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bglzx

【书摘】马礼逊《马礼逊回忆录》第三节 从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的译员到米怜牧师来澳门(节选)

2023-04-01-1.jpg

《马礼逊回忆录》 [英]艾莉莎·马礼逊 编

杨慧玲等 译 大象出版社;2019-12。


·正文约2500字;

编录:杨原平


摘要

马礼逊相信,无所不及又个别关照的上帝,既掌管伟大的事务,同时也不会忽视任何细微之处;他因此感到安慰,了解所有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其合理的原因或是天意,或二者兼而有之;他很满意宇宙的伟大统治者的安排。

(p172)


第三节 从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的译员到米怜牧师来澳门(节选)

-1809—1810- -1809-

马礼逊先生的特殊处境——对承担世俗责任的评论——米怜《新教在华传教前十年回顾》选登

p169

截至1809年,马礼逊已经制作了一份汉语词汇表,他的《通用汉言之法》与汉英词典的编写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此外,他投入了相当精力的《圣经·新约》的翻译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成功地收集到了很多中文著作,他在中文教师的帮助下对这些书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很熟悉。随着他所能理解的汉字的增加,他的中文知识水平也相应地迅速提高。他很快就发现能让中国人受益的唯一方式就是印刷出版,而唯一确保他居留在如此重要地点的保障就是他与在华英人的友好关系。正是这些考虑促使他下定决心,承担起他的责任。但是,他将服从派遣他来华的伦敦会的意见和指示。1808年中英摩擦期间,在他从广州写给沃博士的一封信中,他谈到了自己的特殊处境,他这样写道:

旨在保护澳门的英国远征军最近到了澳门,极大地激怒了中国人,导致中英之间的贸易停顿,中国人和英国人之间的一切友好往来也被终止了。据说澳门将要发生战事,大约10天前广州处在极度戒备状态,几乎所有的英国人都撤离了广州。(p170)我发觉有离开的必要,几乎是以最仓促的方式离开的。“沃利号”的蒙塔古船长客气地将我接到他在黄埔的船上。我不想再细叙当时自己的艰难处境。容三德忠诚地站在我这边,支持并帮助我。自从我来到中国以后,上帝让他对我充满友爱之心。我有时也给他钱,他现在替我保管所有的书,包括外文和中文书。如果我考虑在澳门悄悄住下来,他以后会设法替我把书送到澳门。除了三德,没有中国人敢接近我,他这样做有时候冒着很大的风险。

p170

中国人喜欢刨根问底,而且非常健谈。凡是和外国人有接触的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我,每天议论我。有些外国朋友为我好,告诉了我有关我的议论,我的罪过就是渴望学习他们的语言。几天前有人说,如果我不做贸易,来这里简直愚蠢至极,最好是到别处去。

为中英双方谈判担任翻译的葡萄牙神父,引起了中国人非同寻常的愤恨,以致现在有消息说他甚至有生命危险。

这个精明世故的民族真的是难以理解!如果一个外国人学习他们的语言或者拥有他们的书籍,竟然就是犯罪;如果中国人有外国人的书,就罪加一等。英国远征军的到来使广州和澳门方面对外国人的限制增强了10倍。

我很担心失去我的藏书,那是我花费了很大的代价和力气得来的。无论怎样,我都倚靠诸事都好的上帝耶和华,祂是我谦卑地信靠并侍奉的主人。

12月9日,澳门。10月底我来到这里时,随身只带了衣物和几本研究《圣经》用的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书,除非我能够取回我的那些中文字典。根据海关规定,我到达后必须拜见澳门总督和大法官,幸运的是我居留至今没有遭到拒绝。我的房东和他的雇员给我找麻烦,我不得不为租用他的房子预付了一年的房租,他才罢休。英军远征澳门的风波迄今仍没有平息。中国人的反抗达到了一个高潮。如果英军不撤退,我们面临着随时开战的威胁。明天我们的供给就停止了,所有的中国仆人都停止为外国人服务。我认为英国人可能会输掉这场争斗,带着失落和耻辱离开此地。三德今早离开了我,他大约8到10天前回到广州,想帮我把外文书和家具运到澳门来,但是发现根本不可能。

p171

马礼逊先生发现他既不能给中国人传教,也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接近中国人,看到在中华帝国居留下来的唯一办法就是接受东印度公司的任职;同时他还意识到中国人是个重视读书的民族,某些异教徒的偏见可能就是由出版印刷造成的,虽然他担任译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阻止他全身心地从事传教事务,但是却能让他更准确、更广泛地学习汉语。此外,他渴望替伦敦会减轻经济负担,因此马礼逊先生接受了英国商馆的中文秘书和译员一职。他是在充分取得了伦敦会理事会的支持后才作出了决定。此后多年,他谈到这一职位时都认为它阻碍了自己属灵的职位,有时候他希望能够彻底摆脱它,可是他认为这个职位为他提供了除此之外别无可能的学习汉语的便利,此外,还为他在中国居留提供了保障,而在其他任何情况下,他恐怕早已离开了中国。因此可以公正地说,他翻译《圣经》的速度即使没有加快,至少也因他走了这一步而从中大受其益,他编纂汉英词典和其他语言著作亦是另一收获,通过这些著作为所有的不论是出于传教目的还是其他原因学习汉语的后人铺平了道路,这也是额外的收获。

马礼逊先生出于上述原因开始积极履行他的各项新职责,继续致力于他作为传教士的更高尚的追求。他时断时续的头痛病因为操劳过度而加剧,还引发了几场极其危险的疾病。他深爱的妻子的健康状况也急剧恶化,而这种感情上的折磨是最痛苦的。他的妻弟威廉也被迫终止了学习,辗转去了气候温和的地方。即使身处这一系列的考验之中,马礼逊先生在圣灵的扶持下依然能够宣布,“我们原是祂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弗2:10)。

米怜先生对马礼逊先生的人生选择以及接受东印度公司的任命做出了明智的观察:

全心全意地致力于开创在华传教事业,因此马礼逊先生在离开英国之前,主动地婉拒了一名女子结婚的请求;他明智地做出判断:在自己对将要度过一生的地方及其民众有相当的了解之前,就让一个家庭遭受海上航行和居无定所的艰辛是不够审慎的。

p172

由于他的汉语知识仍不完备,这一工作的职责起初十分沉重。他觉得忠于雇主是自己的职责,但他既对自己的汉语知识没有信心,也无法信任他的中国助手。他至今难以忘怀刚接下这项新工作时经历的艰辛。但他对其中一点感到很满意,即他所有的职责至少都间接地与他的首要工作目标大量的汉语练习相联系。

在马礼逊每年于广州商馆工作的大约半年时间中,马礼逊夫人几乎是一人独居在澳门的家中,恐怕就是因此诱发了她的身体不适,直到目前还没有完全根除。如果没有健康,其余尘世间的好处还有什么价值?健康的重要性仅次于宗教信仰,即使是上帝所赐无价的才干也要让位于它。基督徒会祈祷,噢,上帝,除了健康,您的圣灵可以剥夺我在尘世间的一切好处。尽管如此,马礼逊相信,无所不及又个别关照的上帝,既掌管伟大的事务,同时也不会忽视任何细微之处;他因此感到安慰,了解所有事情的发生必然有其合理的原因或是天意,或二者兼而有之;他很满意宇宙的伟大统治者的安排——“因上帝并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忧愁”(哀3:33)——我们经常感受到的痛苦是有益的:我们个人的救赎和我们投身的事业,经常借由个人和家庭的受苦来成就其重要的目的。


目录(简化版)

第一阶段 从马礼逊出生到进入霍士顿神学院

(1782-1803)

第二阶段 进入霍士顿神学院至乘船前往中国

(1803-1807)

第三阶段 从登上开往中国的船到建立英华书院

(1807-1819) 第一节 途经美国到中国的旅程1807.1.31-1807.9.8 第二节 从他到达广州到结婚及被雇为东印度公司译员1807.9.7-1809.2.21 第三节 从被任命为东印度公司的译员到米怜牧师来澳门1809-1810 第四节 1811-1814 第五节 1815-1819

第四阶段 从创立英华书院到重返英国

(1819-1823) 第六节 1819-1821 第七节 1822-1823

第五阶段 1824年回英国至1834年去世

(1824-1834) 第八节 1824-1826 第九节 1826-1834

附录

附录一:恒河域外传道团总章程(译者张蓉斌)696-700 附录二:恒河域外传道团关于遗孀、孤儿救助金的规定(译者张蓉斌)700-701 附录三:关于清官府对待东印度公司在华职员行为的思考(译者杨慧玲)702-705 附录四:伶仃案纪实(译者杨慧玲)705-725 附录五:1822年广州火灾纪实(译者杨慧玲)726-732 附录六:对海员的演讲(译者杨慧玲)732-735 附录七:改善在华外国海员的道德状况的倡议书(译者杨慧玲)736-738 附录八:对“教会”一词的解释(译者杨慧玲)739-744 附录九:马礼逊的文字工作述评(译者顾钧梁跃天) 744-810

2023-04-01-2.jpg

===

以上仅供参考,谢谢!

===

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 神所预备叫我们行的。(以弗所书 2:10 和合本)

For we are God’s handiwork, created in Christ Jesus to do good works, which God prepared in advance for us to do. (Ephesians 2:10 NIV)

IN CHRIST