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
·正文约5600字;
·编录:杨原平
…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p681
爱默生①1803年生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父亲是惟一神教派牧师。他就读于哈佛大学,后又在该校的神学院继续深造,接受惟一神教派教牧之职的训练;当时的哈佛神学院是公认的惟一神教派大本营。1826年,他开始在这个教会从事侍奉工作,1829年终止该职,起因是他和教会长老之间就圣礼神学发生过一场过于敏感的争执。对于自己被收录入一部基督教文学选集,爱默生可能会不大乐意——例证可参见他对传统基督教生活的批评和1835年题为《历代基督教之欠缺》(Defects of Historical Christianity)的演讲中表述的思想——但是仍可认为,见诸他最早出版的《论自然》(1836年)一书中的思想还是反映了基督教创世教义中的某些基本内容,当然该书也明显受到东方宗教的影响。
—
①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年):美国杰出的哲学、宗教和伦理作家;奉行超验主义世界观,坚信“自然界的神秘统一性”。主要作品:《论自然》,《论生活行为》(1860年),《文学与社会目的》(1876)。
爱默生是公认的美国最具影响的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虽然他写过大量的诗歌——如《挽歌》、《梵境》和《问题》,但最为世人铭记的还是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既表现了一种高度娴熟的行文风格,也显示出他表达艰深思想的杰出本领。1837年他为哈佛优秀生荣誉协会做了一篇题为《美国学者》的著名演讲,号召美国知识界脱离欧洲,争取独立:
学者是这样的人:他必须集当今的全部才智、过往的所有贡献和未来的一切希望于一身;他必须是各类知识的集大成者。如果有一句最重要的训言需要他侧耳倾听,(p682)那就是:世界不足挂齿,惟有人是一切。在你里面蕴藏着整个自然界的法则,而你却不知道一滴树液如何上升;整套理性都在你心中沉睡;所有一切都等着你去认识,等着你去尝试。尊敬的校长、先生们,所有的动机,所有的预言,所有的准备都已证明,这份对于人类未知潜能的信心是属于美国学者的。欧洲典雅的缪斯之声我们已经听得太久了。
p682
下面这段选读摘自《论自然》(1836年)。这本小书是一篇长达九十页的散文,当时的销量并不好,第一版花了十二年才售出五百册。于此对比鲜明的是他1838年7月15日为哈佛神学院毕业班做的演讲,刊印后几周之内就卖了三百册。《论自然》是一部极为重要、极具创造性的宗教文学作品,尤其是在此摘录的第四章。爱默生在这里讨论了语言的作用,特别是语词与语词所力求描述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整个自然界的神秘统一性”这一主题在这段文章中得到清楚印证,爱默生由此断言:“每一自然事实都表现某种精神事实的状态。”
语言是自然奉献给人的第三种功能。自然是思想的媒介,并且以单一、双重、三重的形式表现出来。
1.语言是自然事实的符号。
2.一定的自然事实是一定的精神事实的象征。
1.语言是自然事实的符号。采用自然历史就是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超自然的历史。采用外部创造就是为了赋予我们语言去描绘内在创造的存在和变化。任何用来表现道德或知性事实的文字,究其根本,都是从某些事物的外部形体中借鉴而来的。“对”,指的是“笔直”,“错”则是从“扭曲”而来的。“精神”最初指的是“风”,“道德犯罪”指的是超越“界限”;“目空一切”原来的意思是“扬起眉毛”。我们用“心”去表达情感,(p683)用“脑袋”来描述思想。而“思想”和“情感”本身也是从有形物体借鉴而来的,现在已经专门用来表达精神世界。大多数这种转化过程不为我们所知,因为语言是在远古时期构成的,但同样的倾向每天可以在孩子们身上观察到。孩子和未开化的人只知道名词,或事物的名称,他们把名词转化为动词,并用来从事类似的心理活动。
p683
2.然而,这些表达精神含义的文字的起源只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最少的那部分语言。——这一事实在语言学历史上十分突出。文字并不具有象征意义,事物本身才是象征的。每一自然事实都是某种精神事实的象征。自然界的每一外部表现都同人的心理状况相对应。而且,人的心理状况只有通过描述自然界的某种现象才能表现出来。我们说愤怒的人是一头狮子,狡猾的人是一只狐狸,坚强的人犹如磐石,有识之士就像火炬。羔羊是无辜的,蛇则代表阴险的恶意。花用来表达微妙的情感。我们熟悉的用法还有用光明和黑暗分别表达知识和无知,用火来表示热爱。“我们身后看得见的距离”用来表达记忆的形象,而“面前看得见的距离”则表达我们的希望。
当人们在沉思中凝望河水时,谁能不想起流水般的往事?投石入溪,泛起的涟漪宣告它们是一切反应的美丽形式。人意识到在他的个人生活之中或背后有一个普遍的心灵,在那儿,就像在天空中一样,正义、真理、爱、自由的本性在升华,在照耀。人们把这种普遍的心灵叫做理性,它不属于你、我、他,而是我们为它所属。我们是它的财产,它的人。覆蔽我们这个地球的蓝天,带着它永恒的宁静、布满着亘古星球的穹苍是一种理性。那些同智力有关的我们称之为理性,同自然有关的称之为圣灵。圣灵是造物主。圣灵本身具有生命。每个时期,每个国家的人都在自己的语言中用“父亲”这个词来描述圣灵。
不难看出,在这种类比中没有什么幸运或变化莫测的成分。它们是恒定的,遍及整个自然。这不是各地几个诗人的梦想。人是类比推理者,而且要研究所有物质对象的关系。他是一切存在的中心,其他每一种存在都向他发出一束关系之光。离开这些对象,人就不可能被理解,反之亦然。自然历史倘若只被它自己所掌握,那就丝毫没有价值,(p684)不会有什么结果,就像物种只有单一的性别一样。但如果把自然历史同人类历史相结合,它便充满了活力。整个植物志,林奈(Linnæu)和布丰(Buffon)的全部著作,不过是自然学的枯燥分类,但其中最一般的事实,如植物的习性,器官,生长情况,如昆虫的声音,一旦应用于智力哲学,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同人类世界联系起来,那它就会以极其生动、宜人的方式影响我们。在所有的演说中,植物的种子都被类比成人类世界里的小种子,甚至使徒圣保罗也把人的死尸称为种子,“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①地球沿轴心绕太阳运转造就了一年的时分:这中间有一定量的没有理性的光和热。但难道人类生活和季节之间就没有一种类比的关系了吗?难道季节就没有从这种类比中汲取宏伟和悲怆吗?就蚂蚁本身来说,其本能是微不足道的,但一旦我们看见它同人建立了某种关系,那么,这小小的苦行僧,就成了告诫者,小小的身躯里就有了一颗伟大的心。这时,它所有的习惯,甚至不久前才发现的生理现象,即它从来不睡觉,也随之变得崇高起来了。
—
①《哥林多前书》15章44节。
p684
由于有形物体和人类思想之间存在这种根本的联系,那些只拥有生活必需品的野蛮人就变得越来越少了。追溯一下历史,我们发现,语言变得越来越形象化了。而在初始阶段语言都是诗;所有的精神事实都由自然象征来表达。同样的象征被用来创造所有语言的初始元素。而且,人们还注意到,所有语言的成语都有极大的雄辩力而且寓意相通。这是最初的语言,亦是持续到最后的语言。这种语言对自然的直接依靠,这种外部现象到人类生活的转变,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也正是这一点使那些秉性刚毅的农夫或樵夫说起话来妙趣横生,而听者亦津津有味。
一个人能否把自己的思想同合适的象征联系起来,表达出来,取决于他性格的质朴,也就是说,取决于他对真理的热爱以及不折不扣地同真理进行交流的欲望。人的堕落必将导致语言的堕落。一旦质朴的性格和观念的主权被第二种欲望,即富贵欲、快乐欲、权力欲、表扬欲等压倒的话,那么表里不一和谬误就会取代质朴和真理。以自然来说明意志的能力也就从程度上损失了。(p685)新的形象不再出现,陈旧的文字被滥用来表示并不陈旧的事物,当仓库里没有金银时,只好用纸币来代替。到了一定的时候,骗局会被戳穿,文字也就失去了激发人们理解和热情的力量。在每一个文明古国都可以找到成百上千个这样的作家:他们在短期内相信并使别人相信,他们看到并说出了真理,但他们没有自发地给某种思想披上自然的外衣,而是不自觉地运用本国历史上主要作家所创造的语言,也就是那些基本上坚持自然表达的作家的语言。
p685
但聪明人会打破这陈腐的用词风格,将文字重新组合成有形的事物,使得形象的语言马上变成一种富有权威的证书,说明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同真理和上帝结成了某种联盟。一旦我们的文章、演讲超越了十分熟悉的事实界线,由激情而燃烧,因思想而昂扬,那么它就自然而然地赋予了形象。一个想认真谈话的人,如果他注意到自己思维的过程,就会发现物质形象总是或多或少地在脑海中闪现,同每一种思想同时出现,提供思想的外衣。因此,杰出的文章和杰出的演说,永远都是寓言。这种形象是自发的。它是经验和现行思维的结合。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创造,是原始造物主通过他已经制造的乐器弹奏出来的曲子。
这些事实可能说明,对于一个思维强健的人而言,乡村生活优于人为的密封的城市生活。我们对自然的认识比我们想交流的要多。自然之光始终不断地流入大脑,以致我们忘记了它的存在。在森林中长大的诗人、演说家,其感观不加设计、自然而然地长年受到森林优美而抚慰的变迁的熏陶,不会因为城市的喧闹或政治的争吵而丧失自己的训诫。即使过了很久,在国家议会的鼓噪和恐惧中,在革命风潮里,那些庄严肃穆的森林形象也会再现在他们早晨最美的时光,就像那逝去的事件能唤起的某些思想的象征和文字一样。在一种崇高情操的感召下,他又看到或听到了他孩提时看到或听到过的林涛、松吟,滚动闪烁的河流,山坡哞哞的牛群。有了这些形象,他便可以把握力量的关键,说理的魅力。
p686
同样,历史上的名言和一个民族的格言通常由自然事实构成,从自然事实中挑选出来,作为道德事实的一幅图画、一个比喻。因此就,有了这么一些谚语: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跛子走对路胜过快腿跑错道;趁晴晒草;满杯水难端平;醋是酒的儿子;最后的分量砸断骆驼的脊梁;古树先生根。可以说这些谚语的最初意义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客观事实,但我们一再重复,就因为它们具有类比的价值。谚语中正确的,也同样适应各种形式的寓言。
这种大脑与物质的联系不是某些诗人想像出来的,而是根据上帝的意志存在的,因此,谁都看得出来。它有时显现在人面前,有时却隐而不露。当我们有幸碰到这一奇迹时,智者却在那儿怀疑是否在其他时候自己处在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地步?
——这些情况会不会像夏天的云,
笼罩在我们头上而不引起特别的考虑。
(莎士比亚《麦克白》第三场第四幕)
一种比宇宙之光更崇高的光照彻宇宙,使其变得透明。自从创世以后,(p687)这是一个一直使每一个天才惊异并进行研究的问题。从古埃及人和婆罗门教徒的时代到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莱布尼兹、斯维登堡的时代,概莫能外。人生的大路旁坐着斯芬克斯,一代又一代,每每有预言家路过那儿,总想试试运气去解开她的怪谜。看来,似乎有必要以物质的形式来表现精神的内容。白天黑夜,河流风暴,飞禽走兽,纯酸正碱,都先以上帝头脑中的理念而存在,并由于精神世界的先期影响而呈现其现在的模样。事实是精神的最终表现。有形的创造是无形世界的终点,或圆周。“物质对象”,一位法国哲学家说, “是造物主基本思想中的必然存在的浮渣,它们应该永远同它们的本源保持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有形世界必然拥有其精神和道德的一面。”
p687
这一理论深奥难懂,尽管诸如“衣裳”、“浮渣”、“镜子”等形象可能会激起人们的一些想像,我们还是必须仰仗更细微,更生动的讲解才能弄清它的含义。“每一件文稿都必须由它所寄寓的精神来解释”——这是批评的基本法则。只有同自然合拍,热爱真理和美德的生命,才能净化人的眼睛去了解其主题。我们可能不同程度地认识自然中恒久的原始意识;这样,世界于我们便成为一部公开的书籍,每一种形式都说明其内在的生命和最终的目的。
根据上述的观点,我们一直在考虑物质可怕的内含和数量。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兴趣亦使我们惊诧不已;因为“每个被正确理解的物质都展现出一种心灵新的官能”。这种本是无意识的真理,当它在一种物质上进行解释和定义时,便成了知识的一部分,成为思想弹药库里一件新型武器。
(摘自《爱默生散文选》,姚暨荣译,略有改动,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1.爱默生在何处谈到自然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直接关联?他认为这种关联的根基是什么?
2.“在这种类比中没有什么幸运或变化莫测的成分。它们是恒定的,遍及整个自然。”爱默生这句话有何含义?指出支持这些论点的类比。
p688
3.“世界是象征的。”爱默生这句话有何含义?他如何说明这一点?
4.基督教的创世教义从哪些方面可视为对爱默生探讨语言与自然的支持?爱默生并未直接引用《圣经》经节,却可以清楚看出有几处暗涉。这些间接提到的经文有可能是哪些?
5.爱默生提到几位他自称使他受惠的作家。指出这些人;若能找到一本百科全书,特别查一查其中的两位——弗兰西斯·培根和伊曼纽尔·斯维登堡。他们对爱默生可能产生过什么影响?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导言 (555)
第59章 丹尼尔·笛福 (557)
第60章 约瑟夫·艾迪生 (574)
第61章 艾萨克·瓦茨 (577)
第62章 约瑟夫·巴特勒 (579)
第63章 乔纳森·爱德华兹 (585)
第64章 约翰·卫斯理 (595)
第65章 查尔斯·卫斯理 (608)
第66章 约翰·牛顿 (614)
第67章 威廉·佩利 (622)
第68章 威廉·布莱克 (630)
第69章 威廉·华兹华斯 (635)
第70章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653)
第71章 约翰·基布尔 (662)
第72章 约翰·亨利·纽曼 (674)
第73章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681)
第74章 安东尼·特罗洛普 (689)
第75章 本杰明·周伊特 (699)
第76章 乔治·艾略特 (711)
第77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725)
第78章 马修·阿诺德 (746)
第79章 乔治·麦克唐纳 (750)
第80章 托马斯·哈代 (761)
第81章 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 (772)
第82章 奥斯卡·王尔德 (775)
第83章 切斯特顿 (803)
第84章 T.S.艾略特 (814)
第85章 多萝西·L·塞耶斯 (823)
第86章 C.S.刘易斯 (838)
第87章 格雷厄姆·格林 (853)
第88章 R.S.托马斯 (865)
第89章 小马丁·路德·金 (871)
第90章 加里森·爱德华·基尔勒 (877)
《圣经》卷名 (885)
术语表 (886)
选文出处 (898)
研究文献 (906)
进一步阅读书目 (918)
英汉译名对照表 (921)
后记 (93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