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 等 译
周明 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
·正文约4800字;
·编录:杨原平
…
p197
在基督教文学历史上,“中世纪”是个特别有魅力的阶段。一股神学与灵性上的复兴在西欧发起,产生了为数众多的文学作品,其中不少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尤值一提的是,“中古英语”文学就在这段时期粲然绽放,繁荣期自1066年诺曼人征服到大约1485年,其中很大部分是宗教作品。
当然,不必具体了解这段时期的宗教历史也能阅读该阶段的文学作品,但对这段历史的主体脉络有一些基本认识还是不无益处的。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一阶段的几大事态发展。
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发生于地中海一带,以及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等权力中心。整个区域局势动荡不安。以下事件与动荡的局势紧密相关。
1.罗马的衰亡。罗马帝国的北疆一般以莱茵河为界。404年,这一疆界受“蛮族”入侵而崩溃。罗马帝国的大面积版图便落入法兰克人、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的统治之下。罗马城本身也两度遭劫,最有名的是410年遭哥特人阿拉里克①军队的劫掠。到了476年,罗马帝国的西部地区已是一片废墟。这一地区的政治稳定已消失,基督教面临一个极为动荡不安的时期。
—
①阿拉里克(Alaric the Goth, 370?—410年):西哥特人领袖,曾三次率军侵意大利,410年攻陷罗马,大掠三日。
2.阿拉伯入侵。7世纪,在阿拉伯人中间,伊斯兰教的传播成为一场重大的宗教运动。他们发动一项征服计划,到750年左右,阿拉伯军队终于控制了整个北非的沿海地区。伊斯兰军队又向北挺进,对君士坦丁堡本身也构成严重威胁。从711年到778年,阿拉伯军队一直在围攻这座城,直到最后才被迫撤退。伊斯兰教在圣地那些已征服地区的强制推行引起西方教会的强烈关注,这也是导致1095-1204年间十字军东征的因素之一。
p198
到了11世纪,该地区终于有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出现三大权力组合,起而取代原先的罗马帝国。
1.拜占廷,尤以君士坦丁堡城为中心(即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在这一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形态是建立在希腊语基础上,且深深植根于地中海东部地区早期教父的作品中,诸如阿塔那修、卡帕多西亚教会和大马士革的约翰这些教父作家的作品。
2.西欧,尤指法国、德国、苏格兰低地和意大利北部这些地区,在这一带占主导地位的基督教形态以罗马城和它的主教为中心,罗马主教又称为“教皇”。(不过,在那称为“教会大分裂”时期产生过这样的混乱:敌对的双方各自声称自己有权行使教皇权力,一方以罗马为基地,一方以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为基地。)在这里,神学研究集中于巴黎和别处的大教堂和大学院校内,多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普瓦蒂埃的希拉利的拉丁文作品为依据。
3.哈里发辖地,这是一个包括地中海东部和南部大部分边远地区的伊斯兰区域。伊斯兰教继续扩张,君士坦丁堡陷落(1453年),在惊骇的欧洲大地掀起轩然大波。到15世纪末,伊斯兰教在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南部部分地区和巴尔干地区建立起显赫地位。直到15世纪最后十年,西班牙打败摩尔人①,1523年,在维也纳城外打败伊斯兰军队,伊斯兰的这一扩张进程才被遏止。
—
①非洲西北部阿拉伯人与柏柏尔人的混血后裔,公元8世纪成为伊斯兰教徒,进入并统治西班牙。
这段时期教会历史上发生了一桩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说拉丁语的西方教会与说希腊语的东方教会分裂了。9—10世纪间,出于各种原因,(p199)以君士坦丁堡为基地的东方教会与以罗马为基地的西方教会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尼西亚信经措词方面不断扩大的分歧,在这日益恶化的关系中也就显得非同小可了。不过,另有一些别的导因,包括使用拉丁文的罗马与使用希腊语的君士坦丁堡之间的政治对峙,以及罗马教皇不断扩张的权力要求。西方天主教与东方东正教的最终分裂通常定为1054年,当然,这个年份的确定略嫌绝对了些。
p199
在罗马帝国东部蓬勃发展的基督教有它特定的风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拜占廷”式,这名字来源于希腊城市拜占廷,330年君士坦丁将它选为他的新都所在地,为此它又被定名为“君士坦丁堡”(即“君士坦丁之城”)。不过,旧城的名字仍旧保留,用来表示基督教是在这个地区兴起的,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因伊斯兰军队入侵而陷落,它都是这段时期基督教特有的类型。君士坦丁堡并不是基督教思想在地中海东部的惟一中心,埃及和叙利亚也曾一度是神学思辩的中心。但是,由于政治权力越来越集中于这座帝国之城,它作为神学中心的地位也相应地提高了。
君士坦丁堡很快成为宣教活动的中心。大约在860年某一个时间,摩拉维亚人首领拉斯蒂斯拉夫(Rastislav)请求拜占廷皇帝差派一些宣道士到中欧的民众中去。应这一要求,一对希腊弟兄,西利尔(Cyril)和美多迪乌(Methodius)奉差前往。这一举措对东欧文化的形成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这不只因为它最终导致东正教在东欧地区的主导地位,还对这一地区使用的字母发生重大影响。西利尔发明了一种适合斯拉夫语言书写的字母表,现代西利尔字母就是以此为基础,它的名字正是出自这两位“斯拉夫的使徒”中年少的那位。继摩拉维亚归信之后,这个世纪后半期,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也归信。此后,俄罗斯人在大约988年的某个时期也改信基督教。
在中世纪,由于政治、历史、神学各方面的因素,东西方教会关系错综复杂,任何企图取得双方修好的努力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困难重重。到了君士坦丁堡陷落之时,东西双方的分歧已大到无以复加。随着拜占廷的灭亡,东正教内部知识与政治领袖权便逐渐向俄罗斯倾斜。俄罗斯人在10世纪因拜占廷宣教运动而归信,1054年东西方分裂,它站在希腊人一边。到了15世纪末,莫斯科和基辅已经成为两个稳固的牧首管辖区,各有自己鲜明的正教风格,其重要地位至今未变。这段时期皈依东正教的其他地区还包括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
p200
毋庸讳言,中世纪东正教会在俄罗斯的兴起对莫斯科俄罗斯的缔造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据估计,在14、15、16世纪这段时期,这一地区建立起的修道院和修女院就有二百五十多家。这些修道院的建立——归因于拉多尼兹的圣塞尔吉乌斯(Sergius,卒于1392年)等领袖人物的引导——进一步促进了俄罗斯教会的宣教事业。举个例子,卡累利亚(Karelia)地区几个说芬兰语的民族在13世纪都改信了东正教。
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俄罗斯东正教内部带来重大发展。传统上,俄罗斯教会每个新的教区主教都由君士坦丁堡的主教任命,并要仰赖拜占廷皇帝(基地在君士坦丁堡)赐政治上的领导权。俄罗斯教会很大程度上是拜占廷教会的女儿。但是,随着君士坦丁堡的衰亡,这一传统渠道成为历史。由什么来取而代之呢?结果是,莫斯科的东正教独立出来,自主自治了,而这就使得俄罗斯教会与政体之间政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到了1523年,这种政教联系如此紧密,有些作家干脆把莫斯科称作“第三罗马”,将之与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相提并论。斯考夫的菲罗修斯(Philofheus of Pskov)宣称,既然罗马和拜占廷都已衰败,基督教世界的领导权就传到了莫斯科:“两个罗马败下去,第三个罗马兴起来,再没有第四个了。”
不过,我们这一章的主要关注点是西方基督教,为此我们将对中世纪这一运动内在发展的几大阶段做一些简要介绍。
前一章的介绍部分我们谈到了英国的归信,随着英国的归信,一个为北欧其他各国传播福音的基地也建立起来了。许多从英国来的传教士活跃在德国。查理曼大帝(约742-814年)的统治使基督教重享制度与社会上的稳定。教皇正式认可查理曼大帝在巩固西欧基督教方面的重要地位,于800年圣诞节这一天封他为第一个“神圣罗马皇帝”。尽管这次加冕使东西方教会关系更趋紧张,它还是为基督教在欧洲西部地区赋子一项新的权威。到了第一千年末期,基督教已或多或少成为西欧大部分地区的主流宗教。这种局面为进一步巩固和复兴奠定了基础。
p201
这个时期的基督教复兴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对基督教神学方面的兴趣出现了一种新的繁荣,在思想方面和表达这些思想的文学形式方面都是如此。1050—1350年这段时间,基督教思想在学术层面上得以大大巩固。当“黑暗时代”终于从西欧大地撩开面纱之后,“中世纪”便诞生了,各个领域的学术重新复兴的舞台已经搭好。11世纪下半叶,法国重新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政治稳定,这就促使巴黎大学重露头角,并迅速成为欧洲公认的学术中心。在新建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的俯瞰之下,一批神学“学校”在塞纳河两岸和西岱岛纷纷建立。
巴黎大学很快在神学研究方面树立起突出的中心地位,产生了像彼得·阿伯拉尔(Peter Abelard,1079-1142年)、大阿尔伯特(Albert the Great,约1200-1280年)、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年)、波那文图拉(Bonaventure,约1217-1274年)等首屈一指的作家。14、15世纪西欧的大学部都得到拓展,德国等地创办了几所新型的重点大学。不久,这些大学就开始为基督教文学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不过,中世纪为基督教文学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不只是这些羽翼渐丰的大学,从好几所修道院中也产生了卓越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比如,在诺曼底的贝克(Bec)修道院就出了兰弗朗克(Lanfranc,约1010-1089年)和安瑟伦(Anselm,约1033-1109年)这样杰出的作家。
不过,这个时期不只是思想领域获得更新,西方教会在1073年当选教皇的格列高利七世(约1021-1095年)领导下也在经受一场旷日持久的改革运动。尽管当时对这场“格列高利改革”争议颇多,现代学者却普遍认为它还是为教会历史在这段关键时期带来了复兴,特别是格列高利设法使人们对现存的政教关系的理解发生了逆转。当时人们都认为教会从属于国家,格列高利设法建立起一个原则,使教会至少在某些方面具有高于国家的权威。
p202
这一背景为中世纪晚期教皇权力的进一步稳固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个主要表现是1197年亨利六世皇帝死后帝国的削弱。亨利的前任皇帝,腓特烈一世(又称“巴巴罗萨”)在位的1152—1190年间,曾在意大利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和巩固起他的势力。1197年亨利死后,帝国就留给了他三岁的儿子。结果是内乱频仍,帝国摇摇欲坠,分崩离析。事出凑巧,来年就有一个强有力的教皇英诺森三世(InnocentⅢ,1198-1216年任教皇)当选,他重新树立教皇制权威。在他的统治下,中世纪教皇职位在整个西欧达到前所未有的权力巅峰。英诺森自取“基督之代表”(Vicar of Christ)的头衔(“Vicar”一词在此即“代理”、“代替”)。对英诺森来说,“没有任何国王能有正确的统治,除非他服务于基督之代表。”
然而,另外一些事态发展又动摇了教皇制进程的巩固,其中最主要的是1378—1417年间阿尼维翁教皇制的出现。这一事件的导因是,1309—1377年间,由于政治因素教皇职权暂时从罗马退到阿维尼翁。当1378年教皇权又回到罗马时,两个亲法的敌对教皇统治阿维尼翁,由此导致的分裂最终通过比萨会议(1409年)和康斯坦茨会议(1417年)才得以解决。
这段时期之所以至关重要,还表现在其他几方面。在该地区好几个主要的宗教修会创建起来了。1097年,在法国西多,环塞纳河的乡间野地中央建起了西多修会(Cistercian order)。这个修会强调体力劳动重于学究思考,个人祷告重于团体祷告。西多修会以严苛的生活准则著称,要求它的成员否弃几乎所有的生活舒适。比如,一年只能有一次烤火取暖,是在圣诞节这一天。最著名的西多修会领袖是一位杰出的灵修作家和传道士,明谷的贝纳尔(Bernard of Clairvaux,1090-1153年)。据估计,到了14世纪初叶,已经有大约六百家西多修会的男女修道院出现。
另外两家主要的修会晚一个多世纪后建立——法兰西斯会①和多米尼克会②。法兰西斯会由阿西西的法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i,约1181-1226年)创办,他声明弃绝财富而以祷告和贫穷为生。这个修会也常被称为“灰衣修士”,因为其成员都穿暗灰色的修道服。法兰西斯会以强调个人与团体的清贫为特征,他们常被认为是反对知识的,但这个时期几个最突出的神学家,如波那文图拉等都是这个修会的成员。
—
①又译“方济各会”。
②又译“多明我会”。
p203
多米尼克修会(有时又称“黑衣修士”,源于他们白道袍外披的黑披风)由西班牙教士多米尼克·德·古兹曼(Dominic de Guzman,1170-1221年)创办,特别强调教育。到了中世纪末,多米尼克会已经在欧洲大多数主要城市建立了教堂机构,对教会的智性生活做出显著贡献。托马斯·阿奎那,这位堪称最杰出的中世纪神学家便是这个修会的成员。
由此可见,中世纪在基督教文学的发展史上是一段极其丰产、举足轻重的时期。下面就让我们开始一起学习创作于这个时代的一些经典文本吧。
序言 (1)
如何使用此书 (8)
本书的结构 (10)
第一部分 教父时期
(约100-600年) (1)
导言 (3)
第1章 罗马的克莱门特 (15)
第2章 安提阿的伊格纳修 (20)
第3章 波利卡普殉道 (25)
第4章 里昂的爱任纽 (35)
第5章 德尔图良 (50)
第6章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62)
第7章 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 (75)
第8章 叙利亚的以法莲 (89)
第9章 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 (97)
第10章 尼撒的格列高利 (105)
第11章 埃吉里娅朝圣记 (114)
第12章 希波的奥古斯丁 (125)
第13章 弗图那图 (138)
第二部分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
(约600-1050年) (141)
导言 (143)
第14章 凯德蒙的赞美诗 (148)第15章圣比德 (150)
第16章 鹿的呼喊 (156)
第17章 十字架之梦 (160)
第18章 朱尼厄斯手抄本 (165)
第19章 埃克塞特谜语书 (174)
第20章 布里克林布道家 (177)
第21章 埃尔弗里克 (183)
第22章 伍尔夫斯坦 (189)
第三部分 中世纪时期
(1050-1500年) (195)
导言 (197)
第23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204)
第24章 彼得·阿伯拉尔 (210)
第25章 明谷的贝纳尔 (220)
第26章 阿西西的法兰西斯 (225)
第27章 隐修之路 (229)
第28章 托马斯·阿奎那 (236)
第29章 巴尔马的休 (240)
第30章 但丁 (242)
第31章 萨克森的鲁道夫 (248)
第32章 未识之云 (251)
第33章 威廉·兰格伦 (261)
第34章 杰弗里·乔叟 (274)
第35章 诺威奇的朱利安 (281)
第36章 约克神秘剧 (288)
第37章 托马斯·厄·肯培 (301)
第38章 威廉·邓巴 (308)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1500-1700年) (313)
导言(315)
第39章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329)
第40章 马丁·路德(344)
第41章 伊格纳修·罗耀拉 (373)
第42章 约翰·加尔文 (377)
第43章 约翰·福克斯 (385)
第44章 埃德蒙·斯宾塞 (398)
第45章 钦定本圣经 (411)
第46章 沃尔特·雷利爵士 (443)
第47章兰斯洛特·安德鲁斯 (447)
第48章 威廉·莎士比亚 (461)
第49章 约翰·多恩 (465)
第50章 乔治·赫伯特 (487)
第51章 托马斯:布朗爵士 (498)
第52章 约翰·弥尔顿 (504)
第53章 杰里米·泰勒 (513)
第54章 亨利·沃恩 (519)
第55章 安德鲁·马维尔 (525)
第56章 布莱斯·帕斯卡尔 (532)
第57章 约翰·班扬 (542)
第58章 公祷书(5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