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63.爱德华兹《论信仰的深情》

2024-05-11.jpg

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7400字;

·编录:杨原平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第63章 乔纳森·爱德华兹

p585

乔纳森·爱德华兹①于1703年10月5日生于康涅狄格州的东温舍(East Windsor)。1716年9月,年仅十三岁的爱德华兹进入纽黑文的耶鲁学院(今耶鲁大学),四年后,以班上名列前茅的成绩毕业,并继续在纽黑文进行为期两年的神学研究。约十七岁那年,爱德华兹经历了悔改归信的体验。在读到《提摩太前书》1章17节时,上帝的伟大和荣耀让他受到强烈的震撼。日后,他在日记中写道:“当读到那些话语时,我觉得仿佛有一样东西,一种对神圣存在之荣耀的特有感受漫及我的整个灵魂;这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与此前的任何经历都不相同。”

①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年);美国最杰出的清教作家、布道家;主要作品:《论信仰的深情》,《论恩典》,《论自由意志》。

1722年完成学业后,爱德华兹到纽约一家长老会教会任教牧之职,1724年离开,转去耶鲁当助教,供职至1726年;从1725年开始,一直为外祖父所罗门·斯托达德(Solomon Stoddard)当助手,其外祖父是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Northampton)公理会的牧师。1729年斯托达德去世,爱德华兹接续外祖父当牧师。爱德华兹大部分重要的文学和神学著作都出自这段北安普敦时期,这些作品包括他的《论信仰的深情》(1726年)及许多重要的讲章。

对于他在北安普敦期间的讲道,人们的接受态度只能说是褒贬掺半。一方面他的讲道被誉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复兴”的先声。这次“大复兴”始于1734年,当时在爱德华兹教区有六个人突然悔改归信,(p586)上百英里以外的人也都慕名前来。他的《实录神的奇异工作》(1737年)一书依次记录了“大复兴”的早年经过,该书使他一举成名。可是,尽管有这些成功,爱德华兹却在自己的会众中遭到不少人的疏远,原因是他对会众资格的要求比当时的惯例要严格得多,而且对此毫不退让。他起初坚持要求会众要有悔改重生的明显证据,但最终还是勉强认可了有公开的信仰告白就行。由于他不肯接纳未能达到这些标准的人参与领圣餐,这一举措导致了聚会内部长达两年的争执。终于于1750年,爱德华兹被免除了教牧之职。

p586

此后的几年中,爱德华兹由于欠债,收入又无保障,家庭度日维艰,后来终于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托克布里奇(Stockbridge)安顿下来,这里当时还是一个边疆殖民地。他在这里服侍一个小型聚会,同时也向印第安人传教。他的主要作品《论自由意志》(1754年)就是在这里完成的。在边疆工作几年后,爱德华兹迫于重重压力,于1757年秋接受了普林斯顿大学的校长一职。他担任该职不满一年,便因天花接种失败产生高烧反应,于1758年去世,葬于当地的公墓。

选文一:论信仰的深情

这里研读的第一个文本是爱德华兹最为人广为传诵的专论,讨论的是情感在信仰中的作用。启蒙思想认为信仰只涉及命题式的相信,爱德华兹驳斥该论点,认为信仰有其情感或爱感的一面。在这一点上,它与约翰和查尔斯·卫斯理的作品有重大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信仰在主观上的体验。选文取自这部重要作品的第一章第二部分。

其二,我认为真实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充满深情的,这一点通过对一些事物的观察便显而易见。陈述如下:

我们前面说过情感的本质,这已经可以,也足够证明——不需再添加任何佐证——信仰的深情这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谁能否认真实的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包含着由灵魂的倾向和意志发出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为,或者说由心灵发出的充满热切的实践?

p587 神所要求和所认可的信仰并不在于一些软弱、沉闷、了无生机,只能把我们从麻木不仁的境地中稍微提升一点的愿望和希求上:神在他的话语中对这一点坚持不怠,即我们需殷勤恳切,“灵里火热”,我们的心要积极投入信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侍主。”(罗马书12:11)“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神,遵行他的道,爱他,尽心尽性侍奉他。”(申命记10:12)还有“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6:4-5)这是心灵对信仰何等热切、活泼的参与,这是心灵受真割礼、真正得蒙重生的人所结的果子,对此神有这些赐生命的应许:“耶和华你神必将你心里和你后裔心里的污秽除掉,好叫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神,使你可以存活。”(申命记30:6)

若我们没有在信仰上殷勤恳切,没有在意志与倾向上操练得刚强,那我们就一无所是。信仰的事如此伟大,我们的心灵若没有生机与活力,那么无论怎样操练,都与信仰的本质与意义颇不相宜。没有什么比信仰更需要我们在意愿的行动中体现活力;同样,也没有什么比信仰更憎恶不冷不热了。真实的信仰从来都是强大有力的,它的能力首先体现在心灵对它的内在操练上,心灵是这种能力最主要的也是最原始的居所。因此,真实的信仰也叫做敬虔的能力,有别于《提摩太后书》3章5节所说的敬虔的外在表现,即徒具形式的敬虔:“有敬虔的外貌,却背了敬虔的实意?。”神的灵在那些拥有健全实在的信仰的人里面是一种能带来强有力的圣洁情感的灵;因此我们说神“赐给我们。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提摩太后书1:7)这样的人,当他们接受神的灵时,因着神的灵那使人成圣的和拯救人的力量,我们说他们“受了圣灵与火的洗”。神的灵在人心里激发起这些满有能力满有热切的操练,借着这样的刚强和热切,当恩典动工时,人心就会觉得里面“火热”,正如《路加福音》24章32节中两个门徒的情形。

①“实意”原文为“power”,即“能力”。

信仰的事时常可比做那些人们总是为之全心投入、全力以赴进行操练的事,比如为一巨大的奖项或高贵的冠冕奔跑、拼搏、苦战,与强敌进行你死我活的搏斗;像用武力强取城池邦国的人那样浴血奋战。

p588

真正的恩典有多种不同层次,有些人在基督里只是做婴孩的,在他们里头,爱好与心志不特倾向属灵和属天的事物,在这方面的操练相对较弱;不过,每一个人只要心中有敬虔的力量,都可以把他的爱好和心志操练得向着神去,向着属灵的事物去。这些圣洁的操练满有真正的能力,满有生机,能在他里面超越一切属肉体、属天然的情感,且得胜有余;因为每一个真正的基督的门徒都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房屋、田地,甚至自己的生命。”(路加福音14:26)由此可知,只要有真实的信仰,必定会在爱好与心志上积极操练自己,以趋向属灵的事物。但是,如前所说,意志上积极、活泼又不乏理智的操练不是别的,正是灵魂深挚情感的表现。

思 考 题

1.爱德华兹是如何理解“深情”这个词的?

2.爱德华兹清楚指明信仰与这些深切的情感密不可分,这是为什么?你觉得这个观点已通过他的论述得以确立了吗?

3.为什么爱德华兹对“不冷不热”如此憎恶?

选文二:寄居的基督徒

爱德华兹有一引人入胜的力作,即一篇题为《寄居的基督徒》的讲章。在这篇讲章中,爱德华兹旨在帮助基督徒在行走这条信心之路时为自己确定正确的方向。当我们行经这个世界时应该对它采取怎样的态度?

爱德华兹说,正因为这世界是神造的,我们不能把它斥为罪恶。可是,又因为它不是神,它便缺少基督徒旅程终极目标那份真实的荣耀。他提醒听众,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神,除了这位神,再没有什么能满足人,也没有什么有权要求人的敬拜。爱德华兹在此宣告:“神是一切有理性的受造所能拥有的最高的善;享受神是使我们灵魂得以满足的惟一幸福所在。”基督徒行过这世界时可以享受世间的一切供给,但要认识到,最终与神同在的喜乐要全然胜过这世界所提供的任何欢愉和快乐。

p589

“……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希伯来书11:13,14)

使徒在这里展示了信心的极致——它荣耀的果效,它在旧约圣徒中有福的结局。历数亚伯、以诺和挪亚,亚伯拉罕和撒拉,以撒和雅各的例子后,他说道,所有“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在这些话里面,使徒更直接指涉的人似乎是亚伯拉罕和撒拉以及与他们一同从哈兰、从迦勒底的吾耳出来的亲属,因为如15节所示,他这么说:“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可以有回去的机会。”

在此我们要注意两件事。

1.对于自己,他们承认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在这点上还有一句对于亚伯拉罕特别的记载,“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这似乎是先祖们的普遍感觉,雅各对法老说的话也是这样。雅各对法老说:“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岁,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在世寄居的年日。我在你面前是客旅,是寄居的,像我列祖一般。”

2.使徒由此得出推论,即他们要另寻一个家乡,“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既然承认自己是寄居的,便表明此处不是他们的久居之地,他们心中向往的是另一个家乡,他们追寻前往的是这样的所在。

第一部分

我们当如此度今生,将它只看作通往天国的一段旅程,

一世寄居生涯。

1.我们不应沉溺于这世界与世上的享乐,当追求天国。我们当“先求神的国”;当将追求属天的福分、神的同在,以及与耶稣基督同住置于一切事物之上。(p590)固然四周有各种欢娱环绕,家中有亲友、爱眷同居;固然高朋满座其乐融融,子女绕膝前程无量;固然左邻右舍和睦共处,所到之处皆受爱戴,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我们应得的份,我们不该以此为我们的安息之由。我们绝不该沉溺其中,而当盼望神的时候一到,便将这一切全然撇下。我们在拥有、享受、使用这一切时只能存这样一个观念,即任何时候蒙呼召,我们都能随时放下它们,并心甘情愿,欢欢喜喜以之换取天国。

p590

即为旅人,沿途所见,无论多么舒心怡人也不会使他在此安身落户。所经之处纵使景色宜人,花草遍野,树阴覆郁,他也不因这一切心满意足,不过将它视作途中匆匆而过的景致罢了;他不会因迷恋于美丽的景色而放弃前行的念头。不,只要他仍牢记着旅程的终点,即使投宿的旅店食宿俱适,他也不会有安居下来的想法。他认为这些都不属于自己,他不过是个过客,吃饱喝足,歇宿一夜后,他还要前行。想到整个行程已完成如许,他会喜上心头。

同样,我们也应该渴慕天国过于今生的舒适和享乐。使徒提到这点是要基督徒因着这个思念得劝勉、受安慰,因为他们离自己的有福之境近了。我们得救的日子“比我们初信的时候更近了。”(罗马书13:11)——我们的心当对这些事物松手,如同一个旅人,这样,无论何时神召我们,我们都能欢欢喜喜地与之分离。“弟兄们,我对你们说,时候减少了;从此以后,那有妻子的,要像没有妻子;哀哭的,要像不哀哭……”(哥林多前书7:29-31)——这些东西只是借给我们暂用片时,为今世服务;我们的心却应当专注于天国,那才是我们永远的产业。

2.追求天国,就应当行走在通往天国的路上。这是一条圣洁之路,我们只当选择、渴慕行在这样一条道路上,除此别无他途。我们要脱离一切肉体的欲好,它们都是会拦阻我们前行的重担。“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希伯来书12:1)无论何种欲好,无论满足欲好的事是何等诱人,只要它成为我们天路上的拦阻或绊脚石,我们都当将之弃置一边。

走这条道路,我们当顺服神的一切命令,无论难易;弃绝我们一切有罪的倾向与喜好。(p591)天国的路是不断上行的,我们当乐于走这条上行之路,尽管这路崎岖难行,令人厌倦,与肉体的天然偏爱截然相悖。我们当跟从基督,他所走的路才是通往天国的路。我们当背起十字架跟从他,心里柔和谦卑,顺服仁爱,殷勤行善,恒忍受苦。天国之路就是一种属天的生活,即效法那些天国里的人,效法他们圣洁的享受,效法他们的爱、敬拜、服侍和对神与羔羊的赞美。虽然满足私欲的人也可能进天国,但我们更愿意走一条圣洁的路,一条遵行福音书上属灵的舍己原则的路。

p591

3.走这条道路,我们当吃苦耐劳。长途跋涉总不免艰辛与疲乏,若途经旷野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忍耐艰难与疲倦,人也不能指望什么。所以,行在这条圣洁之路上时,我们应当善用时间和精力,征服途中的一个个艰难与险阻。我们要经过的是一片旷野之地,有许多高山、峻岩和崎岖难行之地等着我们去穿越,因此我们的力量当计划着使用。

4.我们的一生都当用来行走这条天路。当趁早出发,这是有行动能力之人的第一要事;一踏进这个世界就应该踏上这条道路;当奋勉前行,以之为每日的工作;当时常思念这趟旅程的终点,每日的工作就是在这条天路上不断奔走。人在旅途,便时时不忘那既定的终点;日思夜想的是旅途的进展,是如何抓紧时间直抵目的地。因此我们的心当时时记挂天国,也当时时把天国的直接入口或通道——死亡,摆在面前。只要一息尚存,在这条路上都当坚持不懈。

“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希伯来书12:1)尽管路途艰难,身心疲惫,我们仍当忍耐持守,乐经忧患。路虽漫长,却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直到抵达我们追寻的地方。我们也不应像以色列百姓那样,因路途遥远、艰辛就泄气,以致绕路而行。我们的一切思念与计划都应当是努力前行,直抵天家。

5.我们应当在圣洁上不断长进,步步趋近天国。当竭力追求靠近天国,性情更加属天;在以下这些方面更像天国居民:生活圣洁,效法神,认识神与基督,随着一步步接近真福直观,对神的荣耀、基督的美丽和神圣事物的无限美妙有着更清楚的看见。应当在神圣之爱上不断长进——让这爱的火焰在心中越燃越炽热,直到整颗心在这爱火中升华——存心顺服,(p592)言行举止有属天的样式,好使我们在地上遵行神旨如同天使在天上遵行神旨;满得安慰与属灵的喜乐,乐享与神和基督耶稣之间实实在在的交通。我们的道路应当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言4:18)我们应当饥渴慕义,且多多渴慕公义,“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彼得前书2:2);“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立比书3:13,14)

p592

6.生活中其他的一切都当完全从属于这个目标。旅人一旦上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顺应于到达旅程终点这个目的;若随身携带钱财给养,也是为这趟旅途之需。所以,其他一切任务,一切现世的享乐都当完全置于奔走天路这一事务之下。不管拥有何物,只要它成为羁绊或拦阻,我们都要即刻撇下。我们享受世间的欢娱与财富时,都应抱有这样的观念和态度,即,它只能促进我们的天路行程。因此,我们当吃,当喝,当着装,也当增进朋友间的交往和友情。但是,无论我们从事何事,无论投身何种目标,我们总要问自己,这件事务、这份事业是否会促进我们的天路行程;若否,就当断然放弃。

第二部分

基督徒的生活为何是一趟旅程,一种寄居的生活?

1.这世界非我久居之地,我们留待此世的时日十分短暂。世人在世之日实系幻影。神从未把这世界设计成我们的家;神赐给我们这些现世的食宿之需,目的也从不在此。若神赐给我们房产有余,子女成群,高朋满座,其用意并不在于让我们把此世当作长居久安之所,尽行装点配备;他的目的是让我们暂时使用这些,过不久就撒手而去。我们蒙召或应付任何世俗事物,或负责照管一个家庭,若没有将生命用于奔走天路,而是用在别的什么目的上,那么我们所有的劳作都要归于失败。若把生命花在追逐世俗的福乐上,如钱财之乐,感官之乐,人间声名地位之乐,子女之乐,望子成龙、安居乐业之乐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将对我们了无意义,因为死亡要吹灭我们所有的盼望,(p593)了结我们所有这些享受。“那曾经认识我们的地方,不再认识我们。”“那曾经见过我们的眼睛,不再看见我们。”我们要被取走,永远地离开这一切事物,而且什么时候我们不知道,或许是我们刚刚拥有这一切后不久。“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约伯记14:12)

p593

2.将来的世界是为我们设计的永久安居之地。在那里神定意我们不再挪移,只有那儿才是永久的居所,永远的产业。今世的光景短暂无才常,但将来那个世界我们的光景永世长存。我们的一切都不再改变,就像初到那儿一样。因为将来世界的光景要存到永远,因此它远比我们现世的光景重要得多。所以说,今生所注重的一切当完全服从永世的需要。

3.天国是我们达臻至高与至善目标的惟一所在。神造我们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罗马书11:36)因此,只有在我们被带到神面前时,才能达到我们最高的目标。只有被带到天上,才能进到神面前,因为天是神的宝座,是有神特别同在的地方。在今世我们与神的联合十分不完全;在暗昧不明中我们对他的认识也十分不完全;我们的效法神也很不完全,掺杂着许多疏远与间隔。在这里虽然也可以侍奉、荣耀神,但还是十分不完全;我们的侍奉有罪掺杂,反倒羞辱神。可是,到了天上(当这日果真到来),我们就要被带到与神的完全联合中,也能更清楚地看见他。到那时,我们就要完全像他,不再存留半点罪。“因为(我们)必得见他的真体。”(约翰一书3:2)到那时,我们要尽一切所能、一切所有完全地侍奉他,高贵地荣耀他。到那时,我们将完完全全将自己献给神,我们的心将作为纯净、圣洁的祭,怀着神圣的爱火献上。

神是一切有理性的造化所拥有的最高的善,享受神是使我们灵魂得以满足的惟一幸福所在——在天国里充分享受神,这实在好得无比,远胜地上最美妙的食宿之乐。父母、夫妻、子女、人间的友情,这一切不过是影子,享受神才是实质;这些不过是散落的光线,神才是太阳;这些不过是溪流,神才是泉源;这些不过是水滴,神才是海洋——故此,我们理当只将今生当作天国之旅来度过,正如我们理当以寻求那最高的目标和原本的善为我们一生的工作,生活中其他的一切事物都当从属于它。在我们原本的目标和真正的幸福之外,何必还要为别的东西去劳作、操心呢?

p594

4.我们现今的光景和属于它的一切都是那创造万有者设计的,其目的完全是为着那另一个世界——造这个世界是为着那另一个世界预备地方。人得到一个必死的生命是为了预备他接受一个永恒不变的光景。神在今生赐给我们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目的而赐予。太阳照耀,雨水降落,大地出产,这一切都是为着这个目的;民间的,教会的,家庭的各项事务,以及我们个人的一切切身之虑,这些都是那创造万物、行作万事的神计划、命定的,为要服从于那一将来的世界。因此,我们也应当让它们隶属于那个世界。

思 考 题

1.爱德华兹在这篇讲章中认为对世界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从完全彻底的拒斥到不带批判的肯定这两个极端的范围中,你可能会把作者的这种态度列在什么位置?

2.爱德华兹从哪些方面说明“寄居生涯”的模式正表明基督徒生活的本质?

3.爱德华兹是如何把地上生活与天国盼望联系起来的?

目 录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导言 (555)

第59章 丹尼尔·笛福 (557)

第60章 约瑟夫·艾迪生 (574)

第61章 艾萨克·瓦茨 (577)

第62章 约瑟夫·巴特勒 (579)

第63章 乔纳森·爱德华兹 (585)

第64章 约翰·卫斯理 (595)

第65章 查尔斯·卫斯理 (608)

第66章 约翰·牛顿 (614)

第67章 威廉·佩利 (622)

第68章 威廉·布莱克 (630)

第69章 威廉·华兹华斯 (635)

第70章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653)

第71章 约翰·基布尔 (662)

第72章 约翰·亨利·纽曼 (674)

第73章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681)

第74章 安东尼·特罗洛普 (689)

第75章 本杰明·周伊特 (699)

第76章 乔治·艾略特 (711)

第77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725)

第78章 马修·阿诺德 (746)

第79章 乔治·麦克唐纳 (750)

第80章 托马斯·哈代 (761)

第81章 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 (772)

第82章 奥斯卡·王尔德 (775)

第83章 切斯特顿 (803)

第84章 T.S.艾略特 (814)

第85章 多萝西·L·塞耶斯 (823)

第86章 C.S.刘易斯 (838)

第87章 格雷厄姆·格林 (853)

第88章 R.S.托马斯 (865)

第89章 小马丁·路德·金 (871)

第90章 加里森·爱德华·基尔勒 (877)

《圣经》卷名 (885)

术语表 (886)

选文出处 (898)

研究文献 (906)

进一步阅读书目 (918)

英汉译名对照表 (921)

后记 (937)

2024-01-1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