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克莱布《里外更新》探视内心的困难

2023-12-23-1.jpg

《里外更新》—— 生命的破碎与重建

(美)莱瑞·克莱布博士(Dr.LarryCrabb)著

萧道生 译 新世界出版社;2012-06

·正文约6700字;

·粗体本编标;

·编录:杨原平

摘要

我四面观察,发现有些人正流露出一部分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的品格, 但我发现,除了我们的主以外,没有一个人能拥有我心目中全部的完美形象。(p30)

我发现许多人都勤恳、有节制和乐意接待人,这都是美好的善行;但我却发现,很少有人真正拥有一个喜好施与、满有怜悯的高尚品格。我尊重那些有良好行为表现的人,但我更羡慕那些在生命品格上经历改变的人。

我所形容的两种人,其实有很大的分别。前者的榜样只会令我强逼自己更努力上进,但后者却以他的生命表现吸引着我。这生命的表现发自一种与主的亲密关系,超越了纯正教义和好行为的要求,流露出一种难以形容的生命素质。(p31)

要改变一个人的生命,与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知识,两者的过程是截然不同的。

无论多么努力,单靠好行为的表现,都无法带来那种我渴慕的心灵深处的变化。(p32)

如何一面倚靠上帝,让他的能力来驱使自己立志和遵行他的旨意;另一面却积极地去做成得救的工夫(这明显地牵涉一种行为上的努力)。

靠努力达成生命改变,远比倚赖上帝来达成改变易于讲解明白。

我们的主清楚指出,在上帝面前做合他心意的人,不能单靠外在的好行为。他说全部律法都包括在爱上帝与爱人这两条诫命之内(p33)

我想我有足够的论据可以证明,我们认为要改变的个人问题,或行为上的问题(比如:坏脾气、歪曲的性欲、抑郁、焦虑、饮食过度等),都是违 背上帝的爱之律的结果。如果这诊断是正确的,那么,学习爱不仅是从达至灵性成熟的途径,也是治疗一切心理问题的方法。

要时刻如此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思想与感情,的确带来极大的焦虑。(p34)

只要我们定意按上帝的教训而行,同时努力参与基督徒的活动,上帝的能力便会临到,成为我们生命的力量。

方法一:尽基督徒的责任 。

只要我们定意按上帝的教训而行,同时努力参与基督徒的活动,上帝的能力便会临到,成为我们生命的力量。(p35)

方法二:仰赖圣灵特殊的工作 。

我们必须容让圣灵的能力,把我们领至更高的属灵境界。因着我们通过信心的某种行动,圣灵便能自由地在我们里面运行,产生我们期望的结果。(p37)

方法三:由解决内心的障碍而成长 。(p38)

人们已发现,尽基督徒的责任和倚靠圣灵,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改变。当读经与仰赖圣灵都不能除去成长的障碍时,接受辅导便成为适切的一步。

这方法叫人以为,能力是从自我认识和心理成长所产生的;于是,上帝在人心中运行而发生改变的能力这一信念,在生命成长更新的过程中便不再被人重视了。(p39)

基督徒生活的操练并不能解决心灵的一切问题;追求圣灵的充满也不能改造我们生命的全部;由辅导者的引导去正视内心,有时却会带来一种不健康的自我专注。然而,我们的主指出,我们需要有洁净的内心,才能经历实在的洁净。(p40)

正文

第二章 探视内心的困难

p29

记得小时候参加教会的主日学,聆听老师讲解基督徒向善的挣扎。他说我们内心有两只狗,一只白狗,一只黑狗。黑狗是一只不能驯服的恶狗,而白狗是当我们做基督徒时,上帝放在我们心里的,这是一头驯服的狗,常做该做的事。

黑狗代表我们的旧性情,时刻引诱我们做不该做的事,白狗则代表我们的新性情,他与黑狗相斗,每次都必得胜;不过,你必须吩咐他,他才采取行动,这就是秘诀所在。在考试时,我们若想作弊,这就是黑狗所发的声音,这时,身为基督徒的我们,便有责任向白狗发号施令,吩咐他制伏黑狗,如此,我们便能叫自己的眼睛停留在自己的试卷上。

主日学老师还很郑重地说,那黑狗是杀不死的,直到我们抵达天堂。以后我从牧师的讲道中不断听闻这真理,他们说,虽然我们已从罪的刑罚和权势中得救,但我们今生永不能完全脱离罪。罪的性情虽被钳制,但仍不时怂恿我们行恶。我们惟一的盼望,是学会不断对白狗发号施令,制伏黑狗。我们越能如此行,便越能享有胜过罪恶、与上帝不断相交的美好生活。

我还记得听了这个教训后,心里很是困惑,我不大懂得如何向白狗发号施令,不知到底当怎样行。

p30

不错,这比喻的确十分贴切,很能表达我们内心两大势力的争战,但当我坐在考试场中应试时,自己却不知所措。每当我成功地叫自己不偷看同学 的答案时,姑且勿论我的动机是什么,我总觉得是自己选择去做正当的事, 我看不见上帝的能力在何处出现,我只知是自己作了抉择,这抉择与一位非基督徒定意做合乎道德的事没有两样。当我有冲动要偷看别人的试卷时,向内心那只看不见的白狗发号施令却于事无补。我只知有时我得胜,有时我失败,一切都视乎引诱的力量是否凶猛,以及当时我内心的光景——在这过程中,我一点也看不出上帝的能力如何与我的心灵发生关系。我真诚地愿意为善,但我所接受的教导非但不能帮助我,反而加添我的苦恼,注意内心的运作,似乎毫无帮助。我只知最重要的关键,是作正确的选择,所以我努力叫自己选择行善。

直到今天,每当我听见牧师的教导,或书本上的劝勉,提到我们如何可以成为一位充满喜乐、舍己、委身、谦卑、不向罪妥协,又满有爱心的信徒时,我的感受仍与上文一样。当然,我心底下仍深深相信(虽然我不懂得如何维护这个信念),总有一条引至成熟生命的路,总有方法支取我们所需要的力量。可是,我还未找到完满的答案,我所知道的,仍是那条选择顺服的途径。

行善与成善

我四面观察,发现有些人正流露出一部分我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的品格, 但我发现,除了我们的主以外,没有一个人能拥有我心目中全部的完美形象。这体会叫我明白,在我属灵生命的任何阶段,我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 仍是一个不完善的基督徒样式,我永不能达至完美的境界。不过,我总可以比前一阶段更进步,我可以渐渐地更像基督,好像历代以来的圣徒,流露出主耶稣某些美丽的品德性情。

p31

其实,我所热切渴慕的,是超越外在品行的内在改变。若问我有哪些人拥有我所渴慕的善行(指在外看得见的),我可以列举数不尽的名字;但若问我有哪些人拥有我所羡慕的品德(指内在看不见的),名字的数目便远远不及上一项了。我发现许多人都勤恳、有节制和乐意接待人,这都是美好的善行;但我却发现,很少有人真正拥有一个喜好施与、满有怜悯的高尚品格。我尊重那些有良好行为表现的人,但我更羡慕那些在生命品格上经历改变的人。

让我多花点时间阐明我的意思,因为这十分重要。我有一位朋友在身体的操练上很有恒心,他能胜过甜品的诱惑,能不间断地跑步,工作量也安排得十分适宜。他坚强的意志力叫人赞叹不已,他的表现叫我对自己的饮食、 运动和工作习惯十分惭愧。

我有另一位朋友,经历人生一个极度艰苦与伤痛的遭遇,他面对这经历的态度,使他成为一位比以前更有爱心的人。他虽然深深感受到所遭遇的事带给他的痛苦,然而这苦难却使他变成一位更能体恤别人困苦的人,同时更懂得如何靠着上帝的力量来安慰人。每当我想起他,我眼前便浮现出一个尊贵、敬虔和丰盛的生命。

这类的字眼,我是不会用来形容一个有节制、有规律、有礼貌的人的。我会形容我那位有自制力的朋友为一位有效率、值得人爱戴的有为青年。每当我想起他,我便会对自己说:“我应当更有节制!”我感到有一些压力,有一些内疚,同时亦被他的表现所激动。但是,当我想起那位在苦难中的朋友时,我不会对自己说:“我应当更有节制!”而是说:“我渴慕有更大的爱!”

我所形容的两种人,其实有很大的分别。前者的榜样只会令我强逼自己更努力上进,但后者却以他的生命表现吸引着我。这生命的表现发自一种与主的亲密关系,(p32)超越了纯正教义和好行为的要求,流露出一种难以形容的生命素质。这些人经历过主在心灵深处的工作,他们的生命带给我极大的激 励,因为从他们身上,我知道生命的改变是可以发生的。我渴慕自己不单有好的品行和丰富的《圣经》知识,更能拥有这样的生命。原来,要改变一个人的生命,与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知识,两者的过程是截然不同的;修改外形的手术,并不足以产生我所谈及的那种内在生命的改变。

p32

我所盼望的,不单是以仁爱对待我的妻子,更盼望能从心底将自己全部献给她;对我的孩子,不单是在管教上做得好,更能以我的生命来吸引他们热切跟随主;在讲台上,不单将合乎《圣经》的信息传讲清楚,更能带着生命的能力宣扬真理;我盼望深深地吸取主的美善,以致心灵有满足的喜乐。

这种生命的改变,不是靠一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改变。我对这种改变虽然只有一点认识,但它已成为我昼夜追求的目标。这类的改变,许多人都只经历到一点点,只有一小群人,深深地拥有这样的生命,亦惟有在我们的主身上,才有完全的彰显。我渴望经历这种改变,但当我探问达至这种改变的途径时,我所得到的答案却时常令我大惑不解。

假如主日学老师给我下面言简意赅的答案:“我知道你在考试时很想偷看人的试卷,这是不对的,若被发现必受处分。如果你不拒绝这试探,你一生将招受损害,所以你必不能犯错。要立定心志把眼睛注目在自己的试卷上, 尽力叫眼睛不转离。我知道这是不容易办到的,有时你也会失败,失败了你该向上帝认错,然后努力叫自己下次不再犯。”我会觉得这番说话清楚明白, 远较黑白二狗的教训容易了解得多。令我困扰的,其实是那些论及如何改造内心的教训。因为努力行善的教训,我明白;不过我却发现,无论多么努力,单靠好行为的表现,都无法带来那种我渴慕的心灵深处的变化。

p33

一己之努力还是全然的倚靠?

一直以来,基督徒都对一个问题深感困扰,就是如何一面倚靠上帝,让他的能力来驱使自己立志和遵行他的旨意;另一面却积极地去做成得救的工夫(这明显地牵涉一种行为上的努力)。如果我们真要超越人文主义,即不 倚靠人的力量去达到人所能做的,那么,当我们宣讲倚靠上帝的能力去行善的真理时,我们必须点出这真理的要点与过程,而不是只套用一些煽情的术语。

但问题仍然是我们怎样倚靠上帝?答案的确不易掌握(其实是极其简单,以下数章将会说明,不过却不能否认它仍是难于掌握的)。但正因为它是难掌握的,所以今天一般对自我了解及改变的教训,仍脱离不了以“努 力”为重点的圈套。无论是论及如何去完成那些我们本性不愿做的事,或论及如何委身、如何感受上帝的爱等,其基本教训仍旧是——“再努力!”

靠努力达成生命改变,远比倚赖上帝来达成改变易于讲解明白。正因如此,我猜想大部分讲道的内容,首先是讲述《圣经》真理,跟着便劝勉会众努力而行,方程式就是——真理知识加上顺服,不断学习加上不断遵行。但这种教训,只能塑造出一个令人尊重的人,却不能塑造出一个与上帝深交的人。

我们的主清楚指出,在上帝面前做合他心意的人,不能单靠外在的好行为。他说全部律法都包括在爱上帝与爱人这两条诫命之内;我们发现,除非我们的生命经历重大的改变,不然,连这两条诫命的第一步我们都无法践行。因为单靠德行上的改变,是无法产生爱心的。

p34

我想我有足够的论据可以证明,我们认为要改变的个人问题,或行为上的问题(比如:坏脾气、歪曲的性欲、抑郁、焦虑、饮食过度等),都是违 背上帝的爱之律的结果。如果这诊断是正确的,那么,学习爱不仅是从达至灵性成熟的途径,也是治疗一切心理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接纳这个见解, 确信人的问题,无论是人际的,或是个人内心的,都起源于人违反了神的爱之律,又明白人要学习爱,单靠道德改变是不够的,我们便会愿意做进一步的功夫,进行内心的探视。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还是回到原先的问题。假若我们同意,要改变生命必须进行内心的探视,那么,首先的一步,就是如何去了解我们复杂的内心,并找出处理的方法。我们当怎样着手进行呢?

处理水平线下的生命

让我们把自己比作一座冰山,在水平线上的那部分代表我们可见的行动、自觉的思维和感受,但在水平线下的大部分,则用来代表那些不易为人所见的动机、内心的态度、有时控制不了的冲动、痛苦的回忆和隐藏的内心澎湃的情绪。

我们知道,要处理水平线上的那部分已不是易事,必须时刻选择正派的行为,时刻让自己有正确的思想,同时对感情的表达也要适度控制,尽量自然。要时刻如此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思想与感情,的确带来极大的焦虑。如果我们给自己定下高标准,我们便不得不承认,要达到这理想,除了努力改进外,必定还有另些该做的事。这就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怎样处理水平线 下的那部分生命,那部分单靠努力也改变不了的生命?

2-1.jpg

p35

一般来说,基督徒对于如何处理水平线下的那部分生命,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每种都认为会带来深度的改变。余下的篇幅,我将简略地介绍这三种方法,每种都有它的价值,但都不完全,同时,也都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方法一:尽基督徒的责任

一个最多人谈论的改变自我的方法,就是:只要我们定意按上帝的教训而行,同时努力参与基督徒的活动,上帝的能力便会临到,成为我们生命的力量。

这教训的重点是顺服上帝。但人必须靠上帝的能力去顺服,靠肉体的力量去顺服上帝是注定失败的。于是,在水平线以上,我们忠心地做该做的事,包括浸在上帝的话中、祷告、服侍他人。当我们如此行,上帝的能力便逐渐胜过水平线下出现的困难,于是我们便能过一个得胜的生活。

当水平线上的活动呈现力有不逮的现象时,我们便加倍努力,花更多时间读经祷告,或报名参加教会的布道事工。因为忠于基督徒的职守,让上帝的话充满心思,是避免消灭圣灵的感动和不让圣灵担忧的方法。于是,探视内心根本没有需要,只要我们尽上基督徒的责任,上帝便能引领我们的生命,水平线下的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内心的探视成为迈向生命成长之途的傍轨,被认为是多余的,是一种有损而无益的心理探索。

然而,很多到我这里接受辅导的人,都是多年忠于本分的基督徒,却经历不到预期的果效,他们奇怪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越发早起进行灵修亦不能帮助什么,他们疲乏、灰心、失望。我认识另一些基督徒,他们多年参与研经、(p36)祷告和教会的活动,成了一群满有纪律却僵化了的基督徒。他们虽然处世正直无误,人际关系却淡薄寡情。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落在这般境地,但我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没有找到生命更新的钥匙。

p36

我想起一个年轻人的例子,为着想胜过自己暴躁的脾气,他经历无数的挣扎。他刻薄地说话,多次伤害妻子。当他认识到自己的怒气带给别人是何等大的痛苦时,他深深地自责,决定痛改前非。他用尽了所知的方法,虽然睡眠不足,仍然每天极早起来读经祷告。他是一位助理牧师,在工作上有卓越的表现,教会的兄弟姊妹极爱戴他。可是,他觉得自己是个假冒为善的人,外表极其好看,里面却充满污秽。

他发现祈祷、读经和努力事奉,都无法疏导水平线下那股令他脾气爆发的力量。灰心失望之余,他对我说:“我已想不出其他法子了,我已竭尽所去做我所知基督徒该做的事,但我的生命却没有能力,我控制不了我的脾气,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他尽了基督徒的责任,但他里面的人并没有得着改变。

我又想起一位年轻的商人,他是位成功的主日学老师,是教会忠心的义工和祷告的勇士,可是,连他的妻子在内,没有一个人能接近他。他多年的祷告及研经生活,使他成为一位十全十美的人,可惜却缺乏爱。使徒保罗曾清楚地指出,若缺乏爱,我们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的。这位弟兄忠心地尽了基督徒的责任,却没有力量吸引别人走上一条热切爱慕上帝的道路。

结论很明显:单靠外在的努力,不足以带来内心进一步的改变。以上所谈论的方法,若用本章开头的那个图解来表达,大概会如下图:

p37

2-2.jpg

方法二:仰赖圣灵特殊的工作

这方法指出,要生命更新,单靠尽基督徒的责任,希望藉此而得着恩典去清洗水平线下的困扰,是不足够的;因始祖堕落而带来的后果,和我们自己根深蒂固的罪性,不靠圣灵特殊的力量,是无法根治的。当然,我们仍旧有责任选择正当的行为,继续不断地认识上帝及学习他的话,然而,我们必须容让圣灵的能力,把我们领至更高的属灵境界。

但如何才能经历圣灵在我们生命中释放的能力?在实行的方法上就有不同说法了。有些人认为这是重生后的另一种经历,称为第二祝福,或灵洗,在许多的时候,说方言是与这经历同时出现的。

另一些人则指出,基督徒当有的行为,单靠人的力量是无法活出来的,我们必须将自己毫无条件地献给上帝;当人对自己的能力绝望,对上帝却毫无保留地全然信靠时,圣灵便能自由地在我们生命的深处运行,叫我们结出圣灵的果子。

还有些人以卫斯理(John Wesley)的经历为借镜,他曾记下自己感受到一种“极其温暖”的感觉;当人深深体会到上帝对自己的爱时,内心便会自然 产生一种爱的力量。

此外,有些人教导我们认识与主同死同复活的真理,叫我们体验现在正是主的生命在我们里面活着。当我们不断地经历与主联合、全心仰赖主在我们里面活出他自己的性情时,我们便能不断地过一个得胜的生活。

p38

虽然各有不同的说法,但总括起来主题都是一样——因着我们通过信心的某种行动,圣灵便能自由地在我们里面运行,产生我们期望的结果。或许可以用下列图表说明:

2-3.png

方法三:由解决内心的障碍而成长

上文提出的两个方法,都没有正面处理水平线下的问题。比如在孩童时因受性的侵犯,以致成长后惧怕与异性亲近;或遭父母遗弃而自我形象偏低;或内心有某种冲动而产生不寻常的行为——这类内心的障碍都没有加以正视、了解和处理。第一种方法强调基督徒只要肯尽自己的本分,上帝的能力便会临到;倘若我们因内心的障碍而挣扎,那么,惟一该做的事,便是在基督徒的责任上(即读经、祈祷、事奉)加倍努力。

第二种方法同样认为探视内心是不必要的,圣灵完全知道我们内心的光景,只要我们容让他在我们内心自由运行,圣灵便能一一加以清理。当我们想要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心态、感受、人生目标及自我形象时,这行动会带来过分自我中心的反省;要经历生命的更新,我们惟一需要做的,是更热切地将自己交托上帝,倚靠他的圣灵。

p39

以上两种方法所带来的困扰,近日使不少人看重辅导、分享小组和自我认识的讲习班,人们已发现,尽基督徒的责任和倚靠圣灵,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改变。因着对传统方法的失望,人们开始热切地欢迎新的观念。当读经与仰赖圣灵都不能除去成长的障碍时,接受辅导便成为适切的一步。

我自己是心理辅导者,曾替千百人进行心理辅导,其中不少人得着帮 助。对近年来看重辅导的风气,我深表同情,因为大部分辅导者(当然不是所有)都鼓励人正视水平线下的真我,我认为这是正确的一步。最令我遗憾的,就是辅导工作者许多时候都比教会更明白面对真我的重要。

除非这种情形有所改善,即上帝的子民敢于探视自己内心的实况,勇于面对人生不易解决的难题,向上帝寻找根治的方法,不然,在助人探索生命成长的路程上,辅导工作者仍然占有很重要的一席。有一点是很可惜的,就是个别的辅导员未必能替每位受辅导者找到所需的《圣经》答案;除非教会也积极鼓励人探视内心,不然,许多深受困扰的信徒只能找到治标的、甚至是错误的解决方法。

无论是通过治疗痛苦的记忆、深层感受的抒发,或基督徒的心理治疗,这第三种方法强调的处理水平线下的困扰,正是除去成长障碍的必然途径。可是,心理辅导的方法,大多数都无法处理人最深层的问题,就是人属灵层面的问题。从辅导而来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清理内心隐藏的困扰,而不是通过悔罪的途径。这方法叫人以为,能力是从自我认识和心理成长所产生的;于是,上帝在人心中运行而发生改变的能力这一信念,在生命成长更新的过程中便不再被人重视了。这第三种方法可用如下图表说明:

p40

2-4.jpg

处理内心的问题不是轻而易举的。基督徒生活的操练并不能解决心灵的一切问题;追求圣灵的充满也不能改造我们生命的全部;由辅导者的引导去正视内心,有时却会带来一种不健康的自我专注。然而,我们的主指出,我们需要有洁净的内心,才能经历实在的洁净,我们始终需要正视内在的光景,才能经历到真正生命的改变。

我将会用本书余下的篇幅,来阐明一个由里而外的改变过程,让我们能 装备好自己去经历人生的快乐与考验。虽然探视内心的过程有时会令人困扰,但最低限度,我希望可以比“黑白二狗的比喻”说得更明白。

作者简介

莱瑞·克莱布博士(Dr.Larry Crabb),美国著名心理辅导专家、作家和讲师,圣经辅导学会创办人和董事长。克莱布于1970年获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在佛罗里达州执业10年,另有7年在印第安纳州恩典神学院指导圣经辅导硕士课程。《里外更新》是克莱布博士的第六部作品,其他作品包括《了解人—重建关系的圣经协谈》《沉默的亚当》《男女幸不同》《承载生命的相交》《里外更新寻主面》《破碎的梦》等。克莱布博士与妻子居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有两个儿子,克和肯。

出版前言

对所有真诚渴望更新变化的人而言,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不过书中论及的更新,不是教你一些立竿见影的实际技能以扭转命运,比如怎样赚钱立业,怎样择偶成家;也不是教你如何管理时间和财务,如何与人沟通等高效人生应用软件。这里的更新,正如书名提示的,不是单指外层的美容。虽然如今,发达的美容术已让许多人有了开拓新前途的胆量,但话说相由心生,没有内心深处的更新变化,双眼皮大眼睛一样暗淡无光;而要从里到外焕然一新,要让眼光炯炯有神,首先需要心里明亮。

所以,本书越过了一切表象和技巧,直指人的内心。其实只要你肯安静下来,花点时间扪心自问,就会承认,就算你如今物质富足,生活舒适,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在所有的华丽之下,人心却有另一番惨烈景象:日复一日的焦虑,人际关系的张力,说不出口的惧怕,不时袭来的沮丧,以及无缘无故的空虚……

但这也不是一本普通的心理辅导类书。因为作者的目的,不是要消解你的郁闷,破除你的伤痛,让你过一个轻松舒适的生活。相反,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生命改变的第一步,在于面对内心的勇气。他要你正视内心的千疮百孔,并带你经过一次艰辛奇异的内心探视之旅。就如一个病人膏育的人,可能不想听医生宣布垂死的真相,情愿只听到不过是感冒的敷衍安慰,结果在善意的欺瞒中死于无知。若医生诚实地告知病况,并接着说,经过一次痛苦的大手术,就会根除蔓延全身的毒瘤,你是否愿意接受可让你死而复生的挑战呢?是的,这本书,就好像要为你做一次内心的大手术。对于那些愿意真诚面对内心的渴求及挣扎,并愿意由里而外改变的人,作者指出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

书中对人心的渴求及挣扎,描述犀利到位,探讨和例证深刻而细致。随便摘几段,就可知晓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在所有人的心底,都有一份抹不掉的伤痛。人可以遗忘、掩饰、美化,或用繁忙来遮盖它,但始终不能将它挥去。一颗伤痛的心,并不是心理不健全或灵性幼稚的表现,而是活在今世的必然现象。

我们的真相令我们羞惭,巴不得快快隐藏起来。我们只将别人认为好的一面流露出来,而将其余的好好收藏,不是因为怕自己丑陋的一面会伤害别人,而是怕别人拒绝。自卫是我们做人的座右铭,我们紧紧地抓着那些自以为能带来快乐和安全感的东西。

当友人的说话带着批判的语调时,我们会保持距离;被配偶误解时,我们怒气填胸;与人谈话时,我们会刻意讨论一些自己认为很有见地的内容;一有机会,我们便会巧妙地吐露一些叫别人对我们另眼相看的资料;我们装出一副看来比内心更属灵的外貌;我们回避任何触及内心敏感处的谈话。那些很少谈及自己的挣扎,只谈自己美好一面的人,大部分是把房子建在沙土上;因为我恐怕他们的快乐,是建基于一个自我欺骗的假象上。换句话说,他们只是将旅馆内家具的陈设改换一下,便告诉自己已回到家中。当我们转眼不正视因失望所带来的内心痛楚时,我们便将生命中最有活力的领域关闭起来。不错,我们能因此叫自己感觉不到内心那份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削弱了自己爱的能力。

作者指出,渴求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渴求尊重,希望与他人有美好而深入的关系,期盼对社会有所贡献。然而在败坏的世界里,我们所经历的总是无法满足干渴的心灵,不是别人让我们失望,就是我们令别人伤心,因此伤痛是人生的正常经历。他恳请读者敢于承认自己的困惑,探究生命中重要人物与自己不和谐的关系,留心自卫行为对人际关系造成的伤害。因为惟有先处理内心的丑陋,经历心灵深处的更新,才会有品格和行为上的改变。层层剖析之下,让读者既有勇气正视人世的不完美和人生痛楚的必然性,又有信心和盼望可以越过幽暗,活出美好。

作者克莱布博士是美国圣经辅导学会的创办人。因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自然会在书中引用《圣经》来透视问题,主要针对的也是一般信徒的内心状况。但在编辑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人性的弱点全世界都一样,不分肤色和地域;而如果有信仰的人都如此不堪,更何况一般普罗大众。为尊重作者,体现原书内容的整全性,我们原则上对论及上帝和《圣经》的文字予以保留,聪明的读者自会分辨。惟愿本书的出版,能让许多困惑疲乏的人从外界的喧嚣误区中转回,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固然生命的更新变化是渐进而费时的过程,但只要愿意付上代价,必能经历不断成长的丰盛人生。

目录

致谢·001

译序·003

导言 今日基督教错误的盼望·001

第一卷 探视生命的内层·011

第一章 改变的第一步——探视内心·013

第二章 探视内心的困难·029

第三章 认识该探视什么·041

第二卷 我们是一班干渴的人·049

第四章 “人若渴了……”·051

第五章 活水的江河与内心的痛楚·068

第六章 体会内心的干渴·082

第三卷 为自己凿出破裂的池子·109

第七章 找错了方向·111

第八章 倔强的要求·128

第九章 揭露错误的方向·149

第四卷 由里而外的改变·165

第十章 勾勒问题的轮廓·167

第十一章 福音的大能·182

第十二章 生命改变的进程·194

第十三章 藏在下面的“好东西”·210

学习指南·221

2023-12-23-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