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80.哈代《无名的裘德》

2024-05-11.jpg

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7500字;

·编录:杨原平

简介:

哈代重要著作《无名的裘德》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这部复杂的小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对过去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颇为遗憾,展示了更加悲剧性的看法—理想主义在达尔文世界观占主流的社会中不可能有一席之地。涉及宗教的方方面面。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第80章 托马斯·哈代

p761

托马斯·哈代①出生于1840年6月2日,出生于多切斯特(Dorchester)附近的海尔博克汉姆的一个村舍里。他是家里的长子。其父名为托马斯·哈代,其母名为简迷玛·汉德(Jamima Hand)。他最初是在当地斯汀斯福特(Stinsford)的一个村庄学校接受教育,之后到了多切斯特。当他十六岁时,哈代给多切斯特的建筑师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当学徒。他与当地的一个神职人员亨利·穆尔(Henry Moule)的儿子建立了友谊,这份友谊激发了他的求知欲,穆尔鼓励哈代开始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①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 1840-1928年):英国小说家和诗人;主要作品:《卡斯特桥市长》(1886),《林中人》 (1887),《德伯家的苔丝》(1891),《深受爱戴的人的追击》(1892),《无名的裘德》(1895)。

在1862年,哈代搬到了伦敦,开始和另一个建筑师阿瑟·布隆菲尔德(Arthur Blomfield)共事。在这个时期,他和伊丽莎·尼科尔斯(Eliza Nicholls)进行了长期的交往。他买了纳托尔(Nattall)的《标准发音字典》和沃克(Walker)的《押韵字典》,便开始写诗。尽管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大多数是诗歌,但他的第一个出版物——《我如何为自己建造一个家》却是以随笔的形式写的,1865年3月收录在《钱伯斯日志》里。

时至1867年,他回到了多塞特工作,给希克斯作助手,专门做教堂修复工作。他开始写他的第一部小说(没有出版)——《可怜的男人和女人》,他把它交给亚历山大·麦克米伦出版。麦克米伦拒绝了他的请求,建议他转交查普曼和霍尔(Chapman and Hall)出版社出版。哈代没能说服这家及他接触的其他出版商出版这部书。

p762

1869年,他的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有了新的转变,他开始在韦茅斯建筑师克里克麦(G.R.Crickmay)手下任职。克里克麦是专门研究教堂修复的。1870年,当他在给当地的牧区教堂——位于克沃的圣朱利埃特(St.Juliot)教堂做修复工作时,哈代认识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爱玛·拉维尼娜·吉福德(Emma Lavinia Gifford),被修复教堂的教区长的女儿。他们于1874年结婚,那时他已经出版了四部小说,并且以写作为生。

接着更多的小说问世了。1878年,哈代一家人从多塞特迁居到伦敦的图廷(Tooting),以便于他能够融入首都的文学圈。但1885年,在多切斯特的边界修建玛可斯大门之后,哈代又重返他的家乡多塞特。继而他创作了他的大部分重要作品:《德伯家的苔丝》 (1891年),《卡斯特桥市长》(1886年),《林中人》(1887年),《深受爱戴的人的追击》(1892年),还有《无名的裘德》(1895年)。最后的那部著作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致使哈代的兴趣由散文创作移情至诗歌创作,此后的三十年里,他出版了超过五百首诗和一部史诗剧作品《列王》。

哈代的个人生活可以说是动荡的,《无名的裘德》出版后,社会上的争议加剧了哈代和他妻子本已十分糟糕的关系,双方彼此疏远,经历了长时间的痛苦。爱玛·吉福德在1912年猝逝于玛可斯大门,而荒谬的是,这场变故促成哈代创作出了他的情诗精品。在她死后,哈代的书桌日历上总是翻到他们首次约会的日子,1870年3月7日。但是,他在1914年还是娶了弗洛伦斯·达格代尔(Florence Dugdale),他和她已相识数年。到那个时候,他已被授予优质勋章并且被公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主流作家。他于1928年1月11日去世,骨灰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而他的心脏被埋在多塞特的斯汀斯福特教会墓地,紧挨着他的前妻爱玛。

选文:无名的裘德

选文取自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这是一部复杂的小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哈代修复教堂的生活经历,一种阅读这部小说的最有帮助的方法就是将其当作对近代及其与历史的关系的批判性论文来阅读。(p763)作品中涉及宗教的方方面面,因此被选入本书。小说以裘德和他的表妹兼情人为主线展开,二者身上都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理想主义深深铭刻在二人的性格中,但与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却格格不入。在《林中人》一书中,哈代表现了类似的主题。读者从书中体会到作者对过去乡村传统生活方式的消亡颇为遗憾。《无名的裘德》的基调更沉重,更尖刻,讽刺性更强,展示了更加悲剧性的看法——理想主义在达尔文世界观占主流的社会中不可能有一席之地。《无名的裘德》作品中贯穿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作者希望裘德成功,但也意识到他不可能成功。小说就其结果而言可称得上是一部悲剧,故事情节起部分作用,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哈代对裘德明显的同情态度。作者的这份同情心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最强。哈代决定让裘德做一个石匠,修复教堂,渴望在学术界发展,这一切都与哈代本人的职业和志向相符。

p763

哈代把裘德创造成理想的浪漫主义者。他对理想的物质象征——凯斯敏斯特(一个极易识破的伪装的牛津),以及苏·布莱德亨德,他的表妹兼情人都非常失望。苏对浪漫化的过去不感兴趣,裘德在教堂里常常得着安慰,苏却更愿意去火车站。裘德的宗教信仰非常理想化,满脑子都是中世纪式的基督教标准。他考虑顺从“神圣的呼召”,苏觉得裘德过于落伍,太沉迷于不合时宜的逝去的岁月。

凯斯敏斯特小城本身对小说具有重要意义,小城象征着理想的宗教和文化所在。裘德路经的凯斯敏斯特和其他村镇,哈代在对其旅途的描写中,炫耀了他的石匠知识,以哥特式的修复工作比喻对过去的虚假再现。这些村镇同时还象征着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心中毫无意义的被浪漫化的过去。裘德志向未得以实现的第一个村镇是玛丽格林镇。虽然落后,这个乡村小镇已经被修复。全镇满有哥特式艺术化的外观。它不太符合裘德对中世纪情调的追求。心灰意冷的他转而把希望寄托在“罩在雾中”的城市凯斯敏斯特。从他一看到它之初,他每做一个决定的立足点都是基于如何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学习拉丁语和希腊文,他做石匠的学徒,以便能靠近大学。

p764

值得一提的是哈代展示了裘德做石匠工作中各样专业技能,衬托出这个人物对凯斯敏斯特城现实状况一无所知,实际上是视而不见。凯斯敏斯特在小说中是浪漫主义理想的化身,它的石质建筑象征着辉煌的中世纪精神。但裘德只看到表面现象。虽说他早应注意到不和谐和紧张的现象,但他忽略了虚伪的假象,比建筑物仿古的外观隐藏更深的假象。描述裘德处理“中世纪建筑”时,哈代写道,当裘德“遇到与这儿不和谐的物品时,他的眼光故意滑过去,像是没看见似的”。裘德陶醉在“不停的复制,修补,模仿中”,天真地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地方要求”而已。裘德完全没有看到“中世纪思想早已死亡,就像煤块中的树叶化石,许多变化不断在他身边的世界中产生,哥特式建筑和与之相配的东西根本没有立足之地”。裘德代表更早时间的历史——一种与维多利亚时代大相径庭的文化。为什么裘德对凯斯敏斯特的缺陷视而不见?正确答案也许非常简单——因为他主观意愿上想沉醉在城市所展示的理想之中。

裘德这一人物也可以理解为对某些人的批评。这些人渴望恢复英国维多利亚早期的文化、道德、宗教世界观。但那些理念已经被遗忘了,不过是幻觉而已。谁要想借助这些旧理念得以解脱,只能失望而归。恢复过去的宗教模式同恢复哥特式建筑一样,只能是一种人为尝试。哈代批判了牛津运动倡导的中世纪主义并非偶然。

我们特地从《无名的裘德》一书中选了此段落,这一段描写了裘德到达凯斯敏斯特的过程,以及他对所观察到事物的最初反应。

“除了他自己的心灵之外,他没有任何指路的明星。”①

——斯温伯恩

“居处密迩,仅为结识之初步;情苗生长,端赖时光之推移。”②

——奥维德

① 引自斯温伯恩的长诗《日出前的歌》的《前奏曲》(Prelude to the Songs of Sunrise)第16段第8 行。

②引自奥维德的长诗《变形记》。此处所引,原文为拉丁文。

正文

p765

裘德的一生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举动出现在一次旅程中。那天他快步前行,穿越过一片灰蒙蒙的大地,树木长满新绿的枝叶。那时离他追求阿拉贝拉和中断他们那段粗俗的夫妻生活,已有大约三年的时间了。他向凯斯敏斯特走去,走到了城市西南部,那儿距离城市还有一两英里。

他终于摆脱了玛丽格林和奥尔弗雷德斯顿:他的学徒年限已满。背着他的工具,裘德似乎走向了一个新的开始——他为此已经盼望了十年之久。这十年不包括和阿拉贝拉婚恋时间。

如今,与其说裘德英俊,倒不如说他有意志力,爱思考且充满渴望。他肤色微黑,深色的眼睛与皮肤相配。他留着一撮精心修剪过的小胡子,就他的年龄而言,他的胡子长得过快了。这胡子,连同他浓密而卷曲的黑色头发,对于他是一个大麻烦,因为他要洗净工作时掉落在头上的石头末子并不容易。他的工作能力早在乡下练就而成,所以他样样拿手。他会做纪念碑,会做修复教堂用的哥特式石雕,以及一些寻常的雕刻。在伦敦,他很可能早已术有专攻,也许早成为一个“铸模石匠”,一个“植物枝叶雕刻家”,或者是“人物石像雕,刻家”了。

那个下午,他驾着车从奥尔弗雷德斯顿出发,来到离城市最近的村庄,然后步行走完了其余的四英里路。他这么做,并非出于客观需要,而是由于他平时一直想徒步到达凯斯敏斯特。最后他到这里来的真正动力与情感有关,并非出于理性。情感高于理性,这是年轻人常犯的通病。在奥尔弗雷德斯顿寄宿时,有一天他到玛丽格林去探望他年迈的姨婆,他在那儿看到在壁炉架的黄铜烛台之间有一张玉女照,照片上的少女戴着一顶宽宽的帽子,帽檐下呈放射状的褶子犹如光环四射。他询问这个女孩是谁。他的姨婆粗声粗气地说,她是他的表妹苏·布莱德亨德,属于家族不安分守己的那种异类。他再进一步追问时,他的姨婆回答说她住在凯斯敏斯特,但不知道具体住址,也不知道她在做什么。

他的姨婆不肯把照片给他,这使他割舍不下。最终这促成他完成了新近的一桩心愿:到凯斯敏斯特找他的教师朋友。

在一个起伏的缓坡顶部上他停了下来,第一次看到了这个城市的近景。(p766)城市近邻韦塞克斯①疆界,灰色石顶和暗褐色的屋顶此起彼伏,在最北端悠闲的泰晤士河蜿蜒流过,轻轻梳理着这个古老王国的原野。那些建筑物静静沐浴在落日的余晖里,或尖或圆的屋顶上星星点点地飘着风向标,在柔和的夕阳下熠熠发光。

① 韦塞克斯(Wessex),指5世纪在泰晤士河上游流域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后扩充到英格兰西南部,9世纪为英吉利王国。

p766

下到坡底,他沿着平坦的路走去,两旁是修剪过的柳树,在暮色中朦胧一片。不久城镇最外围的灯光映入眼帘-—有些灯光射向天空,他凝视良久,仿佛又回到多年前梦境般的日子。那些灯满腹狐疑又地向他眨着黄色的眼睛,好像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恭候他的到来,而对他的拖沓十分失望,以至于现在已经不愿见到他。

他属于狄克·惠廷顿②那一类人,对精神上的触动远比物质上的收获更为敏感。他像一个探险家一样小心翼翼地在城市边缘的街道探索着。在城郊的这一面,他根本看不到这座城市的真实面貌。他首先想找一个住宿的地方。他细细查找可以给他提供最基本条件而且价格低廉的住处。一番问价之后,他在别名“别是巴”③的郊区住进了一个房间,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别名呢。他就在那儿安顿了下来,喝了点茶,然后出去了。

② 狄克·惠廷顿(Dick Whittington,?-1423)是个传奇性人物,到1400 年他已成巨富,曾贷款给英国国王亨利四世和亨利五世,并对慈善和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曾三任伦敦市长。

③别是巴(Beersheba):地名,巴勒斯坦中部城市,屡次出现在《旧约圣经》中。据《创世记》原注,别是巴意思是“盟誓的井”。

那是个风声阵阵,黑暗没有月亮的夜晚,为了找路,他在灯下打开买来的地图。风把地图吹得来回翻动,哗哗作响,但是他还是看清方向并轻松地找到通往市中心的道路。

拐了好多弯儿以后,他碰到了头一个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在门口他认出那是一所学院。他进了门,四处转转,连灯光照不到的黑暗角落都转到了。紧挨着这所学院的是另外一所学院。不远处,又是一所学院。然后他就开始沉浸在这座古城的气息与情调中。当他遇到一些与这里不和谐的物品时,他的眼光故意从上方滑过去,像是没看见似的。

p767

一口钟响了起来,他静静地听到钟声敲到一百零一下。他一定是弄错了,他想:应该打一百下才对。

门闭上了,他无法进到方庭里去。他沿着围墙和门道溜达,边走边用手指感受着上面的雕刻。时间一分一分的过去了。人越来越少。他仍旧在围墙和门道的阴影中流连忘返。在过去的十年中,他不就是一直想像这样的情景吗?一整夜不休息又有什么关系呢?灯光的闪烁下,带有卷叶花纹浮雕的小尖塔和凹凸锯齿形的城垛,与墨色的夜空中反差异常鲜明。无人光顾的朦胧小径似乎已被人遗忘。沿着小路走下去,会出现有圆柱的门廊,凸窗和门道,上面雕满了中世纪时代花纹图案。风化腐蚀的石头散发着濒临绝迹的苍老气息。这种衰老而僵化的建筑里,现代的思想不太可能安卧其中。

裘德在这里谁也不认识,于是他深刻地体验到了孤独,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鬼魂,在路上走着别人却看不到它的存在,也听不到它的声响。他沉闷地吸了一口气,仿佛他就是自己的鬼魂,转而琢磨起那些出没于隐蔽之处的其他魂灵来。

在为这次历险做准备的间隙中,自从他的妻子和家具决然消失后,他把在那种情况下能读的全部东西都读了一遍,能学的东西都学,了一遍。可敬之士自幼生长在高墙大院中,当他成人时,他的身上都留下了这里的烙印。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裘德曾经读到过,所以在他脑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风从角落、扶壁和门柱上拂过——就好像其他住户在这里的生命旅程。常春藤的叶片互相拍打着,似乎是那些悲伤的灵魂的低语,那影子就像它们在惊吓中运动的身影,这一切与孤独一人的裘德为伴。在一片黑暗中,仿佛他撞到了它们,却触摸不到它们的形体。

街上现在空空荡荡,可是,他的所思所想又阻止他进去。街上还住着许多诗人,古代的或者是当代的,从莎士比亚的朋友和赞颂者一直到近期悄无声息的那一位,还有通晓音律至今且仍在人世的那位。专于思辨哲学的哲学家们沿街道走着,他们不都像画框中的肖像,额头布满皱纹,头发灰白,他们有些人看上去满面红光、身材修长、像年轻人一般的活跃;走在街上还有身着法衣的近代的牧师们,最让裘德感觉真实的是牛津运动派的宗教奠基人;(p768)那三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热心家、诗人以及理论家,他们的教义甚至影响了身在偏僻小镇的裘德。一阵厌恶之感浮上心头,挤走了刚才脑海中的形象;新浮出的一组人中有一位带着长长的假发的政治家,同时也是放荡者、推论者和怀疑论者;另一位是胡子刮得光光的历史学家,外表文雅,内心却对基督教刻薄;还有其他有同样性情的人,也都像虔诚的信徒那样对修道院了如指掌,并且同样可以在修道院内出入自由。

p768

他又想起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家:有的动作坚定,极少幻想;有的是学者、演说家和事务主义者;有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脑力也日渐增长,但也有人却停滞不前。

在他的想像中,一批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又相继浮现,出现方式怪异超常;男性的面容上带着沉思,皱纹爬满额头,长年累月地从事研究工作,视力衰弱得像蝙蝠一样;接着是一批政府官员,例如总督和,行政长官之类,对于这些人,他并不怎么感兴趣;还有大法官和审判长之流,他们都少言寡语,嘴唇很薄,他仅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而已。他对主教们怀有更强烈的敬意,那样的生活曾是他的梦想。他的脑海中塞满了一堆这样的人物:有的感性,有的理性;有一位用拉丁文写文章为教会辩护;还有一位是《晚祷颂》的作者;与以上人士列在一起的是那位伟大的巡回传教士、赞美诗作者和热心的信徒,同裘德一样,他也经历了婚姻的挫折。

裘德察觉他正在大声地演讲,像是和这批人展开对话,就像在通俗传奇剧中的男演员正在对坐在脚灯另一面的观众高声呐喊;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荒谬时,才猛然收住话头。也许正在屋子里的一些学生和思考者听到了这个徘徊者的零乱话语;他们也许会抬起头来,好奇地辨别是谁的声音,它在表达什么意思。裘德现在意识到,就其有血有肉的躯体而言,除了几个晚归的市民之外,他拥有整座古城,而且他好像有点感冒了。

一个声音从阴影中传入他的耳中;一个实实在在、操着本地口音的声音:

“年轻人,你在那个碑座上呆了很久了。你在想些什么呢?”

说这话的是一个警察,原来他一直在暗处观察着裘德。裘德并未注意到他。

p769

回到家,上床睡了。睡前,他阅读了他带来的一两本书中有关这所大学的毕业生情况及他们的作品。就在他朦胧入睡的时候,刚才读过的那些各种各样、让人难忘的话语似乎又从他们的嘴里叽叽咕咕地讲了出来;有些他听得清,有些他听不懂。这些鬼魂之中的一个(他后来悲叹到凯斯敏斯特是“遗失的真理的故乡”,然而裘德却不记得这句话了)正在大声地呼喊道:

美丽的城市啊!如此的娇弱,如此的可爱,如此的安详,在我们的这个世纪里,在如此激烈的求知生活中竟然丝毫未被摧残……多么宁静!她难言的魅力召唤着我们转向真正的目标,向理想进军,向完美迈进。

另一个声音来自于那个评论“粮食法”的政治家,裘德曾经在有一个大钟的方庭院里见到过。裘德想,他的鬼魂也许就一直在那里铸造着他名篇演说中历史性的词句:

阁下,我也许错了。但是,我认为,在国家遭受着饥荒威胁之时,我的职责使我提出补救措施——在类似这种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那就是说,人们应该可以自由地获取食物,不论这些粮食来自于哪个地区……明天你们可以剥夺我的职权,但是你们永远也无法剥夺我的良知:我行使赋予我的权利,没有夹杂任何腐败和个人的动机,没有满足个人野心的欲望,也不为了获取任何个人利益。

接下来是那个狡诈的作者,他写下了基督教千古流传的文章:“我们该如何去为异教徒和这个哲学的世界开脱?他们消极地忽视万能的上帝所创造的神迹奇事……希腊和罗马的圣人们躲开可怕的情景,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在道德和物质的维系中有了任何变化。”

跟着是一位诗人的影子——他是最后的乐观主义者:

这个世界是如何为我们每一个人创造的呀!

p770

…… ……

每个人都是整体计划的一部分,

帮助恢复人类的生活的美妙。

然后是他刚才曾见过的三个热心家之中的一位,《辩解书》的作者:

我的意见是……对自然神学的崇拜源于多种可能性的碰撞,达不到逻辑确定性的种种可能性或许会导致精神上的信服性。

三个热心家之中的第二个,并不好争辩,只是更加平静地小声说:

我们都很孤单,那是上帝的意愿,我们都会死去,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昏倒,恐惧独自的生活?

他又听见了那个短脸鬼魂——一位亲切的旁观者——的话语:

每当我看着大人物们的坟墓,所有的嫉妒便消失殆尽;每当我读完美女们的墓志铭,所有非分的欲望便荡然无存;每当我见到墓碑上父母们悲痛的留言,我的心便在同情中溶化;每当我见到那些父母们的坟墓时,我便深感悲痛确无意义,毕竟我们都将离尘世而去。

最后,一位嗓音温和的主教说话了。他的音韵温和而又熟悉,使裘德在孩提时代就觉亲切。这些诗句伴着裘德渐渐进入梦乡:

教我品味人生,使我惧怕

同我的床铺一样大小的坟墓。

教我面对死亡,……

他一觉睡到天亮,鬼神之梦已成旧事,眼前的一切都提醒他“今天”这两个字。他从床上坐起身来,觉得自己睡过了头,然后说:

p771

“哎呀!我差点忘了我那漂亮的表妹了,她一直都在这儿!…… 还有我当年的老师。”他说到他老师的语气,远没有谈到他表妹时那样的热情。

思 考 题

1.在这一章节中,作者以哪些方式导入了对哈代时期的中世纪思潮的批判?

2.你为什么认为哈代把裘德描写成是易被外表所迷惑的人?

3.毫无疑问,哈代认为凯斯敏斯特是一个自命不凡并且有点浅薄的地方。本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点?

目 录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导言 (555)

第59章 丹尼尔·笛福 (557)

第60章 约瑟夫·艾迪生 (574)

第61章 艾萨克·瓦茨 (577)

第62章 约瑟夫·巴特勒 (579)

第63章 乔纳森·爱德华兹 (585)

第64章 约翰·卫斯理 (595)

第65章 查尔斯·卫斯理 (608)

第66章 约翰·牛顿 (614)

第67章 威廉·佩利 (622)

第68章 威廉·布莱克 (630)

第69章 威廉·华兹华斯 (635)

第70章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653)

第71章 约翰·基布尔 (662)

第72章 约翰·亨利·纽曼 (674)

第73章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681)

第74章 安东尼·特罗洛普 (689)

第75章 本杰明·周伊特 (699)

第76章 乔治·艾略特 (711)

第77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725)

第78章 马修·阿诺德 (746)

第79章 乔治·麦克唐纳 (750)

第80章 托马斯·哈代 (761)

第81章 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 (772)

第82章 奥斯卡·王尔德 (775)

第83章 切斯特顿 (803)

第84章 T.S.艾略特 (814)

第85章 多萝西·L·塞耶斯 (823)

第86章 C.S.刘易斯 (838)

第87章 格雷厄姆·格林 (853)

第88章 R.S.托马斯 (865)

第89章 小马丁·路德·金 (871)

第90章 加里森·爱德华·基尔勒 (877)

《圣经》卷名 (885)

术语表 (886)

选文出处 (898)

研究文献 (906)

进一步阅读书目 (918)

英汉译名对照表 (921)

后记 (937)

2024-01-1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