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OVATION OF THE HEART
[美]魏乐德( Dallas Willard) 著
谭晴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9-03。
。。。
·正文约13900字;
·粗体字原书标;
·编录:杨原平
。。。
你只要自己谨慎,又要殷勤保守你的灵魂,免得你忘记亲眼看见的事。 ——《申命记》4:9,根据NASB译本翻译
你们要负我的轭,向我学习,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这样,你们就必得着灵魂的安息。
——《马太福音》11:29,根据NASB译本翻译 (另参《耶利米书》6:16)
p306
生命每时每刻的运作都有赖于灵魂-—不是外在环境,也不是人的思想、意向、感觉,而是人的灵魂。在人的整个存有之中,灵魂有联系、整合、活化各个人性范畴的作用。灵魂是人的生命中枢。在生命的整体管理上,它协调每个人性层面的活动、彼此的互动,以及对周遭事物的反应。灵魂是“深沉的”,这可以从两方面说:一方面它是基本的、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它几乎完全超越了意识的范围。
人若能好好保守他的心,他的灵魂就会在神的引导下安稳、祥和,并且与现实环境和谐共存。结果一如我们所说过的,他“有良好的准备和充分的能力,以善良、正直的行为应付人生中的一切境况。”这样的人,他的心灵与神处于正确的关系中。在神恩典的帮助下,人的灵魂会服从于神,他的心思(思想、感觉)也会服从灵魂的指引。这样,交际背景和身体也会听命于思想和感觉的指挥,因为人的思想和感觉都顺从真理以及神的心意。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就都会做得合宜,因为我们的灵魂在神的引导下发挥正确的作用。
p307
这就是《诗篇》第1篇描述的贤者。诗人首先描写他不做的事情,这也许是对他最明显和直接的形容。他做任何事,都不会顺从那些不信神之人的主张,不管他们有多么新潮的意念。换句话说,他不会当作神不存在,或纯粹按着人的想法定计划。他按着神的心意定计划(1节)。
因此,他也不会站在恶人的位置上,或像他们那样作恶。假如依从人的智慧行事,你会发现,总是必须要行恶。你成了判断是非对错的权威——毕竟,你必须要掌控对与错。你会随时为自己找借口,又说不附和你的人都是傻瓜。讥笑嘲讽成了你的专长,无论对任何人,你总有办法用傲慢的态度把他们讥笑一番,因为傲慢正是讥笑的一个主要元素(1节)。
与此相反,《诗篇》第1篇形容的贤者喜爱神所赐的律法。请注意,他喜爱神的律法(2节)。他爱神的律法,因神的律法而兴奋,他的心思总离不开神的律法,把它看作是美好、有力、使人聪慧、珍贵无比的礼物,满载着神的怜悯和恩慈。他昼夜默念不断,在心思中一遍遍地重温,又向自己诵读。这样做不是为了取悦神,而是因为神的律法使他喜悦。这就是他安身立命的凭据。
他会活出丰盛的生命。这首诗用一棵树栽种在溪水旁的意象来描述。无论环境和气候如何,它的根深深吸吮着水源,滋润生命。因此,它生长得茂盛,按时候结果子,叶子也亮丽润泽。遵行律法,从而扎根于神的人,也是这样:“他所作的一切,尽都顺利。”(诗1:3;比较书1:8)我们稍后再来探讨律法与灵魂之间绝对重要的关系。
p308
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神看顾下的这种理想生命状态,至多也只是部分实现。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他们的灵魂躁动不安,生命混乱无序。他们活在破碎的梦想和幻象之中,其实是“死在过犯罪恶中”。他们成了自己的欲望和身体习惯的奴隶,被虚假的观念、歪曲的形象、错误的信息迷惑,灵魂没法进入不住地追求真理和良善的境地。它被捆锁在自我破坏的争斗中,与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苦苦搏斗。通常未满足的欲望、伤害性的关系是这类生命最显著的特点。我得承认,有时候给遇到这类难题的人作辅导,听到他们搬出诸多借口,却不愿做唯一能够帮助自己的事,我常感到万分错愕。
每个人的人生旅程会塑造出特别的品格,形塑其灵魂——可见于其思想、感觉、社交关系、外在行为、所作的抉择等;尤为重要的还有,人性中的各个层面如何彼此联系。常见的情况是,人没法与自己和洽相处,更不用说,也没法与真理及神和谐共处。他们常常处于自我纷争的矛盾状况中,自己愿意做的事或看为聪明的事,反而不去做。
他们有良好的意向,但偏偏没法与他们人性中的其他层面连结(包括思想与感觉、行为习惯、社交关系、在神国度里的参与等),也没法实践他们所定意的良善。换一个角度说,他们空有良好的意向,却无法成事,是由于思想、感觉、行为失去连结或连结失当所致,而这种情况又是灵魂失序所造成或强化的。人性的各个层面没能由灵魂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整全的生命,奉献给神以及我们所知的良善的事业。用俗语说,就是没法振作起来。这句话不单是隐喻的说法,也着实是他们生命的真实写照。
p309
极端的情况是,有些人无论个人生活还是社交生活,都过得苦不堪言、不受控制,他们在与人相关的事情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具体情况各异,但总括来说,问题的症结是他们内心紊乱,无法处理自己的人生。这往往是早年经验造成的:童年时期受严重欺负和伤害,从各方面对灵魂造成无可避免的扭曲,使灵魂陷入罪恶或残破的状况,甚至成长也受到障碍。灵魂的保护墙在痛苦和邪恶的侵袭下崩塌了,人就会受环境和事物的支配。
灵魂有它发展的规律,若在某段成长期得不到应得的照料,未来的成长就受到永久的损害,从此没法发展得整全。有时候,人生后期所受到的严重打击,例如受痛苦折磨或被出卖,也会造成同样的伤害,使灵魂永远无法康复。
不过,我们切不可把这些问题过度概括化,也不可低估在恩典的扶助下灵魂的康复能力。怀斯(Robert Wise)评论道:“只要重新连结于神的灵,失丧的灵魂也能获得想象不到的能力和能耐。灵魂的复原不只是恢复连结那么简单,它还获得强大的力量、成就事物的能力,得到引导,并且有所觉悟。”
p310
的确,我们的“受造奇妙可畏”(诗139:14)。人的灵魂是一幅广阔的灵性(非物质)风景,所蕴含的资源和关系网络都超乎人的理解;它又存在于一个有限的领域之中,而我们对此领域的认识极其有限。我们只知道,神照管着人的灵魂,只要人承认灵魂所受的创伤,当他的灵魂在神那里寻得归宿,当它沉浸在神的恩典之中时,它必会显现出奇妙的康复能力。
灵命塑造牵涉到人性中的各个层面,在所有层面之中,又以灵魂在当今引起的争议最多,也是最难探触的。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学(这个词的本义原是“灵魂理论”)的领域撇弃了对灵魂的探讨,因为心理学要发展出对人性的一种“科学”理解。人们都说,迄今没有发现在人里面有经受得起考验的、非物质的核心,能把生命组织成一个整体。这项宣称有高中教育水平的人都知道,它被看作是现代思潮的产物。
这当然是个深奥的问题,不能轻松带过。不过,本书由于性质所限,没法对这问题深入讨论。我们会提出一些相关的书目,想对灵魂问题作深入钻研的读者可以参考,然后我们会指出对人生的一个明显需要:我们必须把自己和别人看作是拥有更深层的联合与衔接,这种认识实非科学研究所能获致——这里所说的科学,是照着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一般理解来说的。
p311
最近这几十年,流行刊物和媒体掀起了一股谈论灵魂的热潮,充分显示了这个明显需要。灵魂差不多像性那样吸引人的注意力,也到处被当作卖点。人们纷纷以拥有、认识、体会灵魂为荣。这种现象,是由大多数西方社会环境的浅陋所造成的。这是对一个深层渴求的自然反应,因为灵魂(或是一般所说的心灵或灵性)确实不能无止境地被压抑。生活的基本方面,如艺术、睡眠、性、礼仪、家庭(“根”)、教养、社群、健康、有意义的工作,其实全是灵魂的功用,可是这些范畴都已分崩离析,以致灵魂也萎缩了。现代知识分子没有发现灵魂所在,可能是因为在他们的个人生活中,灵魂已失去了应有的位置。没有灵魂、如行尸走肉般的生命,也许并非单是时尚文学的描述,而是真有可能的。
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对今天的人来说,追寻意义是个大难题。“意义”实际上是个关系到“跨越”或超越的问题。当人经验到意义的时候,感觉会是流动的。人不会被卡住,停滞不前——不论是有个生词不明白,或遇上某个无谓的社会议题。追寻意义,是人生最大的需求之一、最深切的渴求之———最终来说,可能是人类经验范畴中最基本的需要。如果人的整个生命有了意义,几乎一切事物都承受得起。可是,如果没有意义,人只会变得苦闷,单凭意志力行事,一切都是徒劳的。枯死的宗教、枯死的工作或关系,在毫无意义的例行公事中重复上演。
p312
在枯燥苦闷之中,当人只凭意志力过活,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变得无法忍受,即使是那些以物质或其他社会标准来衡量被视作丰足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生命难以承受。他们的灵魂已死。相反,当我们经验到意义的时候,虽然我们处于活跃的状态,但因为有意义,我们就有了跨越的能力,纾解了耗力所导致的痛苦,即使面对巨大的压力也显得兴奋。我们像是获得了自身以外的力量,形成一股行动力,推动着我们前进。这或多或少总是灵魂所赐。
当人的生命缺乏意义,就会竭力追求表现。假如表现优异的话(以艺术或体育为例),就能在神奇的一刻制造出虚幻的意义来。人要争取表现,先要有一个人为环境,在这环境下,生命、行动或经验之中的某一部分展现为一个有意义、独特、流畅的整体,超越了平常的存在经验。这会表现在某些艺术、体育和政治上。不幸,它也可以表现在宗教或亲密关系中。但是,在亲密关系之中,人的表现如何并不太受重视,除非它能有效地对应整体人生的真实情形,而不必以人为的环境为先决条件。否则的话,任何表现都只是虚伪的。人的表现必须体现出胜任的能力,而且必须排除虚假成分,光是表演是不济事的。
为了进一步帮助我们了解灵魂的真相,我们要看看人如何陷入执迷的状况。当人的固有生命变得毫无意义,就沉迷于某些表现上,企图把生命全都投入进去,由此而产生了执迷——对艺术、政治、体育、宗教等事物执迷。成为某样事物的狂热爱好者,等于把崇拜的对象看得很深切、很重要。这样的人没有整全的灵魂引导生命向善,使他们的生命植根于神,所以让自身以外的一种“流”(flow)控制了他们的思想、感觉、行为和社交关系。这个“流”毒害了他们。他们把这个“流”绝对化,不再用往常真理和现实的试金石,以及久经验证的人类价值来考验它。
p313
因此,某城的球队赢得冠军后,会引起抢掠、纵火和死亡事件。浪漫性爱关系会造成同样的沉溺行为,追逐成功也会导致成为工作狂。这一切陋习都反映了人的灵魂不健全、破碎、枯萎,没有足够的资源处理他的整个人生。灵魂既失去原有的功效,就受不起外界的煽动和别人的压力,很容易受人摆布。这也导致了今天“他者导向的人”和“寂寞人群”这类令人瞩目现象。
所以,我们有什么理论根据、我们有多么现代,都无关紧要。灵魂总是会真实地显现它自己,即使它破碎后只留下一堆碎片。希特勒猎取的是人的灵魂,20世纪所有恶名昭彰的破坏者均是如此——或者可以说,他们猎取的是失落的灵魂,或失落的灵魂向多数群众报复的心态。同样,造成当代流行文化荒漠的人,从斯普林格(Jerry Springer)到辛菲德(Seinfeld)*,都是依照这个模式。 …
*斯普林格是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辛菲德是著名喜剧演员。— 译注
有些人也许从自以为最准确可靠的科学和哲学思考出发,抗拒灵魂的存在。但这些人依然要过活,需要得到赖以存活的资源。如果他们不能借着健康的灵魂来处理这些需要,他们就仍要靠某些其他途径来处理。哪些途径?他们会利用各种方法,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灵魂必定会还击的。
p314
由于我没法用透彻和系统化的方式,来处理有关灵魂的主要问题(我会再次引述有关文献),我采取两方面的探索进路:第一,我会用形象和比喻来描述灵魂;第二,我会引用圣经中谈论到灵魂的经文。
先从形象方面看。我们的灵魂像一股内在的泉源,给我们生命的其他元素赋予力量、方向、和谐。这股泉源若是流通得好,我们就会精神焕发,生气勃勃,因为我们的灵魂深深扎根于神和他广垠的国度,包括大自然;我们里面的一切,都由这股泉源给予生机和引导。所以,我们与神、与现实的一切、与人类、与大自然都关系和洽。正如我们从圣经主题中常见到的,一个能自然成长、在各方面得到滋养的小孩子,最能够描画出健康灵魂如何流露充盈的生命。
这内在泉源的形象反映了一个现实:生命是自发、自主、自持的行动和力量。从这全面的意义来说,当然唯独神才有生命。这是圣经的观点。约伯说:“一切活物的灵魂都在他手中”(伯 12:10,意译)。耶稣教导说:“父怎样在自己里面有生命,也给儿子怎样在自己里面有生命”(约5:26,吕振中译本)。保罗也说:“只有他拥有不死的生命”(提前6:16,意译),他是“赐生命给万物的神”(13节)。
p315
每一个生物都从神手中领受了相对“自发、自导、自足的力量”。这个衍生的生命在那生物身上流动,以灵魂的形式存在着。对于人来说,他独特的灵魂样式联系于他和神的属灵关系(创 2:7)。正是那生物的独特灵魂样式,使其里头的一切都活泼起来,其整个生命面貌反映了灵魂的状况。以人来说,在神国度里的属灵生命,对人的灵魂和生命有核心重要性。
我们要郑重指出,这不是形象化的说明,而是现实。不过,用流水泉源的形象多少可以帮助描绘这现实。因此,当我们说到人的灵魂时,我们指的是人里头最深层的生命和力量。
这是基督教对灵魂的理解。我们看圣经如何论到神的灵魂,就能明白。许多人会诧异,原来神也有灵魂,甚至连圣经译者也常不知所措。先知耶利米论到恶行昭彰的犹大,说出耶和华的判语:“耶路撒冷啊!你当受警戒,免得我的灵魂与你疏远,也免得我使你荒凉,成为无人居住之地。”(耶6:8,根据KJV 译本翻译)新近的译本翻作“……否则我就厌弃你”(根据NRSV译本翻译),或“免得我跟你疏远”(吕振中译本)。同样,《耶利米书》9:9说:“像这样的国家,我的灵魂怎能不报复呢?”(根据KJV译本翻译)另外两个版本译作:“我岂不报复这样的国民呢?”(和合本)“像这样的国家,我怎能不亲自报复呢?”(新译本)
p316
在上述及其他经文,希伯来原文都用nephesh (即灵魂)来指神。这是为了显示神对他百姓恶行的反应有多么深刻,其他用词都不足以传递那种深度。可是,这个词反而被掏空,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以赛亚书》1:14(KJV、NRSV译本译作“灵魂”)。说到神的灵魂时,总是指着他的存有的最深入、最基本的层面来说。同样,新约经文也提到:“看哪!我所拣选的仆人,我所爱,我的灵魂所喜悦的”(太12:18,根据NRSV译本翻译);另外还有多处经文提到神的灵魂,参利26:11以及诗11:5等)。
要点就是,当圣经提到某人的灵魂,那是指着他存有的最深处来说的,用其他字词如“本人”“自我”“亲自”或别的代词,都没法传递这个意思(参本章开始处所引的太 11:29;以及路 21:19)。
这个观念触及生命最深入、最基本的层次。把这个观念与圣经中谈到人类灵魂的地方比较,你会发现经文是很有意思的。人的生命在许多方面都是表面化的,那不是生命的实质。换句话说,那不是灵魂。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罗得逃过所多玛的灾厄之后,并不想在山上过活,于是求神让他住进附近的一座小城里去。“让我逃到那里去!那不是个小的吗?我的灵魂就可以活着了。”(创19: 20,作者复述)他的外在生活已被毁掉了,他祈求他的灵魂,就是他生命的实质,能够存活下来。他并不认为能在山上过活,虽然他最终是栖居在那里(19:30)。
p317
以撒打算给长子以扫祝福。为了使祝福发自他生命最深处,他叫以扫预备一顿他最喜欢的野味:“照我喜欢的给我预备美味的食物,拿来给我吃,在我未死以前,让我的灵魂给你祝福。”(创27:4,根据NASB译本翻译)祝福一旦从这个深度发出,就如覆水难收,他也不能再发出另一个祝福了。
再来思想耶稣的教导。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是没有益处的(太16:26)。且不说有没有益处的问题,不如先问:人有可能失去灵魂吗?失去灵魂是什么意思?你真能够失去灵魂吗?你认识的人当中有谁是这样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整个生命不再由内里的生命泉源来带动,反而受外在因素控制。看《路加福音》中那个富翁的比喻,你就会明白。那富有的农户说:“灵魂啊,你拥有许多好东西,足够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路12:19)他把灵魂交给了外在环境,他为自己积蓄财富, “在神面前却不富足”(12: 21)。他并没有认识到在地上要做“客旅和寄居的人”,结果他让生命顺从“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2:11)。
比这个误入歧途的农户更坏的是喜欢作恶的人,他们不仅是思想错误或心思愚昧,更是心存恶念。《箴言》说,“恶人的灵魂喜欢邪恶”,甚至还伤害关系密切的人(箴21:10,根据NASB译本翻译)。他从心灵深处一味地倾向行恶。
p218
相反,在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马利亚呼求她的灵魂要“尊主为大”(路1: 46),这里的灵魂指的是她生命的最深处。雅各说,神栽种的道“能救你们的灵魂”(雅1: 21)。保罗和他的同工回到小亚细亚各城,“坚固门徒的灵魂”(徒14:22,参 NASB)。保罗又向帖撒罗尼迦人说,不但把神的福音传给他们,连“我们自己的灵魂”也乐意给他们(帖前 2:8,参NASB)。彼得提到,门徒因顺从真理,就洁净了他们的灵魂(彼前 1:22,参 NASB)。
当然,不可不提《诗篇》这卷伟大的“灵魂书卷”,因为它比其他书卷更深入地谈到生命,以及我们与灵魂守护者的基本关系(诗121:7,参NASB)。“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的灵魂渴想你,我的肉体切慕你”(诗 63:1,根据NASB译本翻译)。当然,这里所说的“水”不是 H2O,而是耶稣应许的生命之水。“我的灵魂渴想,甚至切慕耶和华的院子。”(84:2,根据NASB译本翻译)“神啊!我的灵魂渴慕你,好像鹿渴慕溪水。我的灵魂渴想神,就是永活的神。”(42:1-2,根据NASB 译本翻译)较早前提到的水的比喻,在这些经文中自然是呼之欲出,因为《诗篇》中同样提到水:神的生命泉源滋润人心,让人的灵魂得着力量和引导。“有一条河,它众多的支流使神的城充满快乐。”(46:4)然后我们看到,这河就是神自己:“神在城中,城必不动摇;天一亮,神必帮助它。”(46:5)
我们从上述及许多其他经文都清楚地看到,灵魂是每个人生命最基本的层面,它本质上是植根于神的。我们要尽力保守它常在神的手中,并要知道唯有神能帮助我们这样做。
p319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对自己的灵魂谨慎,承认它的存在。谈到灵命塑造和转化,必须认真探讨灵魂,恒常、明智地处理灵魂的问题。无论是为个人,或是从基督徒群体相交的层面来说,我们都必须这样做。
强调这一件事,我想有些人一定觉得奇怪。毕竟,灵魂这回事不是属于宗教范畴吗?宗教不是经常在谈灵魂的事吗?这类问题本身具有历史意义,因为灵魂一直是传统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不过,在当代处境之中,在西方世界很少会听到任何基督徒群体谈灵魂。讲台上很少有信息谈到灵魂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基督教教育事工也几乎完全没有严肃认真地探讨这题目。
有些保守派和福音派教会有时候仍会讲拯救灵魂,但与过去比较,也不可同日而语;而只要灵魂“得救”了,通常就不会再对它多加注意了。基督教会之所以会成为滋生异端、其他宗教、政治团体的温床,忽略灵魂是原因之一。既没有认真承认灵魂的存在,岂能让它得到适当的照料?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要实践灵命塑造,必须承认灵魂的重要。然而,这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因为“灵魂”这个词的意思如今已变得模糊,基督教传统和术语对它的理解也告失落。我们的宗教环境再次受到公然排斥灵魂的世俗学术界的不良影响。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灵魂的状况,或多或少有点感觉和辨识,但很少能清楚地表达或描绘,以引发进一步的反省和讨论。我们已大大丧失了“灵魂”的语言,又被它弄得尴尬不已,虽然这个词仍出现在圣经和较古老的基督教作品,以及偶然出现于当代生活和艺术中。
p320
这样的情形并不是我们乐意见到的,况且也和灵命塑造的认真追求格格不入。我们的传道人和教师必须坚决、不断地承认,灵魂是基督徒生命的中心,是活泼、有生命力的中心,他们必须再次负起照顾灵魂的责任,这是在基督教传统中早已交付给他们的任务。”说到个人的层面,我们也要“拥有”自己的灵魂,在神面前负责照料它,需要的时候请牧师和教师帮助我们。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最近的书刊(名目繁多)、商业书籍和座谈会都兴起了“灵魂对谈”的热潮。灵魂成了有利可图的话题。如果能恰当地谈到灵魂与神的关系,那也不失为好事,可惜很少有人做得到。我们切勿忘记,要照料灵魂,必不可少的第一步是把它放在神的看顾之下。
只要我们清楚地承认灵魂的存在,就会听到它的呼声。耶稣听到身边劳苦困顿之人灵魂的呼求,他看到人面对生命艰困时灵魂的迫切需要。这样的劳苦和无尽的重担,他看作是灵魂没有植根于神的表现——应该说,是灵魂自我放逐的表现。他看到周遭的人群,就动了怜悯的心,因为他们“困苦无依”,像“没有牧人的羊一样”(太9:36)。他邀请他们来做他的学生(“向我学习”),负他的轭——看他示范怎样承受他们的担子。他并不高高在上,像地上的大人物那样,而是心里柔和谦卑(太11:28—30)。
p321
他有伟大的灵魂,这使得他自然地流露出柔和谦卑(腓2:3-11)。负他的轭不是承荷更重的担子,要把我们压碎,而是学习运用他的大能和我们自己的力量,担起我们的担子和他的轭。我们会发现,他的轭是容易负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因为我们向他学习,就必得着灵魂的安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让灵魂在神里面得安息。得着灵魂的安息,就是安息在神里面。我的灵魂与神同在,它才得着平安,像婴孩在母亲怀里那样。
除了与他一起负轭,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把结果交托给神,甘心承认我们没法倚靠自己心灵、灵魂、心思、力量等各样的本钱来做成任何事。即使我们“顺着神的意志而受苦”,也只是“把自己的生命交托那信实的创造者”(彼前 4:19)。这种心里柔和谦卑的样式,也是我们负他的轭时学到的一个重要功课。这样,我们会得着多么平静的安息啊!
谦卑,是一切美德的根据。福里诺的安琪拉(Angela ofFoligno)说:“我们的主没有说,学我的样式,鄙视这世界,过贫穷的生活。……他只是说,向我学习,因为我心里柔和谦卑。”“处于这样恩典状况中的人,会有这种表征:他决不会自高自大。”因此,我们会如彼得所说,“以谦卑为装束”(彼
前5:5)。这也必然表示不再追求自我满足。彼得又说:“神赐恩给谦卑的人。所以你们要谦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他必叫你们升高。你们要把一切忧虑卸给神,因为他顾念你们。”(5:5—7节)谦卑是灵魂得安息的一个极大奥秘,因为谦卑的人不会竭力要掌握事情的结果。
p322
这是一个浅显的事实:在我们处身的世界,神判定了,“跑得快的未必得奖,勇士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精明的未必致富,博学的未必得人赏识,因为时机和际遇左右众人”(传9: 11)。耶和华“喜欢的不是马的力大,他喜悦的不是人的腿快”(诗147:10)。他为我们的生命定下了计划,这绝非凭借我们的努力,也不是靠马的大力或腿的快捷所能达成。
神已经把他的生命赐给了我们,我们应该在他的生命里得安息。从基督而来的知识(认识他的良善和伟大)能叫我们把万事的结果都交托给他。我们在基督的轭中找到此知识。安歇在神里面,我们就能卸去一切的焦虑,灵魂就得着深邃的安息。无论境况如何,基督教导我们,“要在耶和华面前静默无声,耐心地等候他”(诗37:7)。即使别人的待遇似乎比我们更好,甚至好像比我们更蒙眷佑,我们也不会生气或烦躁。
相反,故意犯罪或悖逆,会使我们与神产生阻隔,叫我们被迫靠自己行事。这表示灵魂不可能得着安息,会对灵魂造成很大的伤害。《箴言》说:“与盗贼作伙伴的,是恨恶自己的灵魂。”(箴29:24,意译)
在骄傲当中,必然可以找到一切叛逆的源头。我们以为自己够高够大,足以掌管自己的人生,可以违抗神,而不是“谦卑地服在神大能的手中”。这当然是由这样一个想法来推动的:如果我们不自己来掌握事情,就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然而这又会打击我们的傲气。我们的态度应该相反:我并没有特别的理由要坚持得偿所愿,因为这宇宙不是由我来控制运行的。
我们在前文已经引述过彼得的警告,从中也可以看到这个观点:“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彼前 2:11)肉体的私欲如何与灵魂争战呢?很简单,私欲引诱我们把本来联系于神的生命根源拔除,使它得不到神供应的养分。这样,我们的灵魂就会受损,不能发挥应有的功用,调节整个生命,并且让它得着活力。容许性欲(或强烈的欲望)支配我们的生命,就是把自己的意思高举在神的意志之上。
所以保罗说,贪心就是“拜偶像”(弗5:5;西3:5)。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自己就是偶像,要牺牲别人的福祉和财富,来迎合自己的需要。保罗又提到有些人,他们的神是自己的肚腹,那就是他们欲望的中心(罗16: 18;腓3: 19)。雅各也指出,罪的根源就在我们强烈的欲望或情欲中(雅1: 14)。我们现在应该清楚地看到罪如何运作了。
因此,罪是透过情欲和骄傲,把我们里头的生命(灵魂)与在神里面的生命分隔开,让我们的灵魂在纷乱中苦苦挣扎。那些沦落到自我放逐,使自己纵情于邪恶的人,即有意识地选择以邪恶为目标的人(箴21:10所说的“恶人”),会被神彻底弃绝。自高自大做错事,会对灵魂造成最深的伤害。要塑造灵命、活出基督的样式,显然必须拨乱反正:不要让灵魂与神隔离,要修复它与神的关系。有什么能帮助我们呢?神的律法。
p324
神赐给以色列的成文律法,是他赐给人类的最大恩典之一。它又属于神所赐的福分,神应许这福分要透过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临到地上的万国万族。当然,律法不单是规条和诫命,它也描画了现实的景象:万物与神及他的受造物的关系。先知书和福音书,与律法书有同一必要的功用,就是让人认识神,认识他的工作,认识我们应当怎样行事为人——我们的真正福祉都系于此。
因此,摩西劝勉百姓:“哪一个大国的人有神与他们这样亲近,像耶和华我们的神,在我们每次呼求他的时候,与我们亲近一样呢?又哪一个大国有这样的律例和典章,像我今日在你面前颁布的这一切律法呢?”(申4:7—8)
存着感谢的心领受耶和华的律法,细心考察,让它化为生命的一部分,以至于顺服,这律法就是“完全的”,如同《诗篇》19:7所说的。从律法的本意来说,它本身毫无缺欠。因此,那些寻求并且接受律法的人,律法就使他们的灵魂苏醒。它本身带着属灵的能力,大体上就像神的话语那样。律法是活泼有力的,可以剖开人的灵与魂,而且辨明和救赎人的心思意念(来4:12)。
p325
在旧约充满荣光的律法中,没有丝毫的暗示,说律法在人心里成就的事可以归功于人。人所得的一切益处,都要归功于律法本身和它的赐予者(请仔细研读《诗篇》119篇)。若是以为我们可以或必定能够靠着自己利用律法来做成某些事,律法的益处就会变成害处。因为我们若企图利用律法,就会重回自我崇拜的老路,要把律法条文当作我们的工具,来控制自己、控制神。
在耶稣和保罗的时代,正是由于这个错误,造成了律法被贬低的可怕结果,原来让人得恩典的途径,变成了一种叫人自义和压抑人性的文化手段。“你们律法师有祸了!”耶稣说,“因为你们拿去知识的钥匙,自己不进去,又阻止要进去的人”(路11:52)。
唯有以神那满有怜悯的爱和能力为基础,与他建立亲密的关系,人才会得着拯救–整本圣经以及人类历史,都说明了这个事实。然而,律法是这关系的重要元素。人早已断定是力有不逮的,但律法仍然是神和人立约关系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心意诚实的人会借此得到神的接纳、训导,又蒙他加添能力,能够遵行他的心意。唯有神能使人的灵魂苏醒。律法是活的法则,与神建立了亲密关系的人若是把律法放在心上,它必使低落的灵魂重现生气,恢复心灵的连结。不过,这一切有赖于神与人同在,又施行恩典。
p326
因此,旧约圣经多处切实地保证,神必定亲自与人同在。例如,我们从以赛亚书读到:
不要惧怕,因为我与你同在;不要四处张望,因为我是你的神,我必坚固你,我必帮助你;我必用公义的右手扶持你。……我要在光秃的高处开辟江河,在山谷之间开辟泉源;我要使旷野变为水池,使干地变成水泉。……好叫人看见了,就知道;思想过,就都明白,这是耶和华的手所作的,是以色列的圣者所造的。(赛41:10,18,20)
圣灵、圣约和律法,在灵命塑造上缺一不可,因为这条道路是与神同行之路。
就此而言,我们正处于极危险的境地。有许多人,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所做的实际上恰是违反了耶稣的诫命。他们废除了律法,又教导别人这样做(太5:19)。灵命塑造变成了没有可能的事。
今天的西方社会,是个盛行反律法主义文化的社会。这种文化,部分是衍生自宗教和世俗的历史,但它反过来又强化了认信基督徒的反律法主义。“反律法主义”(antinomian),意思就是“反对律法”。这个词是由马丁·路德发明的,指向当时的一些人,即雅其科拉(Johann Agricola)及其追随者,他们认为服从神的律法与否不是归信基督的决定性因素。
p327
不过,反律法主义的倾向早在路德以前就已经出现,甚至在某些人反对保罗所传的福音时已见端倪。它建基于一个错误的结论(这一点遭到保罗的强烈驳斥):我们得称为义并非因为遵守律法,而是因为相信耶稣、相信他的死和生命,从而与他建立个人关系;既是如此,律法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必需的,大可以弃之如敝屣。
只要相信基督的拯救之功,不就可以放弃遵行道德律法的责任,包括恪守十诫和福音书中基督的教导了吗?我们有自由憎恶律法,视它为压迫者,或鄙视它,或最多把它看作是用意良好但最终失效的东西。这是今天认信基督徒普遍的态度。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态度往往是因为忽视圣经所致,而非经过深思熟虑而产生。
在历史上,不同的教派中反律法主义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但反律法主义的重要主张是:犯罪与否或遵行律法与否,与得救与否毫不相关。有些教派的主张较为极端,有些较为温和。但无论如何,在这些主张之下,神的律法对于人在神面前的地位,变得全无相关。
在英国联邦时期(1649—1660年),极端加尔文主义的信徒提出的反律法主义主张:一个蒙拣选的人,既已预定得到救恩,就不必遵行律法,甚至也不必悔改。所以,不应该督促任何人悔改。
也有些人说,“善行有碍救恩,神的儿子不能犯罪;道德律法已全然废弃,不再是管理生命的法则;没有基督徒信善、行善,唯有基督信善、行善”。
p328
只要思考片刻,自会看到反律法主义倾向对于灵命塑造和品格的培育造成了多大的灾难。它甚至会彻底否定灵命塑造和品格更新,唯一没有受到冲击的,只剩下被动的成分,就是神为你作成的工夫罢了。只需看看当下认信基督徒的行为,就会明白,当律法和遵行律法与在基督里的信心生活脱轨后,会有何实际后果。
今天西方基督教的基本表现,恐怕就是强烈的反律法主义倾向。以下是出自现今基督徒场景的真实故事。用它来考验一下我们的神学吧。一个信主多年的虔诚会友来到牧师面前,说:“我要和太太离婚,娶另一个女人。”牧师大惊失色,说:“你不能这么做!你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你太太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离婚,是大错特错。”那人回答:“对,我知道,但我还是要这样做。我再也忍受不了她了。我知道这样做是错的,但毕竟事过境迁后,我会请求神原谅,而他就会宽恕我。他一定会宽恕我的,因为我相信基督已为我死了。这是你教导我的。”
你可以由此推及其他虚构的事例:谋杀一个“罪有应得”的人,做成一宗一生难求、足以创立一番事业的不正当交易,等等。我们关于救恩的辩词,究竟如何推脱我们的罪行?如果有人用这个借口以备不时之需,成长为基督的样式有何意义?想想看吧。
p329
圣经中的一点一画都反对人废弃律法。耶稣亲自说过,凡是遵行他诫命的,就是爱他的(约14:23-24)。约翰斩钉截铁地说:“凡是犯罪的,就是作了不法的事。”(约壹3:4)保罗同样毫不含糊地说:“各样的恶事要远离。”(帖前 5:22)耶稣也说:“你们为什么称呼我‘主啊!主啊!’却不遵行我的吩咐呢?”(路6:46)
保罗以下的解释,切中要点:
律法因肉体的软弱所作不到的(用它自己的力量,让人服从它),神作到了:他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样式,为了除掉罪,就在肉体中把罪判决了,使律法所要求的义,可以在我们这些不随从肉体而随从圣灵去行的人身上实现出来。(罗8:3-4)
有圣灵和恩典的同在,不等于说可以把律法撇在一旁,但可以让人借着内里品格的转化而顺服律法。我们行在律法之灵中,自然能遵从字句而行。你不能够把圣灵和律法分开,虽然你必须把“圣灵和律法”与“律法主义”区分开——律法主义,是根据行为判断公义。
律法凭着自己,抹去了人透过本身能力和本领来赚取正义、公义的希望,但借着活在我们里面的基督,即我们荣耀的盼望(西1: 27),当我们行在律法之中,律法就把我们对神的盼望燃得越发明亮。恩典并不排斥律法,除了我们在神面前蒙接纳、得称为义这一点上。相反,律法本身是恩典的一个重要彰显,它超越律法主义之上,成为达致灵命转化的一个主要工具,我们的灵命转化是与“在基督耶稣里的生命之灵”连在一起的。
p330
律法与恩典一起进入更新的灵魂里。只有恩典而没有律法,是不可能的。即使在人际关系里,要相处和睦、有恩慈,也必须有一定的法则。恩慈,不是表现在飘忽无定的极乐和纵容当中。恩典不单是饶恕,也与生命相关,而生命也需要法则。蒙救赎的生命的法则,借着神的话语彰显出来,表现在“神的话语”这个词组最完整的意义上,包括道德律法。
律法与灵魂之间,实在有着内在亲和。因此,违抗律法会令灵魂衰竭,使它与神疏离。相反,爱慕律法就使灵魂苏醒。律法对灵魂是有益处的,是指导善行、判断善恶的必要工具。遵行神的心意、行在律法之中,就使灵魂苏醒,因为律法显明了神国度的法则和神自己的性情。这就是律法使灵魂回转过来,又使灵魂苏醒的原因。恩典也是必要的,但恩典不是毫无规范的放任,它不能把律法弃置不顾。
维持灵魂的活力和健全运作的正确法则,是那条“至尊的律法”,就是说要爱人如己(雅2:8)。这也是耶稣亲自透过言传身教充分表现的。这条律法包含了从前所有律例的精髓,他成全了一切律法,又让我们有能力透过门徒的操练,来实践这些律法。人必须在圣灵里靠着耶稣的大能顺从神的律法,任何人若略逊于这顺服的程度,他的灵魂就决不能在神里得着安息,也决不能在转化灵命、活出基督样式的过程中取得显著进展。
p331
总的来说,要灵魂转化,我们必须承认灵魂的实在和重要,理解圣经对它的教导,负耶稣的轭,学习他谦卑的样式,把结果交托给神。这样,灵魂就能得着安息。我们既靠着恩典在立约的关系中与神契合,律法和神的话也进入我们的灵魂,为我们与神的关系提供了框架,我们的灵魂也重新得着良善的力量。在神国度里的蒙恩的生命,就是以这律法为框架的。
对某些人来说,灵魂的复原还需要其他辅助:可能要破除某些捆锁、接受心灵医治或心理辅导等。不过,耶稣的福音是怎么也不能少的。当我们得着从上而来的生命后,灵魂转化的最强大动力,是靠着恩典秉行公义。
p332
2.《诗篇》第 1 篇描述的贤者,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形容你吗?可以形容你认识的一些人吗?把它套用在职场上、家庭中,会是怎样的光景?
3.“有良好的意向,却无法成事”,这与灵魂的紊乱无序有何关系?
5.为什么破碎的灵魂那么容易陷入执迷的光景?
7.“神有灵魂。”请解释与此相关的经文的意思。
进食如何影响了以撒的灵魂和他祝福的能力?
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承认灵魂的存在?
10,谦卑与耶稣应许的“灵魂的安息”有何关系?
11.“肉体的私欲”怎样“与灵魂争战”?(彼前2:11)
12.反律法主义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和信仰,特别是在灵命塑造方面?
13.律法和遵行律法如何表达恩典?律法和灵魂之间有亲和力,这个概念你认为合理吗?
魏乐德(1935-2013),著名学者,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南加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已经出版的著作超过三十部,他的《心灵的重塑》在 2003 年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最佳信仰类年度好书(Christianity Today’s 2003 BookAward for books on Spirituality) 和 逻各斯书店协会基督徒生活类年度好书(The Association of Logos Bookstores’2003 Book Award for books on ChristianLiving)。
鸣 谢 /1
序 /3
第1章 灵命塑造导言 /17
第2章 心灵与人的生命体系 /31
第3章 灵魂的堕落与本性的邪恶 /61
第4章 灵魂的复原与本性的良善 /89
第5章 灵命改变 /111
第6章 心思的转化(一) /141
第7章 心思的转化(二) /179
第8章 意志(心/心灵)与品格的转化 /217
第9章 身体的转化 /243
第10章 交际层面的转化 /273
第11章 灵魂的转化 /305
第12章 光明的儿女与世界之光 /333
第13章 地方教会的灵命塑造 /359
跋 /391
注释 /397
关于人的品格和人如何能变成耶稣基督的样式,没有人能像魏乐德那样,进行了那么细致的思索。我竭力向大家推荐《心灵的重塑》。我教导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来听听;但轮到魏乐德教导,大家可都带着录音机来,我们都这么做。 ——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这本有关属灵生命的现代大作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那些厌倦了各种属灵配方和陈词滥调的人,对于那些被我们失败的转化方式搞得焦头烂额的人,魏乐德关于心灵的更新的阐释像一股清流,切实有效且及时恰当。 —— 葛尼斯(Os Guinness)
每个人都在属灵上被塑造。魏乐德在这本书里对我讲了两点:美好的灵命塑造在乎圣灵,灵命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这样,在心灵效法基督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够一直走下去。这场内心的革命已经开始了,魏乐德的这部作品会一直将它推动下去。 —— 莱瑞·克莱布(Larry Crabb)
《心灵的重塑》出自一位最有见识的属灵导师之手,每位深切关注基督门徒生命的人都要阅读。本书基于对人的深入且清晰易懂的分析,对门徒培训的洞见和引导跃然纸上。 —— J.P.莫兰德(J.P.Moreland)
《心灵的重塑》中对人的阐述合乎圣经,颇有见地。魏乐德对身体、灵魂、心灵和头脑之间的差别与联系的解释发人深思。他还进一步向读者显明如何处理其中的冲突。本书的信息充满盼望,是真正的内心的塑造。 —— 吉姆·彼得森( Jim Petersen )
《心灵的重塑》是魏乐德在实践方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了。他在解释人的各个方面如何搭配协同转变成基督的样式的同时,也吸引我们进入神国度的生命中。 ——扬·约翰逊( Jan Johnso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