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2000字;
·编录:杨原平
(1500—1700年)
p461
威廉·莎士比亚① 生于1564年4月,是约翰·莎士比亚的长子。约翰·莎士比亚是有名的商人,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Strat-ford upon-Avon)拥有大片土地。约翰·莎士比亚与玛丽·阿登(Arden)结婚,她的父亲是威姆科特(Wilmcote)一位富裕的地主。约翰·莎士比亚在斯特拉斯福担任过一些重要的市政官职,这使他享有某些特权,能让自己的孩子在斯特拉斯福的国王新校免费接受教育。约翰·莎士比亚于1565年当选为该镇的参议会参事,1568年当选为市长。
——
①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主要作品;悲剧、喜剧,包括《裘力斯·凯撒》,《李尔王》,《第十二夜》,《麦克白》, 《冬天的故事》。
虽然文献资料非常有限,但大家一般都公认威廉·莎士比亚于1582年11月与安·哈撒韦(Ann Hathaway)结婚,他们的女儿苏珊娜于六个月后出生;另外的一对双胞胎哈米特(Hamnet)和朱迪斯(Judith)生于1585年2月。在这之后不久,莎士比亚加入一个剧团,来到伦敦,成为伦敦有名的宫务大臣剧社的一员。他撰写剧本,逐步成为环球剧院的股东。莎士比亚事业有成后,于1596年为其父更换了家族徽章,并于翌年购买并修缮了“新地”(New Place),它是斯特拉斯福的第二大房产。莎士比亚还在斯特拉斯福与伦敦置办了很多房产。
莎士比亚大概在1610年前后从伦敦隐退,于1616年4月23日去世。他在遗嘱中处置了房产。人们一直认为莎士比亚是在晚上与一帮剧院的朋友喝完酒后去世的。他被葬在了圣三一教堂,他的坟墓上刻着下面的铭文:
p462
看在上帝的分上,
请不要动我的坟墓,
妄动者将遭到诅咒,
保护者将受到祝福。
埃文河畔斯特拉斯福的威廉·莎士比亚是否就是署有此名的剧本及诗歌的真正作者呢?这是一个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些作品也许是出自他人之手,但是,莎士比亚成为作者的证据也是非常充分的,比如,埃文河畔斯特拉斯福的威廉·莎士比亚写过《哈姆雷特》,这在文献中没有提到,同样,我们也找不到其他剧作家的名字。戏剧成为文学还是1600年左右的事,略去剧作家的名字在当时是司空见惯的。
从这本文集的编撰目的来看,很难说莎士比亚写过专门的宗教作品。莎士比亚戏剧的某些语言出自《圣经》和礼拜仪式,这是不足为奇的。我们已经知道,英语语言在形成的过程中深受像托马斯·克道兰麦这样的改革家的影响,教堂的礼拜与《圣经》的诵读都使用英语,以使大众有机会理解《圣经》中传达的属灵财富。莎士比亚在作品中使用这种普遍的宗教语言是很自然的事,并不说明他对宗教显示出特别的兴趣。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莎士比亚的戏剧缺乏宗教意义,他的历史著作有很多反映了在英国历史上教会对公众生活的影响。在《理查德二世》(Richard Ⅱ)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为王权神圣和十字军东征的辩护;在《亨利五世》(Henry V)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世俗的权力和教会的财产受到政治运动的威胁时教会表现出的忧虑之情。莎士比亚在有些作品中虽然没有使用专门的宗教形式,但它们的主题却围绕宗教的本质展开,比如,在《理查德三世》(Richard Ⅲ)中,我们看到集体犯罪如何受到了惩罚。《李尔王》(King Lear)中提到了宽恕的问题,大多运用了基督教的典故来阐释,比如,科迪利亚(Cordelia)对她的父亲说:
p463
但是你,可怜的父亲,却甘心钻在窝棚中霉烂的碎稻草里同猪和悲惨的流浪汉为伴吗?
这个典故毫无疑问是出自浪子的故事①,他在远方沦为喂猪的人,最终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
①浪子的故事见《路加福音》十五章。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使我们能更清楚地看到基督教的影响。下面,我们将学习他的一首十四行诗,对它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
莎士比亚写作十四行诗的具体年代不详,我们只知道这些诗发表于1609年,发表在托马斯·索普(Thomas Thorpe)编辑的四开本(Quarto)中。虽然这些诗写作的具体年代尚存争议,但它们大约完成于1592年至1598年之间,这一点是得到了大家认可的。
除有一首诗例外,其余的154首诗均为十四个诗行,五音步抑扬格,全诗采用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压韵结构,成为有名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abab;cdcd; efef; gg)。
十四行诗是由前八行和后六行组成的,从以下所选的这首诗来看,它已经逐步演变为三个四行诗与结尾的一个对仗句。这首诗是写给一位“黑肤夫人”的,她的身份至今仍然是争论的热点。她有可能是指玛丽·菲顿(Mary Fitton),艾米丽亚·拉尼尔(Emilia Lanier),露茜·摩根(Lucy Morgan)和佩内洛普·里奇(Penelope Rich)。
可怜的灵魂,万恶身躯的中心,
被围攻你的叛逆势力所蒙蔽,
为何在暗中憔悴,忍受着饥馑,
却把外壁装得那么堂皇富丽?
人生苦短,这倾颓中的大厦
难道还值得你这样铺张浪费?
p464
是否要让蛆虫来继承这奢华,
把它吃光?这可是肉体的所归?
所以,灵魂,任凭你的皮囊耗损,
让他消瘦,以便充实你的贮藏,
拿无用时间来兑换永恒,
让内心得滋养,别管外表堂皇:
这样,你将吃掉那吃人的死神,
而死神一死,世上就永无死亡发生。
1.这首十四行诗对人类的死亡抱有什么观点?
2.这首诗是写给“黑肤夫人”的一组诗中的一篇,这点对阐释该诗是否有所帮助?
3.结尾对仗句的意思是什么?它与约翰·多恩的十四行诗《死神,你别得意》(见本书第483页)相比,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序言 (1)
如何使用此书 (8)
本书的结构 (10)
第一部分 教父时期
(约100-600年) (1)
导言 (3)
第1章 罗马的克莱门特 (15)
第2章 安提阿的伊格纳修 (20)
第3章 波利卡普殉道 (25)
第4章 里昂的爱任纽 (35)
第5章 德尔图良 (50)
第6章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62)
第7章 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 (75)
第8章 叙利亚的以法莲 (89)
第9章 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 (97)
第10章 尼撒的格列高利 (105)
第11章 埃吉里娅朝圣记 (114)
第12章 希波的奥古斯丁 (125)
第13章 弗图那图 (138)
第二部分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
(约600-1050年) (141)
导言 (143)
第14章 凯德蒙的赞美诗 (148)第15章圣比德 (150)
第16章 鹿的呼喊 (156)
第17章 十字架之梦 (160)
第18章 朱尼厄斯手抄本 (165)
第19章 埃克塞特谜语书 (174)
第20章 布里克林布道家 (177)
第21章 埃尔弗里克 (183)
第22章 伍尔夫斯坦 (189)
第三部分 中世纪时期
(1050-1500年) (195)
导言 (197)
第23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204)
第24章 彼得·阿伯拉尔 (210)
第25章 明谷的贝纳尔 (220)
第26章 阿西西的法兰西斯 (225)
第27章 隐修之路 (229)
第28章 托马斯·阿奎那 (236)
第29章 巴尔马的休 (240)
第30章 但丁 (242)
第31章 萨克森的鲁道夫 (248)
第32章 未识之云 (251)
第33章 威廉·兰格伦 (261)
第34章 杰弗里·乔叟 (274)
第35章 诺威奇的朱利安 (281)
第36章 约克神秘剧 (288)
第37章 托马斯·厄·肯培 (301)
第38章 威廉·邓巴 (308)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1500-1700年) (313)
导言(315)
第39章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329)
第40章 马丁·路德(344)
第41章 伊格纳修·罗耀拉 (373)
第42章 约翰·加尔文 (377)
第43章 约翰·福克斯 (385)
第44章 埃德蒙·斯宾塞 (398)
第45章 钦定本圣经 (411)
第46章 沃尔特·雷利爵士 (443)
第47章兰斯洛特·安德鲁斯 (447)
第48章 威廉·莎士比亚 (461)
第49章 约翰·多恩 (465)
第50章 乔治·赫伯特 (487)
第51章 托马斯:布朗爵士 (498)
第52章 约翰·弥尔顿 (504)
第53章 杰里米·泰勒 (513)
第54章 亨利·沃恩 (519)
第55章 安德鲁·马维尔 (525)
第56章 布莱斯·帕斯卡尔 (532)
第57章 约翰·班扬 (542)
第58章 公祷书(5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