)。一般传统上,人们认为《永恒的人》(The Everlasting Man)是他有关基督教信仰的代表作。C.S.刘易斯评价这部作品为他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p804)1922年切斯特顿脱离英国国教加入了罗马天主教。尽管他自己认为这是他人生成长历程中重要的一步,但这一行为对他的写作风格和处事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p804

以下选文摘自作者最受好评的两部作品。

选文一:正教

《正教》这部著作普遍被认识是切斯特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在这本书里他对当时一些的信念提出异议,其中也包括萧伯纳提出的“自由”的观点。这些观点在维多利亚后期被人广泛地接受,切斯特顿认为那些观点隐含着心智上的软弱,并且前后矛盾。尽管内容仍然是着重于关注奇迹的问题上,但显而易见地切斯特顿的真正目的是针对怀疑奇迹这一现象的。这篇摘录选自“正教传奇”(The Romance of Orthodoxy)这一章节。这个章节的标题暗示切斯特顿抨击诽谤的决心,正统的基督教竟被说成是一种武断的没有意义的幻想。

切斯特顿论述严谨,逻辑清晰,不需要任何附加解释,阅读的关键在于找出作者预料的反方意见和批驳对方的论据。

正文

现今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去抱怨这个时代的忙碌与活力,但是事实上反而是极度的懒散和疲乏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在徒有其习表的繁荣下隐藏着真正的懒惰。举一个随处可见的例子,那些街道上的吵闹,混杂着出租车和汽车的轰鸣声,不是因为人类活动过多,而是因为人们休息、闲散过多。人类的活动越多,如果人们只是简单地漫步,街上的喧闹反而会越少。我们的世界越是充满活力就会越平静。以上原则不仅适用于表面的喧闹现象,同样也适用于知识界的“喧闹”。现代语言是架省力的机器,不仅如此,它超乎想像地节省了脑力劳动。科学用语仿佛是科学车轮和活塞杆,为那些安逸者提供快捷、顺畅的服务。长长的词语像火车一样从我们身边轰轰驶过。车上装着成千上万不愿自己走路或思考的乘客。而成百上千的人由于太懒惰或者是已经太疲劳而不愿去活动或者思考。不妨试试做个有意思的练习:只用单音节词表达任何思想。(p805)如果你说“不确定判决的社会功效已被所有犯罪学家认定,是社会进化进程中,向更加人性和更加科学的惩罚观点迈进的一个阶段。”你可以以这种方式畅谈几小时,其间,你脑壳里的灰质几乎纹丝未动。但如果你说“我希望琼斯进监狱,布朗决定琼斯何时出狱”,你会发现,一阵恐惧袭来,你不得不思考了,长词并不是难词,短词才难。“damn”比“degeneration”包含更多深奥的含义。

p805

但这些可以使现代人省去推理之劳的长词在某一点上非常具有毁灭性和迷惑性。当一个长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近乎截然不同的意思时,困难随即产生。举一个大家熟知的例子。“idealist”①一词在哲学上是一个意思,在道德范畴中又是一个意思。同样,科学家完全有理由抱怨人们将宇宙学中的物质主义(materialist)与唯物主义(materialist)混为一谈,这简直是对唯物主义者的嘲弄。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伦敦痛恨改革的人通常在南非居然称自己为“改革派”。

① idealist:1)唯心主义者;2)理想主义者。

不同语境中,词义全然不同。人们容易产生错觉。“liberty”一词可用于宗教、政治和社会等不同领域。人们通常以为所有的激进分子都应该是自由思想者,因为他们应该爱所有自由的事物。要是这样的话,你还可以说所有的理想主义者还应该是高教会派分子(high churchmen),因为他们应该喜欢一切高高(high)在上的事物才对;而低教会派成员(low churchmen)应该喜欢小弥撒(low mass),或者是广教会派成员(broad churchmen)就应该喜欢粗俗的笑话(broad jokes)。这只不过是词语的意外用法。在现今的欧洲,一个自由思想者并不就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他代表着这样一种人:经过独立思考后,得出一类特别的结论:现象有物质起源,奇迹不可能发生,人不可能有永生,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以上没有任何想法带有自由的味道。事实上,所有的思考都是反自由的,这也正是本篇所论述的主题。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我想用尽可能短的篇幅提醒各位注意,每一件被神学界自由派所强烈坚持的事情,他们在社会实际中的作用其实是反自由的。(p806)每一个旨在为教会带来更多自由的建议,其结果却导致更大的独裁。所谓使教会得自由并不意味着教会全方位地得自由,真正获得自由的只不过是一些笼统的被称为科学的教义,一元论①,泛神论②,阿里乌主义等。每一种学说都可以说是压迫的同盟军,我们将逐一剖析。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事都沦为压迫的同盟军,这确实令人惊叹。(当你仔细一想,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会太与压迫为伍者只有一位——那就是正统信仰。当然我也可以歪曲正统,以迎合独裁者的心愿。出于省心省力的考虑,我还是论证一下轻而易举编造出来的德国哲学吧。

① 一元论:坚持仅存在一种本原或把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

② 泛神论:相信上帝和宇宙最终是同一的,既可以将世界与上帝等同,也可以否定世界的实在性,认为只有神的存在是真实的,而感觉经验则是虚假的,知识一度教以及佛教某些派别的一个特征。

p806

现在我来谈谈革新的话题,这可是新神学和现代教会的主要特征。我们在上一章的结尾处提到过这种革新。就是这个被称为最保守的信条却被看作是地球上惟一一个对新民主社会的维护。最不受欢迎的教义居然成为人民惟一的力量源泉。简而言之,我们发现合理地否定寡头统治便是肯定原罪。事情确实是如此,其他革新也不过如此而已。

我先举一个最明显的关于神迹的例子。一些特殊的原因,使人们一贯认为不信奇迹会显得更激进。其中的原因我不得而知,也没有人告诉我。不知什么道理人们总认为一个开放的教士应该是不怎么谈论神迹的。其本质上指人有自由相信基督没有走出坟墓;并非指人完全有权相信他自己的姑妈走出了坟墓。在教区中,人们会因为牧师不承认圣彼得可在水上行走而责备他,但一个人如果说自己的父亲会在蛇身上行走,他却不太受到责备。敏锐的现世论者会反驳说,这是因为人们凭经验认为奇迹会发生,不像马修·阿诺德曾虔诚诵述的那样:“奇迹不会发生。”曾有人断言和八十年前相比,我们这个时代有更多的奇迹发生。当现代心理学向人们揭示出人脑及精神的一些不可思议的甚至是怪诞的现象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开始相信奇迹。(p807)旧科学时代所否认的许多神迹奇事正被新科学时代所不断证实。但是,最新的神学是惟一否认神迹的老掉牙学派。事实上,对奇迹的否认与能证明奇迹是否存在的证据无关。认为生命和世界之始不是源于自由意志,而只是源于物质的命题,这种观点包含了毫无生命力的歧视。19世纪的人们相信复活论,因为他们的开放的基督教信仰允许他们对此质疑。或者他不相信复活论,因为唯物主义禁锢了他的思想。丁尼森(Tennyson),一个19世纪的典型绅士,对其同时代的人们做出了精辟的评论:在真诚的疑惑背后,藏着坚定的信仰。的确如此。以上观点含有深刻甚至可畏的真理,怀疑神迹的背后,隐含着别的信仰:命运不可改变,世界上没有神。不可知论中的疑惑构成了一元论的教义。

p807

我以后会提到一些超自然的事例,在这里我只想说明一点:自由主义者的自由在关于奇迹一事的讨论中可能具有两面性,但它显然更适于支持奇迹论。改革或进步实际就是一种思维对事件的缓慢控制过程,奇迹,实际上是迅速控制局面。如果你想喂饱一群人,你也许认为在旷野喂饱他们超乎想像,但这种想法是自由的想法。如果想让穷孩子去海边,你可以想像他们骑着飞龙而去,这种想法本身是自由的,只是不太可能发生而已。度假是人类的自由,奇迹则是上帝的自由。你可以有意识地否认这样的说法,但这绝不标志着你的胜利。天主教认为人类与上帝共同享有某种灵命的自由,加尔文主义则否认人的精神,只承认神的自由。科学唯物主义限制创造者上帝,就如启示录中魔鬼被锁链锁住。因此,宇宙中再没有自由意志,促成这个过程的人士便自称为“自由派神学家”。

我所讲的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事实上,自由或改革这个概念与是否相信奇迹无关。如果人不能相信奇迹,事情便是终结,此人并不太自由,但或许会显得尊贵而有逻辑性;如果人相信神迹,此人更得自由,因为首先,这意味着心灵的解放;其次,他能冲破环境的桎梏,真理有时会因天真甚至被最能干的人忽视。比如,萧伯纳曾用一种强烈而古老的方式来批判神迹论,把它看作是对自然的背离,很奇怪他没有意识到神迹是他自己心爱之树上的最后一朵花,它说明意志无所不在的道理。同样地,他说长生的愿望是自私的,但他忘记了他曾说过,(p808)渴望生命的愿望却是健康的英雄式的自私。一个人怎么会因为乞求生命的无限而高尚,却因乞求永生而低贱?若人们渴望战胜自然或习俗的严酷,那么他当然希望神迹降临。以后我们将讨论神迹的可能性。

p808

我要宏观地再解释一下这个奇妙的错误:宗教自由化从某种程度可以帮助世界松绑。自由化的第二种例子多见于泛神论——或当代的一种思潮,称作内在论(immanentism),如佛教,但此论题太大,我需更慎重地对待。

大众听到的自信的宣布往往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往往所谓不言自明之事最易偏离真理。请看下面这一事例,社会道德及宗教阶层流行着一种自由说法:“世上宗教在仪式上、形式上,大相径庭,但宣讲内容大同小异。”事实恰恰相反。宗教在仪式上、形式上大同小异,但其主张截然不同,就像有人讲,“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虽然《教会时代周刊》和《自由思想者》表面不同,前者印在精制羊皮纸上,后者刻在大理石上,一个是三角形,另一个是多边形;只要读读其中的内容,你会发现,两者内容上并无差异。”事实上,两者方方面面都一致,只是内容各异。苏尔比顿(Surbiton)的无神论股票经纪人与温布里登(Wimbledon)的股票经济人外表特征相同,你对两个人进行最精细的研究,也看不出帽子代表斯维登堡神学,雨伞写着无神论,他们真正不同的是在灵魂层面上的不同。因此,各种宗教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论断过于简单,并没有涉及问题的核心。现实恰恰相反,宗教形式上相通:地球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都有同样的外部运作形式,神父,经文,祭坛,盟誓,团契,特殊节日,宣传外在形式大致相同,但宣传内容各不相同,有天壤之别。非基督教乐观主义派与东方悲观主义派都有各自的庙宇,正如自由党和保守党各有自己的报纸。相互攻击的教义都有经文,就像征战的军队都有武器一样。

思 考 题

1.作者是如何降低反基督教论断的攻击力度的?请用自己的话复述。

2.作者做了哪几方面的相应的论断?作者的论述有多大说服力?

3.找出以下引言:“世间宗教在形式上、仪式上大相径庭,但宣讲内容大同小异。”作者对此有何看法?作者如何扩展他的论述?作者如何展开反驳论证的?

选文二:永恒的人

p809

切斯特顿在其捍卫基督教的重要作品《永恒的人》(1927年)中,对反基督教的知识阶层的挑战做出回应。整篇文章坚决地维护“道成肉身”这一原则,即上帝借耶稣基督进入人类历史。下面的引言是对作者思路的最好总结:“牧羊人发现的地方不是什么学院或抽象的共和国,也并非什么神化——被人们不断赋予象征意义,不断剖析,不断解释,不断虚构。那个地方是梦想成真的圣地。”

正文

艺术、文学传统和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都充分证实了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事情:摇篮里的至圣者。但它们并没有强调山洞中的至圣者的意义。奇怪之至,传统并不强调山洞。众所周知,伯利恒①的故事四处传扬。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建筑物上不断展现。人们根据不同传统,不同品位,以不同的视角传播这个故事。这一现实会为人感叹,令人幸福。大家都熟知马槽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那是在一个山洞里。有些批评家甚至认为马槽和山洞相互矛盾,他们可能对巴勒斯坦的山洞和马槽一无所知。他们不是无中生有,就是视而不见。如果一位著名的批评家宣称,基督生于石洞中,这同宣称密特拉神③活生生从石块中蹦出来没什么区别,听起来像比较宗教中拙劣模仿的雕虫小技。故事都有其特定的情节,即使是瞎编的故事也是如此。智慧女神雅典娜从宙斯头中冲出来时,成熟且智慧,没有母亲;这种观念与神出生时是一个普通婴孩,完全依靠母亲的照料截然相反。(p810)无论我们崇尚哪一种模式,我们都确信无疑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不要因为这两种模式都与石头有关,就愚蠢地把它们联系到一起。这样做就像把上帝用来惩罚人类的洪水①和约旦河中的洗礼联系在一起一样,而这二者只不过都与水有关系。无论在神话故事中还是神秘的传说中,大部分人都认为耶稣出生在山洞里,因为这种出生方式证明了被社会遗弃、无家可归者的身份。

① 耶稣出生地。

② 《圣经》记载,新生的耶稣基督被安放在马槽里。

③ 密特拉(Mithras):波斯神话中的光明之神,2-3世纪在罗马帝国称Mithras,成为广泛崇拜的对象。

①指挪亚时期的大洪水。

p810

神以一个流浪者甚至逃犯的身份降临人世,彻底改变了法律规定及对贫穷、流浪者责任的看法,这种改变可谓天翻地覆,完全、彻底,超出语言的表达力。在耶稣出生后就没有奴隶的说法是绝对正确的。过去有些人可以称做奴隶,也有人在法律上称做奴隶,教会足够强大时,才能消灭这种现象。保持奴隶制的异教徒也不能幸福享受甜美的自高自大,也不可能优越感常存。个人变得重要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比个人更重要的工具。个人不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更不是为其他人达到目的的工具。传统认为,故事中博爱概念在牧羊人一幕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故事中的牧羊人曾经与上帝之子面对面谈话。然而还存在另一个与牧羊人故事相关的概念,其内容并没有完全得以发展,但却与本篇文章的内容更相关。

就像牧羊人一样,属于一个民族或保留同一种传统的人,是该民族各种神话传说的创造者。正是那些对哲学最漠不关心,对文明社会的腐朽的祭礼最不重视的人才能最直接地体会到我们的需求。也正是这些人,想到了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自由的形象,探求式的神话,令人神往的半人半神的人物,以及四季和一些特殊地方的不可言喻的重要性。他们很清楚一处景色的灵魂在于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的核心则是人格特性。在唯物主义的精神控制下,农民的那些珍贵的既非理性又富想像力的思维逐渐消失了。即使奴隶制时期,在系统化过程中时间也吸收了不少农民的文化营养。当少数几个人发现了他们心之所想的时候,分散在各地的农民已渐渐失望。阿卡迪亚以外的其他地区正从丛林中消失。潘②死后,(p811)牧羊人像羊群一样四散而去。尽管没有人知道,但所有的事情都将结束,所有的预言都将实现;尽管没有人听见,但在遥远的连绵起伏的山脉中有一个陌生的声音在呼喊。牧羊人终于找到了牧人①。

②潘(Pan):希腊神话中一个多子多孙,面目狰狞的神。

①指耶稣基督。

p811

他们发现他们所找到的东西还是他们寻求的那种,在很多问题上大众观念常常都是错误的,但他们信念中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圣洁之事可以有其居所,神性不一定非超越时空之限。蛮夷之族最原始的想像无奇不有,也许是太阳被盗,藏于箱内;或者某位神获救,他的死敌被一块石头所欺骗②,虽然这些想法极为幼稚,但却与山洞的秘密更加贴近,这些神话的作者也更了解世界的危机。而相形见绌者大有人在:那些地中海沿岸城市中只满足于抽象的概念化的论断;那些以柏拉图的超越主义和毕达哥拉斯的东方主义为衣食父母的学者们均属此列。牧羊人发现的地方不是什么学院或抽象的共和国,也并非什么神化——被人们不断赋予象征意义,不断剖析,不断解释,不断虚构。那个地方是梦想成真的圣地。

②宙斯是莉雅和泰坦的最后一个儿子。因为宙斯的父亲担心自己的王位会被儿子夺走,所以他把刚出生的儿子都一一吞掉,同样,刚出生的宙斯也将要遭受此厄运。莉雅不愿意让自己最后一个儿子也死在其父亲的手里,就施一计,在黑暗中把宙斯带出王宫,交给大地女神该雅。该雅把这个婴孩藏在一个山洞里,并抚育他长大。随后,莉雅把一块石头包在婴儿的襁褓中献给泰坦吞掉。

哲学家们也曾听说过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但对于他们而言,它仍旧是陌生的。这是一个关于东方三国的国王,身穿魔术师的衣服,走出东方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传统上,他们神秘莫测,世人知之甚少,就像他们神秘动听的名字梅尔基欧尔③、卡斯帕④、巴塞泽⑤。他们带来了旷世的智慧:照耀着迦勒底的星空,点燃波斯的艳阳天。如果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打动古代贤明的好奇心,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失误。如果把他们的名字改成孔子、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那么这三个名字将代表同样的人类理想。他们寻求真理,而不是故事、传闻。他们对于真知的渴望本质上就是对神的渴望,他们也已得到了应有的奖赏。要认识那奖赏,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哲学和神化一样,那奖赏是成就未了之事。

③ 梅尔基欧尔(Melchior):波斯之王。

④ 卡斯帕(Caspar):印度之王。

⑤ 巴塞泽(Balthasar):阿拉伯之王。

p812

人们认为,代表着神秘主义和哲学的东方三博士终生都在寻找新的,甚至发现未知的事物。在所有基督教的故事和所有基督教的节庆中,都多多少少夹杂着一种世界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促使人们不断去探索和去发现。对于其他的在神迹剧本中出现的神秘的人物,对于天使和圣母,对于牧羊人和希律王的士兵们,都存在着简单但超自然,普通但富有情感色彩的两面。东方智者肯定在寻找某种智慧,并且他们相信一定会有智慧之光存在。这就是光:只有大公教会的信条是大公性的,其余都不是。教会的哲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哲学家的哲学并不能是普遍真理。如果柏拉图、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曾被从那个小山洞中发出的光亮照过,那么他们就会明白其实他们的思想也不是普遍真理。他们是否了解自己的理论的局限性无从考证。哲学就像神话一样,同样充满着探索的特质。基于这种认识传统才赋予三位国王皇家的威严和神秘;人们发现宗教比哲学范畴宽泛;它是存在于狭窄空间中的最博大的宗教。

人们或许认为牧羊人创造了神话,而哲学家创造了哲学,只有在宗教范围内才能将两者合而为一。但除神话和哲学外,还存在另一种不能被忽视的东西,一种宗教拒绝忽视和妥协的东西。这就是出现在现代戏剧中的最主要的一幕,敌人,利用欲望扭曲的传统,使理论固化,变成无神论。魔鬼以更直接的方式迎面回应了来自另一阵营的挑战。从对邪恶崇拜的描述中,从巫术和违反人性的以活人为祭品的祭祀中,人类表现出的无知令人无地自容。在本文中,我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邪恶的话题:它对宗教的间接影响及控制;它使神化传说中充斥着性的臆想;它挑动王公贵族的骄傲,使他们陷入疯狂。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的影响力,在伯利恒事件中都显现无余。在罗马帝国宗教主权之下的统治者,可能环绕在罗马装饰品中,沉陷在罗马品位之中,虽然他本人身上流着东方人的血液,似乎在那一刻感到陌生的灵的搅扰。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希律王知道有关神秘对手的谣言后,惊恐不已,于是参照他们记忆中亚洲那些不断更替的君主的野蛮行为,最后下令屠杀所有他认定的嫌疑犯——新生婴孩。(p813)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但并非每个人都认识到它在人类怪异宗教中的地位。没有人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虽然事件本身与罗马帝国的貌似文明的世界对比鲜明。只有当邪恶之灵的目的开始显现,并在以东人① 眼中闪烁时,先知才有可能看到他身后的那个巨大、灰色的幽灵,它充斥在夜空中,最后一次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浮于太空,先知看到了极为恐惧的一幕:迦太基人的摩洛神② 等着从闪族③ 的统治者中接受最后一个活人祭品。因此群魔们,在第一个圣诞节,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欢宴庆祝。

①希律王是以东人。

②摩洛神:古代腓尼基等地所崇拜的神像,信徒以焚化儿童向其献祭。

③挪亚的三个儿子之一,名闪,其后人即为闪族。以色列人和以东人同为闪族后裔。

思 考 题

p813

  1. 切斯特顿在这篇文章中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吗?

2.请注意切斯特顿所提到的梅尔基欧尔、卡斯帕、巴塞泽这三个人的名字,并找出它们在文章中的位置。人们习惯称这三个人为“东方三博士”。他们是来朝拜新降生的基督。在切斯特顿的论文中,这三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神话与神秘之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切斯特顿非常重视这二者之间的区别?

目 录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导言 (555)

第59章 丹尼尔·笛福 (557)

第60章 约瑟夫·艾迪生 (574)

第61章 艾萨克·瓦茨 (577)

第62章 约瑟夫·巴特勒 (579)

第63章 乔纳森·爱德华兹 (585)

第64章 约翰·卫斯理 (595)

第65章 查尔斯·卫斯理 (608)

第66章 约翰·牛顿 (614)

第67章 威廉·佩利 (622)

第68章 威廉·布莱克 (630)

第69章 威廉·华兹华斯 (635)

第70章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653)

第71章 约翰·基布尔 (662)

第72章 约翰·亨利·纽曼 (674)

第73章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681)

第74章 安东尼·特罗洛普 (689)

第75章 本杰明·周伊特 (699)

第76章 乔治·艾略特 (711)

第77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725)

第78章 马修·阿诺德 (746)

第79章 乔治·麦克唐纳 (750)

第80章 托马斯·哈代 (761)

第81章 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 (772)

第82章 奥斯卡·王尔德 (775)

第83章 切斯特顿 (803)

第84章 T.S.艾略特 (814)

第85章 多萝西·L·塞耶斯 (823)

第86章 C.S.刘易斯 (838)

第87章 格雷厄姆·格林 (853)

第88章 R.S.托马斯 (865)

第89章 小马丁·路德·金 (871)

第90章 加里森·爱德华·基尔勒 (877)

《圣经》卷名 (885)

术语表 (886)

选文出处 (898)

研究文献 (906)

进一步阅读书目 (918)

英汉译名对照表 (921)

后记 (937)

2024-01-1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