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
·正文约3300字;
·编录:杨原平
…
p242
但丁①出身佛罗伦萨城一个小有名望的人家。佛罗伦萨当时是一个独立城邦,它刻意仿效古典时期的大城邦模式。但丁头三十年的生活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一点是明确的:当时作为诗人,他已颇负盛名。他早年的最重要诗作有《新生》(La Vita Nuara),可视为“典雅爱情”的传统之作,主题集中反映仰慕者对一位可望不可及的女子的单恋之情。
—
①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年):意大利诗人、哲学家;主要作品:《神曲)。
也就是在这点上我们需要介绍贝雅特丽齐·波尔蒂纳里(BeatricePortinari, 1266—1290年)这个人物。她是波尔蒂纳里家族成员,后嫁到巴尔蒂(Bardi)家,于1290年逝世,年仅二十四岁。但丁告诉读者,他第一次见到贝雅特丽齐便爱上了她,那时他才九岁。这份情爱到他十八岁的时候开始主宰他的整个思想和情感。但这是一份永远得不到回应的爱,因为但丁的家庭在地位与财富上都远远不如波尔蒂纳里或巴尔蒂家族。贝雅特丽齐是《新生》的突出主角,后在《神曲》中重又出现。
1290年贝雅特丽齐去世,但丁从此将注意力从浪漫派诗歌转向哲学和神学领域,同时他又卷入马基雅维利的佛罗伦萨政治纠葛中。1293年,一场政治危机使佛罗伦萨元气大损,那些显赫家族的传统势力也受到新兴商业阶层的削弱。在传统家族与新兴中产阶级这种紧张关系中,又存在着这两个家族——圭尔弗家族(Guelfs)与吉伯林家族(Ghibelines)间的严重冲突,这冲突又由于圭尔弗家族的内部分裂而雪上加霜,最后导致这个家族不同派别的激烈内讧。在这种错综复杂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下,是很有可能走错步子的。但丁就采取了一项很不明智的举措:(p243)与圭尔弗家族错误的那一派结盟。当意识到这种处境令他举步维艰,便于1301年月10月逃离佛罗伦萨城。他先是被流放,后又在他缺席情况下被判死刑。
p243
流放这种生活方式在意大利城邦世界是被认可的,但丁在这种处境中几乎不可能孤单。虽然事实上不能断定但丁在1301年离开佛罗伦萨后都发生了什么,但他在意大利的另一处,在远离家乡塔斯肯尼(Tuscany)的地方得以从吉伯林家族获得某种资助,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能确知的是,这次被逐离塔斯肯尼的流亡经历对他认识自己的命运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他也将之视为自己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我们现在称为《神曲》的这部巨作就是在这个阶段酝酿并动笔的。但丁于1321年去世于拉韦纳。
《神曲》用意大利俗语写成,全诗共100歌(14,000余行),创作于流放时期,讲述诗人游历地狱与炼狱(由维吉尔做向导)再游历天堂(由贝雅特丽齐做向导,该诗就是为纪念她而作)的整个行程。全诗采用一种复杂的五音步形式,称作“三韵句”,它是中古世界观恢宏壮阔的集大成,描画一个神所命定的恒常宇宙。通过它但丁将他的家乡语言塔斯肯尼语确立为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需要注意的是,该诗的题目对英语读者会造成歧义,因为“喜剧”(Comedy)一词有某种逗乐好笑的含义。意大利语“Commedia”这个词更应译作“戏剧”(drama)。“神圣”(Divine)一词显然系后期威尼斯出版商所加。
《神曲》采取的形式是三部主体诗篇彼此相连,分别题为《地狱篇》(Inferno)、《炼狱篇》(Purgatorio)与《天堂篇》(Paradiso)。诗作大量运用基督教神学与灵性方面的重大主题,同时也包含对当时政治与社会时事的评论。全诗描绘1300年圣周(复活节前一周)—但丁被逐离佛罗伦萨前——进行的一次旅行。从文本大量线索可推知,游历开始于受难节当天夜幕降临时分。进入地狱后,但丁一直向下行进了一整天,然后才开始登上炼狱。登上炼狱山后,但丁继续上升,直到最后进到神的面前。
整个游历过程但丁都有向导陪伴。第一位向导是维吉尔,这位写下《埃涅伊特》(Aeneid)的伟大的罗马诗人。普遍认为,但丁是以维吉尔为古典学识和人类理性的象征。当他俩将近炼狱山峰时,维吉尔退去,(p244)但丁发现陪伴自己的成了贝雅特丽齐,她带领他游历天堂的外界。最后是明谷的贝纳尔与他会合,引他进到上帝面前。
p244
全诗结构极为复杂精细,可做多层解读。比方,可以把它当作对中世纪意大利政治,尤其是1300—1304年间错综复杂的佛罗伦萨政治的述评来阅读;也可以看作是对基督信仰有关来世生活方面的诗化导读。从更根本意义上说,它是一个自我发现与灵性启蒙的历程,诗人在此最终发现:遇见了自己心之所爱。
《神曲》的英译之难众人皆知,原因就在于它复杂的韵律。三韵句采用一种连锁同韵三行诗节的形式,韵脚环环相扣(ABA;BCB;CDC,等等)。
想在英文译本中保留三韵句的押韵格式极其困难,为此许多译本干脆不做这方面尝试。多萝西·L·塞耶斯(Dorothy L.Sayers)译本是公认的保留了三韵句的最佳译本之一;下文所示的译本出自19世纪美国学者兼诗人亨利·瓦兹沃恩·朗费罗(Henry WadsworthLongfellow,1807-1882年)之手。
《地狱篇》序曲为整部诗剧定下了场景。但丁发现自己迷失在山脚下一片黑暗的森林里。一路奔波至此,他已精疲力竭,就在这时遇到三只野兽,令他不寒而栗。
1.一只豹(朗费罗译作“美洲豹”),普遍认为这是情欲的象征;
2.一只狮子,象征骄傲;
3.一只母狼,象征贪婪与巧取豪夺。
这几只动物虎视眈眈地要将他吞食。危难之中遇维吉尔前来搭救。维吉尔继而告诉但丁,要能面对母狼,需等救主前来。与此同时,有另一得救可能,就是经过地狱。不过我们的选文是以与维吉尔的相遇做结(请注意朗费罗将“维吉尔”[Virgil]译作“维吉里尔”[Virgilius])。
…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p245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唉!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
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
我一想起它心中就会惊惧!
那是多么辛酸,死也不过如此:
可是为了要探讨我在那里发见的善,
我就得叙一叙我看见的其他事情。
我说不清我怎样走进了那座森林,
因为在我离弃真理的道路时,
我是那么睡意沉沉。
但在我走到了那边一座小山的脚边以后
(那使我心中惊惧的溪谷,
它的尽头就在那地方),
我抬头一望,看到小山的肩头
早已披着那座“行星”的光辉,
它引导人们在每条路上向前直行。
于是,在我那么凄惨地度过的一夜
不断地在我的心湖里
震荡着的惊惧略微平静了。
好像一个人从海里逃到了岸上,
喘息未定,回过头来
向那险恶的波涛频频观望:
我的仍旧在向前飞奔的心灵
就像那样地回过来观看
那座没有人曾从那里生还的关口。
我让疲乏的身体休息了片刻,
又顺着那座荒崖前行,
我的后脚总是踏得稳些。
看呀,在陡坡差不多开头的地方,
有一头“豹”,轻巧而又十分矫捷,
身上披着斑斓的皮毛。
p246
它不从我的面前走开;
却那么地挡住我的去路,
我几次想要转身折回。
那是在拂晓时分,
太阳正和那些星辰一起上升,
当“神爱”最初使这些美丽的事物运行时
它们是和太阳在一起的:
因而一天中的这个时辰,
一年中的这个温和的季节,
都使我对克服这皮毛斑斓的野兽
怀着极大的希望;可是并不,我却因看到
一头出现在我面前的“狮子”而惊惧。
他直挺着头,带着剧烈的饿火,
似乎要向我身上扑来;
甚至空气也似乎因此而震惊;
还有一只“母狼”,她的瘦削
愈显得她有着无边的欲望;
她以前曾使许多人在烦恼中生活。
她的容貌之恐怖
使我的心头变得这么沉重,
我竟失去了登陟的希望。
如同一个渴望求利的人
在失败临头的时候
哀声哭泣,心中百般痛苦:
那只不肯安静的畜生就把我
弄得这样,她向我走来,
一步步把我逼回到“太阳”在那里沉寂的地方。当我向下退去的时候,
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人,
他似乎因长久的沉默而声音微弱。
当我看到他站在那穷荒之中时,
p247
我叫道:“可怜可怜我呀,
不论你是谁,是鬼魂还是活人!”
他回答我说:“不是人,我曾经是人;
我的父母是伦巴人,
但都是孟都亚的公民。
我诞生于朱理亚治下,虽然晚了些;
在伟大的奥古斯都朝代我住在罗马,
那是虚伪说谎的神祇猖獗的时期。
我曾经是一个诗人,歌唱过
安吉西斯的那位公正的儿子;
他在巍峨的伊利阿姆被焚之后来自脱洛挨。
但是你,为什么你又归于不宁?
为什么不去攀登那幸福的山,
那山是一切欢乐的开端和原因?”
“那末你就是那位浮吉尔,是那喷涌出
如此丰富的语言之流的源泉吗?”
我带着羞赧的容颜回答他。
“哦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
但愿那使我探索你的诗卷的
长久的热忱与极大的爱好于我有补。”
…
(摘自《神曲:地狱篇),朱维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
1.该诗头三行意义至为重要。诗人说“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是什么意思?是指人到中年的危机?该诗创作的时间?诗人生活中某些事件?亦或某种奥秘的灵意?
2.诗人说到发现自己“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森林代表什么?这一意象在接下来称自己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这一句中如何得到进一步阐发?
3.这一选段其余部分如何铺展头几行的思想和总体意象?
…
序言 (1)
如何使用此书 (8)
本书的结构 (10)
第一部分 教父时期
(约100-600年) (1)
导言 (3)
第1章 罗马的克莱门特 (15)
第2章 安提阿的伊格纳修 (20)
第3章 波利卡普殉道 (25)
第4章 里昂的爱任纽 (35)
第5章 德尔图良 (50)
第6章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62)
第7章 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 (75)
第8章 叙利亚的以法莲 (89)
第9章 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 (97)
第10章 尼撒的格列高利 (105)
第11章 埃吉里娅朝圣记 (114)
第12章 希波的奥古斯丁 (125)
第13章 弗图那图 (138)
第二部分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
(约600-1050年) (141)
导言 (143)
第14章 凯德蒙的赞美诗 (148)第15章圣比德 (150)
第16章 鹿的呼喊 (156)
第17章 十字架之梦 (160)
第18章 朱尼厄斯手抄本 (165)
第19章 埃克塞特谜语书 (174)
第20章 布里克林布道家 (177)
第21章 埃尔弗里克 (183)
第22章 伍尔夫斯坦 (189)
第三部分 中世纪时期
(1050-1500年) (195)
导言 (197)
第23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204)
第24章 彼得·阿伯拉尔 (210)
第25章 明谷的贝纳尔 (220)
第26章 阿西西的法兰西斯 (225)
第27章 隐修之路 (229)
第28章 托马斯·阿奎那 (236)
第29章 巴尔马的休 (240)
第30章 但丁 (242)
第31章 萨克森的鲁道夫 (248)
第32章 未识之云 (251)
第33章 威廉·兰格伦 (261)
第34章 杰弗里·乔叟 (274)
第35章 诺威奇的朱利安 (281)
第36章 约克神秘剧 (288)
第37章 托马斯·厄·肯培 (301)
第38章 威廉·邓巴 (308)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1500-1700年) (313)
导言(315)
第39章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329)
第40章 马丁·路德(344)
第41章 伊格纳修·罗耀拉 (373)
第42章 约翰·加尔文 (377)
第43章 约翰·福克斯 (385)
第44章 埃德蒙·斯宾塞 (398)
第45章 钦定本圣经 (411)
第46章 沃尔特·雷利爵士 (443)
第47章兰斯洛特·安德鲁斯 (447)
第48章 威廉·莎士比亚 (461)
第49章 约翰·多恩 (465)
第50章 乔治·赫伯特 (487)
第51章 托马斯:布朗爵士 (498)
第52章 约翰·弥尔顿 (504)
第53章 杰里米·泰勒 (513)
第54章 亨利·沃恩 (519)
第55章 安德鲁·马维尔 (525)
第56章 布莱斯·帕斯卡尔 (532)
第57章 约翰·班扬 (542)
第58章 公祷书(5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