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导言

2024-05-11.jpg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下)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5000字;

·编录:杨原平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导 言

p557

这本文集讨论的最后一个时期是基督教文学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时期。截至20世纪,基督教已在北美、澳大利亚、南非和南太平洋诸多岛国成为主要的宗教。尽管基督教在欧洲以外迅速扩张,但欧洲内部的基督教却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人们对基督教世界观的可靠性越来越感到怀疑,这表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包括维多利亚时,期的“怀疑文学”,19世纪以来的”辩护”作品(即由基督教作家所写,对基督教信仰在理智和道德上的合理性进行辩护)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

下面将对这一时期中对基督教文学做出贡献的一些发展状况做一介绍。其他的内容将在个别的选文中适当予以讨论。

欧洲宗教冷漠的兴起

18世纪前半叶,英国和北美都出现了重要的信仰复兴。约翰(John)和查尔斯·卫斯理(Charles Wesley)发起的“福音派复兴”,强调信仰建立在个人对上帝的经历之上,给英国教会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国的“大觉醒”运动也掀起了公众对信仰的委身。这些运动产生了颇具影响的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仅局限于圣诗和祈祷作品。在复兴运动兴起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宗教冷漠这一普遍的趋势,它被看作是现代西欧文化的主旋律,可以追溯到欧洲宗教战争结束后人们对斗争的厌倦。欧洲大陆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稳定,虽然宗教的争论时断时续,但是人们普遍接受了欧洲被划分为路德宗教派、天主教教派、东正教教派和改革宗教派这一局面。宗教战争引起的宗教狂热被新的宗教宽容所取代。(p558)对宗教多样性的宽容态度最经典的辩论当属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论宽容的一封信》(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洛克论证了宗教宽容的三个基本点,它们是:

p558

第一,国家在互为冲突的宗教之间判定谁对谁错是不可能的。第二,即便可以判定某一宗教更好,在法律上实施这一宗教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洛克的理念是,“真实而救赎的宗教离不开内心的虔信,没有这一信念上帝是不会接受的。这就是理解的本质,不可用外力强迫人们的信仰。”第三,洛克认为,从现实的角度看,力图获得宗教的统一,其结果比接受宗教的多样性要糟得多。宗教的强制会导致内部的混乱,甚至内战。

洛克将宗教看成无需大众关心的个人事务。个人的信仰是隐私,与大众无关。这一观点迎合了宗教宽容,指出宗教纯为个人私事。这一看法在启蒙运动中得到增强,将宗教看作是终极现实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理智获知。

欧洲的分水岭: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标志着欧洲反宗教情绪的高潮。1789年,法国旧有的社会体制被大众的反抗击得粉碎,最终导致了君主制的覆灭和世俗共和国的产生。教会和君主制曾是旧体制(即通常所说的“旧制度”)的两根支柱。对这两个机构的改革以革命结束,权力从旧有的封建贵族转移到新兴的中产阶级手中。

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迹象。与此相比,十年前爆发的美国革命使不同的新教宗派巩固了它们的影响,旧有的宗教(殖民政府的宗教——英国国教)遭到了重创,而其他形式的基督教则巩固了自己的势力。政教分离使基督教在未来得以更好的发展。而法国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法国社会的两大传统支柱——君主制和教会——均需要改革,这是显而易见的。1789年的夏天,舆论认为法国君主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废除封建制度,平息民众对教会权力与特权的不满。11月2日,一致通过将教会土地国有化,神甫保留最低薪金,由政府发放。(p559)《教士民法》(The Civil Constitution of the Clergy, 1790年7月)反对教皇的权威,重组并压缩主教辖区和教士。虽然这些措施比较激进,它们却不是反基督教的。教士分为效忠罗马的一派和愿意服从新的世俗权力的一派。

p559

不久,一切全都变了。一个由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领导的更为激进的革命派获取政权,进行有名的“恐怖统治”。路易十六于1793年1 月21日被公开处决。1793—1794年间,一个非基督教化的计划开始实施。对理性女神的狂热崇拜得到官方的认可,旧历被共和历取代,取消了礼拜天和基督教节日,代之以世俗的星期日和节日。神甫承受着放弃信仰的压力,关闭教堂的计划被拟定出来。虽然这些措施大多数只针对城区,它们却对法国全境的教会带来了显著的破坏和灾难。

法国大革命的宗教政策不久蔓延到周边地区。1792 年 11月,法国革命军开始占领这些地区。1799年,六个卫星共和国建立,它们包括荷兰、瑞士、意大利北部和莱茵河的部分地区。1798年2月,教皇的领地被占领,教皇被驱逐到法国,于六个月后去世。对很多人来说,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教会,也摧毁了教皇的统治。

19世纪末,欧洲基督教的未来显得特别脆弱。很多人认为它与旧日的政治相连,是进步与自由的障碍。宗教的信仰与组织似乎不可避免地衰落了。事实上,这是一个错误的感受。世俗国家的革命性实验逐渐归于失败。拿破仑统治时期,政府与教皇的关系重新建立起来,虽然其形式与革命前截然不同。1814年路易十八回国继承王位,波旁王朝复辟,重新建立了天主教。不过情况并未好转,教会与国家的紧张关系贯穿19世纪,一直不减。但是,教会至少挽回了部分影响,重新获得声望和教士。1815-1848年期间,在法语欧洲出现了一系列的复兴(通常指的是“信仰复兴”)。

法国大革命从理性的世界观中汲取了力量,这一世界观可以从这一时期法国著名作家的作品中看到——比如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 1713-1784年),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年)和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这让我们想起当今西方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以及它们对基督教及其相关文学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的理性背景

p560

西方基督教深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比如,基督教兴起初期的一些作家就深受柏拉图思想(不管他们是支持它们或者反对它们)的影响。同样,许多中世纪的神学家受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影响,他们要么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些观点包含在自己的思想中,要么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基督教同样受到当代西方思想的两次主要运动的影响,我们将在这部分加以讨论。它们是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

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运动即通常所说的“启蒙运动”,它发生在西欧、北美的基督教不稳定时期。宗教改革的冲击和宗教战争的结束并没有使欧洲平静下来,一个对基督教的激进挑战开始了。假如16世纪的宗教改革促使教会重新思考它的外部形式和表达信仰的方式,启蒙运动挑战的却是基督教本身的合理性(而不是它的特别形式)。这一挑战可追溯到17世纪欧洲大陆的笛卡尔主义和英国自然神论的影响。宗教的理性根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基督教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以下的事件为证。

启蒙运动对传统基督教的批评基于人类理性全知全能这一准则。这种信念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基督教的信仰是理性的,因此它能够经受批评的考验。这一观点见于约翰·洛克的《基督教的合理性》(Reasonableness of Christianity, 1695年),也见于德国早期的沃尔夫(Wolffian)派中。基督教被视为自然宗教的合理补充,神圣启示的观点得以保留。

第二,基督教基本的观点是理性的,可以从理性本身派生出来,没有必要祈求神的启示。这一观点可见于约翰·托兰德(John Toland)的《基督教并不神秘》(Christianity not Mysterious,1696年)。在马修·廷德尔(Matthew Tindal)的《基督教与创世一样久远》 (Christianity as Old as Creation,1730年)中,基督教成为自然宗教的又一公告,(p561)它没有凌驾于自然宗教之上,而仅仅是自然宗教的一个范例。所谓的“启示宗教”实际上只是重新确认通过对自然的理性思考而获得的知识。“启示”仅仅是启蒙的理性已经获得的对道德真理的重新肯定。

p561

第三,理性有能力对启示做出判断,这一点得到了肯定。由于批判的理性是全能的,它就拥有判断基督教的信仰和实践的能力,去除不合理和迷信的因素。这一观点将理性牢固地置于启示之上,可以看成是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理性女神在巴黎圣母院得到推崇的象征。

启蒙运动最初发生在欧洲和美国,它的文化背景是有重大影响的基督教,这一历史的视角非常重要。启蒙运动对一般宗教的批评通常被具体化为对整个基督教的批评,基督教的信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基督教的圣典——而不是伊斯兰教或者佛教的圣典——从文学和历史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审视。《圣经》被看成“与别的书一样”(本杰明·周伊特, Benjamin Jowett);是拿撒勒的耶稣,而不是穆罕默德或者佛祖的生活被重新构建。

“圣经批评”的兴起也必须从这一点来考虑。乔伊特对《圣经》的看法,反映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它视为人类的创作,而非圣灵的启示。它可以像其他的文学作品一样受到批判。对《圣经》的权威性,它的启示以及可靠性的议论成为19世纪文学的重要现象。

对宗教的启蒙态度因地区不同而各异,这反映了不同情境下地区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虔信主义。在英国和美国,它是以卫理公会的形式出现的。正如我们以前指出的,这一运动特别强调宗教的体验(比如,约翰·卫斯理提出的“实验宗教”)。这种对宗教体验的关注使得基督教具有实际的意义,更易于被大众所体验,这与路德正教的惟理智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路德正教将这种宗教理体验视为枝节问题,虔信派则认为基督教信心与属灵经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不仅是头脑所思,也是心中所感。

但是不久,理性主义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性,浪漫主义的兴起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在下面来论述这一发展。

浪漫主义

p562

最后这部分我们要讨论一些重要的文学发展,比如小说的兴起以及现代主义激进精神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发展大概要算是浪漫主义的兴起。在18世纪的最后十年,人们对毫无生气的理性主义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疑虑。理性曾被视为解放者,现在却被视为精神的奴役者。这些焦虑与其说来自大学的哲学系,不如说来自文学和艺术领域,特别是在普鲁士的首都柏林,施莱格尔(Schlegel)兄弟成为最有影响的人物。

“浪漫主义”很难界定。这一运动可以看成是对启蒙运动某些主题的反思,特别是它宣称人类的理性可以获知现实这样的观点。将现实归结为一系列理性化的简单体,这在浪漫主义看来是对现实的生硬歪曲,应当受到谴责。启蒙运动呼唤人的理性,浪漫主义则呼唤人的想像力。在浪漫主义者看来,人的想像力可以感觉神秘的事物。人类的理性不能理解有限的世界,更不用说无限的世界了。这一思想在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的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述。他将人类的想像看成超越理性的局限,跨过有限的边界去体验无限。对于华兹华斯,想像

是绝对能力的别名

是清晰的洞察,丰富的头脑,

是理性最高的升华。

基督教的传统信条和理性主义对道德的老生常谈,浪漫主义都不感兴趣。它认为两者都没有处理好世界的复杂性,将“宇宙的神秘”简化为——用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August William Schlegel)的作品中的浪漫主义语言来说——简洁的公式。

理性的局限性可以从这样的观点看出:理性使人类的头脑局限于可以推断的领域,想像则能够将人类的精神从自缚的锁链中解放出来,发现新的现实——这是一个模糊而撩人的“东西”,可以从每天的现实世界中辨别出来。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通过感觉和想像加以认识。(p563)正如约翰·济慈(John Keats)所说,“我惟一能肯定的是心灵之爱的神圣和想像的真实。”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将理性和想像对立起来,认为有些人在想像的引导下步入属灵真理的王国,有些人则过分依赖理性而缺乏想像。

这一概述的目的是弄清1700年以来西方基督教文学反映的主题和问题,我们在介绍个别作家作品的同时还要探讨其他的内容。在这个简短的开篇中展开专题的详细探讨是不可能的,我们会继续对这一时期浩如烟海的文学遗产进行研究。第一部作品是被称为第一部小说的《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作者是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

目 录

第五部分 现代时期(1700-2000年)

导言 (555)

第59章 丹尼尔·笛福 (557)

第60章 约瑟夫·艾迪生 (574)

第61章 艾萨克·瓦茨 (577)

第62章 约瑟夫·巴特勒 (579)

第63章 乔纳森·爱德华兹 (585)

第64章 约翰·卫斯理 (595)

第65章 查尔斯·卫斯理 (608)

第66章 约翰·牛顿 (614)

第67章 威廉·佩利 (622)

第68章 威廉·布莱克 (630)

第69章 威廉·华兹华斯 (635)

第70章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653)

第71章 约翰·基布尔 (662)

第72章 约翰·亨利·纽曼 (674)

第73章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681)

第74章 安东尼·特罗洛普 (689)

第75章 本杰明·周伊特 (699)

第76章 乔治·艾略特 (711)

第77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 (725)

第78章 马修·阿诺德 (746)

第79章 乔治·麦克唐纳 (750)

第80章 托马斯·哈代 (761)

第81章 杰勒德·曼利·霍普金斯 (772)

第82章 奥斯卡·王尔德 (775)

第83章 切斯特顿 (803)

第84章 T.S.艾略特 (814)

第85章 多萝西·L·塞耶斯 (823)

第86章 C.S.刘易斯 (838)

第87章 格雷厄姆·格林 (853)

第88章 R.S.托马斯 (865)

第89章 小马丁·路德·金 (871)

第90章 加里森·爱德华·基尔勒 (877)

《圣经》卷名 (885)

术语表 (886)

选文出处 (898)

研究文献 (906)

进一步阅读书目 (918)

英汉译名对照表 (921)

后记 (937)

2024-01-1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