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魏乐德《心灵的重塑》2 心灵与人的生命体系

2023-07-15-1.jpg

《心灵的重塑》

RENOVATION OF THE HEART

[美]魏乐德( Dallas Willard) 著

谭晴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19-03。

·正文约13000字;

·斜体字本编标;粗体字原书标;

·编录:杨原平

摘要

了解是关心的基础。无论你关心的是什么,不管是一朵牵牛花还是一个国家,你必须先了解它。假如你关心自己的灵性核心,即你的内心或意志,你也必须了解它。那就是说,你必须了解你的心灵。(p32)

这世界饱受罪恶和周遭所发生的“事物”污染,人不始终按着心灵的提示,去做良善、正直的事,已是见怪不怪。这种情形在群体层面上也是一样。

灵命塑造(其实是灵命转化)若是有成效,应当能够重整人破碎的心灵和生命。然后,这个心灵经过重整的人,就能在所属的团体中缔造和谐融洽的关系。(p36)

人的生命里有六个基本层面——它们是每个人生命中难以分割的六个部分。它们在一起彼此影响,组成了“人的本性”。

1.思想(形象、概念、判断、推理); 2.感觉(知觉、感情); 3.选择(意志、决定、品格); 4.身体(行动、与物质世界的交往); 5.社交背景(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

  1. 灵魂(它将上述所有成分连结起来,构成一个生命)。

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理想的灵命是所有上述基本成分都蒙神修复,得到他的维护,围绕着他发挥良好的功效。

在基督里的灵命塑造,是达致这理想终端的过程,最终使人能全心、全性、全意、全力爱神,并且爱人如己。这样,人性的各个层面就整合起来,顺服于神。(p37)

基督教传统对灵命塑造的理解,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圣经——它多次聚焦于人性的多个重要层面,以及这些要素在人整个生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任何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是神秘莫测的,因其存在有赖于神,而神就是奥秘。即使一切都可以解释,但是,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神本身必然是无法解释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可被认识的。

人能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在属灵上是活的,就能够与神的国相联系。这就是人的本质构成。(p38)

我们能够而且必须有感觉、思想、选择、行动,又透过身体受别人的行动影响;我们要融入人际关系当中。最后,我们必须整合人性的每一个层面——这一项,如上所述,就是灵魂的功能,是人生命的统合(相反就是割裂)的最深层次;救恩的整个对象,就是人的灵魂。(p39)

灵是自发(self-initiating)和自足(self-sustaining)的那个部分。唯有神是全然的灵,一个全然的创造性意志的存在。唯有他能确实地说:“我是‘自有永有者’”(I AM THAT I AM,出3: 14)。

灵是自发(self-initiating)和自足(self-sustaining)的那个部分。唯有神是全然的灵,一个全然的创造性意志的存在。唯有他能确实地说:“我是‘自有永有者’”(I AM THAT I AM,出3: 14)。(p42)

圣经教导说,人的善良和邪恶都与心灵相关。论到神与人交往、人被允许与他相交(代下15: 4、15;耶29: 13;来11: 6),神说他看重(撒上16:7;赛66:2)人的内心(可7:21),也就是心灵(约4: 23)。

没有思想和感觉,就不会有选择。在灵命塑造的实践上,这一点起着关键作用。

灵命塑造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人性中的那几个基本层面不是可以分割开来的部分,它们在本质上、运作上,由始至终都是彼此结合起来的。

人的整体生命不是单靠意志来运作。绝非如此。不过,假如生命要运作有序的话,它就必须靠意志组织起来。一个生命的整合必须从“内部”发动。它就是意志或心灵的功用。它把我们的生命组织成一个整体,准确地说,是把我们的生命围绕着神组织起来。

现代人的生活陷入灾难,一大原因是人的生命围绕着感觉来安排。人几乎总是凭感觉行事,又自以为是。这样一来,意志就听任环境的摆布,因为感觉是由环境所激发的。今天我们谈到基督徒的灵命塑造,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克服这个困难。(p43)

我们学习或接受某些训练,目的正是为了要使动作控制自如,不必再经过思想或决定的步骤。我们的身体具备了这种机能,它有自己的知识。

当然,我们身体所具备的这个基本上美好、甚至值得夸赞的特点,也正是灵命塑造的一个重大难题,以及灵命塑造的一个主要范畴。这是因为我们受这邪恶败坏的世界熏陶,会不假思索地听任身体行恶,如保罗所说, “肢体中的恶欲发动”,会抢先一步,阻挠我们的心灵或意志的真正取向。

保罗喊道:“那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作的”(罗 7:17)。“肉体的私欲和圣灵敌对,圣灵也和肉体敌对;这两样互相敌对;使你们不能作自己愿意作的” (加5: 17)。

从圣经的观点来看,身体在本质上并不邪恶;它虽然受罪恶的污染,但仍可以被拯救过来。灵命塑造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牵涉到身体的一个过程。我们的身体必须经过转化,灵命塑造才会成功。(p45)

对人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他者”,当然就是神。神是人类终极的社交对象。(p46)

弃绝一个人,无论他年纪多大,都像是用利剑刺透他的灵魂,这种事实已经残害了许多人。西方文化广为诟病的,便是它已成为弃绝人的文化。

如果能正确理解,便知道“教会以外别无救恩”这句话是对的,只是我们所说的不是这个教会或那个教会。(p47)

尽管灵魂是那么广大,且具有独立性,人的那个微小的执行中心,即心灵或意志,仍可在神的协助之下,重新引导灵魂,使灵魂转化。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是靠在灵命操练中调校身体习惯,并且借着在神引导下的各种经历来达成。(p48)

灵魂要在神的护持下,才能维持完好状态,起到应有的功用。耶和华说:“看哪!所有的人都是属我的”(结 18:4)。(p49)

信靠神,与他建立关系,意志才会发挥神所期望的作用。凭着意志来维持与神和好的关系,我们就能领受神的恩典,他的恩典能够恰当地调整我们的灵魂和其他五个人性范畴。(p52)

托尔斯泰曾说:“有两个神。一个是人们一般相信的神,是必须服事人的神(有时候还要服事得极细致,比如说,只赐给人平安的心境)。这个神根本不存在。另一个是被人们遗忘的神,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服事的神。这位神才存在,而且是我们的存在和我们所认知的一切的终极之因。”(p53)

人的生命体系需要重新调整,使它顺服于神,但由于人的交际背景、周遭的整个灵性环境未臻完美,而且人还受着自己的种种限制,所以这个调整的过程永远不会完全实现。

我们的灵首先必须在神的救助下活过来,归向神,否则我们仍然是死在过犯和罪恶之中(弗2:1)。当我们的灵在神里面活过来,我们才能开始那使所有人性范畴都降服于神的漫长过程。以上就是灵命塑造过程的全景图。(p54)

这就是本书的中心要点。灵命转化,要透过以下条件才得实现:人有新生的意志,他的意志与神恩典的不断护持产生互动,引导人性的每一层面都转化成基督的样式。这样的转化,不是单凭人的努力所能产生,也不是单靠迫使人的意志(心,心灵)所能实现。(p55)

正文

第 2 章 心灵与人的生命体系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老师,我应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呢?”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怎么念的呢?”他回答:“你要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主你的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耶稣说:“你答得对,你这样行,就必得生命。” ——《路加福音》10:25-28

p32

要关心,先了解

了解是关心的基础。无论你关心的是什么,不管是一朵牵牛花还是一个国家,你必须先了解它。假如你关心自己的灵性核心,即你的内心或意志,你也必须了解它。那就是说,你必须了解你的心灵。(我会在下面清楚地解释“心”“意志”“心灵”等词。)

要塑造一颗虔诚的心灵,或是帮助其他人塑造虔诚的心灵,必须先了解心灵是什么、有何功用,特别是它在人的生命体系中有何位置。

若干年前,《读者文摘》(The Reader’s Digest)定期刊出文章,介绍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耳、肺、脚、胃等等,目的是帮助读者更注意身体健康。

标题总是类似的:“嗨,我是乔的肝。”(或肺、脚等)文章会剖析肝脏或其他器官的性质和构造,解释它在人体中担当什么角色,然后讨论应当怎样保持它的健康状况,好让它发挥应有的功用。

现在,标题可能要改为“嗨,我是乔的心”了,但我们会从灵性的角度来剖析。本章目的是解释心(心灵或意志)的性质,以及它在整个生命中发挥什么功用。我们先来看看人的整个生命构造,清楚地解释每个部分,包括人的心灵。

p33

关于人性的当代辩论

然而在任何情况下,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特别是在今天,我们还要面对三倍的难度,因为关于人的本性这问题,在学术、科学、艺术、宗教、法律、政治的领域都引发了激烈的争辩。

在此,我恳求读者们耐心读完以下几个段落,不要把它看作是纯粹学术的讨论。我们必须理解,在今天的西方文化中,学术从来称不上是“纯粹的”,因为今天正是学术界主宰了世界的思想体系,而且与传统的人性观,特别是与犹太教-基督教或圣经对生命的看法背道而驰。

今天你会听到许多据称学问渊博的人说,人性这回事是不存在的,或是说,人类并不具备什么本性。这个观点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背景,我们难以在此细述。这个论调并非全无要点,它的要点都浓缩在“人类并不具备本性”这句错谬的话里面了。这也造成了一种反身份认同的政治和道德狂飙,成为现代生活的特点。这个风尚是建基于这样一种观念:人的身份一旦被定义,人的自由就会被限制。我是一个人,或是一棵白菜,或是一只松鼠,将决定我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该如何待人,又该受何待遇。

p34

我们从人性问题引起的这些争论,至少看到两件事:

第一,人性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题目——它太重要了,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如果我们要对灵命塑造和耶稣所主张的灵性生活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就不得不处理人性的问题,否则,我们所谈论的就与人类真正的具体生存情形脱节。而不幸的是,这是谈论灵性问题时经常发生的情况。

第二,社会大众对于人的构造普遍感到混淆,不一定是因为这题目本身艰涩难解。相反,这要归咎于人对这题目存有强烈的偏见——惯于作自以为是的假设,“别用事实来烦我”甚至动机良善的人也无法弄清楚或至少粗略地明白本来就相当浅显易明的道理。

我们对以下几个见解特别耳熟能详,其大意是说:人纯属物质,只是动物——基本上说,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就在于他的头脑;人本身是善良的,不该强迫他们做不想做的事;人其实并没有什么本性,所有对人类的分类,比如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等,全是“社会构成”(social constructions),除了带着社会团体或文化的判断和动机之外,没有其他的实际意义。目前,政府和社会机关大量充斥着这类鼓吹社会构成的意见。

本来思想通达的人也被这种现况蒙蔽了,看不到过去一直被奉为最宝贵的人生常识,以及在大多数文化传统中保留下来的智慧究竟价值何在。特别要提到的是世界上两个伟大的人生智慧泉源: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以及希腊文化传统,即圣经和古典智慧传统。

只要我们能摒除当今的偏见,仔细探究这两个伟大的智慧泉源,就会清楚地看到,心、心灵、意志(或其他说法)指的是同样东西,即是人的最基本成分,只是用词不同罢了。分别在于,它们说的是不同的方面:意志(will)指人的内心发动、创造、产生崭新局面的能力;心灵(spirit)指它的基本性质,与物质现实截然不同,而且独立于物质现实之外;心(heart)指的是它在人里面占据的中央或核心位置,人所有其他成分的正常运作都由它来维系。不过,它们虽有这些不同的特点,但都属于同一层面。

p35

有了这些初步的理解之后,让我们开始作心灵的探索,思想它如何在一个正常的生命中运作。

心灵指导生命

保持健康心灵的人,有良好的准备和充分的能力,以善良、正直的行为应付人生中的一切境况。他们的意志运作良好,能够择善弃恶,他们本性中的其他成分也都配合着这个目标而运行。他们未必十全十美,但是别人在人生中某些方面、某些时刻能够应付的,他们在整个人生中也能应付自如。

为了说明此中意义和道理,我们必须清楚了解心或心灵与人的生命体系的关系,以及它如何有效地管理我们的生命,以实现美善目的。

人的心、意志或心灵是生命的行政中心。心是为整个人做决定、做选择的地方,这就是它的功能。

这并不是说,我们整个人只是照着内心的引导行事,像一家公司只遵照行政总裁(CEO)的指示办事那样。这也许是(但也许不是)理想的情况,可是任何一位CEO或管理人员,或是任何一位家长都知道,事情很少会依照指示进行,而且从来不会运作得完美无瑕。许多因素会影响实际决策和运作的过程。一个人如同一个团体那样,常会遭遇冲突的局面。“人若不控制自己的心,就像没有城墙,毁坏了的城一样”(箴25:28)。

p36

尽管如此,这个理想仍须追求,因为现实生活会带来种种的要求,比如说,“一家若自相纷争,就站立不住”。唯有朝向这理想进发,人生才会有正确的方向,生活才可以有条不紊。这世界饱受罪恶和周遭所发生的“事物”污染,人不始终按着心灵的提示,去做良善、正直的事,已是见怪不怪。这种情形在群体层面上也是一样。

为美善的目标坚持不懈、贯彻而行的群体,犹如凤毛麟角。事实上,群体中貌合神离的现象,远远超过了个人的心灵分裂程度。这是因为群体的组合比个人更为庞大和复杂所致。灵命塑造(其实是灵命转化)若是有成效,应当能够重整人破碎的心灵和生命。然后,这个心灵经过重整的人,就能在所属的团体中缔造和谐融洽的关系。

生命的六个基本层面

仔细检视就会看到,我们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是因为人的生命里有六个基本层面——它们是每个人生命中难以分割的六个部分。它们在一起彼此影响,组成了“人的本性”。

p37

1.思想(形象、概念、判断、推理);

2.感觉(知觉、感情);

3.选择(意志、决定、品格);

4.身体(行动、与物质世界的交往);

5.社交背景(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

6. 灵魂(它将上述所有成分连结起来,构成一个生命)。

简单来说,每一个人都有思想、有感觉,能够作选择,与自己的身体互动,透过社交背景与人交往,而且(或多或少)把所有上述部分结合成一个生命。这些就是人的基本要素,所有对人的生命必不可少的元素,都包括在这六个部分里面了。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理想的灵命是所有上述基本成分都蒙神修复,得到他的维护,围绕着他发挥良好的功效。

在基督里的灵命塑造,是达致这理想终端的过程,最终使人能全心、全性、全意、全力爱神,并且爱人如己。这样,人性的各个层面就整合起来,顺服于神。

信徒在基督里所得的救赎,在本质上是全面性的救赎,即整个生命得蒙拯救。诗人大卫抒发他的个人体会,又以先知之言表达了他对耶稣这位弥赛亚的领会:“我要称颂那指导我的耶和华,我的心在夜间也劝戒我。我常常把耶和华摆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边,我必不会动摇。为此我的心快乐,我的灵欢欣,我的肉身也必安然居住。”(诗16: 7-9)

p38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一段中明确提到人的哪几个层面:心思、意志、感觉、灵魂、身体。基督教传统对灵命塑造的理解,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圣经——它多次聚焦于人性的多个重要层面,以及这些要素在人整个生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人的本质并不神秘!

我必须再次恳求读者忍耐一下,不要把我在这里所谈论的内容,当作是纯粹的学术讨论。我已经说过了,人的本质与所有其他存有之物相比较,都完全说不上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当然,要理解任何事物,都得花点心思,需要按照一些条理来探讨。不神秘,不意味着浅显易懂。而有些研究对象,又比其他对象更难探索和理解。可是,神创造的万物都被赋予一种固有特性,就是能够被理解。

任何事物都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各有各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各部分之间能够互相联系,组成更大的整体;这些整体也各有各的特质,这些特质使得各整体之间能够互相联系,组成更庞大的整体。以此类推。这就是现实中受造之物的基本结构,小至一颗原子或盐粒,大至太阳系或银河系,从一个思想或感觉,到整个人或一个社会单元,没有一样事物例外。

当然了,最终来说,任何东西的存在本身就是神秘莫测的,因其存在有赖于神,而神就是奥秘。即使一切都可以解释,但是,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神本身必然是无法解释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可被认识的。不过,如果问人是什么,我们可以说,人是某些东西的总和,包含不同的部分,各有不同的特质和功能,由此而形成整个人的不同特质和功能。这又使人能够与自然界以及社会相联系——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在属灵上是活的,就能够与神的国相联系。这就是人的本质构成。

p39

当我们要探索人的生命,我们的研究对象,即此项研究的分析单元,就是在社交背景和灵性情境中的整个人。我们所说的六个层面,是人类独特的能力范围,是所有人(而非松鼠或白菜)都能、且必须做的事:我们能够而且必须有感觉、思想、选择、行动,又透过身体受别人的行动影响;我们要融入人际关系当中。最后,我们必须整合人性的每一个层面——这一项,如上所述,就是灵魂的功能,是人生命的统合(相反就是割裂)的最深层次;救恩的整个对象,就是人的灵魂。

人性的每一个面向或层面,都会形成整个人的弱点或优点,这要看它处于哪种状况,而每一层面的状况,最终又有赖于人的心灵。人若有良好的准备和充分的能力,能以良善正直的行为应付人生中的一切际遇,那就表示他的灵魂处于良好的状况,受心灵的引导,而他的心灵也保持完好,受神的引领。如果我们能记着每个人性层面的功用,就会更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下面,我们先作简略的说明,稍后会就每一层面作详尽解释。)

p40

人的六个层面

1.思想(thought)

借着思想,我们以不同方式(包括认知和想象)把各种事物带进心思之中,按照不同方面去处理,梳理出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思想使我们的意志(或心灵)能够穿越周遭环境和感官的界限。透过思想,我们的意识穿梭于过去、现在、将来,借着理性和科学思维,借着想象和艺术,也借着神的启示,得以探触宇宙的深处。神的启示主要也是透过思想的方式赐给我们的。

2.感觉(feeling)

各种事物透过思想进入我们的心思之中,而感觉则使我们偏向或远离这些事物。它带着愉快或痛苦的调子,也牵涉到我们对事物的感观:当我们想到这些事物存在或想到拥有这些事物时,是觉得受它吸引,还是对它厌恶?我们对食物、汽车、人际关系、地位以及各样事物的感觉,都说明了这一点。

要注意,感觉和思想总是连在一起的,两者互相依存,从不分开。如果没有东西出现在思想中、进入心思里面,就不会有感觉;反过来说,如果对所考量的东西没有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也不会有思想。我们说某人无动于衷,绝不表示他全无感觉——不管那是正面或负面的感觉,而只是表示那人的感觉程度非常低,通常其实是一种负面的感觉。

p41

思想和感觉的关系密不可分,所以人一般都把心思当作是思想和感觉的总合。这也是本书的看法。当然,根据这种理解或是依照你喜欢的任何理解方式来看,心思都是人很复杂的一个层面,而思想和感觉又由许许多多的部分组成。在堕落的灵魂中,心思变成了可怕的荒芜地带、狂野之所,夹杂着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感觉,行为固执而愚昧、反复无常、混乱无章,往往到了执迷不悟、疯狂、失控的地步。这样的心思状况,正是这世界脱离神之后的特征,“这世界的王”撒但(约12:31,14:30)控制了它。

3.意志,即心灵或心(will [spirit, heart])

决定或选择,都是意志的作用。它是人的能力,推动人创生本不存在的事物或还未发生的事件。这种“能力”让人拥有了生命中两样最宝贵的特质:自由和创造力。当我们恰当地理解了它们,会发现这两样东西还是一体的两面,即行善的力量以及行恶的力量。

此处所说的力量,仅仅属于那个人自己。没有其他什么东西,能“发动”一个人行善(或行恶)。他们可以不做,也可以做。虽然一个自由的行动的产生,还需要其他一些条件,但这些条件并不产生行动。只要是我们的行动,在这些条件以外,一定有我们自己对环境的回应,或肯定或否定,它都来自我们里面,不受外力左右。这种回应,是我们对实体世界的独有贡献。它就是我们的回应,它就是我们,其他的都不是我们。

p42

没有我们里面的同意,我们就没有犯罪,因为只有心所发出的那个“肯定”(或“否定”),才代表我们。罪的思想(thought of sin)本身不是罪,甚至也不构成试探。试探是思想加上犯罪的倾向,可能会有以下表现:不断眷念着某个念头,或故意寻索某个念头。可是,当我们里面向试探说“是”,当我们里面想要有所行动,即便没有真的行动,也已经犯罪。在行善上,也同样可以如此区分。谈到决定或选择时,作这样的区分,对我们稍后的讨论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要清清楚楚地说明这一点:抉择的能力,以及履行抉择时意志的运用,来自于人的心灵。先前我们说,灵是非物质的,但从狭义和更精确的角度来说,它不单是非物质的,更是人里面的非物质部分的核心。在我们里面,还有许多部分既不属于物质,也不属于灵(换句话说,不属于意志)。故此,人有灵,一个属于他的灵。那便是人的心灵。如果我们要了解灵命塑造,就必须了解人的灵是什么。总的来说,灵是自发(self-initiating)和自足(self-sustaining)的那个部分。唯有神是全然的灵,一个全然的创造性意志的存在。唯有他能确实地说:“我是‘自有永有者’”(I AM THAT I AM,出3: 14)。

在总的本质上,神是无形体的、位格化的力量。人身上只有少许灵性的元素,即无形体、位格化的力量。在灵命塑造中,人的心灵是最需要探触、照顾和转化的。从根本上来说,人的意志必须被赋予敬虔的本质,并且进一步扩展,使整个人都顺从于它的管治。

p43

所以,如同我们早先所说的,意志或心灵又是人生命体系的中心,也就是人之存有的核心。正因如此,圣经教导说,人的善良和邪恶都与心灵相关。论到神与人交往、人被允许与他相交(代下15: 4、15;耶29: 13;来11: 6),神说他看重(撒上16:7;赛66:2)人的内心(可7:21),也就是心灵(约4: 23)。

而且,就像思想和感觉无法分割那样,人所做的抉择也和其意志或心灵紧紧结合在一起。要做某个选择的时候,人的心思中必须有一些对象或观念,也少不了喜欢或讨厌的感觉。没有思想和感觉,就不会有选择。相反,人感觉到和思想到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或可以是、应该是)与他们的抉择能力有关的,成熟稳重的成年人会谨慎地把心思和感觉用在适当的地方。在灵命塑造的实践上,这一点起着关键作用。

可惜,感觉和思想与人的抉择相关,这个事实并没有被太多人认识到——特别是说到感觉方面。我们把感觉说成是热情(passion),这个词本身带有被动性(passivity)。但我们其实是主动地激发、抒发、处理自己的热情的。稍后几章会讨论到这一点。

因此,容我再说一遍:灵命塑造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人性中的那几个基本层面不是可以分割开来的部分,它们在本质上、运作上,由始至终都是彼此结合起来的。

特别是,就目前这一点来说,人的整体生命不是单靠意志来运作。绝非如此。不过,假如生命要运作有序的话,它就必须靠意志组织起来。一个生命的整合必须从“内部”发动。它就是意志或心灵的功用。它把我们的生命组织成一个整体,准确地说,是把我们的生命围绕着神组织起来。当然,如果要使一个人的存在能被他自己接受,被他身边的人接受,生命就必须组织起来,而且必须好好地组织起来。任何类型的文明世界都认识到这一点。现代人的生活陷入灾难,一大原因是人的生命围绕着感觉来安排。人几乎总是凭感觉行事,又自以为是。这样一来,意志就听任环境的摆布,因为感觉是由环境所激发的。今天我们谈到基督徒的灵命塑造,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克服这个困难。

p44

4.身体(body)

身体是我们与物质世界和社交世界的交汇点。我们通过身体进入存在之中,永远成为某个人。身体是我们基本的能源或力量所在,也是个人的“能量箱”。我们甚至能靠着它来抵抗神——至少可以反抗片刻。我们自身以外的世界,就是通过身体这个接触点来刺激我们;我们也通过它来发现别人和别的事物,同时也被别人和别的事物所发现。

人际关系无法和身体分割;反过来说,要了解身体,也不能脱离人际关系的脉络。身体在本质上就是社交性的。因此,身体永远是我们作为人的一部分。以我为例,我永远是我父母的儿子。我是通过他们从神而来的,他们给了我一个社交和属灵的环境;我之所以为我,这两个元素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东西都大。

p45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从这身体活出我们的生命。如前所述,人活着不是单靠意志。幸好如此!我们会作选择,我们所作的选择被培养成品格(稍后解释),这些选择会分包给我们的身体照料,继而进到交际背景当中。这样,我们作选择时或多或少会变得自动化,我们不会深思自己的行动。

大体上来说,这是件好事。只需想想,如果我们每一个行动都必须思考一番,比如像学溜冰、学开车、学习说一种语言那样,那是多么费力。我们学习或接受某些训练,目的正是为了要使动作控制自如,不必再经过思想或决定的步骤。我们的身体具备了这种机能,它有自己的知识。

当然,我们身体所具备的这个基本上美好、甚至值得夸赞的特点(或可以称为“自生自发”的能力),也正是灵命塑造的一个重大难题,以及灵命塑造的一个主要范畴。这是因为我们受这邪恶败坏的世界熏陶,会不假思索地听任身体行恶,如保罗所说, “肢体中的恶欲发动”,会抢先一步,阻挠我们的心灵或意志的真正取向。

保罗喊道:“那就不是我作的,而是住在我里面的罪作的”(罗 7:17)。“肉体的私欲和圣灵敌对,圣灵也和肉体敌对;这两样互相敌对;使你们不能作自己愿意作的” (加5: 17)。

但与此同时,身体有这个奇异能力,表示它(和人生命中的其他层面一样)可以被转化,与我们协力,让我们活出基督的样式。我们稍后会看到,身体的这种转化是灵命塑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圣经的观点来看,身体在本质上并不邪恶;它虽然受罪恶的污染,但仍可以被拯救过来。灵命塑造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牵涉到身体的一个过程。我们的身体必须经过转化,灵命塑造才会成功。

p46

5. 社交背景(social context)

一个人的自我建基于他人的接纳。这是一个基本的本体论(ontological)问题,即我们是什么的问题。它不单是一个道德问题,即我们该怎样的问题。它的道德层面乃是本体层面的延伸。

对人来说,最根本、最重要的“他者”,当然就是神。神是人类终极的社交对象。正因为如此,一般来说,人思想神,比思想其他东西更多,甚至比思想性和死亡更多。由于万有都植根于神——无论其是否愿意,这都是事实——所以我们彼此之间的连结,不能从我们共同与神的关系中剥离出来;同样,我们与神的关系,也不能从我们与人的连结中剥离出来。忽略了他人与神的关系,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就不会正确。神透过他人临到我们,若不在神里面看待他人,我们也无法真正遇到他人。

“人若说‘我爱神’,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的。”约翰斩钉截铁地说,“不爱看得见的弟兄,就不能爱看不见的神”(约壹 4:20)。我们与神、与人处于恰当的关系,才能活出应有的样式。这恰是本章的开头所引述的那两条最大的诫命。一个婴孩若是得不到母亲或别人的爱,会受到终身伤害,甚至会死亡。他必须与母亲或某个人紧紧连结,才能拥有自我和生命。

弃绝一个人,无论他年纪多大,都像是用利剑刺透他的灵魂,这种事实已经残害了许多人。西方文化广为诟病的,便是它已成为弃绝人的文化。这是现代性(modernity)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它深深地影响了今天基督教组织的具体形态,也渗透进我们的灵魂,是我们在基督里实现灵命塑造的死敌。

p47

与他人的个人关系,对我们的心灵和整个生命的塑造有着无可估量的重要性——或朝着好的方向,或朝着坏的方向。当然,我们仍是通过身体与人交往,从DNA到外观(我们的样子或外貌,以及我们对别人、别人对我们的观感),从触摸、一同工作,到彼此倾谈和一起祷告。

可是,我们和其他人的共处,我们的交际层面,与我们里面的思想、感觉、选择、行动是无法分割的。这些东西的存在和本质,无法脱离我们的社交背景。我们与基督——我们的救主、老师和朋友——的关系,也在交际层面中。我们在他地上的身体中的位置也是如此。这身体是他道成肉身的持续,即教会。如果能正确理解,便知道“教会以外别无救恩”这句话是对的,只是我们所说的不是这个教会或那个教会。

6.灵魂(soul)

灵魂把人的所有层面彼此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生命。它像是一个更高维度的存在,因为它直接影响其他各个层面(思想、身体等)。它又透过各个层面,更深入地探触那包含了神和他所造万物的广阔环境。有人说过,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灵性宇宙中的一颗明星(大意如此,参太13:43)。毫无疑问,这也是圣经的观点,这里所说的灵魂,指的就是透过这个最深邃的层面所组成的整个生命。

p48

因为灵魂覆盖了整个人,也把整个人“组织”起来,所以在英语世界中灵魂(soul)常常可以看作人(person)。我们很自然会把人当作“灵魂”。但是,灵魂当然不是整个人,而是整个生命的运作之中最深邃的那个部分;像身体那样,它可以(也的确常常是)在不受意识监控的情况下运作。

灵魂有点像计算机一般默默地作业,或像生产机器,只有当它失灵或需要重新调校以执行新任务的时候,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它可以作重大的调整,甚至像重新编程那样,这也是灵命塑造(灵命转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灵魂既有那么高的涵盖性和重要性,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不受意识指挥,所以圣经和诗歌常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它。诗人问道:“我的心哪!你为什么沮丧呢?为什么在我里面不安呢?应当等候神,因为我还要称赞他,他是我面前的救助、我的神。”(诗42:5)在《路加福音》12章,那个“有钱的傻子”说:“我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啊,你拥有许多好东西,足够多年享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乐吧!’”(19节)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在他著名的诗作《鹦鹉螺》(The Chambered Nautilus)中吟诵道:“光阴似箭如飞逝去,我的灵魂啊,建造你更多的华宇广厦吧。”

然而,尽管灵魂是那么广大,且具有独立性,人的那个微小的执行中心,即心灵或意志,仍可在神的协助之下,重新引导灵魂,使灵魂转化。要实现这个目标,主要是靠在灵命操练中调校身体习惯,并且借着在神引导下的各种经历来达成。

p49

整个画面

看过以上的解说后,让我们来看下图。此图描绘了人的整个构造:

2023-07-29-2-1.jpg

p50

用图像来描绘动态和非物质的现实,当然会有不足之处。不过,图像仍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它能表达一些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

要注意,在这幅图中,内层的圆圈并不排斥外层的圆圈,而是融合了它们的一部分,即与它们重叠,但不是包含它们的全部。不过,外层圆圈所代表的范围,总是比内层圆圈多。

所以,虽说心灵(spirit,即内心、意志)与心智(mind)彼此融合,但心智的范畴比心灵更广大。同样,虽说心智与身体(body)彼此融合,但身体的范畴比心思更大。我们把灵魂(soul)放在最外围,与广大无限的环境接壤,意思是把灵魂看作人性中涵盖面最广的层面,是所有其他层面的基础;而且,人以外的源头是可以直接进入灵魂的——神固然可以,其他力量(包括仁慈的力量和可怖的力量)也可以。

灵魂的外壁,也许就像生物的渗透膜,作用是允许某些外物进入,却禁止另外一些东西进入。当这层外壁破损,人就会受其他力量支配。灵魂要在神的护持下,才能维持完好状态,起到应有的功用。耶和华说:“看哪!所有的人都是属我的”(结 18:4)。

行动

接下来,我们先探讨一下行动。人的行动,总是在心灵、心智、身体、交际背景、灵魂等人性共有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行动从来不是单由意志产生的结果。我们所做的,往往不是(或多数时候都不是)出于刻意选择和纯粹意志的决定,而是意志屈从了来自自我其他层面的温和地催促的结果。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灵命塑造的实践很重要,因为人若单单看重意志,灵命塑造必定不能收效。

p51

“心灵愿意,但肉体软弱。”耶稣这句话说明了,单凭良好的意图不足以保证有恰当的行动。如果人性的六个层面与神、与善良的事物立场一致——因此之故,每个层面也能和谐一致——那么“单单地屈从”也会是好的,而我们的行动只是好树所结的好果子罢了。但如果它们并不和谐,那我们的行为无。可避免地只会是坏树结的坏果子。

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人的内心和他的行动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偏偏最喜欢欺骗自己。假如我作恶,我本身其实就是作恶的那种人;假如我行善,我本身其实就是行善的那种人(约壹 3:7-10)。行动不是强加在我们本性之上的,而是表现出我们的本性。行动衍生自我们的心灵,以及受心灵监督、与心灵产生相互影响的人性中的其他层面。

今天,人掩饰罪恶和愚昧行径的最常用借口是:“唉,我搞砸了。”它听起来有点用,但并不能达到说话之人所希望的效果。这话并不能帮人开脱责任。也许其他一些时候我确实不会干出这类愚昧或罪恶的勾当,也许我所做的也不一定完全代表我,但是“搞砸的”确实完全是我。我是那种会把事情搞砸的人。把事情搞砸,显示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我本性的深处,由始至终,我都是那种会把事情弄糟的人——这绝对不是一个让人憧憬的画面吧。

p52

无论我做什么,我的行动都是出自我整个的人:

2023-07-29-2-2.jpg

此图描绘了人的自我体系。意志或心灵的力量很薄弱,很大程度上受着更大的自我和其他力量的控制。信靠神,与他建立关系,意志才会发挥神所期望的作用。凭着意志来维持与神和好的关系,我们就能领受神的恩典,他的恩典能够恰当地调整我们的灵魂和其他五个人性范畴。

p53

在远离神的生命里面,控制次序是下面这样的:

2023-07-29-2-3.jpg

身体

灵魂

心智(思想/感觉)

心灵

这个次序出现在形形色色的偶像崇拜中,包括人们常说的崇拜美好人生。

托尔斯泰曾说:“有两个神。一个是人们一般相信的神,是必须服事人的神(有时候还要服事得极细致,比如说,只赐给人平安的心境)。这个神根本不存在。另一个是被人们遗忘的神,是我们所有人都要服事的神。这位神才存在,而且是我们的存在和我们所认知的一切的终极之因。”

在顺服于神的生命里面,控制次序是这样的:

心灵

心智(思想/感觉)

灵魂

身体

在这幅图里,身体为灵魂效力,灵魂为心智效力,心智为心灵效力,心灵为神效力。与前一种生命相反,这种从上而来的生命源自神,流通整个人,包括身体和交际关系。

p54

前一种生命的排列次序,正是保罗所形容的“以肉体为念”,就是“死”。后一种生命,是“以圣灵为念”,就是“生命、平安”。对那些远离神的人来说,“肉体”实际上就是他的身体。人若是以身体为重,就不可能讨神喜悦,生命也必定毫无意义。

随从肉体(只照着人性的自然力量过活)的人,以肉体的事为念;随从圣灵的人,以圣灵的事为念。以肉体为念就是死,以圣灵为念就是生命、平安;因为以肉体为念就是与神为仇,既不服从神的律法,也的确不能够服从。(罗8:5-7)

人的生命体系需要重新调整,使它顺服于神,但由于人的交际背景、周遭的整个灵性环境未臻完美,而且人还受着自己的种种限制,所以这个调整的过程永远不会完全实现。当这过程真的完成,人就能“全心、全性、全力、全意爱神,并且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10:27;也参可12:30—33)。这样,我们的生命就是永恒的生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有永恒的意义,并且存到永恒(西3:17)。

当然,我们的灵首先必须在神的救助下活过来,归向神,否则我们仍然是死在过犯和罪恶之中(弗2:1)。当我们的灵在神里面活过来,我们才能开始那使所有人性范畴都降服于神的漫长过程。以上就是灵命塑造过程的全景图。

p55

这就是本书的中心要点。灵命转化,要透过以下条件才得实现:人有新生的意志,他的意志与神恩典的不断护持产生互动,引导人性的每一层面都转化成基督的样式。这样的转化,不是单凭人的努力所能产生,也不是单靠迫使人的意志(心,心灵)所能实现。

基督徒与以色列人

我们常可以对照旧约人物的属灵生命,看到一些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比较。亚伯拉罕的后裔在埃及地生养众多,他们在被埃及人奴役的环境里,成为一群独特的百姓。虽然神仍在他们中间工作,但以色列人觉得,他们活在一个以法老为首的神明的世界之中,完全受它辖制。换句话说,他们在埃及做奴隶,向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是“死”的。按照他们头脑所认识的、心里所关切的,神对他们完全不重要,跟他们毫无关系。时候到了,神差遣一个被弃绝的人(摩西,徒7:37—40)到他们中间施行拯救,就像他差遣一个被弃绝的人(耶稣,徒7:52;来 13:12—14)到我们中间施行拯救那样。他向他们显出大作为,使他们活过来(申 11:1-7),赐给他们(现在赐给我们)新生命,与他建立互动的(立约的)关系。这个互动的立约关系,就是永恒的生命(约17:3)。这就是“从上头生”的意思——这个道理,身为以色列教师的尼哥德慕(和合本作“尼哥底母”)本应可以理解,但因为他只有属肉体的心思,只能循人的天性来思想(约3:20),所以始终不得其解。

p56

但是,这个永恒的生命不是被动的生命。对以色列人来说它是被动的,而对我们来说,被动也会对我们的属灵状况构成很大的危险,造成很大的困难。神要赐给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丰沃无比。圣经多次形容,那是一块“流奶与蜜”之地。不过,要攻占这块地,人还是要作出周密、持久、精明的行动,经过漫长的时间才行。

在以色列攻占应许之地的开始阶段,耶利哥城墙倒塌下来,神显出了他的同在和力量。欢迎进入新的国度!可是从此以后,再没有城池不攻自破这回事。虽然以色列人仍然一直得到神的帮助,但他们必须进行白刃战才能攻取其他城池。

以色列人进应许之地的经过,也如实地描绘了每个人进到神面前的情况。像我们一样,以色列人蒙神施恩拯救。但无论是我们还是以色列人,恩典都使人在本质上、能力上得着前所未有的活泼生命,这恰与被动相反。保罗这样形容神的恩典:“神能把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多作各样的善事。”(林后 9:8)

因此,我们热切地追求耶稣基督。诗人呼喊,“我的心紧紧追随你。”(诗63:8)保罗也发出渴望的呼声,“使我认识基督和他复活的大能,并且在他所受的苦上有分,受他所受的死”,以期在基督复活的生命上有分(腓 3:10—11)。我们可以怎样形容那些不愿固步自封的人?塑造灵命、活出基督样式的过程,就是要去得那流奶与蜜之地,在这块丰盛之地,我们个人以至整个基督徒群体都与神同住。

p57

古老圣诗唱道:

约旦河岸风起云涌,

我站河边举目遥望,

渴想迦南荣美福地,

神赐产业丰盛无比。

常有人说,真正的约旦河对岸,或者说属灵的约旦河对岸,就是身体的死亡。这句话不对。我们不必等到死后才活在那块流奶与蜜之地。假如我们现在就进入那块丰美之地,那么我们就开始了那无穷尽的生命,而身体的死亡只是将来要走过的一小步而已。这正是耶稣所说的:“人若遵守我的道,必定永远不见死亡。”(约8:51)

混乱失序

起诉恶名昭彰的曼森(Charles Manson)团伙谋杀案的检察官,后来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混乱失序》(Helter Skelter)。这个用语出自一支著名摇滚乐队所唱的一首歌的歌名,用来形容曼森和其跟随者的混乱状况。在混乱失序的状态下,一切都没有意义,所有事物都可随意作任何解释。比如,你割断别人的喉咙,或把人乱刀刺死,可以解释为你并没有真的杀人,他们也没有真的死掉。这就是曼森所鼓吹的论调。

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一篇回顾性的文章中写道,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的伙伴们喋喋不休地谈论“无意义”(meaninglessness),即生命以及生命中一切的无意义,其实只是替他们想要做的事情找借口。他们根据自己的感觉和狂放的思想来安排生活(说胡乱安排也许更恰当),恣意妄为。

p58

但是,要决意行善就必须找出意义来。你不会让思想混乱失序的人来操作你的计算机或家用电器吧?你明白了生命的基本要素和它们如何互相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生命才有意义。相反,混乱只会使邪恶滋长和蔓延。神不是叫人混乱(林前1433)。

坦白地说,我们肉眼可见的基督教世界,说到它对人的构造,以及属灵生命和灵命塑造的理解,距离混乱失序也并不太远。我们要透彻地了解圣经对这些题目的教导。我们周遭的文化在混乱中滋生(所以它否认人类具有本质),使我们深受其害。这样评说我们的基督教世界似乎很苛刻,但很遗憾我要这么说。这些题目太重要了,不能含糊其词。

这样看来,基督徒所做的许多事情是怀着一番好意的,我们希望能使人稳定地、显著地成长,活出基督的样式。然而,这些事工大部分是没有意义的,它们对于要达成实质性的灵命塑造果效无能为力。这话说得非常残忍。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并指出为什么会这样。在本章,我希望我们朝着清晰的理解迈出重要的一步,这是有效实践基督徒灵命塑造的基础。

p59

思考与讨论

  1. 关心某件事情和了解它的本质有何关系?“关于人性的当代争辩”对我们今天关心自身的幸福和福祉,造成了什么影响?

  2. 心灵是什么?它在人的生命中起着什么作用?

  3. 人有哪六个基本层面?除了这六个部分,还有别的吗?

  4. 这六个层面与最大的诫命(路10:25-28)有什么关系?与在基督里的灵命塑造有什么关系?

  5. 请探索一下“感觉”在我们当今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在媒体和流行艺术中起什么作用?在教会活动中有什么影响?你会说,你从未(有时/经常)被自己的感觉控制吗?

6·你同意本章对试探所做的解释吗?

7.思想和感觉如何影响选择?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单单改变意志? (“人的生命不是单凭意志来运作的!”)8.“行动确实显示我们的本质”,你同意吗?

  1. 我们是否可以用以色列人攻占应许之地,来比照我们靠着神的恩典和我们的行动来克服人性的所有层面?

2023-07-15-2.jpg

作者简介:

魏乐德(1935-2013),著名学者,威斯康星大学哲学博士,南加州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已经出版的著作超过三十部,他的《心灵的重塑》在 2003 年被《今日基督教》杂志评为最佳信仰类年度好书(Christianity Today’s 2003 BookAward for books on Spirituality) 和 逻各斯书店协会基督徒生活类年度好书(The Association of Logos Bookstores’2003 Book Award for books on ChristianLiving)。

目 录

鸣 谢 /1

序 /3

第1章 灵命塑造导言 /17

第2章 心灵与人的生命体系 /31

第3章 灵魂的堕落与本性的邪恶 /61

第4章 灵魂的复原与本性的良善 /89

第5章 灵命改变 /111

第6章 心思的转化(一) /141

第7章 心思的转化(二) /179

第8章 意志(心/心灵)与品格的转化 /217

第9章 身体的转化 /243

第10章 交际层面的转化 /273

第11章 灵魂的转化 /305

第12章 光明的儿女与世界之光 /333

第13章 地方教会的灵命塑造 /359

跋 /391

注释 /397

名家推荐

关于人的品格和人如何能变成耶稣基督的样式,没有人能像魏乐德那样,进行了那么细致的思索。我竭力向大家推荐《心灵的重塑》。我教导的时候,人们也许会来听听;但轮到魏乐德教导,大家可都带着录音机来,我们都这么做。 —— 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

这本有关属灵生命的现代大作让我们受益匪浅。对于那些厌倦了各种属灵配方和陈词滥调的人,对于那些被我们失败的转化方式搞得焦头烂额的人,魏乐德关于心灵的更新的阐释像一股清流,切实有效且及时恰当。 —— 葛尼斯(Os Guinness)

每个人都在属灵上被塑造。魏乐德在这本书里对我讲了两点:美好的灵命塑造在乎圣灵,灵命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这样,在心灵效法基督的道路上,我们才能够一直走下去。这场内心的革命已经开始了,魏乐德的这部作品会一直将它推动下去。 —— 莱瑞·克莱布(Larry Crabb)

《心灵的重塑》出自一位最有见识的属灵导师之手,每位深切关注基督门徒生命的人都要阅读。本书基于对人的深入且清晰易懂的分析,对门徒培训的洞见和引导跃然纸上。 —— J.P.莫兰德(J.P.Moreland)

《心灵的重塑》中对人的阐述合乎圣经,颇有见地。魏乐德对身体、灵魂、心灵和头脑之间的差别与联系的解释发人深思。他还进一步向读者显明如何处理其中的冲突。本书的信息充满盼望,是真正的内心的塑造。 —— 吉姆·彼得森( Jim Petersen )

《心灵的重塑》是魏乐德在实践方面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了。他在解释人的各个方面如何搭配协同转变成基督的样式的同时,也吸引我们进入神国度的生命中。 ——扬·约翰逊( Jan Johnson)

2023-07-15-3.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Like a city whose walls are broken through is a person who lacks self-control. (Proverbs 25:28 NIV)

人若不控制自己的心,就像没有城墙,毁坏了的城一样。(箴言 25:28 新译本)

For the flesh desires what is contrary to the Spirit, and the Spirit what is contrary to the flesh. They are in conflict with each other, so that you are not to do whatever you want. (Galatians 5:17 NIV)

因为肉体的私欲和圣灵敌对,圣灵也和肉体敌对;这两样互相敌对,使你们不能作自己愿意作的。 (加拉太书 5:17 新译本)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