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麦格拉思《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教父时期-12.希波的奥古斯丁

2024-01-13-1.jpg

未名译库·基督教文化译丛

《基督教文学经典选读》(上)

[英]麦格拉思 编

苏欲晓等 译

周明等 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8。

·正文约9800字;

·粗体本编标;

·编录:杨原平

摘要:

他从内省的角度见证了基督的存在。奥古斯丁从内省的角度见证了基督的存在,发展了自传文学的风格,使之既能颂扬上帝,又能鼓励别人坚定信仰,他的神学反思可以视为基督教文学的一座里程碑。发展了自传文学的风格,使之既能颂扬上帝,又能鼓励别人坚定信仰,他的神学反思可以视为基督教文学的一座里程碑。(p125)

如今,你让我面对自己,使我看到自己是那么丑陋,狡猾肮脏,污迹斑斑,腐朽不堪。(p128)

那些未曾受教化的人起来走天国的道路,而我们这些知多识广却无心追求,还沉迷在这世俗的血肉之躯中!因为别人在这天国之路已经比我们先行了一步,我们就耻于跟随上去吗?我们不去跟随他们还不觉得害臊吗?(p129-130)

要走上那条路,只需意志行事就够了。但是这需要的是坚强专一的意志,不能左右徘徊,勉勉强强,变化无端,起伏不停地挣扎在其中。(p130)

意愿命令自己下决心,只有下了决心,命令才发得出去;否则命令之事就完成不了。其实意愿并不是完全下决心,所以它不是完全发布命令。因为只有下了决心才能发布命令;没下决心,所命令之事就实现不了。因为意愿要求有下决心的行为,不是别的,就是意志本身。然而,意愿并不是全心全意地发布命令,因此所命令之事也就不会发生。倘若意愿是完全彻底的,不用发布命令,意愿亦已存在。因此,当意愿游移不定时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就无以为怪了。这实际上就是心志的毛病:当心志被积习压迫时,哪怕它有真理的支持,也无法昂立起来。由此可见,我们有双重的意志,只有其中的一个就不完整,在一个中有的,在另一个中就是缺的。

“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以弗所书5:8)(p131)

当我在考虑是否要献身给我主上帝时,其实我早有此意——我既愿意又不愿意,愿意的是我,不愿意的也是我。我不是全心全意地愿意,也不是完全不愿意。我跟我自己发生矛盾,内心被自己撕开。(p132)

但我仍没有完全触及或抓住目标,因为我仍在迟疑不决,不肯向死死,向生活。我已经习惯了的那条黑暗之路要比那条我还未曾尝试的光明之路更能影响我,使我感到积重难返。我马上就要脱胎换骨的那一刻越临近,我就越惶恐。但我并未被吓回去,也没被甩开,只是它使我停顿了下来。

实际上,拖后腿的就是我的那些旧情人,以及我对那些最琐碎和虚荣的东西的怀念。这些仍然在诱惑着我的肉身,仿佛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抛开我们吗?我们从今往后再也不能在一起了吗?而你从此以后岂不是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了吗?”

我犹豫着没有挣脱甩开这些东西,大步奔向呼唤我的地方——我的那难以驾驭的陋习一直向我提出疑问:“你以为没有这一切,你真能活下去?”

“这些年轻男女能做到的事,难道你还做不到吗?他们之所以都能做到岂是靠他们自己而不用靠上帝吗?他们的主把我给了他们。你为什么偏要靠自己的力量站立,而站不住呢?投靠他吧,不要害怕。他不会缩手任凭你跌倒。大胆放心地投靠他吧,他会接受并医治你的。(p134)

由于我觉得自己还受罪恶的诱惑,所以我发出了这样痛苦的呼声:“还要多久?还要多久?还要等到明天再明天?为什么不是现在?为什么不是此时此刻就结束我的罪恶?”(p135)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马书13:13—14)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罗马书14:1)

“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以弗所书3:20)(p136)

正文:

第一部分 教父时期

(约100-600年)

第12章 希波的奥古斯丁

p125

希波的奥古斯丁①被广誉为基督教会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罗马的努米底亚(Numidia)行省(在今天的阿尔及利亚境内)。他母亲莫尼卡(Monica)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希望她儿子也能分享她的信仰。然而奥古斯丁却无意于此,十七岁时与当地的一个女子私好,随后受到摩尼教的影响。摩尼教是一个建立在摩尼(Mani)的诺斯替哲学基础上的宗教组织。后来奥古斯丁在意大利定居,并在罗马公职部门就职。然而,在米兰居留期间,奥古斯丁在386年的7月皈依了基督教信仰。我们节选的篇章描述了他皈依的过程。

①希波的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430年):希波的主教;主要的早期基督教神学作家;主要作品:《忏悔录》、《上帝之城》以及大量的反驳帕拉纠和多纳徒派的作品。

388年夏末奥古斯丁回到北非的故里,391年去拜访沿海城市希波勒吉乌斯(Hippo Regius),他在那里被按立为牧师,但这并非出自他的意愿,随后(也许是在395年)成了希波的主教。虽然北非教会的日常事务使他殚精竭虑,奥古斯丁仍主要致力于反驳教会外部的反对者和教会内部的异议者,阐明、剖析和捍卫基督教信仰的工作。他的作品涉及基督教思想的主要问题,其中包括三位一体、教会和上帝的恩赐等教义(但意味深长的是,没有涉及基督论)。

我们已经注意到,奥古斯丁在促进对包括韵律学和修辞学传统在内的基督教古典文化遗产的积极研究上起到的重要作用,然而他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尤其是他从内省的角度见证了基督的存在。奥古斯丁发展了自传文学的风格,使之既能颂扬上帝,又能鼓励别人坚定信仰,他的神学反思可以视为基督教文学的一座里程碑。从许多的基督教作品中都能看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受到了奥古斯丁《忏悔录》的文学风格和神学思想的影响。

选文:忏悔录

p126

《忏悔录》于398—400年期间用拉丁文写就。无论是从神学角度还是从世俗角度来说,它都被公认是西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忏悔录》采用的是对上帝进行深入冥思的方式,间或穿插祷文。在这十三卷(也称十三部书)中,前九卷基本上是自传性的,描述了奥古斯丁的青年时代,以及他早期的信仰迷失;他对摩尼教渐长的兴趣及其后的信奉;而后脱离该教派,转而对柏拉图主义产生兴趣;最后终于在386年的夏天皈依基督教。在自传部分的结尾,有个特别感人的描写,就是描述他母亲莫尼卡的死。余下的四卷主要论述宇宙启示与上帝的关系,以记忆、时间、创造为中心主题。

作品的第一段便提出了该著作的一个主题思想,奥古斯丁在这里——向上帝——说道:“你创造了我们是为你自己,我们的心只有在你里面才能找到安息。”这种人类寻求喜乐的主题强烈地反映在奥古斯丁的个人经历中,它贯穿于《忏悔录》全书,也是这篇节选的主题。我们应当细细品读。以下节选是该作品的第八卷,主要描述奥古斯丁皈依基督教的过程。

14.有一天,内布里狄乌斯出去了,去干什么我已记不得。有一位从非洲来的老乡庞迪仙纳斯上门会见艾力毕斯和我;他是宫廷里的高官,我已不记得他来向我们了解什么事情。我们坐下来就聊开了。他偶然注意到我们面前台桌上有一本书,便顺手拿起翻阅。出乎他的意料,这竟是使徒保罗的书信;他本以为那是我教学用的令人乏味的修辞书。这时,他抬起头来笑着看我,流露出惊喜的神情—他真想不到摆在我面前的是这么一本书,且只有这本书:因为他是基督徒,而且非常虔诚。他经常匍匐在主你的面前,到教堂里做日常的祈祷!我告诉他,我对这些作品很感兴趣,于是他便向我谈起埃及的隐修士安东尼。(p127)安东尼的名字早已在你的仆人中广为流传,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却很陌生。他知道这情况后,便围绕这个话题讲开了,把这个著名人物详细描述给我们,并为我们的孤陋寡闻感到诧异。我们听了不胜惊讶。竟然在如此相近的时代,几乎就在我们同时代,你奇妙的作为充分显明在纯正的信仰和大公教会里。我们同感惊讶——我俩因这些事之伟大而感到诧异,而他则惊诧于我们的懵懂无知。

p127

15.接着,他谈到隐修院里的修士,谈到他们的德行如何蒙天父你的悦纳。还谈到旷野里所充满的孤独感。我们对这些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在米兰城外就有一所隐修院,是安布罗斯创办,里面住满了热心的隐修士。我们对此竟毫无觉察。他讲得娓娓不倦,我们则在穆然静听。后来,他又告诉我们,有个下午,在特里尔,他和三个同僚趁国王在观赏角斗比赛,到靠近城墙的那个花园里散步。他们走着走着,变成两对并行,其中一人跟着他同行,另外两个一起走开了。当他俩正在闲庭漫步时,前头两人发现了一座小茅屋,里面住着你的几位仆人,“一些虚心的人”(“天国是他们的”)①。他们在那小屋里见到一部讲述安东尼生平的书!其中一人便开始翻阅。他边看边感到惊奇,不由得兴奋起来,边看边想着怎样去拥抱这种生活——他要放弃世俗的职位,全身心地寻求你的道路。他们俩可都是皇帝的“近臣”,其中一位心中突然被上帝的圣洁之爱所折服,顿时深感懊悔。他仿佛对自己生气似的盯住他的朋友,大声喊道:“求你告诉我,我们如此殚精竭虑,究竟希望达到什么目标?我们究竟在追求什么?我们当官到底图的是什么?我们在朝廷供职,除了成为‘国王的朋友’之外,还能有什么更高的恩宠?但这种荣耀是多么脆弱,还不是朝不保夕,危机四伏啊!我们冒着重重危险,只是为了踏上另一个更大的危险?况且我们何时才能成功呢?但是你瞧,如果我选择成为上帝的朋友,我马上就成功了。”说罢,他在经历获得新生的阵痛中又转向书本,继续往下看。你已经看到他的内心正在发生变化,世俗世界已从他的视野中逝去——这一点将很快显明在别人的眼前。他看书时,(p128)思潮起伏汹涌,好几回都呻吟出声来。终于,他望准了一条更好的人生之路,于是下定了决心。他成为你的仆人之后,就对他的朋友说:“现在我已斩断功名的束缚,决定侍奉上帝,此地此刻就开始。如果你不愿意与我同道,请别阻止我。”另一个则回答说,他愿保持他们的友谊,为了共享那伟大的奖赏他愿一同侍奉上帝。就这样,他俩都成了你的仆人,不惜代价开始“建造坚固台”①——也就是说,撇下一切来跟从你。不一会儿,庞迪仙纳斯和他的同伴,即刚才与他在花园另一处散步的那人,来到这里寻找他们。找到后,便提醒他们天色已晚,该回去了。两人将自己的决心和计划告诉庞迪仙纳斯,并且说明他们的决心是如何被激发起来,他们又如何变得如此坚定;同时请求他们说,即使他们不与他们为伍,也别以此为耻。庞迪仙纳斯和他的朋友虽与他们分道扬镳,却也为自己感到悲哀(他就是这么跟我们说的),并祝贺他们的朋友获得了信仰,还请他们为他俩祈祷。他们的心思还牵挂着世俗功名,便回朝廷去了。另外两人因为已经全心向往属天之事,从此栖隐于小屋之中。这两人都已订婚,两位未婚妻闻讯后,便也决定将自己的童身奉献给你。

①参见(马太福音)第5章3节。

①参见《箴言)第18章10节:“耶和华的名是坚固台;义人奔入便得安稳。

第七章

p128

16.这就是庞迪仙纳斯所告诉我们的。主啊,就在他说着的时候,你从我背后拉我使我转身面对自己,因为我背向自己,不愿正视自我。如今,你让我面对自己,使我看到自己是那么丑陋,狡猾肮脏,污迹斑斑,腐朽不堪。我越看越厌恶自己,却不知往哪里躲藏。我竭力将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而他还在不停地讲述他的故事,你又迫使我面对自己,让我痛恨自己的罪恶。我早已认识自己的邪恶,却总是佯装不知道——视而不见,将它抛诸脑后。

17.当时,我越佩服他们俩如此热情地将自己奉献给你,为要得到医治,相形之下,越觉得自己恨恶自己。我十九岁时读西塞罗的《霍尔廷西乌斯》(Hortensius),便萌发了追求智慧的渴望。其后的好多年岁月——大约十二年了吧——已经逝去。然而,我现在仍然拖延着不愿放弃这个世界的快乐,(p129)所以无法全心全意地寻找智慧。其实不仅仅是寻找的结果,即使是寻找本身都比这世界的财富和王国更值得追求;它胜过肉体快乐,虽然那些快乐唾手可得。但是,当时我就是一个恶棍——从非常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已恶贯满盈——我曾向你祈求赐予纯洁,我这样祷告:“赐予我纯洁和自制吧,但不是现在。”因为我担心你会太早听了我的呼声,很快就治愈了我的贪婪病,我希望满足我的欲望,而不是消除我的欲望。就这样,我过着无神的邪恶生活——尽管我并非完全相信无神,只是更偏好邪恶而已。我并没有虔诚地去寻求美善,而是恶意地加以诋毁罢了。

p129

18.我日复一日地蹉跎着岁月,拒绝放弃一切世俗的希望,不愿跟从你,因为我以为还未曾遇到什么确切的信号可以引导我走正道。现在这一天终于到来,我与自己坦诚相见,我的良心在谴责我自己:“你藏到哪儿去了?你的伶牙俐齿呢?你的确说过你不愿放弃虚荣的包袱是因为没有见到确信之事。那么现在看吧,这一切都是确信的,只是你的负担仍压迫着你。而与此同时,那些没有像你那样为了寻找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也未曾花十多年时间去思考的人们,如今都已经卸下包袱,插上翅膀飞走了。”当庞迪仙纳斯还在讲述着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混乱极了——一种可怕的羞耻感使我觉得心乱如麻。他讲完了故事也办完了他要办的事,就走了。那时在我内心,还有什么话我没对自己说过呢?当我挣扎着要去追随你,为了让我的灵魂服从我自己,还有什么样的皮鞭我没用上来斥责对付它呢?然而我的灵魂还是退缩了:它拒绝了,它还是不愿努力向前。纵然它所有的理由都已用上了,也都被驳倒了,但它还是满腹牢骚地顽固抵制着,生怕与往日使我的灵魂滑向死亡的陋习分手,仿佛与它分手就是死亡。

第八章

19.当我与自己的灵魂在内心深处激烈争战的时候,我的心中卷起了一场风暴,使我流露出烦躁不安的神色。我一把抓住艾力毕斯,朝他大声吼道:“这干我们何事?这算什么?你听到了吗?那些未曾受教化的人起来走天国的道路,而我们这些知多识广却无心追求,(p130)还沉迷在这世俗的血肉之躯中!因为别人在这天国之路已经比我们先行了一步,我们就耻于跟随上去吗?我们不去跟随他们还不觉得害臊吗?”我几乎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狂乱中,我旋风般地跑开了,留下他呆愣愣地盯着我去的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听起来这根本不像我在说话:我的表情,我的眼神,我的脸色,我的语调都比我的言语更清楚地表达了我的思想。

p130

我们所住的房子附有一个小花园,我们可以自由享用整幢房子,也可以自由出入花园,因为房东不住这儿。我心中的风暴把我卷进了这个花园。在这儿没有人会干扰我的内心挣扎;虽然我那时不知道这场思想斗争的结果,但你早已知道这一切的结局。我的发狂是走向健康,我的死亡是通往生命;我明白自己是多么邪恶,但我却不知道自己可以那么快变成良善之人。

我飞奔进花园,艾力毕斯寸步不离地紧随身后。我跟他亲密无间,从来不分彼此,此时他怎能忍心让我独处这种痛苦之中呢?我们在离开屋子最远的地方坐了下来。我的情绪很乱,内心澎湃着愤慨的波涛,我埋怨自己,因为我还没有进入你的意志,还没有接受你的约。啊,上帝!我的全身上下都在呼唤着我进入,高声力举的声音响彻云霄。要到达目的地不用舟楫车马,也不用步行——其距离甚至还没有从我们坐的地方走到那屋子那么远的路。要走上那条路,只需意志行事就够了。但是这需要的是坚强专一的意志,不能左右徘徊,勉勉强强,变化无端,起伏不停地挣扎在其中。

20.最后,我感到心烦意乱,扭动着身躯,就好像一个无手脚的人,又像手足被缚或因害病四肢乏力,或因病虚弱,或因为其他原因身体致残的人,想动却动弹不得。因此,我又扯头发,又捶脑袋,又绞手指,又紧抱膝盖。我之所以有这些动作,是因我的意志要这么做。不过有些事即便是我想去做的,但只要我的神经不愿服从我的意志,我又身不由己了。有很多事情用意志去做和用力量去做是不一样的。然而,我并不去做那一件在我看来绝对更令人向往的事,这件事不久以后我便有力量去行,因为我很快就下了决心,而且是一门心思地钻进去。在这方面,意志的力量就是行动的力量;但是,我当时还没有这种意志力。所以我的身体随时都会因为自己灵魂的一点点意愿而在心志的指令下手舞足蹈,但我的灵魂却不愿意听从它本身的意愿去完成一个重大的决心。

第九章

p131

21.为什么有这种怪事?原因何在?愿你的恩典启发我,好让我在人类受惩罚的神秘迷宫中和亚当子孙无尽的悔恨中寻求并找到答案。这种怪事是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心志命令身体,身体顺从心志;心志命令自己,却遭到抵制。心志命令手动,手随之就动,根本分辨不开命令与服从是两个动作。然而心志归心志,手却归身体的一部分。心志命令意志,它虽是命令自己,自己却并不予以服从。怎么会有这种怪事?为什么会这样?我再说一遍:意愿命令自己下决心,只有下了决心,命令才发得出去;否则命令之事就完成不了。其实意愿并不是完全下决心,所以它不是完全发布命令。因为只有下了决心才能发布命令;没下决心,所命令之事就实现不了。因为意愿要求有下决心的行为,不是别的,就是意志本身。然而,意愿并不是全心全意地发布命令,因此所命令之事也就不会发生。倘若意愿是完全彻底的,不用发布命令,意愿亦已存在。因此,当意愿游移不定时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就无以为怪了。这实际上就是心志的毛病:当心志被积习压迫时,哪怕它有真理的支持,也无法昂立起来。由此可见,我们有双重的意志,只有其中的一个就不完整,在一个中有的,在另一个中就是缺的。

第十章

22.有人因为看到人们在做决定的过程中存在双重意志,所以就强调说人有一善一恶两种意志。哦,上帝!就让这些空谈家和迷惑人们心灵的人从你的面前消失吧。他们持这种邪恶的观点,所以他们自己就是邪恶的——只有当他们开始接受真理并赞同使徒可能就是对他们所表达的真理:“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以弗所书5:8),然后他们才会变恶为善。但他们不愿“在主里面”,而想在自己身上成为光明。他们以为灵魂的本质即上帝的本质,结果更加深了他们的黑暗,这是因为他们可怕的傲慢使他们更远离了你,远离了你的“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的真光)”(约翰福音1:9)。你们当检点自己说的话,该自知惭愧,当靠近他,并得到光照,你们的脸必不至于羞愧。①

①参见(诗篇)第 34篇 5节:Look to him, and be radiant; so your faces shal never beashamed.(凡仰望他的,便有光荣;他们的脸必不蒙羞。)

p132

当我在考虑是否要献身给我主上帝时,其实我早有此意——我既愿意又不愿意,愿意的是我,不愿意的也是我。我不是全心全意地愿意,也不是完全不愿意。我跟我自己发生矛盾,内心被自己撕开。这种矛盾违背我的意愿,然而也没有出现另一种心志,而是感受到我对自己的惩罚。所以这不是我把自己撕开,而是在我身上的罪做的②——这是对亚当在随意中所犯的罪的惩处,而我是亚当的后裔。

②参见(罗马书)第7章17节(……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

23.如果有多少相对立的意志就也有多少相对立的本性,那么一个人的身上就不只有两种本性而是有许多种本性了。假设一个人正在考虑要去参加聚会③或去看戏,那些摩尼教徒就会大声喊道:“瞧,这不就是两个本性吗?——一个向善的本性拽着他往这边走,一个向恶的本性拽着他回头往那边走;否则人的这种左右冲突的意愿又该作何解释呢?”但依我看,这两种意愿,一个要他去参加聚会,一个要他去看戏,都是不好的。当然,摩尼教徒肯定相信把人引向聚会的意愿不会是恶的。那么,让我们试假设我们中间有人要做出一个决定,而在他的这两种意愿中犹豫不决,不知要去剧院还是要去教堂;他们那些人在这答案上不是也会犹豫不决吗?这是因为,他们要么承认领人上教堂的意愿与劝诱他们的追随者以及那些被他们的神秘所迷惑的人的意愿是一样好的,当然他们是不愿这么做的;要么就想像一个人身上会存在两种邪恶的本质和两种邪恶的心志,而且二者处于相互冲突状态,这又与他们声称的一善一恶意志的理论相互矛盾。否则他们就应该转向真理,不再否认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他的灵魂都会在冲突的意愿中左右摇摆。

③这里指的是摩尼教徒的聚会。

24.希望他们别再坚持认为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相互冲突的两种意愿是互相对立的心志,(p133)或是两种相反的物质,而且是基于善恶两个相反的原则。哦,真实的上帝,你责备、驳斥并且揭露他们的罪行。因为两种意愿可能都是恶的:比如说当一个人考虑他要用毒药还是刀剑杀人的时候;或者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强占两块别人的土地而在选择其中一块土地的时候;或者当财色不可兼得而在考虑花大钱去享乐还是一毛不拔地当个守财奴的时候;或者当马戏和剧院同一天开放,他要做出哪一选择的时候,也许那一天同样还有第三个可行的选择,比如去抢劫某个人的房子;甚至还有第四个选择,如有机会可与人通奸——所有这些机会如果同时出现,而且都合他的心意,但不能同时进行,这样人的心志就被这四种甚至更多的对立的意愿所脔割,因为人类的欲望简直太多了!——但是,即使摩尼教徒也不敢肯定存在这么多不同的本性。对于好的意愿来说,情况也是如此。我问过他们,“爱读《使徒行传》是件好事吗?喜欢一篇庄严的《诗篇)呢?讨论福音书呢?”对每个问题他们都回答:“是好事。”但是,如果我们同时而且同样喜欢这些事,那该怎么办?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不同的意愿岂不让人心烦意乱吗?然而,在做出取舍之前这些意愿都好,但又相互排斥。只有做出选择决定之后,整个统一的意愿才在一条道上前进而不再是原来的四分五裂。同样,当永恒吸引我们向上,而世俗的享乐却把我们往下拉的时候,灵魂没有全力支持这个或那个;同样,这个灵魂也没有作为一个统一的意愿不支持这个也不支持那个。所以灵魂感到忧伤和困惑,因为它被撕裂——真理使它更爱前者,而世俗又使它不抛下后者。

第十一章

p133

25.我就这样深受折磨,比以前更严厉地责备自己;我戴着锁链奋力挣扎,想把它彻底挣断。现在这枷锁虽然不太沉,但还紧锁着。主啊,你在我内心深处加以慈爱的鞭挞,使我感到加倍恐惧和羞愧,免得我半途而废,不去砸碎那仅剩的一点锁链,反让它重整旗鼓继续把我牢牢锁住。

我在心中不住地对自己说,“看着,现在就解决吧!现在就解决吧!”我这么说着,几乎下定了决心,眼看就要实现这一目标——可是我还是没有完全做到。(p134)好在我没有故态复萌,只是站在一旁喘气。然后我又尝试了一次,结果只差那么一点点——有时又远了一点,有时就好像已经抓住了目标。但我仍没有完全触及或抓住目标,因为我仍在迟疑不决,不肯向死死,向生活。我已经习惯了的那条黑暗之路要比那条我还未曾尝试的光明之路更能影响我,使我感到积重难返。我马上就要脱胎换骨的那一刻越临近,我就越惶恐。但我并未被吓回去,也没被甩开,只是它使我停顿了下来。

p134

26.实际上,拖后腿的就是我的那些旧情人,以及我对那些最琐碎和虚荣的东西的怀念。这些仍然在诱惑着我的肉身,仿佛悄悄地对我说:“你要抛开我们吗?我们从今往后再也不能在一起了吗?而你从此以后岂不是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了吗?”这里的“这和那”向我暗示什么呢?哦,我的上帝,它在暗示什么?但愿你的慈爱保守你仆人的心灵免受这暗示中的卑劣和羞耻的侵扰吧!现在,我几乎听不到这些声音了,因为这些东西已不再敢公开站出来面对面地反对我,而只是在我背后那样叽叽咕咕;见我要走,便偷偷地拉我,想叫我回头。结果我还是被耽搁了。我犹豫着没有挣脱甩开这些东西,大步奔向呼唤我的地方——我的那难以驾驭的陋习一直向我提出疑问:“你以为没有这一切,你真能活下去?”

27.但这句话的声音已经十分微弱,因为我已坚定地朝向前方。虽然我步履蹒跚,但出现在我面前的那位纯洁高雅的淡泊自制女神,她伸出圣洁的双手,一双搀扶过无数生命的手前来迎接拥抱我—她面带笑容却不淫荡,谦和地鼓励我向前并放下疑虑;这里有许多青年男女,一大帮不同年龄的年轻人,还有仪容端庄的寡妇和年迈的淑女;淡泊自制女神就在她们中间:她并非膝下无后,而是一位子孙满堂的母亲——这是她的丈夫,我主你带给她的快乐。她挑战性地笑望着我,仿佛在说:“这些年轻男女能做到的事,难道你还做不到吗?他们之所以都能做到岂是靠他们自己而不用靠上帝吗?他们的主把我给了他们。你为什么偏要靠自己的力量站立,而站不住呢?投靠他吧,不要害怕。他不会缩手任凭你跌倒。大胆放心地投靠他吧,他会接受并医治你的。”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因为我还能听到那些“不堪之辈”的嘟哝声,仍是举棋不定。她似乎又在说:“别再听你的那些135猥亵之友的蛊惑谗言,让他们蒙羞而退。他们所谓的快乐和上帝的律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内心的这种惊涛骇浪只是我与我自己的拼搏。艾力毕斯一直守在我的身旁,默默地等待我这场剧烈的内心搏斗的结果。

第十二章

p135

28.这时,这场深刻的反思把我心灵深处所有隐藏的痛苦都挖了出来,堆放在我的眼前,在我心中掀起了一场狂风骤雨,使我泪如泉涌。为了能让自己放声痛哭一场,我从艾力毕斯身边悄悄地走开了。因为在我看来,最好不要在人前哭泣,所以我走开歇了,免得他在身旁让自己感到压抑。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他也明白我的意思。我想我当时站起来之前一定说了些什么,而他也发现我的声音有一点儿哽咽。他感到非常震惊,于是就独自留在了我们刚才坐在一起的那地方。我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扑到一棵无花果树下,让眼泪夺眶而出。泪水向你献上了蒙悦纳的祭。我记不清说了哪些话,但这些话大致的意思是:“主啊,还要多久?还要多久啊,主?你会发怒到永远吗?哦,不要一直记念我们过去的罪孽。”①由于我觉得自己还受罪恶的诱惑,所以我发出了这样痛苦的呼声:“还要多久?还要多久?还要等到明天再明天?为什么不是现在?为什么不是此时此刻就结束我的罪恶?”

①参见(诗篇)78篇38节。

29.我边说边流泪,心中感到无比懊悔。突然,附近的房子传来一个不知是男孩还是女孩的声音。这声音一遍又一遍地唱道:“拿起来,读吧!拿起来,读吧!”我一下子停住哭泣,开始很认真地回忆孩子们在玩游戏时通常是否唱这些歌词。但我记得不曾听过类似的歌词。于是,我止住眼水,站了起来,因为我总觉得它是个神谕:呼唤我打开《圣经》,看一看我刚打开就碰到的那一段话。因为我曾听说过安东尼是在无意中走入教堂时,恰好听到了诵读福音书因而受到启示的。因为他觉得那句话就是念给他听的:“去变卖你所有,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马太福音19:21)正是这样的神谕使他立刻皈依了你。

p136

于是,我急忙回到艾力毕斯坐着的那个地方,因为刚才我离开的时候把那本使徒保罗的书放在那儿了。我抓起书,随手翻开,开始默读首先映入我眼帘的那段话:“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马书13:13—14)我不想再往下读了,也不需要再读下去了。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顿觉有一道确定的光照了进来,驱散了我所有的疑虑。

30.我用手指头或其他什么东西作书签,合上书,开始心平气和地把所发生的经过都告诉艾力毕斯。而他也告诉我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那是我不曾注意到的。他要求也看看我读的那段话,我就指给他看。此外,他还往下看了一点。我当时不知道接下来的经文是讲什么。实际上,接下来的是这么一句话:“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他告诉我,这句话是对他说的。靠着这句令人警醒的话,他变坚强了。通过操练立志行善的决心——这与他的性格完全相符,他在这些方面与我大不相同,而且是强我百倍——他毫不犹豫地同我一道将自己完全献身给主。

接着,我们去见我的母亲,把这一切事告诉她。她听了之后高兴极了。我们向她解释事情的前后经过——她兴奋得手舞足蹈,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她感谢赞美你,因为你“能照着运行在我们心里的大力,充充足足地成就一切,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以弗所书3:20)。她看到了你赐予她的远远超过了她长期以来痛哭流泪所祈求的。因为你让我回心转意归向你,使我不再追求属世界的前途和快乐,甚至也不图家室之好,而是让我坚定地走上了信仰之路,一如多年前你在她梦中所预示的那样。所以你确实使她变忧伤为喜乐,而且远远超过她梦寐以求的,同时这喜乐的真切清纯又远胜于她以前所向往的那种含饴弄孙之乐。

思考题

1.本文如何解释说明奥古斯丁为什么不愿有任何基督教承诺,尤其是不愿当众宣布自己的信仰?

p137

2.选文中“赐予我纯洁和自制吧,但不是现在”这句名言,它的意思是什么?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奥古斯丁当时所经历的情感冲突?

3.你认为奥古斯丁为什么在选文中(实际上是在整部作品里)会如此在意他自己的内部精神状态?

4.本文叙述了奥古斯丁皈依上帝的过程。请注意奥古斯丁所强调的几大特点。安东尼此前的皈依基督教对他是否有影响?若有的话,它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目录

序言 (1)

如何使用此书 (8)

本书的结构 (10)

第一部分 教父时期

(约100-600年) (1)

导言 (3)

第1章 罗马的克莱门特 (15)

第2章 安提阿的伊格纳修 (20)

第3章 波利卡普殉道 (25)

第4章 里昂的爱任纽 (35)

第5章 德尔图良 (50)

第6章 凯撒利亚的优西比乌 (62)

第7章 亚历山大的阿塔那修 (75)

第8章 叙利亚的以法莲 (89)

第9章 耶路撒冷主教西利尔 (97)

第10章 尼撒的格列高利 (105)

第11章 埃吉里娅朝圣记 (114)

第12章 希波的奥古斯丁 (125)

第13章 弗图那图 (138)

第二部分 英格兰与爱尔兰的原始文献

(约600-1050年) (141)

导言 (143)

第14章 凯德蒙的赞美诗 (148)第15章圣比德 (150)

第16章 鹿的呼喊 (156)

第17章 十字架之梦 (160)

第18章 朱尼厄斯手抄本 (165)

第19章 埃克塞特谜语书 (174)

第20章 布里克林布道家 (177)

第21章 埃尔弗里克 (183)

第22章 伍尔夫斯坦 (189)

第三部分 中世纪时期

(1050-1500年) (195)

导言 (197)

第23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204)

第24章 彼得·阿伯拉尔 (210)

第25章 明谷的贝纳尔 (220)

第26章 阿西西的法兰西斯 (225)

第27章 隐修之路 (229)

第28章 托马斯·阿奎那 (236)

第29章 巴尔马的休 (240)

第30章 但丁 (242)

第31章 萨克森的鲁道夫 (248)

第32章 未识之云 (251)

第33章 威廉·兰格伦 (261)

第34章 杰弗里·乔叟 (274)

第35章 诺威奇的朱利安 (281)

第36章 约克神秘剧 (288)

第37章 托马斯·厄·肯培 (301)

第38章 威廉·邓巴 (308)

第四部分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1500-1700年) (313)

导言(315)

第39章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329)

第40章 马丁·路德(344)

第41章 伊格纳修·罗耀拉 (373)

第42章 约翰·加尔文 (377)

第43章 约翰·福克斯 (385)

第44章 埃德蒙·斯宾塞 (398)

第45章 钦定本圣经 (411)

第46章 沃尔特·雷利爵士 (443)

第47章兰斯洛特·安德鲁斯 (447)

第48章 威廉·莎士比亚 (461)

第49章 约翰·多恩 (465)

第50章 乔治·赫伯特 (487)

第51章 托马斯:布朗爵士 (498)

第52章 约翰·弥尔顿 (504)

第53章 杰里米·泰勒 (513)

第54章 亨利·沃恩 (519)

第55章 安德鲁·马维尔 (525)

第56章 布莱斯·帕斯卡尔 (532)

第57章 约翰·班扬 (542)

第58章 公祷书(546)

2024-01-1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