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le W. Lange 梁莱尔 著
p338
由于我们得救乃本乎恩,不在乎行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谈论善行呢?当然是应该的,因为上帝针对善行有许多教导。路德宗教会常被人指责忽视谈论善工,他们的指控是路德宗教会花太多时间谈论称义而忽视成圣。为了回应这一指控,我们定要以合适的角度来看事物。首先,称义在我们的教导中值得被首要强调,因为它是圣经的中心教义。当称义的教义被忽视或掩盖时,教会便处于失去福音的危险中。第二,成圣是称义的果子。在耶稣基督的福音以外,不可能有成圣的生命。第三,圣经没有忽视对善工的谈论;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宣讲上帝关于善行的教导。
最后,路德宗信条和我们教会过去及现在的领袖所讲论的,都表明我们一直都在教导善行,只是我们将它放在合适的层面上。成圣的生命是藉信称义的结果。善行从信心而出,好像果子从树上结出来。称义必须在成圣之先,其次序有着因果关系。
在一方面,善行和成圣是一样的;两者都指上帝在信徒藉信称义的生命中结出的果子。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把成圣和善行区分开来;成圣指上帝在我们里面创造的新生命;善行是那些具体地构成我们新生命的心思、言语和行为,就像是葡萄树的枝子结出果子,上帝在我们里面创造了新的生命,感动我们行善。耶稣说:“我就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约15:5)保罗称基督徒的新生命是“圣灵的果子” (加5:22) 。基督徒的新生命充满善行,因为“我们是他所造之物,在基督耶稣里创造的,为要使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早已预备好要我们做的”(弗2:10)。
什么决定某一行为是否是善行呢?圣经清楚地指出,只有上帝才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才是善行。我们从圣经中看到,善行是信徒出于爱心、遵照上帝的旨意、荣耀上帝的行为。
首先,只有信徒能做善行,希伯来书作者告诉我们:“没有信,就不能讨上帝的喜悦。”(来11:6)耶稣说:“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15:5)按着本性,(p339)罪人所能做的只是罪。以赛亚写道:“我们都如不洁净的人,所行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 (赛64:6)如果基督的义没有藉着信心成为我们的义,我们所做的一切,在上帝看来都只是罪和不义;但是,我们藉着信心拥有基督的义,这义遮盖我们的罪。因此,彼得写道:“你们作为活石,要被建造成属灵的殿,成为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献上蒙上帝悦纳的属灵祭物。”(彼前2:5)信徒藉着在耶稣里的信心所做的就是善行,虽然它们本身并不完全,但他们所做的穿戴上基督的义,因此,它们被上帝接纳。
p339
第二,善行是爱心的行为。上帝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19) ,我们于是被感动爱祂;只有当我们相信上帝因着基督的缘故已赦免我们的罪时,我们才能开始爱上帝。正如保罗所写的:“爱就成全了律法。”(罗13:10)当上帝的爱和赦免感动我们爱祂时,我们也被感动爱我们的邻舍。这与“自尊运动” (self-esteem movement)相反, 自尊运动鼓吹,除非我们首先爱(尊重)自己,否则我们就不能爱其他人。圣经却告诉我们,上帝对我们的爱感动我们爱其他人。上帝对我们的爱使我们得以爱上帝,并从中结出基督徒生命的果子,就是爱我们的邻舍,这便是善行。
第三,善行是成圣生命的果子,必与上帝的旨意一致。因着罪,人生来就不懂得上帝的旨意,他们行各样事情,以为可以取悦上帝,以色列人以为他们可以藉着行礼如仪的献祭行为取悦上帝(赛1:13);扫罗王以为可以藉着允许他的百姓,把从亚玛力人手中夺得的牛群保留下来用于献祭以取悦上帝(撒上15)。然而,上帝早已告诉扫罗要灭绝亚玛力人和他们的牛群。上帝不但不需要我们去告诉祂怎样才可以取悦祂,相反,祂已经在圣经中写下祂对我们的旨意。
教会不能钦定什么构成善行,但犹太人的拉比在耶稣的时代试图这样做,他们发展了一套完整的规则(有613条特定规则),叫人们遵守,彷佛这套规则与上帝的旨意(参阅太15:1-20)是同等的。耶稣告诉他们:“他们把人的规条当作教义教导人;他们拜我也是枉然。”(太15:9)在路德的时代,罗马天主教建立了一个与告解、弥撒、禁食和守夜祈祷有关的律法系统,以致人的良心被捆绑。《奥斯堡信条》针对这些规条的声明如下:
“这传统(以上所说的律法系统)也模糊了上帝的命令,因这些传统被放置在上帝的命令之上……其他需要的善行却被认为是世俗和不属灵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每一个人有责任根据他/她的呼召而作出他/她的行为,例如:一家之父工作支持他的妻子和儿女,养育他们敬畏上帝;一家之母生儿育女和照顾他们;王侯和统治者治理国家等等。这些善行,本是上帝所命令的,却被说成是“世俗和不完全’的生活方式,而那些传统却得炫耀的美名,被称为‘圣洁和完美’的善行。”(奥斯堡信条,第二十六条:8-11) 254[254 参阅《协同书》,43页。]
p340
这些教会的律法系统最后的结果是使良心被重压,因为人永远无法遵守所有这些人为的律法,上帝的诫命被挤压到背后和被忽视。丈夫们离开家庭到修道院致力过圣洁的生活,他们这样做忽略了上帝要他们尽照顾家庭的责任,他们走在教会指定的而不是上帝所指定的道路上,他们的行为鼓吹自义,并使藉着福音而来的基督之义变得模糊。
只有上帝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构成善行,而且祂已在圣经中说明。上帝的旨意基本上可用一个字来总结:爱。我们要爱上帝胜过一切,并要爱邻如己(参阅太22:37-39)。保罗写道:“爱就成全了律法。”(罗13:10)我们原知道上帝想我们做什么,但罪把它模糊了,所以上帝需要告诉我们祂的旨意。亚当和夏娃被造时本来拥有对上帝旨意的完美认识,但自从他们犯罪之后,这种认知变得模糊,为此,上帝在圣经中给我们的诫命总结了祂对我们的旨意。根据我们的新人,我们本不需要以诫命的形式来解释上帝的旨意,但是我们内里还有老亚当,我们须与其争斗,所以我们仍然需要上帝的训示说明祂的旨意;这训示以详实的诫命方式记载在圣经之中。
当谈到圣经中上帝的诫命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今日的基督徒不受上帝给以色列人的具体律法所约束(即在出埃及记20:3-17和申命记 5:7-21的十诫)。给以色列的十诫是上帝与他们所立律法之约的一部分,这约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以色列民族不受其他民族影响,直到基督降生在世上(加3:10-25) 。西奈山之约是以色列和上帝之间的约,只持续到救主完成救赎之工的时候。上帝在西奈山与以色列所立的约不约束今日的我们;相反,在新约时代的我们,乃受到创世之时上帝刻在亚当和夏娃心中的律法约束,此律已在新约中向我们重申了。
上帝赐以色列的第三条诫命,是要他们在安息日(星期六)敬拜。对于新约的基督徒而言,第三条诫命的精髓是我们不轻看上帝的话和传道的事,并尊为圣,甘心乐意敬听学习。上帝在旧约里赐下的第四条诫命中添加了一项应许——如果以色列人遵守这条诫命,他们便可在以色列地上得以长久(出20:12)。对于新约的基督徒,上帝加上“在世长寿”的应许(弗6:2)。
上帝在新约圣经向我们重申的律法中告诉我们祂对我们的期望,也告诉我们什么是祂所喜悦的事。诗篇作者写道:”青年要如何保持纯洁呢?是要遵行你的话!”(诗119:9)基督徒的生命所结出与上帝旨意一致的果子就是善行,凡与上帝旨意不一致的就是罪。
p341
最后,善行乃是为要荣耀上帝。上帝吩咐我们把祂当得的荣耀归给祂,祂说:“我耀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别神,也不将我所得的颂赞归给雕刻的偶像。”(赛42:8)上帝配得荣耀,因祂是我们的创造者、救赎者和成圣者。罪性使人们想把荣耀归给自己,不把上帝当得的荣耀归给祂。耶稣警告我们不可为要得人的称赞才做工(太6:1-4) :相反,我们所做的是为了把荣耀归给上帝(太5:16)。马丁路德说:“上帝的名是在当我们受洗成为基督徒时赐给我们的。所以我们被称为上帝的儿女和领受圣礼。藉着圣礼,上帝使我们与祂联为一体,且引致一个结果,就是凡属上帝的事物都使我们得益处。
因此,有一件必须十分重视的事,就是我们应该非常关注上帝的名是否得到当重得的荣耀,并维持神圣和圣洁,祂的名声就像是我们所拥有至宝至圣的产业。柔而且,作为上帝的好儿女,就当求祂已在天上为圣的名,亦能在地上藉着我们和全世界时常被尊为圣。上帝的名怎样在我们当中为圣呢?我们最浅白的答案是:当我们的教训和生活都属上帝、属基督的时候。我们既在这祷告中称上帝为我们的父,就当在言行举止上,随时随地都作上帝儿女的见证,好使祂不因我们蒙羞,反得荣耀赞美。” (马丁路德博士大问答,第三部分:37-39) 255[参阅 《协同书》,381页]
首先,因着上帝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以善行向祂献上感恩;我们与诗篇作者一同宣告:“我要照着耶和华的公义称谢他,要歌颂耶和华至高者的名。”(诗7:17)当我们默想上帝对我们的怜悯时,我们与赞美诗作者一同宣告:
我心甚愿我口有万千,
千万声音向主歌颂;
我心在主里欢喜雀跃,
歌唱不息宣扬主恩;
虽我不配主恩丰沛,
为我成就大事奇功。256[《颂主圣诗》,28:1]
我们以具体的方式显明我们对上帝的爱,这就是爱我们的邻舍。正如耶稣所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做在我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25:40)如果我们缺乏对邻舍的爱,(p242)就显示出我们缺乏对上帝的爱。正如约翰所说:“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缺乏,却关闭了恻隐的心,上帝的爱怎能住在他里面呢?…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了;不爱他看得见的弟兄,就不能爱看不见的上帝。爱上帝的,也要爱弟兄。”(约一3:17,4:20-21)
p342
当耶和华问该隐他的兄弟亚伯在哪里时,该隐回答说:“我岂是看守我弟弟的吗?” (创4:9)他的回答展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老亚当,这是所有人生来就有的。只有上帝的爱才能融化我们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心,因此我们要跟随保罗的指示:“凡事不可自私自利,不可贪图虚荣;只要心存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腓2:3-4)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耶稣告诉我们,我们的邻舍就是每一个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路10:25-37) 。
上帝对我们的爱激励我们,以生命服事邻舍作回应。在上帝的国度中,我们的地位是根据个人对其他人的服事来衡量的,当耶稣的门徒争论他们之间谁为大时,耶稣对他们说:“但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要作你们的用人;在你们中间谁愿为首,就要作众人的仆人。因为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可10:43-45)
保罗写道:“一有机会就要向众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要这样。” (加6:10)藉着爱邻舍,我们可以有许多方式来显明我们对上帝的爱。我们可以以爱和尊重的态度服从我们的父母和上司,可以帮助身体上有需要的邻舍,并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们可以帮助邻舍去改善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和业务,也可以为邻舍说好话,维护对方,以最友善的方式来接纳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也尽力帮助邻舍保障他所拥有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向邻舍传福音,告诉他们耶稣是救人脱离罪恶的救主,相比把藉信耶稣基督而得的救恩这一好消息告诉其他人,世上没有比它更重要的工作。
首先,上帝没有因我们所做的而对我们有所亏欠,即使我们完全遵循了上帝的旨意,祂也没有亏欠我们,我们只是尽了我们应尽的职责而已。耶稣说:“这样,你们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要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该做的。’”(路17:10)没有人有权利因着自己所做的工而认为上帝亏欠他什么。上帝要求我们做的一切,我们尚且还不能达到上帝的要求,更不用想我们在成圣生活中所做的一些微小事情,可使上帝欠下我们什么了。
虽然上帝在我们所做的工中没有欠下我们什么,但是在祂丰富的恩典中祂仍应许祝福这工,祂这样做是要鼓励我们用善行来服事祂。保罗写道:“我们行善不可丧志,因为若不灰心,到了适当的时候就有收成。”(加6:9)上帝应许按照祂自己的时间表和祂自己的方法来祝福我们为祂所做的工,祂因着恩典赐给我们的福份,这些福份也许是物质的,也许是属灵的,在上帝看为最好的时候,以最好的方式临到我们。
p343
举一个例子,上帝曾应许祝福那些慷慨捐献的。保罗写道: “还有一点:‘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林后9:6)耶和华挑战玛拉基时代的人说: “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玛3:10)我们不能期望上帝使我们变得富有来回报我们的奉献,因为贪婪不是蒙上帝喜悦的奉献动机;激励我们慷慨地奉献的是上帝在基督里的爱。
关于上帝祝福我们所作的工,这看似是信徒在今生所作的有高低之分,于是他们在天上也会有着不同程度的荣耀(林后9:6;但12:2-3)。首先,上帝无论选择以什么方法祝福我们都是基于祂的恩典,而不是我们的善行。其二,在天国没有妒忌,只有完全的爱。其三,在天国没有不同程度的喜乐,我们将有如十二使徒和先知们一样的喜乐。最后,我们服事上帝不是出于渴望自己在天上有更高一级的荣耀,我们服事的动机总是出于上帝在基督里对我们的爱的激励,并不是为了要自己得到什么;无论我们为上帝做什么事情,都是莫大的荣幸,因为上帝给予我们能力可以在祂的国里服事祂。
因此,上帝鼓励我们行善,保罗告诉我们在主里所作的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我们愉快和热诚地侍奉上帝,直到我们在天上沐在主爱的荣耀中。
我们是否应当肯定他人的善行?耶稣其实已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肯定人的工作,耶稣称赞施洗约翰的工作(太11:9、 11)、伯大尼马利亚的礼物(可14:6、8.9)、百夫长(路7:9)和叙利亚腓尼基妇人(太15:28)的信心,以及寡妇的捐献(路21:1-4)。我们也应彼此鼓励,肯定他人所做的善行和赞美上帝,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 “我们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来10:24)
我们肯定他人的工作并非为了讨好或利用对方,相反,我们会因上帝给基督徒能力去做善事而喜乐,我们要肯定人们的工作,鼓励他们继续服事主,不要老是看着他们的我缺失,让我们多看他们行善的一面,让我们彼此鼓励做善工,以致上帝的名在地上被荣耀而我们可与上帝一同欢欣。
p344
是否有些善行比其他的善行有更高的层次?路德这样回答:
“在信心内,所有的工作都变为平等,每样工作都是一样;善行之间没有区别;是大是小、是短是长、是多是少,并无分别。因为善行被接纳并不是因他们自己所作之事的缘故,而是因为信心;信心乃是时常同样地存在每一项工作中,尽管工作众多而且常彼此不同,但在信心而言是没有区别的。情况正如身体中众多的肢体都是从头脑得名、生存、以及工作一样。没有头脑,肢体就不能生存,也不能得名。”257[参阅 Luther’s Works, Vol. 44, p. 26. 344]
路德的复原运动明确阐述一项真理:在生活上,所有堂堂正正的职业都为成圣生命提供机会。住在修道院的修士并不比农夫或工匠有更多服事上帝的机会(参阅奥斯堡信条辩护论,第二十七条:37) ,但如果一种职业在本质上是罪恶的话,就不能提供机会事奉上帝,如盗贼、娼妓或毒品贩子这样的职业并不能荣耀上帝。然而,所有堂堂正正的职业都提供机会事奉上帝,一个母亲出于对上帝的爱为婴儿换尿布、一个农夫出于对上帝的爱挖掘肥料出谷仓,他们这些工作都是为上帝而作,远比修士离开家庭进入修道院更为可敬。藉着耶稣基督,所有善行都是上帝所悦纳的(彼前2:5)。
我们已经特别提到只有基督徒能行出善行(来11:6;彼前2:25;赛64:6),离开基督的义,我们所能行的只是罪,我们所行的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相反,只配得到上帝的审判,甚至那些不信的人在世上所做的人道主义行为也是罪;也许他们所作的对人类有益,为穷人提供医疗、住所和食物,也许会让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适宜居住的地方,然而,这些行为在圣洁上帝的眼中仍旧是罪,因为它们都不能达到上帝的圣洁标准,做这些“有益之事”的人的罪性败坏了它们。
另一方面,上帝给予基督徒能力行善。祂赐给他们信心,用基督的义遮盖他们。虽然基督徒的善行依然被罪所败坏,但是它们被基督的义遮盖,上帝便悦纳它们。
由于罪败坏了这个世界,对于社会福祉而言,政府的存在是必须的。上帝设立政府提供稳定的环境使社会运作(罗13:1-7)。在社会里,政府须要遏制罪恶的发生,确保公民属世的福祉;为了执行这样的功能,政府会鼓励市民过一个有助于社会稳定的生活。当一个国家的人民一起工作、彼此帮助、彼此尊重,没有人侵犯其他人的生活时,国家就会安定。所罗门说: “公义使邦国高举;罪恶是百姓的羞辱。”(箴14:34)
有一些基本要素对于确保国家公民的福祉是必须的,对上帝的自然认识可遏制罪恶的发生。尊重人的生命对于保障人类生命安全是必须的,维系家庭单位也为社会的稳定作出贡献,破坏家庭单位将导致社会不稳。职业道德对于稳定和有生产力的社会是必须的;政府如果要遏制罪恶泛滥,就一定要惩治罪恶。
公民义(Civic righteousness)对于社会有重要的价值。诚实和公平的政府、守法的公民、稳定的家庭单位和尊重人的生命及他人的财产,都有助于建造一个更好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可让基督徒能够广传福音,免受地方暴力的阻碍。
总之,公民义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上帝应许赐下属世的福祉,例如和平、安全和今世的昌盛。为着他们生活的地方得益,基督徒要鼓励和推广公民义;同时,基督徒要知道公民义并不能使人得着救恩,这只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价值,但对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没有帮助。
因此,当基督徒鼓励他人去行公民义时,他们也要清楚地宣讲,善行并不能拯救我们,只有耶稣基督才是通往天国的唯一道路,正如我们路德宗信条所声明的:
“对于保持外表秩序的行为,也是不信的和未归正的人所应做的。虽然这类行为在世人的眼中是值得称赞的,上帝也会有世俗的利益作为奖赏,但因为它们不是从真信心中行出来的,所以在上帝的眼中仍是罪;即是,它们被罪所玷污,被上帝看为是有罪和不洁的,因为那败坏的人性和那产生此行为的人并未与上帝和好。”(协同式宣言全文,第四条: 8) 258[参阅《协同书》 ,501页]
非规定之事(adiaphora)常被用来表示上帝没有明确命令或禁止的事,所以基督徒有自由决定他们如何处理这些事。在旧约时期,上帝很仔细地规范以色列人的生活,给他们饮食上的律法,规定他们什么可吃或什么不可吃;上帝又告诉以色列人何时和怎样敬拜、要献上什么祭物、祭司如何献祭、利未人怎样协助敬拜;也有律法规管如何处理传染病、指导家中若有灾病当如何行,并禁止在安息日作工。
p346
这些规则和条例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以色列为一个完整独特的国家,免受邻近国家的风俗污染,直到救主完成祂的工作。当耶稣死在十字架上时,这些律法的目的已经达到,人们不需要再遵守它们。早期教会在明白这道理上有些困难,但他们在耶路撒冷大会(徒15章)承认从西奈山之约而来的这些律法不再约束上帝的子民。
在新约时代,我们不受礼仪律法的约束。上帝没有告诉我们应该在哪一天敬拜,应该使用什么敬拜形式,牧师应当穿什么服装;上帝没有禁止我们吃某种食物,上帝在这些领域上给予我们自由。上帝给我们自由作出敬虔的判断的领域被称为“非规定之事” (adiaphora)。
非规定之事并不影响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假如有一个人在星期六、星期一或一个星期中任何一天上教会,上帝不会因另一人在星期日上教会而更喜悦那一个人;与那些分发圣餐时使用独立小杯的教会相比较,上帝不会因有些教会使用共享大杯而更加喜悦后者;与吃火腿三明治的人相比较,上帝不会因有人吃汉堡包而更喜悦他。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在这些事上,上帝给我们选择的自由。(参看附录二)
虽然非规定之事本身属于基督徒自由的领域,但是人们仍可能滥用它们。主在圣经中告诉我们该如何运用我们的自由,在运用基督徒的自由时,以下的原则给我们指引:
婚前和婚外的性行为是否可包括在基督徒自由的范畴之内呢?保罗曾写信给哥林多人提醒他们,婚前和婚外的性行为都是罪,绝不是无关紧要的事。任何上帝禁止的行为均不可视为基督徒的自由,任何上帝命令遵守的行为均不可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基督徒没有犯罪的自由,只有上帝没有明确命令或禁止的事物才可称为非规定之事。
这两个原则都在保罗警告哥林多人不要犯奸淫的范围之内。保罗告诫哥林多人,不要做对自己有害的事,行淫的得罪自己的身体(林前6:18),基督徒不可用自由作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藉口。
基督徒也不要沉溺于任何事情。上帝不愿意我们成为任何欲望或习惯的奴隶:饮食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我们为饮食而生存,而不是为生存而饮食,那么食物就成为我们的主人;工作本是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工作到一个地步,忽略了身体或属灵的健康,或忽略了家庭的需要,那么工作便成为我们的主人;运动本是好的,但是,如果它操控了我们的生活,它便成为我们的主人;如果基督徒所做的事变成了他们的主人,那么,这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情,它已经成为罪了。
p347
在哥林多,有些祭过偶像的肉在市集上出售。基督徒可以吃这些肉吗?保罗的回答是肯定的。偶像算不得什么,基督徒能够带着感恩领受上帝所赐的,即使是祭过偶像的肉亦然:如果一个不信的人邀请一个基督徒吃饭,那基督徒可以吃任何摆在桌上的食物,甚至是那些祭过偶像的肉。
然而,如果有另一位基督徒同时被邀一起用餐,而他反对基督徒吃这肉,那么该怎基么办呢?保罗劝告这位基督徒要为着那位良心软弱的基督徒的缘故而不吃这肉,这关乎基两方面,其一:不要因坚持你的权利而被信心软弱的人论断;其二:不要鼓励那一位基督徒做他认为是错的事,因为这样会绊倒他的信心。
保罗论及这处境写道: “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做。”基督徒运用基督徒自由的关键点在于归荣耀给上帝。如果我们因为坚持自己的自由而被信心软弱的弟兄论断,就不能荣耀上帝:如果我们坚持自己的权利而令这软弱的弟兄做他认为是错的事,这样也不能荣耀上帝。世人的做法是坚持他们的权利,但基督徒却因着他人良心的益处而放弃自己的权利,这是爱的表现,也荣耀上帝的名。
圣经用于表示使人跌倒的关键字是希腊词汇skandalon (与之对等的希伯来文是mikhshol,有使人绊倒或失足之意,参阅利19:14)。Skandalon是一枝弯曲和可操控的棍棒,其上系着诱饵并装上弹弓机关,使之成为圈套。在新约圣经的用法中,这表示陷阱、障碍物或绊脚石。在圣经中,它常常用作比喻那使基督徒在信心上跌倒或成为他人信心的障碍。
圣经谈到”自绊跌倒” (taking offence)和”使人绊倒” (giving offence)两类动作, “自绊跌倒”是指一个不信的人借用其他没有过错的人的言语和行为,作为犯罪的借口,例如保罗(罗9:30-33)和彼得(彼前2:7-8)引用以赛亚书8:14来说明人们跌倒是因为他们以“十字架为愚拙”。保罗谈到被钉死的基督如何成为犹太人的绊脚石,也在外邦人眼中看为愚拙(林前1:20-24) 。人们因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跟随基督也是自绊跌倒的例子,耶稣对施洗约翰的门徒说:“凡不因我跌倒的有福了!”(太11:6)耶稣在谈到末世的预兆时说:“那时,会有许多人跌倒,也会彼此陷害,彼此憎恨。”(太24:10)
p348
使人绊倒是指引致其他人在信心上跌倒或失去信心。人们可以因教导错误的教义而使他人绊倒,导致人离开基督,要不是使人信心软弱,便是破坏人信心。一个人也可以因着犯罪的生活绊倒他人,因为活在罪中之人的行为会鼓励其他人也犯同样的罪,保罗写道:“滥交朋友败坏品德。”(林前15:33)此外,耶稣警告不要绊倒小孩子,坏榜样引导小孩子犯罪和破坏他们的信心。耶稣说:“凡使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个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沉在深海里。”(太18:6)
当人不顾及别人地使用基督徒的自由,这也会使人绊倒。如果有人相信某些事是有罪的,那么对于这个人而言便是罪,即使那些事本身并没有罪;然而,如果有人做了他们自己相信是罪的事情,他们就在犯罪。保罗在罗马书中就这一点进行讨论,他写道:, “若有人疑惑而吃的,就被定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罗14:23)在这里,保罗所说的信心不是指得救的信心或信靠基督为救主的信心,而是指“一个人深信他的行为合乎上帝的旨意”。因此,即使一种行为本身不是罪,但一个人如果相信这种行为与上帝的旨意相违背而仍然去做,就是在犯罪。
在哥林多前书第8章和第10章中,保罗论到吃那些曾献祭给偶像的肉。保罗在当中解释了吃曾献祭给偶像的肉没有错,但他也指出如果有其他基督徒感觉吃这些曾献祭的肉是错的,那么这个吃的人就应当关心其他信徒的良心。如果那良心软弱的弟兄不顾自己良心的不安也吃这肉,他就是在犯罪,前者的行为是在引导那良心软弱的弟兄去犯罪。保罗声明:“所以,食物若使我的弟兄跌倒,我就永远不吃肉,免得使我的弟兄跌倒了。” (林前8:13)
基督徒会表现出对其他人良心的关心,也会努力教导良心软弱的基督徒,使他们明白何谓在基督里的自由。然而,教导并非一蹴而就,人不会立即明白他们在基督里的自由,相反,人们需要一段时间了解这项教导,并把它化为心中的信念。早期基督徒花了一段时间来明白他们从摩西律法中得自由,甚至彼得也曾在这项理解上倒退,需要保罗谴责他的错误(加2:11-14)。
保罗劝勉人凡事要行在爱中,这内容出现在哥林多前书结尾部分众多一般性的规劝之中。爱引导我们做一切的事情,包括在基督徒自由的范围之内的事情。当然,基督徒爱的表现反映出上帝对罪人的爱,保罗这样描述爱:“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
p349
爱感动我们耐心地面对良心软弱的基督徒,也激励我们教导他们。当有人对某事情不理解的时候,爱感动我们要忍耐;当我们教导人新的事情时,爱也感动我们把采取这个新行动的所有原因都向人解释清楚。“凡事要行在爱中”这一规劝感动我们,把关注点从自我的想法转移到关注他人的良心。
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4章所形容的,哥林多教会的崇拜没有秩序,哥林多人过于强调说方言,他们的聚会并不造就人,反而使人混乱;妇女以违背上帝在创世时设立的秩序参与教会事工。保罗写给哥林多人“凡事都要规规矩矩地按着次序行”。次序是出于对人们属灵益处的关心,次序可以引导教会先订好计划才把新东西引入,以使其在实行时不致造成混乱。
保罗写道:“对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我总要救一些人。凡我所做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当保罗把福音带给哥林多人时,他放弃接受哥林多人资助他的权利,相反,他靠做工来养活自己。
当保罗免费把福音带给其他人时,也表现出他关注到不要阻碍福音传给他人。保罗对靠传福音来获得舒适的生活毫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拯救灵魂;因此,为着把福音带给其他人,他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保罗知道他不再受摩西的律法约束,但当他在犹太人中间工作的时候,他并不坚持自己有脱离摩西律法的自由,反而是去遵守它,为的是不阻碍把福音带给犹太人。当保罗在外邦人中间工作的时候,他没有叫他们背负犹太人的包袱,不让与福音无关的习俗和仪式成为他们的烦扰。保罗移走一切与人分享福音之机会的障碍。
我们也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我们的先祖需要知道教会的工作可以在德语区以外的地区开展;同样,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今天的人不再容易看懂英王钦订本圣经(KJV) ,因为这是我们先祖的版本。坚持把来自异国文化的语言、译本或习俗用于我们传福音的对象,就是在我们的事工上设立障碍。我们所能改变和适应的就当随时改变和适应;为了把福音带给其他人,我们要放弃个人自由和个人喜好。
p350
保罗在罗马书第14章用以下的话开始讨论关于软弱的和刚强的基督徒:“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不同的意见,不要争论。”(罗14:1)明白自己有吃肉自由的基督徒,也许会觉得自己比那些良心受吃肉所烦扰的人要强;软弱的基督徒也许会论断刚强的基督徒,前者也许会论断后者的行为是有罪的,因为前者觉得这种事是错的。
保罗这样回应:“你为什么评断弟兄呢?”(罗14:10)判断人的内心是上帝的权柄,我们的责任是:“宁可决意不给弟兄放置障碍或绊脚石。”(罗14:13)批评、挑剔的论断不是出于爱;爱乃对其他人的行为做出最好的诠释。爱使我们不把我们的邻舍往坏处想,也不毁谤我们的邻舍,我们却应为他辩护和为他说美言;如果有人陷入错误的教导之中,我们要以爱心劝诫他。
当保罗讨论基督徒在吃肉上不同观点的时候,他没有提倡党派之分,各自按着自己的心意而行,或者采取某些行动分裂教会。在上帝给予我们自由的范围内,人们可以对教会的习俗和传统持不同的观点。这些分歧不应导致教会分裂,上帝要我们为教会的合一努力。保罗写道:“以和平彼此联系,竭力保持圣灵所赐的合一。”(弗4:3)保罗鼓励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促进合一和坚固教会,他警告我们不要因过于提倡自己的意见而破坏教会的合一。
在非规定之事上,教会应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作出决定。我们也许对一些事情有强烈的意见,但如果事情交给了教会来判断,那么便要依多数人的意见作决定;如果事情没有按照我们期望的方式发展,我们须小心不要分裂教会,要努力维护教会的合一。
因为基督为我们遭受咒诅,基督徒已从律法的咒诅中得了释放,基督徒自由地服事上帝,不是由于受到诫命的威吓,出于被逼,而是上帝的爱激励基督徒在爱中生活。按照新人,基督徒喜悦行上帝的旨意;然而,基督徒仍旧有罪性,因此他们仍需要用律法来约束老亚当的私欲,在这样的背景下,保罗告诉加拉太人:“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把这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侍。”
p351
路德对基督徒的自由有这样的声明: “一个基督徒在所有事情上是完全自由的主人,不在任何人之下。一个基督徒在所有事情上是完全负责的仆人,在所有人之下。”259[参阅Luther’s Works, Vol. 31 p. 344. 351]他继续解释:
“一个人既然藉信而充足地并足够地得称为义,那么在他内里,在他灵里,所有的需要都得着了;只不过这信心和这些丰盛一定要日日长进,直至将来活在天家;但是他在地上依然有着会死的生命,在今生他一定要控制他自己的肉体和,与人相处。如此,工作要开始了,人不能游手好闲了,他定要用心藉着禁食、警醒、劳动和其他合理的纪律来克服他的身体,顺服圣灵,使身体服从内在的新人和与新人的信心一致,不再背叛信心和阻碍内在的新人;因为身体若随本性行事就会不受约束了。”260[参阅Luther’s Works, Vol. 31, pp. 358, 359.]
虽然基督徒不受律法的限制,然而,他们仍需运用律法去钉死肉体的情欲。这是必须的,以免虚假的安全感允许老亚当出现,摧毁信心;基督徒的自由决不是犯罪的许可证,虽然我们从上帝律法的威胁和定罪中得释放,但我们仍需运用律法的威吓来约束我们的罪性。
保罗在他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带着提摩太同行的时候,保罗给提摩太行割礼,为的是避免在向犹太人开展事工时产生障碍(徒16:3) ;然而,当有些假弟兄试图逼使保罗给提多行割礼时,保罗拒绝屈服于他们的要求(加2:3-5) 。那些假弟兄告诉加拉太的基督徒,除了相信耶稣可得蒙救赎之外,还要行割礼和遵守摩西的律法。保罗告诉加拉太人不要屈服,他写道:“基督释放了我们,为使我们得自由。所以要站稳了,不要再被奴隶的轭挟制。”
路德宗教会在路德死后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一些人为了与罗马天主教和平共处,愿意采用一些天主教的习俗;如果这些单纯是习俗,或许是可以容许的,可是,这些习俗是关乎罗马天主教以功德补足救恩的恶习, 《协同式》的作者拒绝这一做法,因为这些恶习模糊了路德宗信徒和罗马天主教信徒之间的区别,严重威胁了福音的真理(参看《协同式》第十条)。
每当有人试图把我们带到人为的律法(man-made laws)或旧约律法之下,我们必须坚持我们基督徒的自由,否则便会危及福音的真理。
p352
祷告是信徒成圣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但以理一日三次祷告(但6:10) ;我们的救主耶稣经常花时间祷告(太14:23),祂在拣选十二使徒以前整夜向上帝祷告(路6:12),当祂面对将要为世人的罪而受苦时,祂在客西马尼园恳切祷告(路22:39-46) ;保罗也为他服事的教会祷告(弗1:16;腓1:4;西1:3;帖前1:2, 3:10-13) ,他曾写道:”不住地祷告。”(帖前5:17)祷告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
祷告是信徒与上帝倾心交谈;是人的灵魂与赐他救恩的上帝之沟通,正如赞美诗作者所表达的:
祈祷乃是心灵诚愿,不论有声无声;
又如一团隐藏热火,燃烧在人内心。
祈祷正如负重叹息,流出伤心眼泪;
祈祷乃是向天举目,单独与主相会。
祈祷乃是信徒呼吸,信徒生活空气;
祈祷是他临终口号,升天入门印记。 261[《颂主圣诗》,469:1,2,4 352]
诗篇的作者宣告:”耶和华 我的磐石,我的救赎主啊,愿我口中的言语,心里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悦纳。”(诗19:14)祷告可以用言语表达,但若不是发自内心的话,习只不过是无用的聒噪。耶稣警告说:“你们祷告,不可像外邦人那样重复一些空话,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6:7)巴力的先知用很多话求告,却没得回应(王上18:26-29) ,因为巴力不是上帝,而他们的话也不是祷告,而是无用的聒噪。祷告也可以只是心中的渴望,藉着基督呈到上帝面前,正如诗篇作者所写的:”耶和华啊,困苦人的心愿你早已听见。”(诗10:17)一声叹息、一滴眼泪、一双望天的眼睛–这些都是心中渴望的反映;有时候我们也许不知道该求什么,当我们心中极度悲渴痛时,圣灵便亲自为我们祈求(罗8:26-27) 。正如赞美诗作者所表达的:
祈祷可不是单由人所出——
是圣灵的代求,
而耶稣在他永恒的宝坐上
为罪人代求。262[译自 The Lutheran Hymnal, 454:7.]
p353
耶和华说:“我是耶和华,这是我的名;我必不将我的荣耀归给别神,也不将我所得的颂赞归给雕刻的偶像。” (赛42:8)那么,祷告就是单单向那一位三位一体的上帝说话,不是向别神说的。正如耶稣说:“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当魔鬼试探耶稣,叫耶稣拜它的时候,耶稣回答说:“撒但,退去!因为经上记着:‘要拜主——你的上帝,唯独事奉他。”(太4:10;也参阅申6:13)诗篇作者对上帝说:“听祷告的主啊,凡有血肉之躯的都要来就你。” (诗65:2)主也邀请我们:“并要在患难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荣耀我。” (诗50:15)甚至天上良善的天使也不肯接受敬拜。当使徒约翰要俯伏敬拜那带给他天上荣耀启示的天使时,那天使回应说:“千万不可!我和你,以及那些为耶稣作见证的弟兄同是仆人。你要敬拜上帝。”(启19:10)
祷告是只向三位一体的上帝说话,可是,我们如何能接近圣洁的上帝呢?我们在祂眼中是如此的败坏,我们怎么能期待上帝垂听我们的祷告呢?主岂不是说:“但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上帝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转脸不听你们? ” (赛59:2)其实答案在于:,我们乃藉着祂儿子耶稣基督亲近上帝,如同旧约的大祭司要藏在香的烟云中进入至圣所,免得他死亡(利16:12-13);因此,我们藉着上帝儿子耶稣基督的义才可亲近圣洁和公义的上帝。耶稣邀请和鼓励我们:“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会赐给你们。”(约16:23)
我们以但以理的态度亲近上帝:“我们在你面前恳求,不是因自己的义,而是因你丰富的怜悯。”(但9:18)路德在主祷文的第五个祈求里有这样的解释:
“我们这个祈求是恳求我们在天上的父不要看我们的罪或因罪而拒绝我们的祈祷;我们实在不值得得到我们恳求的任何东西,我们也不配得到它们,但我们恳求祂因着恩典给予我们所祈求的;我们实在每天都犯罪,除了惩罚之外,我们是不配得到任何东西的。”263[参阅 Luther’s Small Catechism (WELS), p. 11.]
我们藉着祂的儿子耶稣基督来靠近我们亲爱的天父,如同小孩子亲近在地上的父亲一样,满心相信父亲会满足他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藉着耶稣基督更加放胆地亲近上帝。正如保罗所写的:“你们所领受的不是奴仆的灵,仍旧害怕;所领受的是儿子名分的灵,(p354) 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8:15;也参阅加4:6)奉耶稣的名向上帝祷告并非只是在祷告完毕时附加耶稣之名,好像是幸运符咒一样,奉耶稣之名意味我们带着在救主耶稣里的信心向上帝祷告。这样,我们既披戴基督的义,上帝就因耶稣的缘故接纳我们的祷告。
p354
我们藉着耶稣靠近上帝是因为耶稣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保罗写道:“因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之间也只有一位中保,是成为人的基督耶稣。他献上自己作人人人的赎价。”(提前2:5-6)希伯来书作者说:“既然我们有一位伟大、进入高天的大祭司,就是耶稣-上帝的儿子,我们应当持定所宣认的道。因为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在各方面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悯,蒙恩惠,作及时的帮助。”(来4:14-16)约翰写道:“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他为我们的,罪作了赎罪祭,不单是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一2:1-2)
因此,我们必须反对天主教徒向马利亚和圣人祷告。天主教教导以最高形式的崇拜(latria)献给上帝;次一等形式的崇拜(hyperdulia)献给马利亚;再次一等形式的崇拜(dulia)献给天使和圣人。他们依然尊敬马利亚为“女中保” (mediatrix) ,罗马天主教的一份刊物这样解释:
“在基督里是所有恩典的来源,但就正如上帝的旨意,基督应是透过马利亚为万民而降临,那么基督的旨意也应是祂透过马利亚而对万民施恩。作为基督的母亲和万民的母亲,她配得所有施恩的适当途径,就是她的儿子和属祂的人之间的施恩途径。正如基督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所以马利亚就是基督与祂己救赎的人之间的‘女中保”。264[参阅Conway, The Question Box, p. 294.]
天主教还教导人向圣人呼吁求助。天特会议(1545-1563年)声明说:
“在有关圣徒代祷、代求问题上……他们必须要勤勉地对信徒们进行教导……要让信徒们知道,圣徒是与基督一同行使统治之权的,而且,为了俗世之人,圣徒们自己会向上帝进行祈祷……信徒们对圣徒发出哀恳与请求,恳求圣徒为他们进行祈祷,恳求圣徒给他们以支持与帮助,那么,对于信徒获取上帝恩惠之事,必将是恰当且有益的。……如果有人否认这一点,那么,其想法就是不虔敬的。”265[《特兰特圣公会议教规教令集》 ,第二十五次会议, 256页。]
p355
与这种观点截然相反,路德在《施马加登信条》声明指出:
“虽然天上的天使为我们代求(如基督自己所做的) ,在地上的圣徒或那些在天上的先圣也可能同样地为我们祈祷,但这不等于我们应向天使或圣人求告、向他们祈祷、为他们守斋和守节日、做弥撒、献祭、设教堂、立祭坛、或为他们设有敬拜聚会、或在其他方面侍奉他们、认为他们是患难中的帮助者、并将各种帮助归功于他们、或将某些特别的任务归于某圣人,正如教皇派所教所做的。这都是拜偶像;这种荣耀只可以归给上帝。”(施马加登信条,第二部分第二条:26-27) 266[参阅《协同书》,247-248页。]
与这方面有关的,我们需要提到有些人祈祷是向“一般的”或不明确的神祈祷,而不是向三位一体的上帝祈祷。一些兄弟会组织(Fraternal lodges,不是基督教的兄弟会),例如共济会(the Masonic order)是向宇宙的“伟大建筑师” (Grand Architect)祈祷,这是因为他们不承认三位一体的上帝是独一的真神。同一道理,有一些人的祈祷是献给以“创造者、救赎者和使成圣者”为名的神,这是为了不冒犯女权神学而不提上帝是圣经中所说的“我们在天上的父” (Our Father in heaven) ,但这就等于压制和否决真理。上帝也不是有些人所说的“我们在天上的母” (Our Mother in heaven) ,祂是圣经中所启示给我们的上帝。
有人质疑祷告是否必要,他们的理由是:“上帝知道万事,因此上帝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而且上帝就是爱,所以上帝会把我们所需的赐给我们,那么为何需要祷告呢?”这样的理由漠视了上帝给我们祷告的明确命令,此外,圣经告诉我们祷告是基督徒极大的特权。
我们祷告,因为我们有与上帝相交的需要。正如大卫所写的:“你说:’你们当寻求我的面。‘ 那时我的心向你说:’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求你不要转脸不顾我,不要发怒赶逐你的仆人。”(诗27:8-9)除了与上帝相交之外,我们不能找到平安。天国的本质是我们将看到上帝的荣美及常见祂的面,祷告让我们在今生先尝此福。
我们祷告是因为这是上帝的旨意,保罗写道:“不住地祷告。”(帖前5:17)我们祷告是因为上帝邀请我们向祂祷告和应许垂听,耶稣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找到;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找到;叩门的,就给他开门。”(太7:7-8)
p356
我们祷告是因为我们把需要带到上帝面前。大卫逃避他的儿子押沙龙的时候,他向上帝祷告(诗篇第3篇)。耶稣面临为世人的罪受苦(耶稣生命的目的)时,祂祷告祈求力量(路22:39-46);税吏祷告祈求上帝的赦免(路18:13)。另外,由于其他人的需要,我们为他们祈求,亚伯拉罕为罗得祷告(创18:23-32) ;百夫长祈求耶稣帮助他生病的仆人(太8:6)。
上帝的旨意是要我们在祷告中感谢祂,每当我们停下来数算上帝在我们生命中赐下的一切“属世”和“属灵”的福份,我们会有许多事情要感恩。保罗写道:“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腓4:6)当十个麻风病人只有一人回来感谢耶稣的医治时,耶稣说:“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给上帝吗? ” (路17:18)当我们在祷告的时候,心中记着感谢上帝对我们的赐福,我们便会看到上帝实在丰丰富富地赐福给我们,这使我们可以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上帝允许发生在我们生命中的困难。
上帝的旨意是要我们为所有人祷告。保罗写道:“所以,我劝你,首先要为人人祈求、祷告、代求、感谢;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要如此,使我们能够敬虔端正地过平稳宁静的生活。”(提前2:1-2)耶利米鼓励被掳到巴比伦的人,为他们被俘虏到来之地有和平与繁荣而祷告(耶29:7) ;我们甚至要为我们的仇敌祷告,耶稣告诉我们要这样做(太5:44) ,祂在十字架上受苦时也是这样做的(路23:34)。
司提反为那些用石头打死他的人祷告(徒7:60),我们从上帝对我们的爱得到力量这样做(约一4:19)。
上帝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祷告要与他的旨意一致,约翰写道:“我们若照着上帝的旨意祈求,他就垂听我们;这就是我们对他所存坦然无惧的心。”(约-5:14)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为属灵的福份祷告,因为我们知道什么是上帝对我们属灵生命的旨意。保罗写道:“上帝的旨意就是要你们成为圣洁。”(帖前4:3)上帝既然要我们在信心、爱心和成圣的生命上长进,我们为这些事祈求时,就不需要有保留地说:“不要按我的意思,而是按你的旨意成就。”
然而,当我们为地上的福份祷告时,上帝的旨意是要我们有条件地祈求,这样,我们因着信,把我们的生命交在祂手里掌管。对于地上的福份,我们不知道上帝的旨意是什么,不知道祂的旨意是要我们富有还是贫穷、患病还是健康等等。我们把这些事情交给上帝,把自己的请求带给上帝,并且相信上帝给我们的是最好的。我们知道祂爱我们,(p357)因为祂连自己的儿子也给了我们,因此我们有上帝的保证,祂会赐给我们最好的事物(罗8:32);一个地上的父亲尚且会给他儿女上好的礼物,我们在天上的父亲当然会把最好的给我们(路11:9-13) ,因此,当我们祈求地上的福份时,我们凭着信心把我们自己放在慈爱天父的手中,耶稣也是如此行:当祂向父祈求时说,倘若可能的话,让祂免受十字架之苦(路22:42) ;当痲风病人恳求耶稣说,如果这是耶稣的旨意,就请耶稣医治他,他也是如此凭信心把自己放在上帝手中(太8:2)。
p357
上帝的旨意是要我们在祷告时很有信心,相信祂会垂听和回应我们的祷告。上帝不愿意我们祷告时怀疑祂是否垂听,雅各写道:“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该求那厚赐与众人又不斥责人的上帝,上帝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也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到什么。三心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摇摆不定。”(雅1:5-8)当人以“我真的不认为这会有帮助,但我姑且一试。”这样的态度向上帝祈求时,这些人不要期望上帝会答应他们的祷告。
有些人这样说,祷告如同一张空白支票,你只须要填上希望上帝给你的金额。不错,虽然我们提出的要求对我们的上帝来说绝不会太多,但是圣经也告知我们要有条件地祈求地上的福份,因此我们把地上的事交托于上帝的旨意,而且,保罗告诉我们,圣灵是按照己意分派祂的恩赐。有些人声称,如果你向圣灵求说方言和医治的恩赐,祂就一定会赐给你,这是不合乎圣经所说的。
再者,有些人宣称如果我们有坚强的信心,上帝必定医治我们,这种说法并不是圣经所教导的。那些说要靠信心医病的人,并不知道医治某人也许并不是上帝的旨意,我们应当按照上帝的旨意祈求地上的福份。使徒保罗三次求上帝医治他,上帝却三次告诉保罗,祂的旨意并非如此,但祂给保罗足够的力量承受自己的难处(林后12:7-9)。
最后,我们不为死人祷告。圣经告诉我们,人死后有审判(来9:27) ,那些带着信心死去的人必然进入天国;他们不需要我们的祷告,因为他们已在荣耀中安息;那些不,信的人死后下到地狱,我们的祷告也帮不了他们。
上帝是否回应基督徒的每一个祷告呢?诗篇作者这样回答:“耶和华临近凡求告他的,临近所有诚心求告他的人。敬畏他的,他必成就他们的心愿,也必听他们的呼求,拯救他们。”(诗145:18-19)雅各指出上帝回应以利亚的祷告,地上就三年六个月没有下雨(雅5:17) 。是的,上帝垂听和回应基督徒的每一个祷告。
p358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上帝是按照祂自己的时间来回应祷告的。耶稣的母亲在迦拿婚筵上来到耶稣那里,她想要耶稣的帮助,因为主人的酒没有了,耶稣回答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约2:4)耶稣的确提供帮助,但一定是在合适的时间里。耶稣在另一场合并没有立即回应叙利亚腓尼基族妇人的祈求,祂最初好像忽略了她的请求,但在合适的时候,耶稣便提供帮助(可7:24-30);同样地,主并没有立即解除约伯的困苦,到了合适的时候祂才提供帮助。
主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帮助我们。当我们盼望主解决我们的困难时,祂可以藉以下三种方式中的其中一种来帮助我们。第一,祂可以解决我们的困难;第二,祂可以允许困难仍旧存在,但是赐给我们力量承受,好像保罗的情况一样(林后12:9);最后,主可以把我们带回天国,除去我们的困难。正如以赛亚所说:“义人死亡,无人放在心上;虔诚的人被接去,无人理解;义人被接去,以免祸患。”(赛57:1)
那么,基督徒已经得到上帝的保证——上帝将以最好的方式和最佳的时机回应他们的祷告,他们便可以把自己的祈求带到上帝面前。
【基督徒的生命是背十字架的生命,但也是有盼望的生命
有些人(部分新福音派、五旬节会和灵恩派)相信基督徒在世上可以成功地在没有痛苦和患难之下生活,他们相信:只要活在正途,基督徒就可以一生成功了。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个世界已被罪破坏,基督徒会受到伤害和承受痛苦的,基督徒不能期望在这世界上过一个远离罪恶和伤痛的生活。
【基督的跟随者要背负十字架
“十字架”一词被某些人用来表示基督徒面对的任何困苦,包括疾病、家庭问题等等。可是,圣经却以狭义的方式使用这一名词,指基督徒为福音的缘故受苦。保罗在他第一次宣教旅程时教导初信的基督徒说:“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保罗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方面的明证:因有人设计谋害他,所以他逃离安提阿和以哥念,又在路司得被人用石头袭击,并被丢下等死。(徒14:19)
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可8:34)跟从耶稣包括为祂受逼迫,当耶稣差遣十二门徒出去工作时,祂曾预告他们将受逼迫,祂说:“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进入狼群……你们要防备那些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议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统治者和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而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憎恨。但坚忍到底的终必得救。” (太10:16-18、22)
p359
耶稣没有说过世人会喜爱基督徒,相反,祂说世人将恨恶他们,这是因为世人恨恶耶稣。不信的人带着一个被罪败坏的心和反叛上帝的意志来看待福音,世上的罪人按着本性不会爱耶稣,所以也不会喜爱属于耶稣的人。
基督徒有时候认为上帝会免去他们十字架的苦难,因为他们觉得既然上帝是全能的和爱我们,祂就应当免去我们为福音的缘故所受的逼迫;彼得需要处理散居在小亚细亚的基督徒所持的这种态度,他写道:“亲爱的,有火一般的考验临到你们,不要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他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若有人因是基督徒而受苦,不要引以为耻,倒要因这名而归荣耀给上帝。”(彼前4:12-13、16)
诗篇作者亚萨为他所见的世事烦忧,他见到恶人似乎在今生兴旺;另一方面,信徒好像为他们的信仰而受苦。当亚萨想到不信的人最终会落在上帝的审判之下,以及信的人在天国的那种荣耀时,他才能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诗73:1-24)。
路德非常明白何谓为福音受苦,他写道:
“魔鬼如何反对和阻拦这些事成就(指主祷文的头两个祈求),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它不能忍受任何人有正确的教导或信仰。它把谎言与恐怖披上美丽外衣,又缀上上帝的圣名。一旦遭人揭破,以致丑态毕露,它就极端痛苦了………因此我们基督徒一定要确定魔鬼和它的使者及世界都是我们的敌人,也要准备好它们将会把各式各样的不幸和痛苦加在我们身上。因为那里有上帝的道被传扬、接纳或相信,和结果子,不远之处必有神圣和宝贵的十字架。”(马丁路德博士大问答,第三部分:62、65) 267[267参阅《协同书》,384-385页。]
对于逼迫我们的人,我们应该对他们有什么态度呢?耶稣说:“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你们就可以作天父的儿女了。”(太5:44-45)基督为把祂钉上十字架的人祷告(路23:34)。面对诽谤时,基督徒祷告;面对邪恶时,基督徒宽恕。我们能够这样做的力量来自上帝对罪人的爱,只有上帝的爱能感动我们宽恕那些逼迫我们的。
p360
当亚当和夏娃悖逆上帝时,罪就败坏了上帝美好的创造,保罗用“败坏的辖制”(罗8:21)和“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呻吟,一同忍受阵痛”(罗8:22)来描述罪对上帝美好的创造做成的破坏。雅各谈及他的一生时说:“我一生的岁月又短又苦,比不上我祖先在世又寄居的年日。” (创47:9)约伯说:“人为妇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难。” (伯14:1)赞美诗作者称这个世界为“流泪谷”。268[参阅Christian Worship 64:2. 360]
基督徒在今生经历被罪败坏的世界所带来的破坏。因为人不以应当的方式爱上帝,所以他们也不会以应当的方式彼此相爱;因罪的缘故,工作变得艰难(创3:17-19);因为罪,疾病和死亡来到这世界(创3:19;罗5:12) ;因着我们的老亚当,即使我们心中愿意,也没有把上帝的旨意行出来(罗7:14-24) 。
在所有这些困苦之中,我们得着什么安慰呢?保罗这样向我们保证:“我们知道,,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罗8:28)我们不是命运的棋子或是运气的受害者;相反,上帝为着祂儿女的福祉管理着这世界,诗篇作者写道:“耶和华的眼目看顾敬畏他的人和仰望他慈爱的人,要救他们的性命脱离死亡,使他们在饥荒中存活。”(诗33:18-19)耶稣说:“两只麻雀不是卖一铜钱吗?你们的父若不许,一只也不会掉在地上。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数过了。”(太10:29-30)基督徒有充足的信心相信上帝会带领他们的生命,万事都为他们永恒的福份效力(罗8:28) 。
当问题真的在信徒生命中出现时,会怎么样呢?希伯来书的作者谈到上帝允许试炼临到祂的儿女身上(来12:1-13) ,这些鞭打是上帝慈爱的管教和纠正,上帝允许它们临到信徒身上,是为了把他们带回祂自己身边。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明上帝在爱中管教我们,正如地上的父亲在爱中管教儿女一样,上帝管教属祂的人是为了他们的益处(来12:7-10) 。此外,希伯来书的作者也告诉我们没有人在受管教时感到快乐(来12:11)。试炼带来痛苦、眼泪和伤悲,基督徒也不例外;甚至约伯也遭受严厉的试炼。最后,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在上帝的指引下,今生的受苦将结出义和平安的果子(来12:11) ;最终的结果是上帝把我们引向祂的施恩具,藉此坚强我们的信心和保守我们与祂亲近(罗5:3-4)。
主向祂的信徒保证,祂会在试炼中保守他们的信心,祂将限制试炼的程度,为他们提供忍受的力量(林前10:13) ,祂在我们软弱无力时会在那里支撑我们,正如祂藉着1以赛亚应许我们:“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属我的。你从水中经过,我必与你同在,你渡过江河,水必不漫过你;你在火中行走,也不被烧伤,火焰必不烧着你身。因为我是耶和华-—你的上帝,是以色列的圣者–你的救主。” (赛43:1-3)
p361
关于受试炼,我们需要强调两点:
1,惩罚是罪的工价(罗6:23)。虽然所有人都应得上帝对罪的惩罚,但是上帝没有因信徒的罪惩罚他们,祂为我们的罪在十字架上惩罚了基督(赛53:4-6);不信的人因拒绝基督而失去上帝赦罪的福份(彼后2:1)。
2.上帝对信徒的管教与某一特定的罪也许有关,但也可以是无关的。就约伯和那个生来就瞎眼的人(约9章)来说是与罪无关的;就大卫(撒下12章)来说是与罪有关的。无论如何,上帝的管教不是对罪的惩罚,甚至当信徒为他们的罪承受今生的后果,如大卫的例子,他们仍有上帝的保证,就是上帝在基督里已赦免了他们所有的罪。
虽然这世间是“流泪谷”、基督徒在今生面对许多试炼,但他们仍是活在盼望之中。什么是盼望?这个世界认为盼望是我们希望会发生但无法确保发生的事情,但当圣经谈到盼望时,是指确保会发生的事情。彼得说:“藉着耶稣基督从死人中复活,重生了我们,使我们有活的盼望。”(彼前1:3)基督徒的盼望是确实的,藉着耶稣基督我们完全可以确保救恩和永恒的生命,保罗说这盼望“不至于落空” (罗5:5) ,我们的盼望建立在活过、死过和复活了的基督耶稣之上。
基督徒的盼望确实会影响我们的生命。首先,它帮助我们把今生的事情放在适当的位置上,帮助我们有合适的优先次序(西3:1-4) ,我们在今生唯一有价值的产业是上帝在耶稣里给我们的,我们真正的身分是天上的国民(腓3:20) ;因此我们要先求上帝的国,并相信祂会把最好的赐给我们(太6:3)。
我们的盼望也加给我们力量面对试炼,它是在隧道尽头的光,在悲伤之中它给我们喜乐(彼前1:6)。最后,我们的盼望让我们带着喜乐的心和满怀希望等候基督的第二次来临,使我们如此祷告:“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 (启22:20)
耶稣对士每拿教会说:“你务要至死忠心,我就赐给你那生命的冠冕。”(启2:10)我如何能保持忠心呢?如果我的信心不够大将会怎样呢?多年前有一架飞机起飞后便坠毁在结冰的河里,一些生还者设法爬出飞机来,但是他们掉到冰冷的河水中;岸上的人把救生索扔给他们,鼓励他们”坚持下去”直至被拉上岸。虽然他们知道自己要坚持下去才能得救,但是他们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做到这一点,因为冰冷的河水耗尽了他们的力气,最后,一些乘客被淹死。
p362
我们何等感恩!信心的保守并不依靠我们自己,而是依靠圣灵,祂保守我们的信心直到永生。保罗写道:“愿赐平安的上帝亲自使你们完全成圣!愿你们的灵、魂、体得蒙保守,在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来临的时候,完全无可指责。那召你们的本是信实的,他必成就这事。”(帖前5:23-24;也参阅彼前1:5)他也写信给腓立比人说:“那在你们心里动了美好工作的,到了耶稣基督的日子必完成这工作。”(腓1:6)
上帝保守信徒的信心,唯独祂能把信心赐给人,也唯独祂能保守信徒的信心到永生。上帝如何保守我们信心呢?祂藉着施恩具,即福音、洗礼和圣餐(罗1:16;帖前2:13)来保守我们信心;除了施恩具之外,圣灵不会藉其他途径保守我们的信心。正如路德所说:“因此我们应该且坚持相信上帝除了运用外在的圣道和圣礼作为工具之外,并不想用其他工具对待我们人类,每一样自夸说是从圣灵而来却不是从圣道和圣礼而来的都是出于魔鬼。”(施马加登信条,第三部分第八条:10) 269[参阅《协同书》,262页。]
忽略或藐视施恩具的人就是藐视圣灵用以保守信心的工具,这解释了为什么忽略施恩具是严重的罪行,也解释了为什么基督徒对那些忽略聆听上帝的道和领受圣餐的人表示担忧。如果有人不吃不喝,他就是把自己与上帝用来保存他肉身生命的通道切断;如果一个基督徒忽略施恩具,他就是把自己与上帝用来保存他信心的通道切断。
基督徒是否需要“他们会从信中堕落”的警告呢?是需要的,因为他们有罪的本性使他们倾向于灵性自满和自以为是。基督徒是否有上帝保守他们信心的保证?是的,因为上帝在祂的福音里清楚地给予保证。既然基督徒被警告:他们能从信中堕落;但同时他们又得到保证:上帝会保守他们的信心。哪一方面是正确的?两方面都是正确的。为何两者都是正确的?上帝警告我们能从信中堕落,这是律法的声明;上帝保证会保守我们的信心,这是福音的声明。两者都是需要的,因为基督徒有双重的本性,我们仍有需要靠律法警告我们的老亚当,使我们免于自义;律法警告我们能够从信中堕落(罗11:19-20;林前10:12) ;同时,福音亦向我们的新人保证,上帝会保守我们在耶稣里的信心,使我们承受永生(约10:28;罗8:38-39) 。
我们需要注意,罗马天主教和阿米纽主义告诉我们,人无法确定救恩。另外,加尔文主义告诉我们,人总是能够肯定救恩(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然而,圣经告诉基督徒:警醒!你能从信中堕落,但上帝保证,祂会保守你在基督里的信心。由于基督徒的双重本性,律法和福音都是基督徒所需要的。
p363
那么,根据圣经,在我们救恩的事上显而易见地唯独归功于上帝,我们的救恩自始至终由我们的上帝负责,是祂赐给我们在耶稣里的信心,也是祂保守我们在耶稣里的信心。那么,那些失丧的人又如何呢?他们失丧是不是上帝不愿意拯救他们呢?圣经告诉我们,上帝愿意人人得救(彼后3:9;提前2:4;结33:11) 。事实上,上帝十分认真地对待罪人的救恩,以至于祂指着自己的永生起誓,让我们确定祂愿意所有罪人得救:“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唯喜悦恶人转离他所行的道而存活。”(结33:11)上帝的话从来不含糊,并不存在祂拣选一些人受咒诅的隐藏旨意、及祂愿意拯救万民的显明旨意这两种旨意并存(加尔文主义)这回事。上帝真的愿意万民得救。如果加尔文所说上帝有隐藏和显明旨意的观点是真的话,那么上帝就是假冒为善了,因祂说的是一套,但意思却是另一套。
那么,为什么人会失丧呢?这并不是因为耶稣没有为世上所有人的罪付上代价,相反,上帝宣告了世上所有人因耶稣的缘故已经得到赦免(约3:16, 1:29;约-2:2;林后5:18-21);罪人被定罪的唯一原因是他们不信(彼后2:1;太23:37;徒7:51)。上帝丝毫不须要为罪人被定罪而负责,唯独罪人自己要负上这个责任。
为什么有些人得救,而另外一些人不得救呢(拉丁文:cur alii prae aliis)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有些人试图归因于上帝的主权(加尔文的主张),说上帝有绝对的主权拣选罪人得拯救或被定罪;另一些人则尝试去寻找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他们当中有些人认为,人拒绝上帝的方式有所不同,他们说所有人都自然地拒绝上帝,但其中部分人却故意地拒绝上帝;他们说上帝能胜过自然的抗拒,但不能胜过故意的抗拒。可是,这种观点是神人合作说,把得救的功劳部分地归于人。圣经告诉我们,所有人因着自己的过犯罪恶而死了(弗2:1) ,在属灵的事上是瞎眼的(林前2:14) ,也与上帝为敌的(罗8:7)。我们所有人生来的境况都是一样,在回转归正上无能力与上帝合作。我们归信唯独是上帝的功劳,保守我们的信心也全是上帝的功劳。我们得救的所有荣耀唯独归于上帝!
作者序言 1
致华人读者序 3
绪论 基督教教义研究引言 5
第一章 基督教教义研究 6
第二章基督教教义的源泉:圣经 33
神论 研究上帝——救恩的创始者 83
第三章 对上帝的自然认知及已揭示的认知 84
第四章 上帝的本质和属性 89
第五章 三位一体的上帝 102
人论 关于人的研究 …… 人是上帝拯救的对象 125
第六章 创造 126
第七章 上帝的保顾 136
第八章 天使 148
第九章 人类 158
第十章上帝赐人在基督里得救的恩典 190
第十一章 耶稣基督的位格 196
第十二章 基督生命中的降卑与高举 223
第十三章 基督的三重职分:先知、祭司和君王 241
基督救赎论 获得救恩的研究 251
第十四章 信心 252
第十五章 回转归正 264
第十六章 称义 281
第十七章 成圣 302
第十八章 善行、非规定之事、祷告、背十架 338
第十九章 拣选 364
第二十章 施恩具 384
第二十一章 圣礼:引言 404
第二十二章 圣洗礼 416
第二十三章 圣餐 429
第二十四章 教会 454
第二十五章 教会相交 469
第二十六章 教会圣工 479
第二十七章 敌基督 496
终末论 末后之事的研究 507
第二十八章 终末论 508
在世之位份 教会与国家、婚姻与家庭之研究 539
第二十九章 教会与国家:两个国度的教义 540
第三十章 婚姻与家庭 548
附录 560
附录一中国文化的「地狱」观与圣经的「地狱」观之比较 560
附录二 非规定之事——基督徒上香 561
参考书目 562
英汉对照表 565
p1
为什么为一本基督教教义著作取名为《上帝爱世人》?用这个名称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圣经所有教导的中心是耶稣基督以及祂为我们赢得救恩的福音。使徒保罗完备地宣讲了上帝一切的旨意(徒20:27) ,他向哥林多人宣告:“因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保罗教导的核心是有关耶稣基督的福音:“耶稣被出卖,是为我们的过犯:他复活,是为使我们称义。”(罗4:25)若没有耶稣基督,圣经将只是一本有关人类道德伦理的书。然而,圣经的主要目的是向我们宣讲耶稣基督—-道成肉身的上帝,亲自来拯救我们。祂为我们度过我们不能达标的人生;替我们承受我们本该承受的死亡;并且从死里复活,为我们战胜死亡。当我们学习基督教教义的时候,我们看到圣经所有的教导都围绕着一个中心信息,就是在耶稣基督里的救恩。本书的名字清楚地表明我们研究所聚焦的中心:我们将研究所有与救主耶稣基督有关的圣经教导。因为唯独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
这本教义书的书名叫《上帝爱世人》 ,还有第二个原因。它提醒我们圣经的名所有教义都关乎圣经的中心教导:上帝差遣祂的儿子拯救我们。我们知道,若任何有关圣经教义的教导出现错误,都是以某种方式来破坏圣经关于救恩的教导:就是因着恩典、藉信耶稣基督得救。例如,以为人能够在自己回转归正上有所贡献的教导,会破坏那得救唯独靠恩典的圣经教导(弗2:8-9) 。所以,我们要非常严肃地对待那些不符合圣经的错误教导。为了拯救罪人,我们将会严正地指出、反驳和纠正这些错误(提后4:1-5) 。
给这本基督教教义书取名叫《上帝爱世人》 ,还有第三个原因:上帝的救恩启示是给所有人的。耶稣给祂教会的大使命,是要使万民做祂的门徒(太28:19-20) 。所有因信靠耶稣而得福的人,都有幸与其他人分享信靠耶稣而得救的福音。我们得到的福分,1必须与他人分享。因此,我们要与其他人分享耶稣为拯救我们所作的事,藉此圣灵也可以领他们归信。
出版这本书,心里带着恐惧和战兢。作者深知自己人性的缺点、软弱和不足,正如着保罗所说,我们有福音的宝贝放在瓦器里(林后4:7-9) 。然而,作者献出这书时亦坚信上帝之道本是祂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1:16)。上帝的话语要成就主的旨意(赛55:10-11);又如以赛亚所写并且彼得所引用的:“凡有血肉之躯的尽都如草……草必枯干,花必凋谢,惟有我们上帝的话永远立定。”(赛40:6,8;彼前1:24-25)
p2
本书也表达我对上帝—父、子和圣灵的喜乐感恩,因为祂如此恩待我。与赞美诗的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弗2:7)。
作者一样,我承认“尽管我是罪魁,耶稣的宝血遮盖我”。感谢上帝“极丰富的恩典,就最后,我感谢西北出版社邀请我写这本书,这实在是我的荣幸。我也感谢我的妻子本书,是蒙上帝喜悦的。
梁卡罗尔(Carol Lange),在我写作这本书时,给予我很多鼓励。因为她确信,我写这
唯有上帝配得荣耀!
梁莱尔
Lyle W. Lange
1参阅 Chief of Sinners Though I Be, Christian Worship, (Northwestern Publishing House, 2004), 358:1.
p3
如作者序言所说,这是一本有关基督教教义的书,它致力于系统地涵盖圣经上所有主要的教导。本书原是为美国的基督徒而写,现有机会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祈愿这书能为众多的华人基督徒带来福份。
本书作者是一位路德宗的牧师和教授,因此,当他引用参考资料和例子时,都假设在基督教会里的路德宗读者对这些参考资料或例子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五百年前,一位德国基督徒马丁路德重新发现圣经那美好的中心信息:因着耶稣的生命与死亡,我们可以白白的得享永生。马丁路德向他周围的人传讲这美好的消息,并写成不少著作,从而引发一场十六世纪的属灵运动,称为复原运动(the Reformation)。很多现今的更正派教会(Protestant churches),包括路德宗教会,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
马丁路德和他的继承者最重要的著作于1580年被汇集成《协同书》(Book of Concord) ,书中的内容也被称为“路德宗信条” (The Lutheran Confessions),其中包括早期教会三大重要的信经(使徒信经、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信经)、马丁路德大小问答、 《奥斯堡信条》、《施马加登信条》和《协同式》。协同书的内容常被引用,因为:(1)这些内容就圣经教导给予简单及准确的解释,(2)这些内容显示出路德宗教会的教导与圣经的教导相同(参阅56-57及79-81页) 。我们要注意这些著作不是要替代圣经或凌驾于圣经之上,反而是为圣经提供合宜的诠释。遵从这些信条教导的基督徒被称为“认信的路德宗信徒” (Confessional Lutherans)。
十九世纪,很多路德宗信徒由欧洲移居美国并建立新的路德宗教会,本书作者梁莱尔教授(Professor Lyle W. Lange)便是这些教会其中一个称为“威斯康辛路德会”(Wisconsin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简称WELS)的会友。威斯康辛路德会有超过150年的历史,她在香港建立了“亚洲路德宗神学院”(Asia Lutheran Seminary,简称ALS),我们获得梁莱尔教授授权将本书翻译成中文,并作为亚洲路德宗神学院神学系列丛书之一。求上帝藉此造福华人读者。
作者在讨论不同的圣经教导及应用时,通常会引用其所属教会(即威斯康辛路德会)的声明或例子作说明。有时也会比较其他教会组织的教义立场,以说明彼此的区别,当中包括美国的路德宗教会如“美国路德会密苏里总会”(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简称LCMS)、”福音路德会” (Evangelical Lutheran Synod,简称ELS) 、”美国福音信义会” (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 of America,简称ELCA) 。有些时候,他还会用到罗马天主教或希腊及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导来作讨论。此外,作者也提及了自十六世纪复原运动以来出现的其他教会,如圣公会、循道卫理会、长老会、改革宗教会、浸信会等等。(p4)虽然许多读者未必全部熟悉这些教会团体,但是,这些教会团体在过去数个世纪里全都曾经差派宣教士来华传教,成为华人教会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当作者引述这些教会团体的教导并作出批评时,其目的并非要诋毁她们,只是当他发现这些教会的教导与圣经不符时,他不得不指出来。然而,正如作者在本书稍后部分所说的:我们相信,在各个教会团体中都能找到属上帝的羊。
承蒙作者的授权,容让我们删去一些只有美国读者才感兴趣的例子或内容,并且增加一些针对华人背景的内容,来说明有关的圣经教导和应用,这些内容主要收录于脚注和附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