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64.约翰·卫斯理《讲道集“序言”》《几乎就是的基督徒》

2024-05-11.jpg

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10000字;

·编录:杨原平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第64章 约翰·卫斯理

p595

约翰·卫斯理①和他弟弟查尔斯是18世纪英国福音奋兴运动中的著名人物。卫斯理1703年出生在林肯郡的埃普沃思(Epworth)教区,是撒母耳和苏珊娜·卫斯理的儿子。卫斯理先就读于查特豪斯公学,后进入基督教会继续深造,1726年被选拔为牛津林肯学院院士。卫斯理曾有小段时间离开牛津(1727-1729年),到埃普沃思帮助父亲所在教区的侍奉工作,此间被按立为牧师。回到牛津后,约翰得知弟弟查尔斯创办了一个“圣洁会”,由热心灵性长进的年轻人组成。约翰很快成为该团体的领导成员,批评与诋毁他们的人给他们起了个绰号叫“循道宗”(Methodists)。在牛津的日子,约翰不仅接触了古典文学和哲学的丰富传统,也饱览属灵的经典之作,如托马斯·厄·肯培的《效法基督》,耶利米·泰勒的《圣洁之生》与《圣洁之死》以及威廉·劳(William Law)的《严肃的呼召》(Serious Call)。

①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 1703-1791年):英国福音奋兴运动中的杰出布道家、圣诗作者;循道宗创立者;主要作品:为数众多的布道文、圣诗以及灵修专论。

1735年卫斯理随兄弟查尔斯连同詹姆斯·奥格尔索普(James Oglethorpe)一同前往北美新殖民地佐治亚,想在此推行他当时的高教会派观点②,遭到敌对。受挫之后,他回到英国(1737年),得到莫拉维亚会传道人彼得·波勒(Peter Boehler)的服侍和劝勉。1738年5月24日,在伦敦阿尔德斯门(Aldersgate)大街的一个小型礼拜聚会中,卫斯理获得悔改归信的经历,他的心“感到一阵奇异的温暖”。日后他将此次经历视为自己生活和侍奉的转折点。

② 当时英国国教内部大致可分为高教会(High Church)和低教会(Low Church)两派。高教会派虽不赞成教皇至高无上的天主教,但希望保持教会、主教和神职人员的权威与崇高地位,并主张在教义、圣事和规章上有选择余地(在批评者看来是大量地)承袭天主教传统。低教会派倾向新教,其主张恰恰相反。

p596

这次信仰上的转机之后,卫斯理便立志献身巡回传道和福音工作。自1739年始,他在全国上下都创建了“循道会”。他常年旅行布道,尤以伦敦—布里斯托尔一纽卡斯尔三角区为重,亦常前往威尔士、爱尔兰、苏格兰做短期巡访。反对与逼迫接踵而来,直到他成功的趋势显而易见后,敌对之声才渐渐平息。有一份针对卫斯理颁布的最有名的“革除令”或许就是来自当时(1739年5月)的布里斯托尔主教约瑟夫·巴特勒。卫斯理很晚才结婚,娶了一位叫玛丽·瓦塞尔(Mary Vazeille)的寡妇。终其一生卫斯理都恪守一种律己节制、有条不紊的饮食起居制度。他八十八岁高龄才去世,布道旅行始终不断——顺带一提,他也始终是英国安立甘教会的按立牧师,尽管他对该教会持各种保留看法。

卫斯理的传道建立在布道基础上,他的讲道力求用日常语言讲述信心经历。在特点上,卫斯理虽缺乏约瑟夫·巴特勒的辞令文采,却比他更胜一筹,因他执意追求以平实的英语打动听众。卫斯理的讲章树立了新的讲道规范,很快就出版印行。鉴于这些讲章的巨大影响及其在文学上无可置疑的地位,在这个集子内收录其中若干,显然是恰如其分的。

选文一:讲道集“序言”

卫斯理的讲章以多组系列形式出版,使广大民众在他在世期间都有机会读到。下面我们来看两套资料。在1771年发表的第一组系列讲道的“序言”中,卫斯理清楚陈明了他日后写讲章所遵循的总体原则。这篇“序言”因此可视为开启他讲道基本主题与路径的钥匙。接在这篇序言之后的是该集子中的第二篇讲章,它有个广为人知、发人深省的题目叫《几乎就是的基督徒》(The Almost Christian),这是卫斯理早期最重要的一次布道,宣讲于1741年7月25日星期天。综观这些篇目可以看到,它们为洞悉18世纪中期大众化布道这一文学门类的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正文:

p597

1.下面几篇讲章包含了我在近八九年间宣讲的主要内容。那段时间我常对公众讲道,所讲的每个题目都在这个集子中;我不觉得有哪一点真理是我常对公众宣讲却没有出现在这集子里,出现在——顺便说说,如果不是公开表示的话——每一个基督徒读者面前。任何一个认真的人,只要仔细阅读过这本集子,都会再清楚不过地看到,那些被我当作真实信仰的精髓来信奉和教导的教义到底是什么?

2.不过我也充分意识到,我陈述这些真理的方式不像有些人期待的那样。在这里没有一件东西是以精巧、雅致、藻丽华美的装束出现的。即使原本想这么写,打算这么写,我的时间也不允许。但事实上,我绝非漫无目的。就像平日的讲道一样,我目前的写作本意就是要面向大部分民众,面向那些既不会欣赏也不能领会演讲艺术的人们,但他们却有足够的资格判断什么是对现世和将来的福祉必不可少的真理。我说这一点,是为了让好奇的读者不必劳神费心去寻找那些他们必定找不着的东西。

3.我的本意是为朴素的人民预备朴素的真理。目标既定,我便摒弃一切精彩玄妙的哲理思考、一切繁复曲折的理性辩论,甚至尽可能规避显露才学的倾向,除了有时引用一下原文《圣经》。我努力做到避免一切不易理解的词汇,一切日常生活不用的词汇,特别是神学界经常出现的种种术语,那些读书人耳熟能详、普通百姓却陌生如另一门语言的说话方式。可是我不敢说是不是有时候自己也在不知不觉间滑入这些用语中;一个自己很熟悉的词,我们会极自然地以为所有人对它都是熟悉的。

  1. 我的本意是,在某种意义上忘掉此生所读的一切东西。也就是,总的来说,仿佛从未读过一个作者的书,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圣灵启示的书一律不在此列)。我相信,这样做一方面有助于我更清楚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当我只跟随自己的思路时,就不会把别人的思想和自己搅和在一起;另一方面,不论是独自寻求还是对人宣讲纯粹的福音真理,我的思想也会因此少些负累,少些偏见和先入为主的印象。

  2. 对于坦诚明理的人,我并不怯于将自己心灵深处的想法向他们敞开。我想过,自己不过是朝夕之间的造化,人生度日有如箭矢从空中划过。(p598)我是个灵,从神来,还要归于神;刚刚还在深谷上空盘旋,稍过片刻便不见了,坠入那再无变更的永恒之中!我就想知道一件事——通往天国之路,以及如何安全登陆在那幸福的彼岸。神自己纡尊降卑来引导这条路:这就是他自天而降的惟一目的。他将这一切写在一本书上。哦,给我这本书!不惜任何代价,我要这本神的书!现今我有了:该我认识的已足足都在这里了。让我做一个“读一本书的人”。如今我在此,远离世间忙碌,独自静坐,惟神与我同在。在他面前我打开他的书读着,为着这一目的——寻找通天的路。对于所读内容有疑义吗?有什么暗昧不明、纠结不清的吗?我将心举起向着众光之父——“主啊,你不是说:‘若有缺少智慧的’,让他向神求?你‘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雅各书1:5)你还说:‘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约翰福音7:17)我愿意行你旨意,让我晓得你的旨意。”于是,我查阅、思考《圣经》中对应的经节,“将属灵的话,解释属灵的事。”(哥林多前书2:13)我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沉思默想。若仍存疑问,我就求问那些在神的事情上多有经历的人;借此,那书上的字句固然是死的,却能说话。我如此学习,也如此教导。

p598

6.关于天路,我在《圣经》中找到什么,在下面的讲章中便如实记下什么,目的是将这条神的路与所有出于人的路区分开来。我已经尽力阐述了什么是真实的、《圣经》上的、体验中的信仰,让真正属于它的内容一样不缺少,不属于它的一样不加添。在此我特别盼望的是,首先,保守那些刚刚开始面向天国的人(他们因着对神的事情所知甚少,容易偏离正道),远离拘泥的形式,远离纯粹外在的宗教,这种外在几乎把心灵的信仰从这世界上赶逐出去了;其次,警戒那些已经认识内心信仰,知道信心是借着爱来行事的人,免得他们什么时候又因信心废弃了律法,而陷回到魔鬼的网罗里。

7.根据几位朋友的建议,也应他们的要求,我在这集子所收的讲章前面另加了三篇自己的讲章以及一篇我弟弟在牛津大学的讲章。我计划中就打算对那些题目作些评述,而且比其他题目更看重,因为有人经常宣扬说我们近来改变信条了,不再传讲几年前传讲的东西了。以上这些题目正是目前所能拟就的对他们最强有力的回答。将我们近期与先前的讲道做个比较,任何一个有悟性的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

p599

8.或许有人会说,虽然我擅自教导别人,自己却走错了路。很可能这样想的人还不少,也很可能我真的走错路了。然而我相信,若有任何错误的地方,我的心总是愿意受定罪。我真诚地盼望得到更好的指点。我对神和人说:“我不知道的,请你指教。”

9.你确信你比我看得更清楚吗?这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你盼望在情势改变的时候人怎样对待你,你也照样对待我吧。我尚未认识的更好的路,给我指出来吧。用《圣经》上清楚的证据为我指明吧。若我还在走惯的老路上徘徊许久,不肯离去,就在我身上多费一些功夫吧;拉着我的手,按着我力所能及的引导我。若我恳求你不要为了加快我的脚步而把我摧垮,请你不要心生不悦:我最多也只能软弱、缓步地行进;要不然我会一步都走不动。另外,我可否请求你,不要,通过扣恶名来引我上正路。就算我罪过昭彰,我怀疑这种办法也不能使我归正。相反,它只能使我逃离你们更远更远,也就更加厉害地偏离正道了。

10.再说,若你们动怒了,或许我也会跟着动怒;这样找到真理的希望就很小了。一旦怒火升起(正如荷马在某处所说),灵魂的眼睛就会被烟雾迷糊,这样什么也看不清了。为着神的缘故,若有可能避免,还是让我们不要彼此动怒吧。让我们不要在彼此心里点燃这,地狱的火,更不要把它鼓成一团烈焰。若要靠这种可怕的光来辨明真理的话,那岂非受亏损,何谈得益?有了爱,即使还有许多见解是习错误的,也远比没有爱只有真理来得强!我们死的时候可以不知道许多真理,却仍能被接到亚伯拉罕怀中。可是,死的时候若没有爱,知识又有什么用呢?不过如同作用在魔鬼与众邪灵身上一样罢了!

愿慈爱的神禁止我们进入这样的试探!愿他在预备我们接受各样真理的知识时,也在我们心中注满他的爱,注满因信而来的一切喜乐和平安!

思 考 题

1.根据上文,卫斯理为什么避免使用复杂的英语词汇和艰深的比喻?这个观点与他“为朴素的人民预备朴素的真理”的意愿有什么关联?

p600

  1. 卫斯理说道:“纯粹外在的宗教……几乎把心灵的信仰从这世界上赶逐出去了。”这是什么意思?找出这句话,联系上下文研读将有助于你对它的理解。

  2. 约瑟夫·巴特勒主教的讲道以其学识渊博而著称,他也不惮于在文中突显自己的才学。卫斯理则相反,他说:“我的本意是,在某种意义上忘掉此生所读的一切东西。”他这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想这么做?也请找出这句话,联系上下文来研读,帮助你的理解。

选文二:几乎就是的基督徒

这是一篇早期的讲章,针对的问题是“名义上的”信仰和个人悔改与重生的重要性。讲道中提的许多问题都与“体验中的信仰”(即以亲身经历为根基的信仰)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卫斯理认为只有这种信仰才是基督信仰惟一、真实的表现形式。全文不遗余力地抨击那些徒具外表形式,内心并无悔罪与决志的宗教信仰。

讲章之二:几乎就是的基督徒

传讲于牛津大学前圣马利亚教堂,1741年7月25日

“你这样劝我,几乎叫我做基督徒了。”(使徒行传26:28)

有许多人走到了这一步;自从基督信仰问世以来,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不少人几乎听劝做了基督徒。可是,只走到这一步在神面前仍是什么都不算。看到这一点,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思考这两个问题:

一、“做几乎就是的基督徒”意味着什么?

二、“做完全的基督徒”意味着什么?

一、1.(1)几乎要做基督徒首先表明外邦人的正直。对这点,我想没有人会提出什么质疑,特别是我在这里所说的外邦人的正直并不光指他们的哲学家笔下称颂的那种正直,还指外邦人彼此期许的那一品质,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行出了这种品质。根据它的法则,他们也都学会不该为人不公;不该明抢暗偷夺走邻舍财物;不该压迫穷人;不该敲诈勒索;不该欺诈哄骗,不管是对穷人或富人,不管进行何种交易;不骗取任何人的权益,若是可能,不亏欠任何人任何东西。

p601

(2)其次,一般的外邦人也允准该对真理和公义予以某种尊重。因此,他们不只对赌咒发誓呼天唤地为谎言作证的那些人深恶痛绝,也厌恶那种毁谤邻舍,诬告他人,恶名在外的人。的的确确,对于任何存心扯谎的人,他们全都看不上眼,视之为人中羞辱、社会蟊贼。

(3)再次,他们彼此之间也有一种互助互爱的期许。他们盼望大家在无损自己的情况下慷慨解囊,这种襄助不仅延及无需任何代价或劳力就能践行的人性化服务,同样也包括将有余的食物分给食不果腹的人,将多余的衣服分给衣不蔽体的人,一句话,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分给那些需要的人。外邦人的正直最低限度能达到这种地步,这就是几乎要做基督徒的第一层含义。

2.(4)几乎要做基督徒的第二层含义是,拥有一个敬虔的外表,这种敬虔也符合基督在福音书上的嘱咐,符合一个真正基督徒的外在表现。相应地,这个几乎就是的基督徒不做任何福音书禁止的事情。他不妄称神的名;他祝福而不咒诅;他绝不起誓;他的言谈是,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他不亵渎主日,也不容许他人亵渎,就是家中的客人他也不容许;他不只远避一切奸淫、邪荡、不洁的实际行为,就是能直接或间接导向这些罪恶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他都避之惟恐不及;不仅如此,一切闲言碎语他都禁止不说;禁绝诋毁贬低、背后毁谤、流言蜚语、恶意中伤,也禁绝“妄语和戏笑的话”(以弗所书5:4)——“温文尔雅”,一种异教道德家故事中的美德——简言之,远避不“造就人”(以弗所书4:29)的一切言语,因它的结果只能是“叫神的圣灵担忧;(而)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 (以弗所书4:30)

(5)他也禁戒那“使人放荡的酒”(以弗所书5:18);禁戒欢宴作乐、狂饮豪嚼。他尽自己的一切涵养避免任何冲突争竞,始终尽心竭力与众人和睦相处。若蒙冤受屈,他也不为自己复仇,不以恶报恶。邻舍有过犯也好,有缺陷也好,他都不责骂,不争吵,不嘲笑。他不会有意冤枉、伤害或刺伤任何人;在一切事情上他说话行事都按照那个明确的准则:“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 7:12)

p602

(6)对于行善,他不只局限于那些廉价易行的善心服务,他还不辞辛劳,忍辱负重为多人谋利益,想方设法来帮助一些人。他不辞劳苦,不怕艰辛,“凡手所当做的事,尽力去作”(传道书9:10),为朋友,为敌人,为恶人,为好人,他都一视同仁。不论是这件事,或是其他任何“事物”,他都“不懈怠”,只要有“机会”,他都行“善”,行各种各样的善,“为众人”行,既为着他们的灵魂,也为着他们的肉体之需。他谴责罪恶的,教导无知的,坚固摇摆不定的,激励良善的,安慰受苦的。那些仍然沉睡的,他费心尽力去唤醒他们;那些已经被神唤醒的,他又努力引导他们到那洗除罪恶与污秽的泉源(撒迦利亚书13:1),让他们在其中洗净自己;那些已经因信得救的,他又激发他们在各样事情上为基督的福音增添光彩。

(7)具有敬虔外表的人也会运用恩典的渠道,所有恩典渠道,只要有机会都尽量运用。他经常光顾神的家,而不像有些人那样,来到至高者面前,要么披金戴银珠光宝气,要么华服艳装尽显虚荣;要么寒暄客套不合时宜,要么行为轻佻不成体统,与敬虔的外表、敬虔的能力完全不相配。但愿神不要让我们中的任何人落入这样的罪责中!这些人可能也会来到神的家,或东张西望,或一脸倦怠,心不在焉,当然有时候似乎也用用祷告,为自己正在忙碌的某件事求神祝福;在整场庄重的礼拜中,他们要么打瞌睡,要么找个最舒服的姿势横靠竖躺;要么聊起闲天,东瞧西看,完全无所用心,仿佛他们心中的神也睡着了;所有这些都不可归罪于敬虔的外表。不,有敬虔外表的人在庄严的礼拜过程的每一步骤中都行为端庄,神情专注。特别是,当他靠近主的桌前时,他绝非轻轻忽忽,草草率率,他的神情、动作、行为举止无一不在诉说这句话,也只有这句话:“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路加福音 18:13)

(8)除此之外,再加一点,即作为一家之长,他会时常运用家庭祷告,还会分别出时间专为与神私下交通,日常表现严谨端肃。能始终如一实践这种外在宗教的人才叫具有敬虔的外表。但是,还需要有另一种东西才可称为“几乎就是”的基督徒,这就是诚心。

p603

  1. (9)我所说的诚心指的是一种真实、内在的信仰原则,上面这些外在的行为都是从这一原则流露出来的。实在说来,若没有这个,我们就连外邦人的正直也不具备。不,我们就连异教的伊壁鸠鲁派诗人也够不上。即使这个可怜的人,在他偶尔清醒深思的日子也会如此见证:

好人不犯罪是因热爱美德,

恶人不犯罪是因惧怕刑罚。

所以,若一个人禁止犯罪仅仅是为了逃避刑罚,异教徒会说:“你不会被绞死。”在此,“你已经得了你的赏赐。”(马太福音6:2)但是,他不会承认这样一个无害的人是一个好的外邦人。如此说来,若有,人出于同样的动机,即为了逃避刑罚,避免丧失亲友,丧失利益名声,他不只禁止作恶,还行了很多善事,甚至用尽一切恩典之法,可是我们还是完全不宜把这人称为一个“几乎就是”的基督徒!若心中没有更好的原则,他充其量不过是个假冒为善者。

(10)因此,做一个“几乎就是”的基督徒必定意味着一颗真诚的心,对于侍奉神有一个真实的意愿,对于行神旨有一个由衷的爱慕;必定意味着这个人有一个真诚的意念,要在凡事上,在一切言语、一切行动上,一切所为与所不为上讨神的喜欢。这种意愿在一个“几乎就是”的基督徒身上会贯穿他生活的整个走向。无论行善也好,戒恶也好,运用神的律例也好,这都是他至为重要的行动准则。

(11)这里很可能有人要问:“现今的人能做到这个份上,却仍然是个‘几乎就是’的基督徒,这可能吗?做一个完全的基督徒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什么呢?”我的回答是,首先,一个人走到这一步却仍然只是个“几乎就是”的基督徒,这是可能的。我得知这一点不仅出于神的启示,也因为实际经历中确有佐证。

(12)弟兄们,“在这事上我大大地放胆。”(哥林多后书7:4)若我为着你们和福音的缘故将我自己的愚妄在房顶上宣扬出来,“这不公之处,求你们饶恕我罢。”(哥林多后书12:13)——所以,容让我坦率地说说我自己,就像说另外一个人一样。我甘愿更降卑,为使你们得升高,我甘愿更微贱,为使你们得荣耀。

p604

(13)多年来,我一直都是走到这一步为止,在这里的很多人都可以作证。我勤勤勉勉远避一切罪恶,保持良心无过。爱惜光阴,善用时机,恩待众人,广行善事,团体与个人的恩典渠道都时常运用,认真实行;无论何时何处都竭力追求,谨言慎行。神能为我作证–我就是站在他面前——我做这一切都是出于真心:真心地打算侍奉主,真心地渴慕在凡事上行他旨意,讨他喜悦,他召我“打那美好的仗”,且要“持定永生”。然而,我自己的良心却在圣灵里向我指证,这段时间里我始终不过是“几乎就是”的基督徒。

二、如果有人问:“做一个完全的基督徒,除此之外到底还有什么更多的含义?”我的回答是:

(一)1.首先是爱神。因为神的话就是这么说的:“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马可福音12:30)它是一种这样的爱:它要占据整个心灵,调集一切情感,它要充满灵魂的每一空间,它要最大限度地使用灵魂的各项才能。谁能如此爱主他的神,他的灵要不断地“以神他的救主为乐”。(路加福音1:47)他的喜乐在于耶和华,他是他的主,他的一切,向着他“凡事谢恩”;(帖撒罗尼迦前书5:18)他所有的渴慕都是向着神,为着记念他的名。他的心始终在呼求:“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谁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没有所爱慕上的。”(诗篇73:25)的的确确,除神之外他还有何所求?不是世界,也不是世上的事物,因为”就我而论,世界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论,我已经钉在十字架上。”(加拉太书6:14)他已经向“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约翰一书2:16)钉死了。诚然,任何一种骄傲他都向它死了,因为“爱是不自夸”(哥林多前书13:4),而“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约翰一书4:16)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这爱更重要了。

(二) 2.做一个完全的基督徒必备的第二件事是爱邻舍。因为我们的主在下面这段话中如此说道:“要爱人如己。”(雅各书2:8)若有人问:“谁是我的邻舍?”我们的回答是,世上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属乎那位赐灵给一切肉身的天父的孩子。我们无论如何都不可把我们的仇敌或神的仇敌以及他们各人的灵魂排除在外。每一个基督徒都要爱这些如同自己,是的,“正如基督爱我们。”(以弗所书5:2)谁愿意更完全地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爱,(p605)可以想想圣徒保罗对这爱的描述。它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它是“不嫉妒”;它是不匆忙急躁下论断;它是“不自夸”,而是让施爱者成为至卑者,成为众人的仆人。爱是“不做害羞的事”,而是“向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哥林多前书9:22);他“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对别人有益,好让他们能得救。爱是“不轻易发怒”,爱能把怒气抛弃,发怒的人心里没有爱。爱“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哥林多前书13:4-7)

p605

3.做一个完全的基督徒还意味着另一件事,这件事可以分别出来考虑,虽然它实际上与上述内容也分不开,这就是一切的根基:信心。神的整个启示中,对于这件事都有非常精妙的论述。“凡信……的,”主所爱的门徒说,“都是从神而生。”(约翰一书5:1)“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1:12)还有,“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约翰一书5:4)甚至我们的主自己也宣告说,“那信我的就有永生,不至于定罪,是已,经出死入生了。”(约翰福音5:24)

4.不过,但愿在此不要有人欺骗自己的灵魂。需要切切指出,信心若不能带出悔改、爱和各样善行,那就不是真正有生命的信心,相反,它是死亡和魔鬼的信心。因为即使魔鬼也相信基督由童女所生,相信他能行各样神迹、自称为神;相信他为我们的缘故,遭受最痛苦的死刑,为救我们脱离永死;相信他第三日复活,升入高天,坐在父的右边,到世界末了要再临世界,审判活人死人。这些信仰的总则魔鬼也信,它们也同样相信写在旧约、新约里的所有一切。可是,尽管有这样的信,它们仍旧是魔鬼;它们没有真实的基督徒信心,仍旧处在被咒诅的境地。

5.“正确的真实的基督徒信心是(我们自己的教会是这么说的),不仅相信《圣经》和我们信仰的总则是真实的,而且还要有一个确定的信心和把握,相信自己已经得蒙基督拯救,脱离了永远的沉沦。这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对神确定的信心和把握,相信借着基督所成之工,他已罪得赦免,与神和好,蒙神悦纳。随之而来的是一颗爱的心,乐意遵行神的命令。”

p606

6.那么,凡有这信心的,这信心能“洁净他的心”(借着住在人里面的神的大能),除净“骄傲、忿怒、欲望和一切的不义”,除净“一切肉体和灵魂的污秽”;能使心中充满那比死更坚强的爱,这爱既是向着神,也是向着整个人类;这爱能做神的工,喜悦为众人倾尽自己,以此为荣;这爱能欢欢喜喜忍受基督所受的耻辱:被讥讽,被藐视,被众人恨恶,不仅如此,这爱还能忍受神的智慧所容许的,世人或鬼魔的邪恶加诸于身的任何痛苦——凡拥有这样在爱中行事的信心,这个人就不只“几乎就是”,而是“完全是”一个基督徒了。

7.可是,谁是这些事活的见证人呢?我劝你们,弟兄们,在这位神面前——在他面前,“阴间和灭亡尚不得遮掩,何况世人的心呢。” (箴言15:11)——你们每个人都要问自己的内心,“我是那号人吗?迄今为止,我是不是在行公义、怜悯、真理,正如外邦人正直的原则所要求的那样?果真如此,我是否拥有的是一个基督徒的外在形象?敬虔的外表?我是否禁戒罪恶——神的话中明言禁止的一律不做?是否凡你手所当行的善都尽力去行?是否随时随刻对神的一切律令都庄严对待?是否行这一切事时都有一个真诚的意愿,真诚的心志,要在凡事上讨神的喜悦?”

8.你们中难道不是有很多人意识到,你们还从未达到这一步,连“几乎就是”的基督徒都从未成为过;你们还未达到外邦人的正直水准;至少,还未拥有基督徒敬虔的外表?——更不用说神已看到你们心里的真诚,看到一个要凡事讨他喜欢的真实的意愿。你们从来没有想过要将自己的一言一行,工作、学习、娱乐奉献给他,为着荣耀他。你们从来没有打算,也没有盼望过所行的一切要“奉主耶稣的名”而行,要将它作为“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得前书2:5)。

9.然而,就算你们已经这么做了,好的打算、好的愿望就能让你成为基督徒么?断乎不能,除非它们带出好的果效。有人说:“地狱是由好心好意铺成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仍然存在:神的爱是否浇灌在你心里?你能否呼求说,“我的神,我的一切”?你是否除他之外别无所求?是否以神为乐?他是否成为你的荣耀、喜乐,你最高的喜乐?这个命令是否写在你的心上:“爱神的也当爱弟兄。”(约翰一书4:21)你是否爱邻舍如同自己?(p607)你是否爱每一个人,甚至你的敌人,神的敌人,如同自己的灵魂,如同基督爱你?是的,你是否相信基督爱你,将他自己给了你?你对他的宝血有信心吗?你是否相信神的羔羊已经除去了你的罪,将它如同一块石头抛进了深海?他已抹去了与你作对的一切字句,将它挪去,钉在他的十字架上?你是否切实借着他的血得蒙救赎,乃至罪得赦免?圣灵是否与你的灵同证你是神的孩子?

p607

10.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如今站在我们中间,他知道,若有哪个人不带着这种信心、这种爱而死,倒不如他从未生出来还好。醒来吧,你们这沉睡的人,来求告你的神,趁他可找寻的日子呼求他。但愿他不停歇,直到让他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出埃及记33:19),直到他对你宣告主的名:“耶和华,耶和华,是有怜悯、有恩典的神,不轻易发怒,并有丰盛的慈爱和诚实。为千万人存留慈爱,赦免罪孽、过犯和罪恶。”(出埃及记34:6)但愿没有人会用虚空的话来说服你,使你未得这至高呼召的奖赏而能心安理得。你当日夜向他呼求,呼求这位“在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的神(罗马书5:6),直到你知道自己已经相信了他,能够说:“我的主,我的神!记住,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路加福音18:1),直到你也能向天举手,向这位活到永永远远者宣告,“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约翰福音 21:17)

11.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如此经历何为“完全是”而非仅仅“几乎就是”的基督徒;经历靠神恩典,藉基督的救赎白白称义;明白我们是因耶稣基督与神和好;在盼望神的荣耀中满心喜乐,让神的爱借着所赐给我们的圣灵丰丰富富浇灌在我们心里。

思 考 题

1.这篇讲章是抨击“形式上”或“名义上”宗教的得力之作。列出卫斯理批驳中的主要观点。

2.卫斯理在这篇讲章中采用怎样的“声音”或“语气”?注意本篇语言与当时时兴的曲折晦涩的文风相比是多么直截了当。

3.你觉得他的大学听众会对这一悔改与灵性复兴的呼吁做出怎样的反应?

目 录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导言 (555)

第59章 丹尼尔·笛福 (557)

第60章 约瑟夫·艾迪生 (574)

第61章 艾萨克·瓦茨 (577)

第62章 约瑟夫·巴特勒 (579)

第63章 乔纳森·爱德华兹 (585)

第64章 约翰·卫斯理 (595)

第65章 查尔斯·卫斯理 (608)

第66章 约翰·牛顿 (614)

第67章 威廉·佩利 (622)

第68章 威廉·布莱克 (630)

第69章 威廉·华兹华斯 (635)

第70章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653)

第71章 约翰·基布尔 (662)

第72章 约翰·亨利·纽曼 (674)

第73章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681)

第74章 安东尼·特罗洛普 (689)

第75章 本杰明·周伊特 (699)

第76章 乔治·艾略特 (711)

第77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725)

第78章 马修·阿诺德 (746)

第79章 乔治·麦克唐纳 (750)

第80章 托马斯·哈代 (761)

第81章 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 (772)

第82章 奥斯卡·王尔德 (775)

第83章 切斯特顿 (803)

第84章 T.S.艾略特 (814)

第85章 多萝西·L·塞耶斯 (823)

第86章 C.S.刘易斯 (838)

第87章 格雷厄姆·格林 (853)

第88章 R.S.托马斯 (865)

第89章 小马丁·路德·金 (871)

第90章 加里森·爱德华·基尔勒 (877)

《圣经》卷名 (885)

术语表 (886)

选文出处 (898)

研究文献 (906)

进一步阅读书目 (918)

英汉译名对照表 (921)

后记 (937)

2024-01-1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