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傅士德《生命的洗练》默想的操练

2023-04-29-1.jpg

《生命的洗练》

《CELEBRATION OF DISCIPLINE》

[美]傅士德(Richard J. Foster)著

周天和 译

上海三联书店;2020-07。


·正文约14700字;

·编录:杨原平


摘要 :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的对头魔鬼着重于三件事:喧嚣、匆忙和拥挤。假如能使我们时常都忙于寻求“大”与“多”,它便心满意足了。心理分析家荣格曾说:“匆忙不是属乎魔鬼的东西,它本身就是魔鬼。”(p55)

通过默想去理解圣经,其基本特点是产生悔改和顺服。(p56)

基督教的默想,极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聆听神的声音以及顺从他的话。(p57)

每当人们认真看待基督教的默想观念时,都有人假定,它与东方宗教的冥想是类似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东方的冥想尝试使心中空无一物,基督教的默想则尝试在倒空心胸以后再加以充满。这两种观念有本质的分别。(p61)

但是那些从事默想的人士晓得,更常见的反应是灵性的慵懒、冷淡,以及缺乏渴望。人类似乎忍不住会有一种倾向,就是让别人替他们向神讲话,似乎得到二手信息便觉满足。(p65)

我们不可藐视那比较单纯、比较简陋的进到神面前的道路。(p67)

第一种默想的方式,被古代默想者称之为“默想圣经”。这是所有灵修名家所公认的各种默想方式的核心,其他的默想方式都借此而被归正。(p71)

第二种默想的方式,被中古时代的默想者称为“集中思想”,也被贵格会时常称为“集中下来”的方式。一个简单的动作,帮助你“集中思想”,简称为“放下,领受”。(p73)

第三种祷告式的默想,是默想宇宙万物。请注意,这不是幼稚的泛神论,而是一种庄严的独一神论,意即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借着他所创造的世界,向我们显示他的荣耀。(p74)

第四种默想方式,这种方式在几个方面与刚才所说的默想完全相反。它是默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寻求领悟它们的意义。(p74)

牟敦说:“一个人如果已经默想过基督的受苦,可是没有默想过希特勒那惨无人道的犹太人集中营,那么他还未完全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督教经验中。” (p75)


正文

2 默想的操练

真正的默想不是心理学的幻觉,乃是神学的恩典。

——多玛斯·牟敦

P55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的对头魔鬼着重于三件事:喧嚣、匆忙和拥挤。假如能使我们时常都忙于寻求“大”与“多”,它便心满意足了。心理分析家荣格(Carl Jung)曾说:“匆忙不是属乎魔鬼的东西,它本身就是魔鬼。”

假如我们希望超越自己在文化上的浅薄——包括我们在信仰文化上的浅薄,就必须愿意来到那令人重新得力的静默中,进入默想的内在世界之内。所有的默想大师,都在他们的著作中号召我们,在那尚未开发的属灵疆域中作拓荒的先锋。虽然对现代人而言,这个号召可能有点奇异和陌生,但我们却应该毫不愧赧地在默想和祷告的学校中报名成为学生。

P56

圣经的见证

圣经的作者肯定熟悉默想的操练。圣经采用两个不同的希伯来字(ډה和ש)去表达默想的概念,这两个字一共采用过五十八次。它们有多种意义,包括:聆听神的话语、思索神的工作、效法神的作为、思想神的律法,等等。在每种意义上都强调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我们与永活的神相遇的结果。通过默想去理解圣经,其基本特点是产生悔改和顺服。诗人喊着说:“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我禁止我脚走一切的邪路,为要遵守你的话。我没有偏离你的典章,因为你教训了我。”(诗119:97,101-102)这种持续不断地对顺服和忠诚的聚焦,便把基督教的默想与东方以及世俗的默想无比清楚地区分开来。

凡熟悉圣经的人都明白默想之道。“天将晚,以撒出来在田间默想”(创24: 63);“我在床上记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诗63:5-6)。《诗篇》实际上把神子民对神律法的默想唱了出来:“我趁夜更未换将眼睁开,为要思想你的话语。”(诗119: 148)那篇作为全部《诗篇》引言的诗,号召民众效法那“有福的人”,就是“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的人(诗1:2)。

老祭司以利懂得如何聆听神,并且帮助少年撒母耳领悟神的话(撒上3: 1-18)。以利亚在旷野消磨了许多昼夜,学习去辨识耶和华“微小的声音”(王上19:9-18)。以赛亚看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并听见他的声音:“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赛6:1-8)耶利米发现神的话语好像“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耶20: 9)。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见证。这些都是与神的心亲近的人。神对他们说话,不是由于他们有特别的技能,而是由于他们乐意聆听。

P57

在极其忙碌的事奉中,耶稣习惯“独自退到野地里去”(太14:13)。*他这样做,不只是想离开人群,而是为了能够与神同在。耶稣不时到这些山野去做什么呢?他找到他的天父;他聆听天父的声音;他与天父交通。他也召唤我们这样做。


*并参:太4:1-11;路6:12;太14:23;可 1:35,6:31;路5:16;太17:1-9,26: 36-46。

聆听与顺从

基督教的默想,极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聆听神的声音以及顺从他的话。我巴不得能把它弄得比较复杂一点,去满足那些喜欢高难度的人。它并不包含隐藏的奥秘,也没有秘密的咒语,又没有精神的操练,更没有神秘的飞升进入宇宙的意识。事情的真相是,这位宇宙伟大之神,这位万有的创造主,渴望与我们建立团契。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与神交谈,神也与他们交谈——他们之间有团契。然后“堕落”的悲剧发生了,其中一个重要的意思是,那种连续不断的团契断裂了,因为亚当和夏娃要躲避神。然而神继续向背叛他的儿女伸手。在该隐、亚伯、挪亚和亚伯拉罕等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神说话和行事,教导和引领。

虽然其间有许多摇曳不定以及拐弯改道之事,然而摩西学会了如何去聆听神的声音和顺从他的话。(p58)事实上,圣经作见证说:“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33:11)这里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和团契的意思。不过,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民族,却未能与神有这样亲密的关系。他们一旦对神有少许的认识便会发觉,进到神面前是一件有风险的事,于是对摩西说:“求你和我们说话,我们必听,不要神和我们说话,恐怕我们死亡。”(出20: 19)这么一来,他们便能保持宗教的体面而没有附带的风险。这便是先知和士师那个伟大体系的开始,摩西是其中的第一位。然而这情形与亲密的意识有一步之隔,就像日间有云柱,夜间有火柱的情形一样。

P58

直到时候满足,耶稣来到世上,教导神国的真实性,并且显明在那国度中生活的可能性。他建立了一种活的团契,叫人认识他是救赎主及君主,在凡事上聆听他,时常顺从他。在他与父之间的亲密关系中,耶稣成为我们聆听和顺从的生活之实际的典范。“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约5:19)“我凭自己不能作什么,我怎么听见,就怎么审判。”(约5:30)“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作他自己的事。”(约14:10)当耶稣告诉门徒要常在他里面时,他们能够了解他的意思是什么,因为他常在父里面。他宣告说,他是好牧人,而他的羊认识他的声音(约 10:4)。他告诉我们,保惠师会来,就是真理的灵,他会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

P59

在路加所著第二卷书——《使徒行传》中,他清楚暗示,尽管人们用肉眼看不见耶稣,但耶稣在复活和升天以后继续行事和施教(徒 1:1)。彼得和司提反都指出,耶稣就是应验《申命记》18:15 的预言的那位像摩西的先知,他要向他们说话,百姓要听从他(徒3: 22, 7: 37)。”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到复活和掌权的基督借着圣灵教训和引导他的子民。他引导腓利来到从未触及的文化中(徒8章),向保罗启示其弥赛亚的身份(徒9章),教导彼得看清自己的犹太民族主义(徒10章),引导教会脱离文化的捆绑(徒15章)。我们一再看到,神的子民学习在聆听神的声音以及顺从他的话语的基础上生活。

简言之,这便形成了默想的圣经基础,而那奇妙的信息是,耶稣没有停止行事和说话。他已复活,并在我们的世界中作工。他并不怠惰,也不会患上喉炎。他活着,并且在我们中间,作我们的祭司来赦免我们,作我们的先知来教导我们,作我们的君王来统治我们,作我们的牧者来引导我们。

历代圣徒都为这事实作见证。现代基督徒对于此类汗牛充栋的论基督教默想的著述竟然那么无知,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历代圣徒对这种恒常团契的喜乐生活所作的见证,奇妙地彼此一致。从天主教到新教,从东正教到独立教会(Free Church),都勉励我们要“在神面前过一种永不间断的团契生活”。俄国的神秘主义者修士帝欧芬(Theophan the Recluse)说:“祷告是与思想一同下降,进入内心。在那儿站在神面前,让他在你里面时常同在,凡事鉴察。”(p60)圣公会的神学家耶利米·泰勒(Jeremy Taylor )宣告说:“默想是所有人的责任。”,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路德宗殉道士朋霍费尔,当人问他为何默想时回答说:“因为我是基督徒。”,圣经的见证以及灵修大师的见证是那么丰富,对神的同在那么活跃,假如我们忽略了那么亲切的邀请,不亲自去体验“耶稣基督的深度”(盖恩夫人语),那真是愚不可及的事。

P60

默想之目的

托马斯·肯培(Thomasà Kempis)说,在默想中,我们“与耶稣之间熟悉的友谊”会日渐增长。”我们沉浸于基督的光和生命中,在那种姿态中我们感到舒服。主常与我们同在(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所不在”)这个神学概念进而成为光辉灿烂的事实。“他与我交谈,与我同行”不再是敬虔的口头禅,反而成为日常生活直截了当的描绘。

请谅解我,我不是在讨论一种柔软、轻佻、老友式的关系。这样感性的描述,只显示出我们对圣经所启示的、坐在高高宝座上的主,认识得多么肤浅,与他的距离多么遥远。在《启示录》中约翰告诉我们的乃是,当他看见那坐宝座的基督时,他仆到在他脚前,好像死了一般。我们也当如此(启1:17)。不,我是论及一种实况,那实况与门徒在马可楼(upper room)上所感受的更相似。他们同时体验到高度的亲密以及肃然的尊敬。

在默想中所发生的事是,我们制造了情感和灵性上的空间,(p61)容许基督在我们心中建造一间内在的圣所。《启示录》 3: 20所说的“我站在门外叩门……”的情景,本来就是为信徒写的,不是为非信徒写的。我们这班已经把生命交付基督的人需要知道,他多么渴望与我们一同坐席,与我们相交。他渴望在那内在的圣所中与我们同享持续不断的圣餐宴席,默想便是负责把门打开。虽然在特别的时候我们从事特别的默想,然而默想的目的乃是把这活的实质带进生命的整体中。那是随身携带的圣所,把我们整体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带进里面。

P61

这种内在的团契能改变我们的人格。我们不能点燃这内在圣所的永恒火焰而仍旧保持原状,因为这属神的火焰会把一切不洁之物都燃烧净尽。那常与我们同在的教师,时常都会引导我们进入“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一切对他陌生与他不配合的东西,我们都必须舍弃。不,并非“必须”,而是“愿意”,因为我们的欲望和渴望会越来越与他的方式配合。在我们里面的一切会越来越像一枚指针那样,指向圣灵的目标。

情有可原的一些误解

每当人们认真看待基督教的默想观念时,都有人假定,它与东方宗教的冥想是类似的。事实上,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东方的冥想尝试使心中空无一物,基督教的默想则尝试在倒空心胸以后再加以充满。这两种观念有本质的分别。

所有东方形式的冥想,都注重某种与世界分离的需要。它们强调要丧失个人的特征,而与宇宙精神(Cosmic Mind)相融和。(p63)它们渴望解脱此生的重担和痛苦,达到涅槃那种不费气力、宁静不动的福乐境界。个人的身份会在这种对宇宙的感悟中消失。东方宗教的最后目标是与世脱离。

P62

基督教的默想远不只是做到分离。其中当然需要分离,正如十二世纪的一位本笃会修士塞勒斯的彼得(Peter of Celles)所谈的“安息日的默想”。不过,若是只想做到分离为止,便会陷入一种危险,正如耶稣在一个故事中所指出的。耶稣说到一个人倒空了内在的邪恶,但没有用善良去充满它。“污鬼离了人身……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路11: 24-26),

分离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去依附(attachment)。与我们周围的混乱分离,目的是要与神以及其他人有更丰富的依附。基督教的默想引导我们到达内在的完整。我们必须有这内在的完整才能自由地把自己献给神。

另一种误解是,担心默想太难、太复杂,最好把它留给专业人士,他们才有较多的时间去探索那内在的领域。这完全不对。在这方面知名的“专业人士”从来没有说过,这条道路只是为了少数特殊人物或属灵巨人而设的。他们会觉得这种观念十分可笑。他们觉得自己所作的乃是一种自然的人类活动,正如呼吸那么自然,那么重要。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无须任何特别的恩赐或心理力量。对这一点极有心得的牟敦写道:“默想实在是十分简单的;我们无须详细讨论技术性问题,也懂得怎么去做。”

P63

第三种误解是,默想之道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完全与新时代脱节。人们担心,默想之道会把人变为一种怪人,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i)在他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中所刻画出来的苦行神父费拉庞特(Father Ferapont):他是一位固执、自义的人,要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从世界中拯救出来,然后祈求上天咒诅这世界。这样的默想,就算往好的方面想,最多也不过会引人到达一种不健全的、专注于另一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我们对人类的痛苦漠不关心。

这种误解与事情的真相未免相差太远。事实上,只有默想才有足够的力量去重导我们的生命,叫我们能够成功地对付人生。牟敦写道:“除非默想坚定地植根于生活中,否则便没有意思,也不真实。”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群人比贵格会的人更看重进入聆听的默想之必要,他们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远超过他们人数所能发出的力量。那些从事默想的人乃是有行动的男女。贵格会的彭威廉(William Penn)说:“真正的敬虔不会使人远离世界,乃是帮助人在其中活得更好,并激发他们努力去修补好这个世界。”

默想给人带来的见识,常是极其实际的,有时几乎到了平淡的地步。在默想中,很多时候你会得到的指导是,如何与妻子或丈夫相处,如何处理敏感问题,如何应付生意上的状况……如果某次特别的默想让人进入到魂游象外的狂喜意境,那当然十分美妙,但更常见的是在默想中学会处理普通的生活难题。默想能赋予我们一个更广阔、更平衡的角度去正视自己的人生。

P64

也许最普遍的误解,是把默想看作一种操纵人心的宗教手段,认为它顶多在降低血压和消除紧张方面有点价值,或许也能帮助人与潜意识有所接触,提供一点有意义的见识,但若认为透过它可以与那一位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有真实的接触与联络,肯定是既不科学也不合理的。如果你觉得我们住在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中,你会把默想看成是一种有规律地催生阿尔法脑电波*的方法。可是,如果你相信我们住在一个由无限而具有位格的神所创造的世界中,并且相信那位神喜欢我们与他联络交通,那么你便会看默想是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联系。


*阿尔法脑电波(alpha brain-wave):是四种基本脑电波之一,被认为能催生灵感,提高工作效率。—编注

这两种默想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的。一种是把我们局限于完全属人的经验中,另一种则是使我们上升,进入神人之间的相遇。一种是潜意识的探索,另一种则是“安歇于那位我们所找到的、爱我们、与我们相近、来到我们中间、吸引我们归向他的主那里”。两者都似乎含有宗教的意味,甚至都使用了宗教术语,不过前者至终不能接纳属灵事实。

我们怎么会相信有一个属灵的世界呢?是否借着盲目的信心?全然不是。内在的灵性世界的真实,是所有愿意寻求它的人都能得着的。我时常发觉,那些随便否定属灵世界的人,从来没有花上十分钟时间去查究,是否真有这样一个世界存在。

像探索任何其他科学事业一样,我们形成一个假设,然后加以实验,(p65)看看是否真确。如果我们第一次实验失败了,我们不会失望或者说它完全是骗人的东西。我们会重新审查所采用的程序,也许会修订我们的假设,再次尝试。我们至少必须有像研究任何科学那样同等程度的诚实,耐心地从事这项研究与尝试。可惜太多人不愿意这么做。这一事实并不表示他们聪明,只反映他们心有成见。

P65

渴望神活泼的声音

有些时候,我们的内心会与法柏(Frederick W. Faber)所写的这首短诗产生强烈的共鸣:

单单坐下思想神,就能感受何等的甜蜜!

想到我的神,呼叫他的名字,

地上何事有更多福气?。

但是那些从事默想的人士晓得,更常见的反应是灵性的慵懒、冷淡,以及缺乏渴望。人类似乎忍不住会有一种倾向,就是让别人替他们向神讲话,似乎得到二手信息便觉满足。以色列人所犯的一项致命的错误就是,他们坚持要一个人作他们的王,而不肯安于神权政治,让神直接统治他们。在神所说的话中我们可以体验到伤心的气息:“他们……厌弃我,不要我作他们的王。”(撒上8:7)整个宗教历史成了这样一个故事:人们迫切争取要一位王、一位中保、一位祭司、一位牧师、一位媒人。这么一来,我们便无须亲自到神面前去。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省得去改变,因为到神面前必须改变。这种办法十分方便,因为它使我们享有宗教的体面,又不必在道德上改变。我们无须过细地观察当今的西方文化,便可看出人们都迷恋于这种间接的宗教。

P66

这就是为什么默想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威胁。它大胆号召我们亲自到永活神的面前。它告诉我们,神继续不断地说话,并且想对我们说话。耶稣和新约各卷的作者清楚显明,默想不是为了职业宗教人士(祭司)而设立的,乃是为每个人而设立的。所有承认耶稣基督为主的人,都是神在全世界设立的祭司,因此也都可以进入至圣所,与永活的神交谈。

要使人相信他们能够听见神的声音似乎很难。华盛顿救主教会(Church of Saviour in Washington,D.C.)的成员在这件事上曾经试验多时,他们的结论是:“我们知道自己生活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然而有迹象表明,一个人能够获得像亚拿尼亚所领受的那么清晰的指引——‘起来,往直街去’。”为什么不可能呢?如果神是活的,并且活跃在人类事务中,那今天怎么就不可能听见他的声音,顺从他的指引呢?所有认识到他是与我们同在的教师和先知的人,都能听见而且确实听见了他的声音。

我们如何能得到渴慕听他声音的心志呢?“这种渴慕转向神的心是一个恩赐。任何幻想自己能直接学会默想,而不必事先祈求有这样的恩赐和愿望的人,迟早会放弃的。然而若是拥有了渴慕默想的心志以及默想的恩赐,将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恩赐。”(p67)“持续地寻求和得到那“恩赐”,乃是唯一能推动我们在内在的旅程中继续前行的。正如大阿尔伯特(Albert theGreat)所说的:“圣徒在默想中对默想对象之爱,乃由神的爱所点燃。”

P67

圣化的想象力

借着想象力,我们最容易随着思想而沉静,进入心中。伟大的苏格兰布道家亚历山大·怀特(Alexander Whyte)称这件事是“神圣的工作室,基督徒想象力的美妙事工”。也许有少数人只借着抽象的冥想便能体验神,多数人都需要较多地倚赖于感官。我们不可藐视那比较单纯、比较简陋的进到神面前的道路。耶稣自己曾经这样教导,时常诉诸想象力,许多灵修名家也这样鼓励我们。亚维拉的德兰修女说:“……当我不能用悟性去思想时,我便设法去描画在我里面的基督。”我们中许多人都能认同她的话,因为我们也曾经尝试采用一种理智的取向,但发觉那未免过于抽象,过于超然。更进一步说,想象力有助于稳定我们的思想,集中我们的注意。圣方济沙雷(Francis deSales)注意到:“借着想象力,我们把自己的心思局限于所默想的奥秘上,叫它不致于来往踱步,正如我们把一只鸟关在笼子内,或者把一只鹰用皮带绑住,好叫它可以停在手上。”

有人反对采用想象力是因为觉得它不可靠,甚至担心它会被那恶者所利用。这种担心有很充分的理由,因为想象力正如其他的才能一样,也有份于人类的“堕落”。不过,正如我们相信神能使用我们的理性(虽然它是堕落的理性),把它圣化,用以达成他良善的目的,(p68)照样我们相信,他能圣化我们的想象力,用以达成他良善的目的。当然,想象力能够被撒但歪曲,可是我们其他方面的才能也一样。神创造我们,赋予我们想象力。作为造物主,他能够而且已经确实救赎了想象力,并且为神国的事工而使用它。

P68

另一种对采用想象力的担心是,诚恐人们加以操纵,甚至自己骗自己。正如我们所说的,有些人毕竟有一种“过分活跃的想象力”。他们能够编造出自己想看见的各种各类的形象。再者,圣经不是警告我们要防备恶人的那种虚妄的“想象力”吗?(罗1:21,和合本译作“思念”)这种担心是合情合理的。这一切都有可能只是虚妄的属人的努力。因此,在这些事上全然倚赖神,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寻求按照神的思想去思想,以在他面前为乐,喜欢他的真理和法则。我们越多这样生活,神便越发会使用我们的想象力去达成他良善的目的。事实上,那些与神同行的人常有这样的经验,就是蒙神赐予将要发生之事的景象。许多时候,当我为别人祷告时,我会见到一幅有关他们情况的图画,而当我与他们分享那图画时,他们会深深叹息,或是哭泣。后来他们会问:“你怎么晓得?”其实我不晓得,我只是看见了那情景。

相信神能圣化并使用想象力,只不过是认真看待基督教道成肉身的观念。神如此让自己去迁就我们的世界,让他自己成为肉身,采用我们知道和了解的图象,去教导我们那看不见、所知甚少、甚至很难弄懂的世界。

P69

默想的准备

我们不可能从一本书中学会默想,只有通过默想才能学会默想。不过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些简单的提示,会有极大的帮助。下面几页所讨论的一些实际提示和默想练习,希望对实际的默想练习会有帮助。它们不是律法,也不是要限制你,只是帮你打开内在世界的一扇窗口。

默想有合适的时间吗?当内在生命达到某种程度的熟练时,几乎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从事默想。十七世纪的劳伦斯弟兄以及二十世纪的托马斯·凯利(ThomasKelly),对这事实都可作雄辩滔滔的见证。不过,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看出,一件重要的事是,无论是初学之人或是熟练之士,都需要在每天抽出部分时间作正式的默想。

一旦深信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从事默想时,我们又必须谨防一种意念,就是以为在一定的时间做出某种信仰行为,便意味着我们终于在默想了。这种事工涉及整个生命,是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工作。默想的祷告是一种生活方式。保罗劝勉我们“不住地祷告”(帖前5: 17)。塞勒斯的彼得语带幽默地说:“在罪恶之夜打鼾的人不能知道默想之光。”

所以,我们必须看出,为默想的特别时间先作准备,在我们一整天中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我们不断地被忙碌的活动弄得团团转,那么到了内在安静的片刻,我们便不能集中注意力。一颗被外面的事务所困扰和扯碎的心,极难安静默想。古代教父常常说“圣洁的闲暇”(Otium Sanctum),它是指生命中一种平衡的感受,(p70)虽然经过整天的活动,仍旧能够保持平静,能够悠闲地抽时间欣赏美,也能够调整我们自己的步伐。我们都倾向于按照人们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在这种情形下,我们若致力于培植“圣洁的闲暇”,对自己会大有裨益。如果我们希望在默想的艺术上成功,就必须决心追寻“圣洁的闲暇”,毫不留情地对付我们的日程簿。

P70

默想的地点该怎样呢?在我们讨论独处的操练时会详细讨论这一层,如今只简单说明便够了。找一个安静不受骚扰的地方。附近不要有电话。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是向外能够看到树木和花草的地方。与其每天寻找不同的地点,倒不如有一个固定的场所。

默想的姿势当如何呢?从某一方面来说,姿势如何并不重要,你可以随时随地以任何姿势祷告。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姿势又非常重要。身体、头脑、心灵是不能分开的。内心的紧张会在身体的姿势上显明出来。我曾亲眼看见有人在敬拜聚会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地嚼口香糖,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心灵深处的紧张。不仅外表的姿势反映内在的情况,它也能有助于培植祷告的内在态度。如果我们里面充满了不安和焦虑,那么有意选择一种平静和放松的姿势,会有助于平抑我们内里的混乱。

没有“律法”去规定一种正确的姿势。圣经包含了各种样式,从平躺在地板上到站着举手抬头望天。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种自己觉得最舒服,又最不会分心的姿势。十四世纪一位快乐的神秘主义者理查·罗尔(Richard Rolle)喜欢坐着。他说:(p71)“……因为我知道这种姿势使我比行走、站立和跪下更能持久。因为坐着的时候我最安静,而我的心则最向上。”我很同意他的见解,而我发觉最好是坐在靠背笔直的椅子上,背部端正地靠着椅子,两脚平坦在地板上。垂头弯腰表示疏忽不留意,两脚交叉则妨碍血液循环。将两手放在膝盖上,手心向上,表示接受。有时为了避免分心,不妨闭着眼睛,好将注意力集中于基督。在另外一些时候,如果对着一幅主的画像沉思,可能会更有帮助。或者看看窗外可爱的树木花草,也可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不管怎样做,目的乃是把身体、情感、心意和灵性的注意力集中于“显在耶稣基督的面上”(林后 4:6)的神的荣耀。

P71

默想的方式

历代基督徒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教导我们如何去聆听神,如何与创造天地的主沟通,又如何去经历对这个世界永远爱护的主。他们的经验所累积的智慧,对我们这班像他们一样,寻求与神密切相交、对神保持忠诚的人,会有极大的帮助。

第一种默想的方式,被古代默想者称之为“默想圣经”(meditatio Scripturarum)。这是所有灵修名家所公认的各种默想方式的核心,其他的默想方式都借此而被归正。虽然圣经的研究集中于释经,但圣经的默想则集中于把经文主观化和人格化。让写成文字的道,成为对你说话的活的道。这时所注意的不是技术性的研究或分析,甚至不是收集资料与人分享。把一切趋于傲慢的倾向弃置一边,以一颗谦卑的心接纳圣经对你说的话。我常发觉,在这特别的时刻,跪下乃是最适当的。朋霍费尔说:(p72)“……正如你不去分析你所爱之人的话,只是按所说的全部接纳,照样你要接纳圣经的话,像马利亚一样,存在心里,反复思想。就是这样,这就是默想。”当朋霍费尔在芬根瓦(Finkenwalde)设立神学院时,每个人每天都有一个半小时静默思想圣经。

P72

一件重要的事是,要抗拒把许多经文肤浅地轻轻掠过的试探。我们的匆促反映了我们内在的情况,而需要更新的正是我们内在的情况。朋霍费尔劝告我们,要花整个星期研究一节或一小段经文!因此我的建议是,你采用一件事迹,或者一个比喻,或者几节经文,甚至单单的一个字词,让它在你心中植根,尝试在生活中体验这经文。记住罗耀拉(Ignatius of Loyola)的鼓励,把我们一切的感官都应用到我们的课业上。闻一闻海洋的气息;听一听海水轻拍海岸的声音;看一看人群;感受一下你头上的阳光和你肚中的饥饿;尝一尝空气中的盐分;摸一摸你外衣的边缘。在这一点上怀特劝告我们:“……基督教真正的想象力,永不会让耶稣基督在我们眼前消失……你打开新约圣经……借着你的想象力,在那一刻你便立即成为基督的一位门徒,俯伏在他的脚前。”

假定我们要默想耶稣那令人惊愕的宣言:“我留下平安给你们。”(约14:27)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研究这经文本身所反映的现实情况;我们沉思这个真理,是因他正在把他的平安充满我们。我们的心、我们的思想以及我们的灵性都在觉醒,注意他涌进我们里面的平安。我们感受到的一切恐惧都被安定下来,(p73)都被“刚强、仁爱、谨守”(提后 1:7)所胜过。我们不是详细分析那平安,而是进入那平安。我们被耶稣的平安所包围、吸纳和收聚。这类经验令人兴奋之处是让人完全忘我,因着留意在内心传递的平安,我们反而不再担心怎能使自己更平安。我们不再辛辛苦苦地想办法表现得平静,因为平安的行动从我们内里自自然然地涌流出来。

P73

要常常谨记,我们不是以消极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这故事中,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我们也要谨记,基督确实与我们同在,教导我们,医治我们,饶恕我们。怀特宣告说:“用圣洁的油膏抹你的想象力,然后再次打开你的新约。有时你是税吏,有时你是浪子……有时你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有时你又是廊上的彼得…直到你的全部新约,都成为你自我的描述。”

第二种默想的方式,被中古时代的默想者称为“集中思想”(re-collection),也被贵格会时常称为“集中下来”(centering down)的方式。那是一个安静的时刻,进入再造的肃静中,使我们零零碎碎的思想集中起来。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帮助你“集中思想”,简称为“放下,领受”。开始时手掌向下,象征你愿意把你所挂虑的一切放下、交付在神面前。你在心中祷告说:“主啊,我将我对某某的怒气放在你面前。我放下今天早上要去看医生的恐惧。我也放下这个月入不敷出的担心。我还把找不到人今晚替我看孩子的烦恼放在你手中。”无论你心中有什么负担和关怀,只说,“放下。”把它释放出去。你甚至可能在你手中经历到某种释放的感觉。(p74)经过几次放下的动作以后,把你的手心向上,象征你渴望从主那里领受。也许你会默默地祷告:“主啊,我想从你那里领受你属神的爱去爱某某,领受你的平安去见医生,领受你的忍耐去……领受你的喜乐去……”无论你需要什么,你说,“领受。”这样集中下来之后,便把余下的片刻消磨在完全的沉默中。不要祈求什么。让主与你的灵相交,让主爱你。如果有一些印象或者指示来到,那很好;即或不然,仍旧很好。

P74

第三种祷告式的默想,是默想宇宙万物。请注意,这不是幼稚的泛神论,而是一种庄严的独一神论,意即宇宙万物的创造主,借着他所创造的世界,向我们显示他的荣耀。诸天确实述说神的荣耀,穹苍确实传扬他的手段(诗19:1)。伊芙琳·恩德晓(Evelyn Underhill)评论说:“……从这种默想形式开始,古代神秘主义者有时称它为‘在他的受造物中发现神’。”

所以,请注意受造的万物。注视树木,真正地注视它们。拿一朵花,让它的美丽和均整沉浸于你的思想和心灵。聆听雀鸟的啁啾——它们是神的使者。审视在地上爬行的小动物。这些当然都是微不足道的行动,不过如果我们安静聆听,神有时会借这些简单的方法,深切地临近。

还有第四种默想方式,这种方式在几个方面与刚才所说的默想完全相反。它是默想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寻求领悟它们的意义。我们有一种属灵的义务,就是要洞察事件和时代的背后意义。这样做不是为了获得权力,乃是要获得先知式的明见。(p75)牟敦说:“一个人如果已经默想过基督的受苦,可是没有默想过希特勒那惨无人道的犹太人集中营,那么他还未完全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基督教经验中。”

P75

要完成这种默想方式,最好的办法是一手拿圣经,一手拿报纸!然而你一定不要被其中那些荒谬的观点和宣传所控制。实际上,报纸通常都过于肤浅,也过于歪曲,因此不能给我们太多的帮助。我们最好还是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件带到神的面前,求他赐下先知的明见,去体会出这些事件会引导我们到什么地步。然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去祈求他的引领,叫我们知道,在这个腐败和黑暗的世界中,我们自己当做些什么去达成为光为盐的责任。

如果在开始的时候,默想对你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不要灰心。你是在学习一种艺术,而你对这种艺术并未受过训练。我们的文化也不鼓励我们去发展这些技术,你是在逆流而上。不过请放心,你的努力是极有价值的。

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默想操练是值得考虑的。*然而,默想不是一个单独的动作,也不能像制作一张椅子那样达到完全。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你探测它内在深度的时候,会继续不断地学习和长进。


*还有两个对默想具有重要影响的题目,会在“独处的操练”一章中讨论。这两个题目是:沉默的活用,以及十架约翰(St. John of the Cross)所发展出的一个概念,被他生动地称之“灵魂的黑夜”。


P76

进深研究

默想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听见神。默想是聆听、感受、留心基督的生命和荣光。这正是我们信仰的核心。讨神喜悦的生命不是一套宗教责任,而是聆听他的声音以及顺从他的话。默想把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门打开。高萨德(Jean-Pierrede Caussade)写道:“还剩下一项责任,那就是专心一意地注视所认定的主人,而且继续不断地聆听,好叫我们能够了解、听见,并且立即顺从他的旨意。”

默想是一种较被动的操练。其特色是反思多过研究,聆听多过思想,释放多过紧握。在默想的操练中,主要不是我们有所行动,而是敞开我们自己,让对方在我们身上有所作为。我们邀请圣灵来到,在我们心中运行——教导、洁净、安慰、责备我们。我们也让基督强烈的光芒围绕我们,保证我们脱离任何不是出于神的影响。

由于有人要求,我不妨清楚说明,我对于星际旅行(astrotravel)或者任何其他十分奇特的默想方式完全没有兴趣,也没有经历过。那也许反映我自己的成见,不过依我看来,这种方式与圣经的见证难有共鸣。这类的默想,极少有伦理内容,也极少关心道德的更新。我对亚伯拉罕、摩西和以利亚所知悉的聆听更有兴趣。这种聆听带出一种对独一真神的彻底顺服。

在这本书中,我对默想圣经只简略描述,因为我假定,人们对这种默想方式十分熟悉。但这样假定显然错了,因此我想在此提供《约翰福音》第6章的简短默想,作为默想圣经的一个范例。我希望这样做会鼓励大家在这方面广泛而深入地加以吸纳,因为这实在是基督教的默想中最中心而且最重要的方式。

P77

这是一个熟悉的故事——耶稣让五千人吃饱。开始时,你可以想象你自己是那位把他或他父母的午餐献给耶稣的男孩:不管如何,把你自己置身于实际的境地。依循罗耀拉的忠告,当你慢慢地读这段经文时,试行运用你所有的感官。试行观看这故事——青草、小山、群众的面孔;试行聆听这故事——潺潺的水声、孩子的喧声、主耶稣的声音;试行触摸这故事——你衣裳的纤维、坚硬的地土、你手上的粗茧。最后,试行用你的情感去感受——对奉献你的午餐犹豫不决,对食物倍增的神迹感到震惊,对神丰盛的预备满心欢喜。开始这种默想方式之前,可能要把经文阅读几次。

然后,在你的想象中,细心观察群众离开,而耶稣往山上去。只有你单独留下。你坐在一块岩石上俯看湖水,重新经历那天的事迹。你变得宁静,不久以后,耶稣回来,坐在你附近的一块岩石上。有一段时间,你们两人都默不作声,也许远眺湖水,静静欣赏同在一起的乐趣。不久以后,主转身向着你,发出这个问题:“我可以为你做什么?”然后,你告诉他你心中所想——你的需要、你的恐惧、你的希望。假如哭泣或其他情感涌现,不要阻拦它们。

当你完结以后,安静片刻。然后你转身面对主,问他说:“我能为你做什么?”然后你静静地以祷告的心态聆听。不需要什么指示,因为你觉得与基督同在便已满足。假如真有什么话临到你,(p78)便要以最认真的态度去接受。通常都会是一些极其实际的指示,而这些指示又是关乎一些似乎十分琐碎的事,因为神要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中活出灵性来。而我时常发觉,它们乃是十分美妙的生活上的对话。当然,我在这里分享的只是一个例子。我肯定神会给你许多其他方法去进入圣经的生活中。

P78

除此以外,我呼吁大家背诵经节。”*借着记诵经文,圣经的见证在我们内心深深扎根,令我们几乎在不自觉中,塑造及调整我们的世界观。此外,当我们实行这小小的操练时,神也能够在任何时刻,甚至在睡眠中,借着圣经的话教导我们。记诵经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去加强我们对圣经的默想。


*与普遍的感觉相反,记诵经文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把握住观念。导航会(TheNavigators)出版了无数帮助记诵经文的书,使背诵经文的工夫更加容易。


读经日程

·星期日:默想的光辉(出24:15-18)

·星期一:默想的友谊(出33:11)

·星期二:默想的恐惧(出20:18-19)

·星期三:默想的目标(诗1:1-3)

·星期四:默想的安慰(王上19:9-18)

·星期五:默想的识见(徒10:9-20)

·星期六:默想的狂喜(林后12:1-4)


P78

研讨题目

1.你对默想最初的反应为何?你在这方面有何背景经验?

  1. 东方的冥想与基督教的默想之间有何基本分别?

  2. 有什么事令你的生活十分紧迫?你认为在这杂乱的生活中,你有一种想听见主的声音的欲望吗?

  3. 试花十五分钟去体验下面所引法柏的诗。记下你从这经验中所学得的东西。

单单坐下思想神,

就能感受何等的甜蜜!

想到我的神,呼叫他的名字,

地上何事有更多福气?

  1. 默想让你感到惧怕吗?为什么?

6.梦是聆听神的一种方法,你认为如何?你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吗?

  1. 列出我所提出的默想方式。思想最后一种方式。就目前的时代情况而论,它在今天有何意义?

  2. 你认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以一定的姿势去思想,对默想的经验有何帮助?

  3. 格外关注时间、地点和姿势有何危险?

10.今天便做“放下”“领受”的动作。注意你所学到的任何关于你自己的事。


P80

推荐阅读

·Brother Lawrence and Frank Laubach. Practicing His Presence.Edited by Gene Edwards. Goleta, Calif.: Christian Books, 1981.一部有益的合集,选编了劳巴赫的《现代神秘主义书信》(Letters by a Modern Mystic)和《一分钟的默想》(The Game With Minutes),以及劳伦斯弟兄的那本名著《操练与神同在》的现代版本。

(下略12本书)

2023-04-29-3.jpg

作者简介

傅士德(1942-),美国著名作家,乔治·福克斯大学学士,富勒神学院教牧学博士和霍顿学院荣誉博士;曾任信友大学(Friends University)教授,创办并担任Renovaré机构主席达十七年;著有多本畅销书,包括《属灵传统礼赞》《简朴生活真谛》和《偶像的挑战》等。

书籍简介

本书是关于生命操练的经典,书内探讨了十二种操练模式,对每种操练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指导,章后附有思考和讨论问题以及进深读物。作者深厚的生命素养、扎实的功底,使之成为当代杰出的生命转化导师。生命的洗练。


目录

中文简体版编者说明/1

自序/5

导论:引入美好的生活 /17

1 属灵操练:释放之门 /31

第一部分 内在的操练/53

2 默想的操练 /55

3 祷告的操练 /83

4 禁食的操练 /105

5 研究的操练 /129

第二部分 外在的操练/153

6 简朴的操练 /155

7 独处的操练 /183

8 顺服的操练 /205

9 服事的操练 /229

第三部分 团契的操练 /253

10 认罪的操练 /255

11 敬拜的操练 /277

12 引导的操练 /303

13庆祝的操练 /325

注/344

现代灵修作品推荐 /358

致谢 /366

庆祝本书出版二十五周年!/371

正文经文索引/380

正文主题索引/383

2023-04-29-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约翰福音 14:10 和合本)

Don’t you believe that I am in the Father, and that the Father is in me? The words I say to you I do not speak on my own authority. Rather, it is the Father, living in me, who is doing his work.(John 14:10 NIV)

IN CHR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