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15.圣比德

2024-01-13-1.jpg

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上)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等 译

周明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3900字;

·编录:杨原平

第二部分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约600—1050年)

第15章 圣比德

p150

比德①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最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解经家。他最著名的作品《英吉利教会史》完成于731年,书中详尽记载了英国教会的兴起及发展历程。他的另一部作品《圣库思伯特的生活》(既有散文,也有诗歌版)在欧洲家喻户晓,广为传读,并为在欧洲建立库思伯特(Cuthbert)教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比德(Bede,约673-735年):重要古英语基督教修道士,作家,历史学家;主要作品:《英吉利教会史),《圣库思伯特的生活》。

对比德的生活,我们所知甚少。我们的一切资料来源于《英吉利教会史》中最后一章的简要的自述性描述。书中记载,七岁时,比德成为威尔茅斯(Wearmouth)修道院的“修士”(即,由父母献给修道院的孩子)。682年,他开始在贾罗(Jarrow)新建立的修道院服侍。除了偶尔访问约克及林迪斯法尼的福音中心,他后来一直呆在那个新建的修道院。离世之前,他因智慧而闻名遐迩。他的“死亡之歌”可以看作是对此声名的一种温和嘲讽。

选文一:英吉利教会史

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意义非凡,在历史学和神学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品显示了作者非凡的能力,他可以从不同渠道过滤各种信息,并将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许多人认为历史不过是载录事实,比德尝试着以故事形式呈现历史。当然,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批评比德撰写的早期英国教会历史。比如,比德显然有个人打算;他只依赖少有的几个信息源,(p151)抒写历史本应该收集更广泛的信息。他很明显地不惜笔墨,大书特书几个他认为对教会有教育意义的人物或事件,当代读者也许对这种做法颇有微词。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作者不断插入神学解释。比德通常以神学角度解读历史事件,例如他认为战事失利表明上帝对其民的惩戒。这一主题在1014年的伍尔夫斯坦(Wulfstan)讲道中得以进一步扩展。

p151

大量阅读比德的作品才能欣赏他的成就。同本书收录的其他作品一样,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值得仔细品味,细心研读。在以下节录中,我们将读到比德记载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派圣奥古斯丁前往英国传教的段落,读者将读到奥古斯丁如何着手进行这项艰巨的工作。整个事件的全过程收录于原作第一卷第二十三至二十七章,事件发生年代介于公元596至597年之间。

第二十三章

圣格列高利教皇如何派遣奥古斯丁及其他修道士前往英国传教,并致一封规劝的书信鼓励他们不要停止事工(公元596年)。

我主582年,莫里斯(Maurice),奥古斯都后第五十四位皇帝登基继位,在位二十一年。新皇继位的第十年间,格列高利,因其学识渊博,行为纯正,被任命为罗马主教,任职十三年六个月零十天。受圣灵感动,在新皇继位的第十四年,约一百五十位英格兰人进入大不列颠后,格列高利选派上帝的仆人——敬畏上帝的奥古斯丁和其他几名修道士前往英国宣讲上帝的道。他们奉教皇之命起程上路。路途中,突然被恐惧所扰,始思返乡,不愿前往野蛮、暴烈、毫无信仰的不毛之地,更何况他们并不通晓当地语言。几人意见统一:返乡为最最安全之策,简而言之,他们派奥古斯丁返回(按计划一旦英格兰人接纳圣徒,奥古斯丁便为指派的主教)。圣徒们渴望奥古斯丁谦卑恳请,成功说服圣格列高利,取消此次行程,他们就大可不必踏上如此危险、劳累、动荡不定的征程。教皇以一封劝告书信回复圣徒,劝说他们继续神圣的事工,完全依靠全能上帝的帮助。该信大意如下:“格列高利,上帝仆人的仆人,致信给主的仆人。鉴于你们的所思所想——不必开始善工胜于停止已开始之事工,(p152)我认为完成善工非常必要。我亲爱的孩子们,依靠我主的帮助,继续你们业已开始的事业。不要让旅途劳顿和恶意之言占据你们的心,愿你们在上帝的指引下,热心投入于你们已经开始的事工之中,确信辛勤事工将得到永久的奖赏。奥古斯丁已被任命为你们的院长,当他返回你处后,你们应凡事谨遵其命。你们深知按其意行事,一切必得供应。全能的上帝以恩典护佑你们,愿他允许我在天国看到你们事工所结的果子,限于我不能与你们同工,我愿分享你们善果的喜乐,因为我本人愿意做工。上帝保佑你们平安,我最亲爱的孩子们。七月二十三日,我们敬畏的虔诚长官莫里斯·提比略(Mauritius Tiberius)执政第十四年,任期第十三年,第十四号公告。”

第二十四章

p152

他写信给阿尔主教,请他接待他们(公元596年)。

令人尊敬的教皇又写信给阿尔的主教艾特里乌(AEtherius),请他接待前往英国的奥古斯丁一行,信的内容如下:

“致尊敬的圣洁的弟兄,艾特里乌主教,格列高利,上帝仆人的仆人。对于讨上帝喜悦的慷慨牧师,宗教界人士无需由人代荐。只因机缘而写此书信,愿荐一人,奥古斯丁,上帝之仆人,勤奋事工,将持信并率其他上帝之仆人路经贵处,为救灵魂。恳请竭尽全力提供帮助,以圣洁之心热情款待。愿你甘心协助。我们已吩咐他与你联络,告以行程细节,我们确信,你一旦收到有关信息,只为上帝之故,将尽心尽力援之以手。另外,我们向你推荐坎迪杜斯(Candidus),一位神父,我们共同的孩子,我们将他转到教会的另一教区从事事工。愿上帝保佑你平安,最尊敬的弟兄。七月二十三日,我们最敬畏的虔诚的长官莫里斯·提比略执政第十四年,任期第十三年,第十四号公告。”

第二十五章

奥古斯丁进入大不列颠后,先在萨尼特岛对国王埃塞尔伯特传教,得到准许后,进入肯特国境,在那里继续事工(公元597年)。

p153

奥古斯丁受到格列高利神父的鼓励和坚固,重新开始事工,传扬上帝的道,并与基督的其他仆人一同到达英国。肯特(Kent)国王强悍威武,名为埃塞尔伯特(Ethelbert),其国界已延至亨伯(Humber)河。该河将南北撒克逊人一分为二。辽阔的萨尼特(Thanet)岛位于肯特东部,按英国的统计方式,境内住有六百家庭,旺桑(Wantsum)河将其与其他地界分开,约三弗隆长,只有两个水路进口,两条水路最终汇入大海。我们主的仆人奥古斯丁及其同伴约四十人住在这个岛上。他们遵从教皇格列高利的吩咐,从法兰克人中选好翻译,致书埃塞尔伯特,敬告他们一行人从罗马而来,带来福音信息,人一旦接受便永享天国喜乐,在永恒的国度中与又真又活的上帝同处。国王得信后,命他们原地待命,并命人为他们提供一切所需,国王需考虑如何打发这一行人。以前他曾听说过基督教信仰,他自己从法兰克人的皇亲中娶一妻名为伯莎(Bertha)。娶妻前,他答应未婚妻的父母,允许他们的女儿保守其宗教信仰,并同意吕哈德(Luidhard)主教前来帮助其妻坚固信仰。几日后,国王驾临圣徒所居之岛,露天而坐,特命奥古斯丁及其同伴前来见驾。国王非常小心,不愿在房中招见外邦人。他颇为迷信,万一来者会使法术,便可强迫他就范。但圣徒们以圣洁为饰,摒弃一切法术,身带银制十字架为旗号,将我救主形象印于板上,高唱连祷文,向主祈祷,求主赐永生给他们及他们为之而来的当地民众。奥古斯丁遵王命坐定,开始向国王及其随从讲解生命之道。国王如此答道:“你的话语和所说的应许都甚好。但这信息颇为陌生,不知其源,我不能就此全盘接受,不能放弃长久以来我同全英国人民共同的信仰。虽然如此,因你们从远道而来,见你们如此热心宣扬你们信仰为最有福分之真道,我们亦不会慢息诸位,会好生招待你们,为你们提供一切生活所需。本王也不禁止你们传道,劝说民众信仰你们的宗教。”国王准许圣徒们住在坎特伯雷城,王国的大都市之内。国王言而有信,除提供生活必需品外,没有限制他们传道。据报道,当圣徒走近城市,他们带十字架,及救主耶稣基督的形象,齐声唱颂连祷文:“我们恳求你,我们的主,因你的慈爱,使你的愤怒和怒气远离这座城市,远离圣洁之所,因为我们都犯了罪。哈利路亚。”

第二十六章

p154

圣奥古斯丁在肯特国内遵照当地原始教会的生活方式和教义,在皇城中建立了主教管辖区(公元597年)。

圣徒们一进入指定的居住地,便效仿当地原始教会的生活方式,常常祷告,警醒,禁食,尽力宣扬生命之道,轻视世俗物质,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只从听道者那儿收取必要的食品。他们向当地人宣讲什么,自己也身体力行,敢于面对任何敌意,甚至愿为他们所宣传的道而献上生命。总之,几个人信了,受了洗。他们羡慕圣徒们纯真生活的纯朴和天国教义的甜美。城东有座教堂,是罗马人还在岛上时为纪念圣马丁建的。前面提到的皇后是位基督徒,曾在这教堂内祈祷,在这里,圣徒们开始集会,唱赞美诗,祈祷,做弥撒,讲道,施洗,直到国王改变信仰,皈依基督教后,允许他们公开传道,批准他们在各地建造和整修教堂。

国王为圣徒们无瑕的生活所感动。圣徒们所讲的鼓舞人心的应许,经过许多奇迹的印证,变得非常确定。他终于相信了,并受了洗。此后,每天,大批人集结在一起听道,摒弃他们异教徒的习惯,因着信,与基督教会结为一体。国王赞成国民皈依基督教,但并不强迫任何人接受,只是对信徒表示了更多的关怀,把他们当作天国里的同胞。他已从导师及宣扬救恩的领袖们那里得知,服侍基督需出于完全自觉自愿,不可勉强。不久,他在大都市坎特伯雷为宣教士准备了居所,并为他们提供各种生活必需品。

思考题

1.比德这部作品是为什么样的读者作的?这对他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2.比德对奥古斯丁的态度如何?

3.你认为比德希望通过记述奥古斯丁在英国的事工,表达何种观点?

选文二:比德的死亡之歌

p155

比德的大部分作品均用拉丁语写成,他甚至写书鼓励人们学习拉丁语,并纠正拉丁文写作中的错误(他的《正字法》一书,列出拉丁文初学者常犯的错误)。尽管鹿特丹的伊拉斯谟(Erasmus)一生都致力于将拉丁文变成欧洲学者的语言,他临终前还是使用了他的母语佛兰英语。比德也步其后尘,最后重病在身时,以盎格鲁-撒克逊语言创作了一首短诗。虽然威尔茅斯修道院院长库思伯特用拉丁语再现了这首小诗(收集在《比德之死:库思伯特书信》中),但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创作的原诗在许多早期手稿(包括9世纪发现的手稿)中都有收录。

面对无人能逃脱的死亡之旅,

谁是智者?

在他迈向坟墓之前,

竟能不去思想,

死后,他的灵魂将受到怎样的审判?

思考题

1.比德素以智慧闻名。这首诗以什么方式嘲讽这种声誉,尽管方式含蓄?

2.比德强调未来审判,这与盎格鲁-撒克逊英雄文化有何关系?


目录

序言 (1)

如何使用此书 (8)

本书的结构 (10)

第一部分 教父时期

(约100-600年) (1)

导言 (3)

第1章 罗马的克莱门特 (15)

第2章 安提阿的伊格纳修 (20)

第3章 波利卡普殉道 (25)

第4章 里昂的爱任纽 (35)

第5章 德尔图良 (50)

第6章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62)

第7章 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 (75)

第8章 叙利亚的以法莲 (89)

第9章 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 (97)

第10章 尼撒的格列高利 (105)

第11章 埃吉里娅朝圣记 (114)

第12章 希波的奥古斯丁 (125)

第13章 弗图那图 (138)

第二部分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

(约600-1050年) (141)

导言 (143)

第14章 凯德蒙的赞美诗 (148)第15章圣比德 (150)

第16章 鹿的呼喊 (156)

第17章 十字架之梦 (160)

第18章 朱尼厄斯手抄本 (165)

第19章 埃克塞特谜语书 (174)

第20章 布里克林布道家 (177)

第21章 埃尔弗里克 (183)

第22章 伍尔夫斯坦 (189)

第三部分 中世纪时期

(1050-1500年) (195)

导言 (197)

第23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204)

第24章 彼得·阿伯拉尔 (210)

第25章 明谷的贝纳尔 (220)

第26章 阿西西的法兰西斯 (225)

第27章 隐修之路 (229)

第28章 托马斯·阿奎那 (236)

第29章 巴尔马的休 (240)

第30章 但丁 (242)

第31章 萨克森的鲁道夫 (248)

第32章 未识之云 (251)

第33章 威廉·兰格伦 (261)

第34章 杰弗里·乔叟 (274)

第35章 诺威奇的朱利安 (281)

第36章 约克神秘剧 (288)

第37章 托马斯·厄·肯培 (301)

第38章 威廉·邓巴 (308)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1500-1700年) (313)

导言(315)

第39章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329)

第40章 马丁·路德(344)

第41章 伊格纳修·罗耀拉 (373)

第42章 约翰·加尔文 (377)

第43章 约翰·福克斯 (385)

第44章 埃德蒙·斯宾塞 (398)

第45章 钦定本圣经 (411)

第46章 沃尔特·雷利爵士 (443)

第47章兰斯洛特·安德鲁斯 (447)

第48章 威廉·莎士比亚 (461)

第49章 约翰·多恩 (465)

第50章 乔治·赫伯特 (487)

第51章 托马斯:布朗爵士 (498)

第52章 约翰·弥尔顿 (504)

第53章 杰里米·泰勒 (513)

第54章 亨利·沃恩 (519)

第55章 安德鲁·马维尔 (525)

第56章 布莱斯·帕斯卡尔 (532)

第57章 约翰·班扬 (542)

第58章 公祷书(546)

2024-01-1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